据《史记》之〈张仪列传〉中记载:「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俱事鬼谷先生……」是在讲,张仪是魏国人,与东周洛阳人的苏秦同为鬼谷先师门下弟子。

两人掌握了鬼谷子先生所传授的纵横术(也叫说服术)后,在此后的战国一段时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仅凭一条三寸不烂之舌,两片能说活死人的嘴,就搅得各国团团乱转,天地为之而振动。

鬼谷子首先给他们订立了必须遵守的戒律。其一,不要随便动情,清静无为,方成正果。其二,忌女色。不能色欲过度,否则会造成阳气泄漏,阴气聚集,难成正果。其三,忌贪。世上万物如过眼烟云,一切都是虚的,只能作为修行的手段,而绝不能作为修行的目的。贪财、贪功、含恋世间的儿女情长,只会消耗自己的内气,而终不会功成圆满。

鬼谷子传授他们的纵横术,也就是口舌之术。若习得上乘工夫,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古今上下,旁征博引,使人想不愿想之想,行不愿行之事。三寸不烂之舌可周游天下,两片朱红嘴能横行九州。

纵横之术可大致为捭阖、钩钳、和揣摩三大招法。捭者,就是要掌握对方的具体情况,达到知彼。阖者,结其诚也。让对方相信自己而无疑,从而坚定了对方的诚意,以便更好的与对方勾通。捭阖之术乃阴阳之道;钩者,利而诱之,阻而疏之,顺而随之,势而导之,威而胁之。就是要引诱对方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掌握对方。箝者,要掌握住对方,抓住对方的弱点,掌握对方的意图,控制对方,使对方按照我方的想法去行事;揣者,测其情也。就是要测算对方的实力,对方的民情,对方的各种关系;摩者,揣之术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去了解对方的各种情况。正如钓鱼一样,必须先投放鱼饵,才能钓上大鱼。这三大招法,是纵横之术的精华所在。

除此之外,纵横家书,还尽讲了些捭阖、反复、飞钳等术。共十三篇。

鬼谷先师还用「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方法,教他们如何将死人说活,使他们俩的说服术达到极高的水平。


战国时,在青溪鬼谷这个地方,居住著一位隐士,真实的姓名谁也不知道,人称鬼谷子。相传他常去云梦山采不死药,不知是吃药对了门路,还是练功得法,他一天天容颜焕发,像少年一样,不见衰老。

当时七国争霸,互相打仗。僻居深山的鬼谷子却能洞察天下大事。他深知各个国家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天下大势或合纵,或连横,胜负这机,就在于哪些个国家能联合起来,这就是纵横捭阖之术,所以后世人都称他是纵横家的始祖。

鬼谷子平常隐居山里,许多人想找他学道,历尽艰辛,都失败了。苏秦和张仪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好学深思。青年时便离家远游,遍访名师。一路上轮番剪掉头发换钱维持生计,遇到好书就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名人名言,他们都铭记不忘。

一天,他们人困马乏,两人正倚在一棵大树下打瞌睡。梦中被一位相貌古怪的老头唤醒,老人说: 「心神梦游,形体当风,小心著凉。大劳伤形,读书不要太苦。」

两人一听就知道遇到了高人,就问: 「先生尊姓大名,何方人氏?」老人说: 「我是方外人 (即隐士),无名无姓,隐居归谷,就是归回自然的意思,人们都讹称为鬼谷。我常居鬼谷,人们叫我鬼谷先生,我也就顺其自然,以此自号了。」

两人与鬼谷先生交谈,知道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道术精微,很了不起,就恳求他收他们为徒。先生见他们聪明好学,就答应了。

鬼谷先生教他们养生术、登仙术,也教他们纵横术、游说术。

一天,鬼谷先生向两人提起了养气的话题。鬼谷先生说: 「你们知道五气吗?五气是五脏之气,即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五气化为志:思、神、心、德。旺盛的精神中有五气,精神是五气的总帅,心灵是五气的住所,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表现。」

两弟子问:「怎么养五气呢?」

鬼谷子说: 「养气必须宁静,祥和。」

两弟子又问: 「五气得养,就是平心静气,那养气不就是养心吗?」

鬼谷先生说:「说得对。如果一个人心志都得不到修养,五气就不会稳定。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过多,欲望不多,意志就不会消沉,意志不消沉,思想脉络就会畅通,思想脉络畅通,就能心气和顺,心气和顺就没有乱气郁积心中。」

