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知道五代开国君主武力值高低,我们来看看史书上如何记载,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先看看有关后梁太祖朱温的记载。

「唐僖宗干符中,关东荐饿,群贼啸聚。黄巢因之起于曹濮,饿民愿附者凡数万。帝乃辞宠家,与仲兄存俱入巢军,以力战履捷,得补为队长。」

「中和元年二月,巢以帝为东南面行营招讨使,令攻南阳,下之。」

因为关东闹了饥荒,黄巢起义爆发,数万饥民依附,朱温和他的二哥朱存因此加入黄巢军,朱温是以力战获得多次胜利,升为队长。黄巢起义是干符五年(公元878年),然后中途没有记载,直接跳去了中和元年(公元881年),经过三年在部队中的摸打滚爬,朱温已经升为招讨使,达到军官级别,从此开始朱老板的生涯。

从这段履历来看,朱温能在黄巢军中从一个小队长升到招讨使,是有著过硬的武力的。

其次我们再看看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记载,我们会发现李存勖的武力值并没有演义上刻画的那么强大。

「帝通晓音律,武皇常令歌舞于前,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及壮,便骑射,胆略绝人,其心豁如也。」

李存勖同学,好歌舞表演,胆识过人,心胸豁达,但是身为沙陀族的太子爷,他并不像朱温那样需要浴血奋战才能出人头地,所以他的骑射功夫并不出众。


你怎么就知道他不出众呢?这个需要对比,骑射功夫出众的话不会是这个记载,我们对比一下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就明白了。

「唐庄宗闻其(指石敬瑭)善骑射,擢居左右,明宗请隶大军,从之。后明宗从庄宗征行,命帝领亲骑,号「三讨军」,倚以心腹」

看见没?这才是真的骑射功夫好。

好到本来后唐庄宗李存勖要提拔他,结果被明宗李嗣源要走了,而且非常倚重石敬瑭,此时的石敬瑭在后唐名将中根本不显,李嗣源看中的不就是他的骑射功夫嘛。

所以这点来说,石敬瑭的武力值是盖过朱温与李存勖的。

还不仅如此,五代史还记载了石敬瑭三次保护后唐明宗李嗣源的经历,证明石敬瑭真实艺高人胆大的主,这里不赘述,拿出其中一例说明吧。

「十九年,战胡卢套,唐军稍却,帝睹其敌锐,拔剑开道,肩护明宗而退,敌人望之,无敢袭者」。

「敌人望之,无敢袭者」这个足以说明石敬瑭的武力值强悍了吧。


再来看看后汉高祖刘知远。

「时晋高祖为梁人所袭,马甲连革断,帝辍骑以授之,取断革者自跨,徐殿其后,晋高祖感而壮之。明帝践祚,晋高祖为北京留守,以帝前有护援之力,奏移麾下,署为牙门都校。」

石敬瑭被后梁军队突袭,马鞍革带断掉,刘知远把自己马给石敬瑭骑,自己骑石敬瑭的那匹,而且为石敬瑭殿后,这让石敬瑭非常感动。

这可以看出刘知远是一个不顾生死尽心保卫上司的职业军人有很高的职业素养,但是武力值比石敬瑭来说是差远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后唐灭梁战争是公元923年,明宗李嗣源去世时是公元933年,到明宗去世后,刘知远才被石敬瑭调到自己的麾下当上牙门都校,完成从士兵到军官阶层的跨越,花了整整十年。

这十年间,刘知远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士兵,跟石敬瑭一出道被李存勖与李嗣源争抢产生了鲜明对比,他的武力值比石敬瑭低。不过刘知远是沙陀族普通草根部民出身,跟金枝玉叶的李存勖比,他的武力值还是要高出一线的。但是跟三年就完成从小队长到招讨使跨越的朱温比,估计是要逊色的。


