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封建社会中,有过数不胜数的皇帝,在这么多的皇帝当中,朱温应该是出身最低微的一个了。和他相比,刘邦尽管也是地方上的无赖,但是也做了泗水亭长这样的小官。而朱元璋尽管已经穷到了要到寺庙里当和尚才能避免自己被饿死,但是在加入红巾军之前也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只有朱温,根据史书上的记载,他是一个长得十分健壮,但是从来也不务正业的人,而且还十分的自负,因此有很多的人都厌恶他。所以说白了,朱温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市井无赖,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无赖竟然当上了皇帝。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下面我就来和大家聊聊吧,朱温出生在一个十分简陋的庐舍里,他的父亲叫做朱城,母亲是王氏,在家里排行第三。朱温的父亲朱城死的很早,所以王氏不得以就带著三个儿子,寄养在了萧县刘崇的家里,根资料的记载分析。王氏应该是带著这三个孩子改嫁给了刘崇,朱温的两个哥哥年纪大一些,知道寄人篱下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懂得忍让迁就,但是年纪小的朱温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十分的懒惰,所以经常遭到刘崇的责打。但是这样的环境并没有让他变成一个委曲求全的人,反而造就了他凶悍又懒惰的性格。根据资料上的记载,朱温是一个每天只知道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的无赖。

朱温想外出闯荡,所以就离开了刘家。当时黄巢在天下的声势很大,所以朱温认为他能成就大事,于是去投奔了他。朱温追了黄巢以后,因为屡建战功,所以后来就当上了将军。黄巢在攻破长安以后渐渐失去了野心,朱文看到这种情况,知道黄巢迟早会完蛋的,所以他决定另谋出路。在谋士谢瞳的建议之下,向唐军投降转过头来反攻黄巢,果然是一条明路。朱温的投降,不仅让他洗掉了反贼的名声,还让他得到了皇帝的赐名:朱全忠。朱温的这一步走的很对,多亏了谢瞳给他的建议和提醒,但是后来谢瞳并没有一直追随著朱温颠覆大唐。辅佐朱温覆灭大唐的其实另有其人,他们就是敬翔和李振。敬翔和李振是朱温最重要的两个谋士,如果没有他们朱温是成就不了大业的,他们对于朱温来说就像是刘邦的张良、萧何,刘备的卧龙,凤雏。敬翔和李振对朱温的作用非常大,他们两个是朱温夺取李唐政权的左膀右臂。敬翔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朱温有一个十分强劲的敌人,名字叫做秦宗权,他的实力十分强大,朱温和他打了好几年都没有取得过胜利。后来敬翔为朱温出谋划策以后,朱温就以少胜多的生擒了秦宗权。从此敬翔就成为了朱温的第一军师,朱温还称赞敬翔是天降奇人。

和敬翔相比,李振的长处在于策略。当时宦官刘季述密谋要废掉唐昭宗,他希望能得到朱温的支持。这件事野心勃勃的朱温听了以后八成是会同意的,但是那时恰好李振受命去了长安,刘季述就和李振商谈了这件事,李振当机立断的就拒绝了这件事,避免了朱温会落到像董卓那样被群攻的下场,如果没有李振的话,那么朱温肯定是躲不过这一劫的。敬翔和李振,一个帮朱温四方征战,一个帮朱温处理政事,使朱温从众多的军阀中脱颖而出,最后登基称帝。纵观朱温的一生,从投军黄巢到登基称帝,无赖出身的他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一次华丽的转身。而他能当上皇帝,当然离不了敬翔和李振二人的辅佐。


黄巢既败,东走攻蔡州。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降之。后来黄巢被李克用追,而宗权转横,其残虐较黄巢为更甚。河南、山东被其剽掠击之处,几于无复人烟。朝廷之上,宦官依然专横。关内一道,亦均为军人所盘踞。其中华州的韩建,邠州的王行瑜(镇国军,治华州,今陕西华县。邠宁军,治邠州,今陕西邠县),凤翔的李茂贞尤为跋扈,动辄违抗命令,胁迫朝廷,遂更授沙陀以干涉的机会。

在此情势之下,汉民族有一个英雄,能够和沙陀抵抗的,那便是朱全忠。全忠本名温,是黄巢的将,巢败后降唐,为宣武节度使(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县)。初年兵力甚弱,而全忠智勇足备,先扑灭了秦宗权,渐并今河南,山东之地,又南取徐州。北服河北三镇。西并河中,取义武(义武军,治定州,今河北定县),又取泽、潞(泽州,今山西晋城市。潞州,今山西长子县)及邢、洺、磁诸州(邢州,今河北邢台县。洺州,今河北永年县。磁州,今河北磁县)。河东的形势,就处于其包围之中了。僖宗死于888年,弟昭宗立,颇为英武。然其时的事势,业已不能有为。此时朝廷为关内诸镇所逼,大都靠河东解围。然李克用是个无谋略的人,想不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击杀了一个王行瑜,关内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朱全忠其初是不问中央的事务,一味扩充自己的实力的。到10世纪初年,全忠的势力已经远超出乎李克用之上了。