两弟子问:「养气和修养心志能治理国家吗?」

鬼谷先生说:「你们不可求之过急,听我慢慢讲来。你们想遇险不惧吗?想思路清晰能言善辩吗?想计谋成功建立功业吗?那么就要养五气,五气不养,计谋功业难成。想计谋成功建立功业吗?那么就要养五气,五气不养,计谋功业难成。」接著鬼谷先生话语滔滔:「如果国家想重用一个人,了解他的才能有多大,应先知道他养气的功夫。五气稳固,思想脉络才畅通;思想畅通,意志才坚定;意志坚定,应付外界的能力才能强大,自身威势才能不分散,精神才能固守,然后可以神化归身,成为真人了。对外要观察人物,对内要养五气。五气得养,心情安定,精神愉快,思虑深远。思虑深远,计谋能成;计谋能成,功业必能成就。可要修成,则非三年五载的事。」

两弟子学了三年,各科成绩虽说不错,超过了世上的一般人,可远远没有达到鬼谷子的要求。他俩觉得养生术好倒是好,可就是费时费力;若学纵横术和游说术,倒是能立杆见影。他俩想立即建立功名,请求先生放他们出山。

鬼谷先生无法挽留两位年轻人,在他们辞别时,向他们说:「二位今后必然功名显赫;但是春天的花不能开到秋天。你们只贪图暂时的荣华富贵,忽略了长久的登仙术和长寿功的修炼。常言说: 『女爱不极度,男欢不毕轮。』你们肯定会遭到报应的,我真为你们感到痛惜。」