最后来看看后周太祖郭威。

「潞州留后李继韬募勇敢士为军卒,威年十八,以勇力应募。为人负气,好使酒,继韬特奇之。威尝游于市,市有屠者,常以勇服其市人。威醉,呼屠者,使进几割肉,割不如法,叱之。屠者披 其腹示之曰:「尔勇者,能杀我乎?」威即前取刀刺杀之。一市皆惊,威颇自如。 为吏所执,继韬惜其勇,阴纵之使亡,已而复召置麾下。

继韬叛晋附于梁,后庄宗灭梁,继韬诛死,其麾下兵悉隶从马直,威以通书算补为军吏。

好读《阃外春秋》, 略知兵法,后为侍卫军吏。汉高祖为侍卫亲军都虞候,尤亲爱之。后高祖所临镇, 尝以威从。契丹灭晋,汉高祖起兵太原,即皇帝位,拜威枢密副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郭威与石敬瑭履历相似,石敬瑭是善骑射因而仕途坦荡,而郭威先是以勇力被李继韬招募,后又直接进入了庄宗李存勖的亲军「从马直」,在之后是因为通兵法完成了从亲兵卫到军官的跨越,得到了刘知远的敬重。但是郭威并没有单独作战的事迹,所以说应该在石敬瑭之下。

综上所述,这几位武力值排名应该是石敬瑭>郭威>朱温>刘知远>李存勖。

对了题主还问了这几位与赵匡胤比如何?

太祖长拳,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他的武力值当然要盖过这五位,事迹很多,单举两个例子就可以说明。

「三年春,从征淮南,首败万众于涡口,斩兵马都监何延锡等。」

——亲斩大将,五代君主无人做到。

「南唐节度皇甫晖、 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 决胜负。」太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

——这个就更厉害了,直接十五万(虽然是号称但也是几万人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顺带还生擒一将,这简直就是霸王在世啊!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我是羚羊飞渡,今日头条2019年3月份月度优质账号获得者、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领头羊,历史中简堂写手团队中的「食指点江山」,擅长隋唐五代史与网文小说创作,立志弘扬传统历史文化】


五代是乱世。题主所列举的几位都是马上皇帝,不是靠传承,而是靠喋血沙场打下来的江山。这就让我们有点好奇,单凭个人武力,这几个人谁最强(最能打)?

当然,如果按照野史演义去推理,那就没个准了,就如同按《三国演义》去排武力值,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排法。

我们可以就根据《五代史》中的纪录,来推测一下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的武力值排行。

做为五代乱世开局人,朱温率先登场,出身於单亲家庭,少年时横行乡里,好勇斗狠,连狗见了他都绕著走。但是,朱温他二哥朱存更能打,朱温是下手更阴狠(存,勇有力,而温尤凶悍)。后来朱温先加入黄巢军,又投靠唐朝。从朱温的经历来分析,他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武艺骑射等训练,是以街头斗殴风格起家。

紧随其后,李存勖登场。做为朱温宿敌,如果不论年纪差,让二人战场单挑,那朱温绝非李存勖对手。朱在十几岁的时候还在当村霸,李存勖十一岁时己跟随李克用征战沙场了,并因为弓马娴熟而受到唐昭宗的奖励赏赐。这两人如果单挑就如同街头斗殴高手遇到系统训练的武警战士,胜负可以想像。

石敬瑭,这可就是老兵油子了。虽说后来拜辽国皇帝当爹,割让燕云十六州让人不耻,但就事论事,砍人他可是把好手。

史书记载他从小沉默寡言性格沉稳,好读兵书。从军后由于骑射过人、骁勇善战,很得李嗣源的器重,让他统领自己的精锐骑兵「左射军」,跟随李存勖转战各地,救过李存勖更是多次救过李嗣源,李存勖曾拍著他的后背称赞他勇武过人。

