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芬难题

圆形货币图_美元   

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让美国政府得以拥有美元霸权,然而美元兑换黄金固定汇率的梦魇(Triffin Dilemma,特里芬难题)如影随形。即便是美元已然超发、黄金储备严重不足,根本难以维持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兑换率(35美元/一盎司),但是美国政府为了维护美元的地位不得不机关算尽太聪明。

了解特里芬难题我们必须话说从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很快,全心全力的投注在出口及经济成长上面,进口所需的美元储备则更是快速累积起来了。时至1950年代,战后德国加强投资及生产成本的降低,重新启动出口引擎。法国有样学样的努力发展出口,靠著法朗的贬值而顺利转型。这样的努力所获得的成果很丰硕,德国与法国很快的就由战后废墟中站起来,经济复苏的脚步加快了。

然而,尽管在1950年代,美元短缺的问题已经获得解决了,战后积弱不振的英国发展脚步却是举步维艰,这还要一直到1980年代柴契尔夫人革新才正式步入正轨。发展经济需要钱,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贸易的急遽扩张,都必然伴随著货币需求的高速增长。事实上,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下,美元如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他们以美元为储备发行自己的本国货币,大量的货币需求使得美元被大量输出到欧洲和日本。

客观地讲,战后美元的大量输出遍布全球,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另一方面对于美国来说,只要源源不断地印刷美元钞票就可以从世界各地“买”回巨额实体财富与商品。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增长,美元发行规模也相应地出现了快速增长,但黄金增长却非常的有限。也就是说美元的增长远远超出了黄金的增长。美元相对于黄金这样不平衡增长,但就在布雷敦森林协议之下,美元如金,美元紧钉住黄金在一个固定的兑换汇率,就逻辑来说,一般人都会对于美元的信心逐渐薄弱起来了。

因此,美元应当相对于黄金贬值,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又要求美元必须保持稳定与坚挺。这已经形成两面刀的困境,国外大量囤积美元,其数额已经远远超过美国持有的黄金储存量,随之而来的威胁到国际货币机制的稳定及国际贸易的不平衡。早在1960年代,美国的海外负债就已超过黄金存量了。当时如果各国中央银行挤到美国的财政部要求以手上的美元兑换成黄金的话(兑换比例是1盎司黄金=35美元),那就成为是名符其实的黄金挤兑的金融危机了。1960年底,确实有国家如此怀疑而真的去美国政府兑换黄金。

出生在比利时的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早在1947年为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准备的研究报告,就警告说道"黄金与美元挂钩的危机"。之后,他在欧洲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前身)担任经济学家,及美国耶鲁大学出任教授。就在1960年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指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相对于黄金兑换的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难题。”

这一内在矛盾在经济学界被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又称之为刺猬的难题, Hedgehog’s Dilemma)”。他所提出的解决之道不约而同的与凯恩斯所倡议的班柯Bancor理念相同,主要就是要创造一个全球都能接受国际贸易的超主权货币。不幸的是,在他那个年代,美元强势无与伦比,美国政府当中没有几个人买他的帐。

 

未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