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的作用勿庸置疑,历史上曾有无数的例子说明人才对成大就事业的重要性。

刘邦与他的后代刘备都是用人的高手。可能是遗传的缘故,这刘氏一家都是智力武力平平之辈,但流氓出身的刘邦与卖草鞋出身的刘备却都能由两手空空成长为一国之君,究其原因,正如刘邦自己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而刘备文用孔明庞统法正马良、武用关张赵马黄魏,虽几经周折,但也终于立国巴蜀称霸一方。

但胜在用人、败也在用人。 偏偏就是刘备这个用人的老手,却也有用人不当的时候。在庞统死于落凤坡后,调孔明入川辅助势在必行,但此时刘备却埋下一生用人最大的败笔——将荆州的留守大任交给关羽,关羽智勇双全,可惜刚愎自用傲慢自大,不断激发了蜀吴之间的矛盾,破坏两国之间的联盟,最后终于大意失荆州。

二、有些领导者喜欢采用诸如血型、笔迹、星座和面相等方法进行了解人才,作为经验学的成果,这当然并非一无是处,但这些方法测试的结果绝不能当成任人的前提。

孔明就是这样一个喜欢通过面相看人的领导者,他一生基本没重用过魏延,原因很清楚,在魏延杀刘玄救黄忠,双双投奔刘备后,孔明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居然就想让刀斧手推下斩首。按三国演义的描述,后来魏延在孔明死后确实造反,但总觉得其造反与孔明无不干系。魏延曾建议孔明出兵子午谷、直取长安,但未被采纳,孔明对魏延处处设防,临终前将兵权交给了杨仪,而杨仪与魏延向来不合,居然派费玮去探听魏延的意向,又公报私仇、诬陷他造反,最后逼得魏延不得不造反。 在这方面上,孔明远不如刘备。魏延跟随刘备作战,经常单独执行任务,后来又被刘备封为汉中太守,总督军马,守御东川,甚至刘备伐吴时,魏延更是担当起了防魏的重任,如果他确有反意,这么多反叛的机会为什么不反?所以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之说是毫无根据的。

三、阅人之时,学历、教育与智力往往是限定人选之必要条件,但过分注重则容易落入智力证明的迷思。

学历高并不代表达成任务之能力很高,当然更不是解决困难的绝对保证。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种种均证明了他的智力,赵孝成王也是迷信智力证明的家伙,以为高智商必能打胜仗,最后酿成长平之役的惨败,白白葬送四十万士兵的性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马谡的智力不能说不高,他出身于高IQ家庭,其兄马良更是刘备的主要谋士,他自己也读了不少兵书,平时更是喜欢谈论军事,也为孔明出过一些好注意,可以说作为参军是非常出色的,但却不是独当一面的将才。而孔明只迷信种种的智力证明,让马谡作为大将去守街亭,终于导致全盘性的大败。

四、选用忠诚度不足的人担任重要岗位特别是核心岗位,将有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甚至葬送整个企业。

看了《三国演义》,常忍不住感慨,为什么居然有那么多君主或地方军阀不战而败,轻易地将自己辛苦打下的地盘拱手送给对手,而究其原因只是由于下属忠诚度不足、为对手所策反。

而三国人物中,死于家贼手中的也不在少数。最出名的当数权倾天下的董卓,如日中天之时却一不小心就死在义子吕布方天画戟之下。而这个连杀了丁原董卓两任义父的吕布,这个三国武力第一的好汉,也是一不小心就给手下几名牙将轻易绑了献给曹操,最后命丧白门楼。另一名绝顶高手张飞凶横一世,曾在长阪桥以一夫喝住曹操百万大军,但最后也是在梦中被手下几刀就做了。

以上是六甲番人读史总结的用人之道,如您喜欢本文,请点赞或点评,更多精彩,敬请您关注:六甲番人。


这里先说张飞吧,贪杯坏大事,丢了徐州城池。淳于琼也是贪杯被烧乌巢粮仓。张飞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关羽死后酗酒,鞭打士卒 ,最后被睡梦中割掉脑袋。教训是贪杯的人不能放在任何关键岗位上,不值得信任。当然,酒后写诗 画画,书法创作的艺术家是另一回事。张飞之死的另一个教训就是不要得罪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你日常起居都接触的人 ,不然你又无数种被坑的可能,防不胜防。


闪现在我脑中的有2句话。一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二是忠言逆耳。

关于用人不疑: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得遇诸葛,至此形成三分天下,最终白帝城托孤,而后诸葛成就千古贤相。还有最近电视剧播出的琅琊榜2风起长林,梁帝信任长林王萧庭生,虽有诸多政见不同但终未被人猜忌。长林王也一生忠诚,为国为民。

关于忠言逆耳: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我们从小就学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可以说是最好的实例了。


赵孝成王若不是一个用人不拘一格的人,便肯定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空头理论家,否则不会在赵括之母百般阻挠之下毅然决然的启用赵括。不论太史公在后来的文章中是否有惋惜之情,反正历史铁板钉钉的记载了长平之战中赵军的惨败,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千夜行私下认为,赵括年少气盛,急于建功,为国立业,本无过错,却被「纸上谈兵」蒙尘千载,盖太史公之故也。然赵孝成王作为一国之君,将军国大事完全托付于一个只通理论,从未统过兵打过仗的年轻人之手,岂只能说是识人不明,我看是近乎儿戏了。

无独有偶,两千年后的李自成在顺利攻占了北京城后,竟然不假思索的派降将唐通去镇守山海关,真是不按牌理出牌啊。这个新奇的创意的后果是唐通投了吴三桂,吴三桂就接著引清兵入关。于是在龙宫里享了八十一天福的李闯王又只得带领一群残兵败将重操旧业,到处「闯荡」了。这就难怪郭沫若先生在他的《甲申三百年祭》中以近乎戏谑的口吻说我们可爱的闯王此举是「近乎儿戏」了。一个偌大的大顺政权瞬间土崩瓦解,最后自己兵败湖北,毙命于九宫山,岂不令人扼腕叹息(附:笔者曾游玩过九宫山,亲自去祭拜过闯王陵,并且到过闯王遇难处,马迹岭)。

知人善任,为后世称领,用人不当,导致惨痛结果,不为后人诟病,就为后人惋惜。赵孝成王为千夜寻诟病,李自成为后人惋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