砍人这事绝对是个技术活,古话说的好,熟能生巧。石敬瑭在这几位中打仗打的最多,三番五次冲锋陷阵,刀头舔血的日子过得最久,按照一万小时定律,他铁定是个高手了。

刘知远性格和石敬瑭有点像,也是不苟言笑,很严肃一个人,但年轻时的经历有点给他减分。他年轻时放马,马吃了当地寺院的农田,他被和尚们绑起来打了一顿……这让人……情何以堪?后来从军后表现也算中规中矩,但若论武力值,确是乏善可陈,连称霸街头的记录都没有。

郭威,首先是刺青有名,年轻时号「郭雀儿」,身材魁梧勇力过人,《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郑关西是故事,史书上记载郭威闹市杀恶霸可是真实发生的。尤其后来刘知远建立后汉,攻城掠地实际做战的可是郭威。就凭郭威移师北伐,大败契丹来说,他就比石敬瑭强。

所以我认为武力排行应该是:

1、郭威

2、石敬瑭

3、李存勖

4、朱温

5、刘知远


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这五位依次是五代十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五代开国君主。打江山肯定不光是自己能打,还要有军事谋略,政治手段等等,既然问题这么提了,那今天咱们就单单评价一下这五个人的个人武力吧。

先说朱温

话说朱温最早是农民起义军出身,跟著黄巢打天下,从底层士兵到小队长再到将军,是一步步干上来的。

唐僖宗干符年间,山东地区连年饥荒,盗贼纷起,王仙芝、黄巢趁机发动起义,而就在这个时候,朱温加入了黄巢大军,并一步步从底层士兵积累军功做到了队长的职位。

后来黄巢攻陷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黄巢派遣朱温领兵驻扎在东渭桥。这时,唐将诸葛爽率领工北行营的兵马驻扎在栎阳(今陕西西安阎良区武屯镇),黄巢派朱温去招安诸葛爽,诸葛爽被朱温说服,归降黄巢。

中和元年(881年)二月,朱温被任为东南面行营都虞候,受命攻占邓州(今河南邓州),俘虏刺史赵戒,阻扼了由荆襄地区北攻的唐军,稳定了新建的「大齐」政权东南面的局势。六月,朱温返回长安时,黄巢亲自到灞上劳军,朱温风光一时无两,成为义军里面赫赫有名的骁将。

七月,又把朱温调到长安西面的兴平(今陕西咸阳兴平),抗击从邠(今彬县)、岐(今凤翔南)、鄜(今富县)、夏(今靖边北)等州调集的唐军。八月,鄜延节度使李孝昌、夏州节度使李思恭驻扎在东渭桥(位于今陕西西安高陵),黄巢派朱温前去抵御。九月,朱温在东渭桥一带大败唐将李思恭、李孝昌等军。十一月,孟楷、朱温乘胜在富平大破鄜州李孝昌、夏州李思恭的兵马,二李溃不成军,逃回了原来的藩镇。

从这段履历来看,朱温能在黄巢军中从一个小队长升到都虞候后来又成为唐朝的招讨使和节度使,负责平定叛乱,其本身是具备过硬的带兵能力和出色的个人武力的。

再说李存勖

后唐庄宗李存勖(xù)(885年-926年),代北沙陀人,生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军事家,后唐开国皇帝,晋王李克用之子。

李存勖在唐末官至检校司空,遥领晋州刺史,后袭父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他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在王位十五年,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逐渐强盛,中兴唐朝霸业。

李存勖在位期间,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史书记载李存勖自幼便善于骑射,胆略过人,心性豁达,深得父亲宠爱。他爱读《春秋》,略通微言大义,而且精擅音律,可谓文武双全。

但是李存勖有一个毛病,他自恃勇武,经常率领骑兵冲锋陷阵,也因此经常陷入险境。手下人劝他也不听。然而,李存勖虽然勇猛,打仗是把好手,但是治国能力和政治手段基本上是等于零,最终能够提前终止五代十国的机会从他手里溜走,后唐也被灭国。

三说石敬瑭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山西太原市人,沙陀族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

