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颜究竟有没有归顺刘备,本来历史就没有明确记载,我更倾向于严颜不愿意归降,所以刘备自然也就无法用严颜了。

严颜,益州牧刘璋麾下巴郡太守。其生平在正史《三国志》内没有单独的传记,只是在《张飞传》中有一段记录:

(张飞)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这是严颜在历史上的仅有记录。说的是刘备攻益州,召诸葛亮、张飞等率军从荆州赶赴益州为援军。张飞在江州擒获了严颜,训斥严颜为什么不投降,严颜痛斥张飞,表示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要杀严颜,严颜面不改色,慷慨赴死,张飞敬重严颜的忠义,将其释放,奉为上宾。

此后,严颜在正史中再无记载。「引为宾客」一句并不能说明严颜投降了张飞,只是说明张飞对严颜的敬重。所以,没有证据证明严颜投降,也就自然不会为刘备所用。小说《三国演义》因奉蜀汉为正统,强调刘备的仁义,所以要让严颜这样的人为其折服,诚心归顺。但实际上就真的未必了。

关于严颜究竟是为刘备所用,还是没有。在历史上是没有一定的结论,但是有件事可以从侧面看出一点端倪。那就是文天祥的《正气歌》,这首记录了历朝历代忠正之士的千古名作其中有一句就是「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正气歌中所记载的人物都是宁死不屈的坚贞之士,断然没有投降再改换门庭的二臣。无论刘备人品如何,严颜说了宁做断头将军不做降将军的话,如果再投降刘备都是打脸了,若真如此,文天祥怕是也不会再写严颜了。加上《正气歌》成于南宋末年,比成于明朝的《三国演义》和其前身《三国志平话》都要早所以相对更能表达当时人对三国历史的态度而不是被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影响。

另外,蜀中一直有一个传说,刘备取益州后,严颜前往刘焉(刘璋父亲)墓前哭拜,然后自刎而死,全了其做断头将军的誓言。虽然这也未必是真实的,但这也不失为一种可能性。


领导和下属是一种相互的关系,下属给领导赚钱,领导给下属晋升。同样的古代也是如此,一个人不被重用的原因无非两种:自己不愿和领导不愿。

三国时期的老将严颜,就是属于以上两种原因皆有的情况。

严颜不愿为刘备效力,因为他有自己的底线;刘备不愿重用严颜,是因为他也有自己的抉择

在是否迎刘备入蜀这件事,益州方面分为了两派:主力是益州人的反刘备派和主力是东州人的顶刘备派。而以严颜极力抵抗张飞的情况来看,他应该是益州本地户口,和黄权、张任一样属于益州派系。

这就导致了他对于外来强制势力刘备的反感,巴蜀一带是益州人的家,他们的根都在这里。本来刘璋性格温和,虽然有点动乱但也不至于会造成什么大的影响,可刘备就不同了,他在荆州做的那些事很容易就传到益州人的耳中。

像张松,他虽然是益州人(四川成都人),但他属于益州派中的异类,他喜欢权力多于喜欢安逸,所以他才会在曹操那里吃了鳖之后,立马投奔到刘备那里。益州地区对刘备是知道得挺详细的,所以张松才了解刘备是雄主,而严颜知道刘备是祸根。

益州派以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总结出了两个观点,一:刘备的野心肯定不止是荆益两州;二:刘备的战争机器绝对比刘璋时期的猛、快、狠。而这些都是希望和平的益州派不愿看到的,要战争就要死人,他们不愿为了刘备的霸业去挡枪子。

所以黄权坚守至刘璋投降后才归顺刘备、张任遗言「老臣不事二主」后被杀、秦宓称病不仕、严颜拒绝投降,虽没被张飞杀死,但他之后再不见记载。相反,投降刘备的基本都是东州派:李严、庞羲、吴懿、法正等。我们常说刘备集团有三大派系,而刘备重用的荆州派和东州派,打压益州派,就是这个原因了。

严颜有自己的底线,即使不能保家卫国,至少也不能帮住敌人去摧毁她。所以严颜守城失败后,就闭门不出,再也不参与任何活动了。

至于说到刘备不愿重用严颜,其实道理也很简单,首先是因为严颜不愿意,刘备也不愿勉强。而且严颜的能力也没有到刘备非要不可的程度,事实上刘备拿下益州后的实力,多一个严颜不多,少一个严颜不少,刘备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在他身上。

所以倒不如放走严颜,反正大局已定,一两个严颜也闹不出什么风波出来,刘备自己能开始著手处理益州事务,顺便还得个心胸宽阔的名声,一箭数雕,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