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才能不及汉相萧何是假,名气不如萧何是真。

李善长和萧何两人都是皇帝身旁的重要管理者,而且是主管后勤。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这两位能被评为开国第一功臣自然是有他的道理。朱元璋常把李善长比作是自己身旁的萧何,单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李善长绝对不比任何人弱,若真要分个高低,那只能打个平手。

汉朝宰相萧何、明朝左相李善长

萧何在楚汉相争时镇守后方,负责刘邦的兵员和粮草的补给储备,萧何在汉中施以新法,恢复生产并设立新的秩序统治机构,稳定因接连战乱而残破不堪的汉中地区,给汉军留下了稳固的后方。在汉朝建立之初,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拟定律令制度作《九章律》。

李善长在朱元璋征讨时同样留守后方运输粮草,之后斟酌元朝制度提出卖淮盐、立茶法、复制钱、开矿石、冶铜铁、定鱼税等等,给朱元璋带来了大量军资。明朝建立后又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

所以功绩上看,李善长丝毫不输萧何,可为何还会经常听到李善长才能不如萧何的话语呢?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朱元璋身旁少了一位「韩信」。

「后世」萧何,「无人识」李善长

说起萧何,我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而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然后就会想到「萧何月下追韩信」,再细想就是「汉初三杰」,很少有人会想到或者提起萧何给汉朝建立做出的贡献,因为关注点全在韩信身上,说来也不奇怪,因为刘邦在现代的某些人眼中还没楚汉兵仙「韩跳跳」的名气大,更何况萧何?

当提起李善长的时候,最多想到的应该是李善长虽名字中有「善」字,但却未能善终,若再细想一些,则会想到李善长的「学生」胡惟庸,可知晓胡惟庸的人本身就少,又有几人能知李善长?稍微懂些历史的也就罢了,一些不懂历史的人可能连李善长的名字都未曾听过,就算有所听闻,他也会认为这人完全不如汉相萧何,因为未曾听过「名气」太小。

历史病态

这种病态和学生刚接触历史的时候一样,学生刚接触历史的时候曾和自己的老师探讨过战国名将,学生提的是杀神白起,并认为他是战国第一名将无人能及,但学生的老师告诉我,战国名将颇多,真要分出第一战国当属吴起。学生当时一直坚持吴起不如白起,因为学生未曾听过吴起是谁,还不懂装懂的认为吴起虽强,但远不如白起,而学生的老师也仅是笑了笑没反驳。

不过现在想想他当时应该是在嘲讽我,就像有人告诉我上官婉儿比武则天厉害,因为游戏里上官婉儿能「秒」武则天,不是一个频道的人终是无法沟通。

若是以后多拍几部关于明朝的影视作品,再给李善长找几个年轻帅气或者有超高人气的鲜肉,到时候题主的问题就要反过来问了。

以上就是学生的愚见,我是见青山妩媚丶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来作答。

愚以为,李善长才情可以比肩萧何。

欲问明开国时谁最甚,当文臣第一之善长者,毕竟为明初起家相,李善长之能、功皆大者。

一、都是从草根起来的。

初之亦无名之,而及其后,来拜于其门者将愈,而李善长以人道是亦见矣。其先验其能,然后会于太祖举其最有才能之人,复为太祖礼之,使之尽忠国效,若有人事与事之力等事情,莫不谁使,善长遂往解之。

二、皇帝的亲信。

后太祖当上了吴王,其以右相国之位与之善长,善长于史例知,裁断,又善属文及辞。太祖平日里发之中,皆其草与书与之,太祖每征几,其居营自守,状似于刘、萧二人。

李善长之经之微,将士多服之,后稍稍安。吴元年九月,太祖以功赏众,册为宣公,在其后,其改制,以上左,又使善长复为之左相。

三、极致的尊宠。

太祖即位后,以帅觐之礼,社稷郊祭之礼,六官之属皆与善长治、核,太祖尝召修《元史》,又输写《祖训录》此书。至于赏功臣等较细者,太祖皆当令李善长掌,而善长集部大臣会,大家商量著来,遂请帝决。

洪武三年,亦1371年,太祖奖励有功之臣,其曰:「善长虽无汗马之功,然亦在吾左右久矣,军饷由其供奉,后定是他管著,功大矣,宜册封为大国公,以为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

金陵少年评曰:时封国公者,有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遇春及其子茂,次则病矣,为国六公。然李善长必第一,后世多以比萧何以比,以其足比肩何。