话说石敬瑭生于太原汾阳里,家里排行老二,从小就沉默寡言,喜欢读兵法,而且非常崇拜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和汉朝名将周亚夫。时任代州刺史李嗣源对他很器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李存勖听说他善于骑射,把他提拔到自己身边,李嗣源请求将他调往军中,李存勖同意了。李嗣源让他统领自己的亲军精锐骑兵「左射军」,号称「三讨军」,视他为自己的心腹之将。

此后,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转战各地,成为李存勖的一员骁将。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在和后梁大将刘𬩽对阵交战时,刘𬩽袭击还没有列好阵势的李存勖,军情危急,石敬瑭立即率领十几名亲军驰入敌阵,东挡西杀,左冲右突,遏止住了敌人的攻势,掩护李存勖后撤。事后李存勖称赞他勇猛威武,抚摩著他的背脊说:「大将门下出强将,这话不错啊」,并颁赐给他财物,又亲自送给他酥食。石敬瑭由此而名声远扬。

率领十几名亲兵就敢冲杀后梁大军,且毫发无伤,怎么听都有点像三国时期吕布、赵云这样的万人敌,石敬瑭的武力可见一斑。

四说刘知远

刘知远(895—948年),即后汉高祖(947年―948年在位),河东太原人,沙陀族。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

史书记载,刘知远幼时不好嬉戏,个性厚重寡言。长大后,面有特象,为时人所异。刘知远雄武过人,勇猛善战,跟著后唐明宗李嗣源和石敬瑭时颇得战功。

刘知远先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即后来的后唐明宗)部下为军卒。当时,石敬瑭为李嗣源部将,在战斗中,刘知远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两次救护石敬瑭脱难。石敬瑭感而爱之,以其护援有功,奏请将刘知远留在自己帐下,做了一名牙门都校。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大军直抵澶州,派蕃将伟王领兵进入雁门关。刘知远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在忻口大破伟王,累迁太原王兼任北面行营都统,北平郡王、太尉,之后诛杀吐谷浑白承福等五支部族共四百人,以另一部族的王义宗统领五族中其余的人,又在朔州阳武关再破契丹。

由此可见,刘知远无论是个人武力还是统兵作战能力都是非常出色的。

五说郭威

后周太祖郭威(904-954年),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王朝建立者(951—954年在位)。

史书记载郭威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后来到后汉当官,累有大功,拜邺都留守、枢密使。

郭威生于乱世,长于军伍,勇武有力,豪爽负气,略通兵法,善抚将士,以军功累迁至枢密使高位。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取后汉而代之,是五代时期军人专权的代表人物。

而且郭威也跟别的军人不同,他并没有单凭武力发展(虽然年轻的时候单挑捅死了一个屠户,那只能说明他的勇气),他看到了知识的力量,特别是兵书,没事的时候他总是拿著书看,所以说郭威更多的是一员儒将,而且治国能力出色,后周在他手里蓬勃发展,有大一统的趋势,要不是早死,估计后面就没有赵匡胤什么事了。

综上所述,如果单论个人武力的话,个人意见:石敬瑭>李存勖>刘知远>朱温>郭威。


这几位都是五代时期的开国皇帝,几人都是各有千秋,下面就给大家详细总结一下

朱温

后梁开国皇帝,大唐帝国的掘墓人,农民出身,早期参加黄巢起义,因为战功显赫,所以在黄巢攻下长安被任命为东南面行营都虞候,可见他的能力非凡,毕竟这时候才公元880年,也就是黄巢起义也才五年,朱温短短三四年间就有了这样的成就,不得不说他的军事领导方面和武力值方面都是值得称赞的。后来推知黄巢起义必将大败,于是弃暗投明,投靠了李唐(不得不说,很有投资眼光),投靠李唐后,僖宗不仅给了他一个好听的名字,朱全忠,还封他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的官职,担任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了一方大员,可以说是人生的巅峰了,然而朱温对此并不满足,一方面他是朝廷官员协助朝廷剿灭地方各种叛乱,另一方面偷偷壮大自己的势力,直到后来,无人在能够和他抗衡,终成后梁太祖。