两弟子出山,果然功成名就。可后来苏秦合纵失败,被齐湣王抓住,被年以车裂之刑。张仪也在秦武王继位后不久就死了。鬼谷子先生在鬼谷住了几百年后就不知去向了。

鬼谷先生养气和修性并重,用养气来养神,又用静神来养气,从而达到性命双修的境地。


1、天下时势所谓天下之时,就是天下大势的运动趋向。所谓天下之势,就是推动天下大势的各种力道。如果把天下比做大海,风向是时,因风而动的潮流是势。把握时势,就是弄潮。天下时势,扑朔迷离,神鬼莫测,瞬息万变。圣人知时识势,因时用势,因而治世。奸贼逆时生势,因而乱世。2、揣天下揣情就是度量他人之心。若是揣人,则要察其言,观其色,闻其声,视其行,然后推知其心之所趋。若是揣天下,则要透视国情,观其货财之有无,人民之多少,地形之险易,军力之强弱,君臣之贤愚,天时之福祸,民心之向背,然后推知其国运是盛是衰,是兴是亡。3、谋定而后动弈棋离不开棋子,你们各人掌握的一百八十块棋子,置于盒中永远都是死棋,只有置于局中,才会生动,才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若是一子落错,轻则失地损兵,重则全局皆输,是以任何落子,必谋定而后动。4、机心与道心机心是术,若无道心统御,术越高,行越偏,到头来不仅难成大器,只怕想保自身,也是难能。世上多少人沉迷于此,祸及自身,殃及他人。5、悟道的四重境界悟道可有四重境界,初为闻道,次为知道,再为见道,终为得道。春秋鲁人仲尼闻道,但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不辞劳苦,赶赴洛阳,问道于先圣老聃。先圣论道三日,仲尼由是知道,大悟人世之理,遂立儒家之言。由此可见,「知道」二字,甚了不起。6、术与道任何学问都有术道之分。就兵学而言,用兵之术在于战胜,用兵之道在于息争。故善用兵者,并不好战,用兵之道,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于化干戈为玉帛,以四两拨千钧。7、何谓善言善言者,言则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可使人想所不欲想,行所不欲行;不言则神定如山,势若引弓之矢,可使人心神不安,如坠五里云雾中。此所谓不言即言,无声胜有声。8、观天下观天下就如观这远山,不能单靠眼睛,要用直觉,要用心。观远山,不必上远山,看深谷,也不必下深谷。反过来说,若是真的上了远山,你只会观不见远山,看不到深谷。就好比钻进林中,但见树木,不见林莽。要想看到林莽,唯有站在此处绝顶,用眼望下去,用直觉望下去,再用心望下去。9、天、圣、人三道天道为自然之道,也即宇宙万物的生克变化之理;圣道为人世之道,也即安邦定国、天下大同之理;人道为人生之道,也即安居乐业、为人立世之理。此三道相辅相成,失此离彼。远天道,圣道困;远圣道,人道难。10、何谓摩意所谓摩意,就是投其所好,诱其心情。譬如说,对方廉洁,若说以刚正,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对方贪婪,若结以财物,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对方好色,若诱以美色,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是以善摩之人,如临渊钓鱼,只要用饵得当,鱼必上钩。11、捭阖道术捭阖道术,皆有循依。如果揣摩已成,利弊已权,则可决定如何出言。一般说来,当因人而言。与智者言,依博;与博者言,依辨;与辨者言,依要;与贵者言,依势;与富者言,依高;与贫者言,依利;与贱者言,依谦;与勇者言,依敢;与过者言,依锐。12、人心之治天下不治,在于人心不治。人心不治,在于欲念横溢。欲治天下,首治人心;欲治人心,首治乱象。治乱不过是个手段,治心才是务本正道。若是我等只为治乱而治乱,只以强力统一天下,纵使成功,天下非但不治,只会更乱。13、天下均势所谓合纵,就是保持力量均衡。秦人若是无力,纵亲反而不成。秦人只有张势蓄力,保持强大,三晋才有危机感,才乐意合纵。三晋只有合纵,秦人才会产生惧怕,才会努力使自己更强。秦人越强,三晋越合;三晋越合,秦人越强,天下因此而保持均势,方能制衡。14、决断天下诸事,皆因选择,亦皆由选择。人生之妙,正在于此。万事万物,涉及决断的只有两种,一是易决之事,一是不易决之事。易决之事就是当下可断之事,天下诸事,大多属此。易决之事可分五种:一是值得做之事;二是崇高、美好之事;三是不费力即可成功之事;四是虽费力却不得不为之事;五是趋吉避凶之事。不易决之事,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15、妄念这个世上,只有两种人心无妄念,一是死人,二是神人。你两者都不是,有此妄念,为何要控制它呢?16、剑道就剑道而论,天下只有三剑。圣剑又名天道之剑,以道为背,以德为锋,以阴阳为气,以五行为柄,上可断天光,下可绝地维。贤剑又叫天子之剑,以万民为背,以贤臣为锋,上应天道,下顺地理,中和民意。俗剑又叫人剑,以精钢为锋,以合金为背,以冷森为气,上可斩头颅,下可剁双足,中可破腑脏。17、天下分合天下分合,可有两种,一是名分实合,二是名合实分。武王分封,当属名分实合。西周初年,天下大势是,周天子威服四方。周公制礼,诸侯皆受王命,礼乐有序,西周四百年因而大治。然而,平王东迁之后,情势有所变化,周室式微,诸侯坐大,天下大势开始走向名合实分,终成今日不治乱局。18、审时度势一个人要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定要做到「审时度势」,审天下之时,度天下之势。所谓天下之时,就是天下大势的运动趋向;所谓天下之势,就是推动天下大势的各种力道。把握时势,就是弄潮。天下时势,扑朔迷离,神鬼莫测,瞬息万变。圣人知时识势,因而治世;奸贼逆时生势,因而乱世。19、捭阖之术捭阖之术,捭即开,即言;阖即闭,即不言。捭阖之术,就是张口闭口之术,习口舌之学,知捭知阖,最是难得。难于何处?难于你必须知道何时应该张口,何时应该闭口;你必须知道应该张口时如何张口,应该闭口时如何闭口。常言道,福从口入,祸从口出,讲的就是这个理。20、情心与道心情心与道心其实并不冲撞。道既存在于万物之中,自也存在于世俗之情中。天地有阴阳,禽兽有雌雄,世人有男女。阳阴相合,雄雌相匹,男女相配,此乃道之常理。情心即道心,道心亦即情心。生情与修道,二者并无相碍。不悟情心,难通道理。缘到情到,缘止情止;情到心到,情止心止。21、凡人皆有心障常言道,人无完人。此话是说,凡人皆有心障,或表现为此,或表现为彼。目中无人,自吹自擂,不求甚解,好高骛远,争风吃醋,自作聪明,凡此种种,心障在于自负;行为孤僻,极少说话,也很少与人合群,此心障在于无自信。修道之本,就在于去除心障。22、觉他去除心障,在于自觉,自觉之至,在于觉他。自觉不易,觉他也就更难了。也就是说,他障易除,心障却是难除。人无自信,他人怎么能使他自信呢?无自信者需要悟道,修心;自负者也需要悟道,修心。山不在高,在仙;水不在深,在龙;读书不在多,在精,在领悟,故此能修得其道。

任何学问都有术道之分与并通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