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后曾评价萧何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充分阐述了萧何对于大汉王朝建立所立功勋,并成为新朝首位相国。一千多年后在大明王朝建立的过程中,有一位和萧何类似的人物那便是李善长,帮助朱元璋筹粮征税、招贤纳士、制定律法等,被人贴切的称为朱元璋的后勤部长,也被朱元璋自己夸赞为自己的萧何,并在大明开国后成为首任丞相。其实他们对于新朝建立所起到的作用差不多,但是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都会感觉萧何才能比李善长高,历史的探客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造成的。 一、二人最终的结局不同 李善长和萧何都被皇帝封为开国第一功臣并身居丞相要职,入则与皇帝商量国家大政方针,出则统领百官治理天下。可差别是萧何终其一生刘邦对其都极为信任,再杀韩信、除英布后从来没有想过杀萧何,相反每当遇到国家大事都找萧何商议并安排其去处理,刘邦每次出征在外也是安排萧何留守。反而李善长在朱元璋称帝后逐渐对其防范起来,朱元璋先是敲打起违规扩建府邸,后又多次说他懒政怠政,明知道其和刘伯温不对付,反而经常利用刘伯温来处出制衡他。更为要命的是,年老退休后的李善长因为弟弟的牵连被朱元璋定为谋反并灭九族,辛辛苦苦为大明奋斗半生缺落下如此。 二、招贤纳才的手段不同 萧何与李善长同为后勤部长在帮助主公推荐人才时,萧何选择推荐韩信为大将军,为此是亲自反复的劝说刘邦,并甘愿屈居韩信之下。李善长却不同,推荐人才首先要是忠于自己且甘愿在其之下,本来刘伯温的才能是高于自己的,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反复的与刘伯温斗法,就是采取各种策略和手动阻止刘伯温上位。后来终于给刘伯温推荐了一个干才胡维庸,结果此人却专营取巧、骄横跋扈,导致朱元璋以此为借口彻底废除丞相制度。 三、为官之道不同 萧何为官不去结党营私,刘邦吩咐的任务自己都积极的完成,选举官员也不会只看重自己人,制定法律和律令要是基于国家治理上,与各个开国功臣保持友好关系但不会私下结盟。李善长在大明没开国就开始利用自己淮西人生的身份结党,朝中大部分将领和官员本就是淮西人生,李善长利用家乡观念把大部分同僚笼络到自己的旗下,非要和刘伯温的浙东党对抗,在官员选拔和政策制定上往往偏向于自己人,从而为大明埋下了两百多年的朋党政治,很多时候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加快了大明国力的内耗。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让我们全面鲜活是了解了李善长,由于缺乏史料或者年代太远,亦或者当时环境的不同,后人并没有从萧何身上看到这些特点,从而感觉其才能不如萧何的感觉。


在大明王朝建立初期,有一位和汉朝萧何相似的人物李善长。他帮助朱元璋筹粮征税、招贤纳士、制定国法等,被世人称为朱元璋的后勤部长,朱元璋自己把李善长比作萧何!李善长在大明开国后成为首任丞相。汉朝的萧何与明朝的李善长对于各自的新王朝建立所起到的作用都几乎一样。然而,在多数人看来,感觉李善长的才能不及萧何。

李善长和萧何都被皇帝封为开国第一功臣并身居丞相,内与皇帝商讨国家政策方针,外则统领文武百官治理天下。不同的是刘邦一直对萧何都很信任,刘邦经杀韩信、除英布以后,就没有杀萧何的念头,而且每当遇到国家重大事情,都会找萧何商议并派其去处理,每当刘邦外出征战时也很放心安排萧何留守京城。而李善长在朱元璋称帝之后便逐渐对其防范起来,朱元璋先是讲李违规扩建府邸,后面又多次找理由说他懒政怠政。朱元璋明明知道李善长与刘伯温关系不好,却反而经常利用刘伯温来制衡他。相当悲哀的是,年老退休后的李善长因为弟弟的牵连被朱元璋定为谋反并灭九族。(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因胡惟庸案被株连,在狱中经不住严刑拷打竟然谎称自己曾替胡惟庸劝说李善长谋反,虽然被李善长严厉的斥责但却没有告发。这个情况对朱元璋的震惊很大,他本以为谁都有可能对自己不忠,自己的大管家李善长一定会对自己忠心不二的,没有想到的是其在被人规劝谋反的时候竟然不主动上报实情,朱元璋想想,李善长确实有谋反之心吧。于是怒不可竭的朱元璋立即命令锦衣卫连夜把李善长及其家人关入大牢,只经过简单的审讯之后除驸马李祺一家免于死罪外,其他内外亲戚共计70余口全部被处决)。

萧何与李善长同样都是「后勤部长"时都帮助主公推荐人才:萧何选择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而且亲自反复劝说刘邦,自已甘愿屈居韩信之下。而李善长则不同,他推荐人才时首先考虑的要是对自己忠心而且对方必须甘愿在自已位置之下。如刘伯温才能本来就高过李善长,但李善长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反复与刘伯温斗法,采取各种策略和手段阻止刘伯温上位。后来给刘伯温推荐了自已的学生胡惟庸,结果此人却专营取巧、骄横跋扈,导致朱元璋以此为借口彻底废除丞相制度。

萧何为官不结党营私,刘邦分派的任务自己都尽心尽职积极的完成。选举官员也很公平,不会只看重自己人,制定法律和律令都是基于国家治理上,同每个开国功臣保持友好关系但绝不营私结盟。反观李善长:在大明还没建国时就开始利用自己淮西人的身份拉帮结派,朝庭之中大部分将领和官员是淮西人,李善长利用家乡观念把大部分同僚笼络到自己的旗下,总是和刘伯温的浙东党对抗,在官员选拔和政策制定上大都偏向于自己人,由此而为大明王朝埋下了两百多年的朋党政治,很多时候为了反对而反对,加快了大明国力的内耗。

这些原因使我们全面了解了李善长,其人孤高傲慢,权利欲王霸。而萧何比较公证,不玩权术,非常懂得为官之道,所以其没被刘邦杀,其结局比李善长好。因此人们感觉李善长的才能不及萧何。


如果李善长得以善终,没有太致命的名声污点,是完全可以比拟汉丞相萧何的。但是辅助的朱元璋是个狠人,为了给继任者铺平道路,对功臣大肆打击,不像汉高祖对功臣那样信任。所以结局悲催,史书上没有给予萧何一样的评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