综合来说,这五个人中,朱温是排在第一位的,毕竟他的眼光和谋略是非常准的,单说武力,他可以派第二。

李存勖

后唐开国皇帝,老子李克用,典型的官宦世家,在位期间,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可以说能力非凡,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可见他的成就之高,然而他这个人喜欢戏剧音乐,对治国理政没太大的兴趣,政治眼光太过短浅, 所以综合能力排第二,武力排第三。

石敬瑭

后晋开国皇帝,岳父是大名鼎鼎的李嗣源,执政方面不值一提,因为李从珂的猜忌,竟然派遣桑维翰勾结契丹让自己做了儿皇帝,这也是他一世的骂名,后来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更是极大的耻辱。军事方面,石敬瑭在后唐灭后梁之战中建了不少功,在后唐庄宗李存勖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的功劳也是最大的,可见他在军事方面也是很厉害的。综合一下他的武力可以排到第四,综合实力也就排个第五。

刘知远

五代十国后汉时期的开国皇帝,早年一直追随石敬瑭,后来石敬瑭的儿子当皇帝后被契丹人给抓走了,刘知远打算投降契丹,但契丹人称他为儿子,一怒之下,刘知远放弃了后晋帝,自己建立了后汉,刘知远综合能力也就排个第四,武力可以排第一。

郭威

郭威是后周的开国皇帝,早年追随刘知远,可以说刘知远建立后汉他是出了很大力的,所以一直掌控著后汉的兵马大权,后来刘知远死后,他的儿子对这些有功大臣一直很猜忌,于是郭威在众人的推举下,建立了后周。郭威的治国理政方面还是很有成就的,武力排第五,虽然郭威治国理政和军事方面都比较杰出,但寿命太短,所以成绩也不是很明显,所以综合能力可以排个第三。

如果想了解更多唐末五代时期的历史,请关注我哦


我觉得李存勖是众人之中武力值最厉害的一个人。历史上有有生子当如李亚子一说,讲的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在李存勖的人生的前期,李存勖戎马倥偬,亲自带兵四处征战,几乎消灭叛贼朱温的后梁,叱咤整个中原,几乎一统天下。只可惜到了他人生的后期,李存勖飘了,拿不动大刀了,还日日沉湎酒色,导致他抛弃了还没巩固好的胜利果实,也造成了他迎来他生命中的尽头,否则中国统一的王朝将提前到来。

排在第二的应该是后周太祖郭威,毕竟后周作为赵宋王朝的前身,这个朝代的军队还是有一定实力的,而这个朝代胡成果都是郭威立下的功劳,而郭威的成果却被赵宋的军事改革葬送了。

至于其他人的武力值,我认为后汉高祖刘知远应该能排在第三,卖国求荣后晋之主石敬瑭排在第四,胆小如鼠文臣朱温排在第四五。至于后来胡宋州节度使赵匡胤,武力值应当同李存勖或者郭威不相伯仲,提出依据就是他是唯一能够在同辽国作战中亲自上战场并能取得一定胜利的宋朝皇帝。

不过我并不敢下断论,毕竟跨时代对比个人的武力值,如果不是亲眼见到当时的打斗的状况我想所有人都不能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百分百是对的。


五位是五代梁唐晋汉周开国皇帝,不过几个皇帝基本都是过把瘾就死,最长在位年限不过7年。若论个人武力,参考残唐演义应该是刘知远,石敬塘,朱温,郭威,李存勖。参考正史,若论谋略,当是朱温,李存勖,刘知远,石敬塘,郭威。若论在位期间明暗,应是郭威,刘知远,朱温,李存勖,石敬瑭。


感觉刘知远应该厉害一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