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债多不愁

 圆形货币图_美元  

196070年代美国持续的收支赤字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满。其中尤其以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言辞最为激烈,他认为,美元享有过分嚣张的特权,它的国际收支赤字实际上无需纠正、债多不愁,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可以用印制美钞的方式来弥补;而其他国家,一旦发生了赤字,只能采取其他经济调整措施,蒙受失业和经济增长下降的痛苦,又只能省吃俭用地节省外汇,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68年后的今天,情势又如同于美国与新兴市场的中国、印度等,这接迎头赶上的经济发展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美国历经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之后,为了挽救经济,提振景气,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以量化宽松的政策,面向全球狂洒美元,造成美元的大幅贬值,全球政府及投资人又开始对美元失去信心了。果不其然,在20092月,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讲话中提及国际储备货币存在的特里芬难题,进而提出以超主权储备货币替换主权储备货币的构思。从这一刻开始,人民币国际化的议题渐渐的浮出台面,特里芬教授的话,现在总算是全球都在听了。

当今的情势相较于1960年代,最主要的差异在于:1960年代美元独强,其他货币别无选择,只能唯美元马首是瞻。而今日全球现有较多的强势货币得以选择,欧元、日圆、人民币,甚至新兴国家的印度卢比等,各国外汇存底的资产不在局限于美元储备,而以通称一篮子货币取代了。因此,在国际货币稳定机制以不影响汇率的巨大波动之下,各国中央银行可以渐进式的调整外汇储备,以达到最佳资产组合的目标。

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协议上的意气风发占尽优势,想必是未来享用不尽的财富。对于这些不满情绪,美国始终置若罔闻,不愿意为此付出调整国内经济的代价,来减少国际收支的赤字,依然对发行美钞乐此不疲。其原因在于,美元可以用于国际贸易收支,因此,只要印钞机一转,不但能够轻而易举地抹平赤字,而且其他国家的商品和劳务也可以跟著滚滚而来。这样的好处,倒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960年代,除了美国外,其他国家没有较具规模的金融市场,黄金成为继美元外的最佳资产,但是黄金时时处于供应不足的情况。在 1960 年代的末期,美国在越战的军事动员花费很大,不得加印美元以应付日益升高的军费。而在 1970 年时,美元真正能兑换黄金的比率降低到只有 22%,各国对美元的前景都不是很看好。假如其他国家共同约定不将美元兑换成黄金,国际货币机制或许可以维持一定时间的稳定,等待后续解决之道。

然而事与愿违,由于黄金的匮乏,各国对于美元兑换黄金的价值,开始产生怀疑,认为这是种美国政府的欺骗行为,果不其然黄金开始大幅上扬。196010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美元危机。大家都在为自己最大利益著想,这可是攸关国家利益,当然是会先抢先赢了。

 

未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