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划过天际的耀眼彗星

 清明上河图_清院本  

郑和在永乐三年(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时,已遥遥领先欧洲海洋大国之前,郑和开创了世界地理的发现时代。这是大明王朝庞大的船队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最为耀眼的时期。在此同时,使得中国在海洋权、海上贸易、航海技术、舰队规模和实力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后,每斤胡椒在中国的时价,透过海外贸易往来是原产地的10 倍。永乐二十二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结束时,胡椒与苏木香料的利润,是原产地的20倍,这意味著,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倘若当地价值1两银子,回到国内出售可得20两,海外商品贸易利润相当丰厚,商人趋之若鹜。

        除此之外,永乐时期的马欢也是伊斯兰教徒,并且通晓阿拉伯语,曾经跟随著郑和三次下过西洋,透过他随行下西洋的亲身经历,以文字形式留下一些笔记,给了后世的我们留下了最具参考价值的历史记录了。在他的《瀛涯胜览》一书中有明确记载:「番人殷富者甚多,买卖交易行使中国历代铜钱」。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由张燮编撰成书的《东西洋考》也明确点出来:「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又例如,爪哇「行市交易用中国铜钱并布帛之类」,他们的笔记都很写实,真实记录远征船队的行程见闻,由此不难看出,郑和的船队与各国做贸易时,中国的钱币在当地都是很受欢迎的。这些著作和记录,在在都可以见证中国的货币史实,铜钱做为国际货币已经是被周边许多国家广泛的使用著,也是海外流通货币之一。

郑和下西洋不仅采取以物易物的贸易方式,而且也有直接用货币做买卖的,当地人们都喜欢使用中国的钱币(并非大明宝钞),虽然不知道使用钱币有多久,但中国的货币在当地流通,肯定已经是习以为常了。同时,郑和把用货币交易所得的银两用来购买当地黄金,然后将黄金铸成五十两重的金块带回国来。现今湖北博物馆《粱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还存有一块当年郑和带回的五十两重的金块。

湖北博物馆展出明仁宗第九个儿子粱庄王(1411~1441年)与魏妃的合葬墓,于2001年进行开挖发掘,出土有金器、玉器、瓷器等珍贵文物5300多件,其中还存有郑和下西洋所带回来的黄金。这块铸造精美的金块,形状如金花并铸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一锭伍拾两重」铭文。「随驾银作局销镕八成色金伍拾两重,做头(工匠头)季鼎等,匠人黄闵弟,永乐拾肆年捌月日」(「银作局」是明朝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这件来自「西洋」的金块就是郑和下西洋从事贸易行为很重要的佐证。

        中国政府向外拓展海外贸易,直接带动的是民间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发展。中国的瓷器享誉海外,因此,以景德镇与德化为中心的瓷器业、还有以苏州为中心的丝织业、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织业、以芜湖为中心的印刷业,以福州及南京为中心的造船业以及冶铁制造业、日用品制造业和造纸业等等,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可以说是,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洋贸易的一次崛起。

由于明朝贸易发展空前繁荣,大量赚起海外财富,白银是当时流入中国最重要的货币。西方的白银大都是铸造成大银元形式,主要生产在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流入的途径是通过吕宋(菲律宾)的华人或当地贸易商人。欧洲西班牙(于1565年)入侵吕宋攻占宿务岛(1571年),建立马尼拉城,成为西方在亚洲的第一个殖民地据点。即便是西班牙的殖民占领时期,当地的经济贸易依旧是仰赖华商的努力与贸易交流,他们的收入几乎完全依靠对中国的贸易。华侨商人将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土产工艺品先卖到吕宋,整装打包卖给西班牙人,然后由西班牙人每年运送到美洲西属殖民地去批发转卖,这时西班牙商人卖得的价款必然是银元,这些银元这时再透过华侨商人流入到中国来。

        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短短的28年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就如同一抹划过天记得闪亮彗星般急速殒落,在中国人悠久历史记忆中,却是如此的遥远,甚至连痕迹都难以追寻。我们这一代就仅能旁敲侧击从其他人的笔记或著作里,才能够一窥究竟,但即使是留下来的只是一片片得残破记忆,竟然让西方世界研究学者们大为惊叹,600多年前的十四世纪初,中国人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贸易强国了。

        自从汉武帝元年(西元前140年),指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东西方交流之路,使东西方都互有了解,从此,「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了官方正式的中西通道,史记里司马千称之为「凿空西域」。但由于数千公里高山、戈壁、雪地、草原的天然阻隔以及人为的战争破坏,往往使得古老的「丝绸之路」断断续续的开放,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贸易文化交流。

中国的东方的海域成为未能开发的处女地。直到十四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后,终于开辟出来了一条连贯东南亚、远至于非洲,经济贸易发达的「海上丝瓷之路」。而古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瓷之路,最大的差异在于,古丝路主要是由阿拉伯和波斯人经营的,东西方贸易交流活动,中国政府往往鼓励但并不干预;而明代的海上丝瓷之路的开发,却是由皇帝亲点朝廷亲信郑和,打造宝船、组织军队工匠,由政府主动开拓海外市场,从事东西方贸易交流活动。

不同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上就是自给自足的封建体制,郑和下西洋是第一次(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由皇帝直接下达指令,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政府直接经营海外直接贸易。不仅如此,与相同世代西方发展海洋强权,力求领土与贸易扩张的强烈欲望在本质上也大不同,永乐皇帝以战略思考,筹备史上最庞大的船队下西洋,但他的目的却不是要去海外炫耀武力、征服异邦,而是一方面开辟新航道,开拓官方与民间直接贸易活动;另一方面,他要宣扬国威,向其他邦国传达大明王朝威望与永乐盛世,并且也是要友好邻邦,讲求的是「怀远以德」,以及「协和万邦」进行朝贡往来的外交政策。

        然而,政府的海洋贸易计划也不过维持了短短28年,永乐之后,除了政府朝野上下对于下西洋的雄心消失不见,另外在战略上,大明朝廷不得不对付随时会死灰复燃的蒙古威胁,以及边疆异域的不断入侵,航海远征无助于对付敌人,再加上政府以下西洋财政耗费巨大为由,又还是走回封建、锁国、海禁的老路。

自此之后,海洋霸权以及国际化的舞台,拱手让给了西方世界。郑和下西洋结束后不久,16 世纪,欧洲发展了强大海军,从此船坚炮利,西方欧洲人占领并控制了世界各大洋达四个世纪之久,西方世界的货币全球化、自由化也就由此拉开序幕了。

明代中国对外贸易异常活络,海外银元就这样辗转进入中国内地,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使得民间白银不虞匮乏,在朝廷的「弛用银之禁」,以及后来正式「银钱并行事」后,最终,成为白银、钱币货币流通的双本位制,最终,成就了中国「白银帝国五百年」的历史。

 

「未知后事如何,且看下话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