唐朝的宰相崔胤,乃结合了他,以谋宦官。宦官见事急,挟昭宗走凤翔。全忠围凤翔经年,李茂贞不能抗,只得把皇帝送出,同朱全忠讲和。昭宗回到京城,就把宦官悉行诛灭。唐朝中叶后的痼疾,不是藩镇,实在是宦官。因为唐朝的藩镇,并没有敢公然背叛,或者互相攻击,不过据土自专,更代之际,不听命令而已。而且始终如此的,还不过河北三镇。倘使朝廷能够振作,实在未尝不可削平。而唐朝中叶后的君主,如顺宗、文宗、武宗、宣宗、昭宗等,又都未尝不可与有为。其始终不能有为,则全是因被宦官把持之故。事势至此,已非用兵力铲除,不能有别的路走了。一个阶级,当其恶贯满盈,走向灭亡之路时,在它自己,亦是无法拔出泥淖的。

宦官既亡,唐朝亦与之同尽。903年,朱全忠迁帝于洛阳,杀之而立其子昭宣帝。至907年,遂废之而自立,是为梁太祖。此时海内割据的:淮南有杨行密,是为吴。两浙有钱镠,是为吴越。湖南有马殷,是为楚。福建有王审知,是为闽。岭南有刘岩,是为南汉。剑南有王建,是为前蜀。遂入于五代十国之世。

凡内争,是无有不引起外患的,沙陀的侵入,就是一个例。但沙陀是整个部族侵入中国的,正和五胡一样。过了几代之后,和我们同化了,它的命运也就完了。若在中国境外,立有一国,以国家的资格侵入,侵入之后,其本国依然存在的,则其情形自又不同。自40年顷回纥崩溃后,漠南北遂无强部,约历七十年而契丹兴。契丹,大约是宇文氏的遗落。其居中国塞外,实已甚久。但当6世纪初,曾遭到北齐的一次袭击,休养生息,到隋时元气才渐复。7世纪末,又因李尽忠的反叛而大遭破坏。其后又和安禄山相斗争,虽然契丹也曾打过一两次胜仗,然其不得安息,总是实在的。唐朝管理东北方最重要的机关,是营州都督府,中叶后业已不能维持其威力,但契丹仍时时受到幽州的干涉,所以它要到唐末才能够兴起。契丹之众,是分为八部的。每部有一个大人。八个大人之中,公推一人司旗鼓。到年久了,或者国有疾疫而畜牧衰,则另推一个大人替代。它亦有一个共主,始而是大贺氏,后来是遥辇氏,似乎仅有一个虚名。它各部落间的连结,大概是很薄弱的,要遇到战斗的事情,才能互相结合,这或者也是它兴起较晚的一个原因。内乱是招引外族侵入中国的,又是驱逐本国人流移到外国去的。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已经不知有过若干次。大抵(一)外国的文明程度低而人数少,而我们移植的人数相当多时,可以把它们完全同化(二)在人数上我们比较很少,而文明程度相去悬绝时,移殖的人民,就可在它们的部落中做蛮夷大长。(三)若它们亦有相当的程度,智识技术上,虽然要请教于我,政治和社会的组织,却决不容以客族侵入而握有权柄的,则我们移殖的人民,只能供它们之用,甚至造成了它们的强盛,而我们传授给它的智识技术,适成为其反噬之用。时间是进步的良友。一样的正史四裔传中的部族,名称未变,或者名称虽异而统系可寻,在后一代,总要比前一代进步些。所以在前代,中国人的移殖属于前两型的居多,到近世,就多属于后一种了,这是不可以不凛然的,而契丹就是一个适例。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据《五代史》说,亦是八部大人之一。当公元十世纪之初,幽州刘守光暴虐,中国人逃出塞的很多。契丹太祖都把他招致了去,好好地抚慰他们,因而跟他们学得了许多知识,经济上和政治组织上,都有进步了。就以计诱杀八部大人,不再受代。916年,并废遥辇氏而自立。这时候,漠南北绝无强部,他遂得纵横如意。东北灭渤海,服室韦,西南服党项、吐谷浑,直至河西回鹘。《辽史》中所列,他的属国,有四五十部之多。

梁太祖的私德,是有些缺点的,所以从前的史家,对他的批评,多不大好。然而私德只是私德,社会的情形复杂了,论人的标准,自亦随之而复杂,政治和道德、伦理,岂能并为一谈?就篡杀,也是历代英雄的公罪,岂能偏责一人?老实说:当大局阽危之际,只要能保护国家、抗御外族、拯救人民的,就是有功的政治家。当一个政治家要尽他为国为民的责任,而前代的皇室成为其障碍物时,岂能守小信而忘大义?在唐、五代之际,梁太祖确是能定乱和恤民的,而历来论者,多视为罪大恶极,甚有反偏袒后唐的,那就未免不知民族的大义了。惜乎天不假年,梁太祖篡位后仅六年而遇杀。

——摘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千百年来朱温一直被视作是篡唐弑帝,开启五代十国乱世的罪魁祸首,但《中国通史》中却将其视作抗击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认为后梁与后唐之争,实际上是民族之战,这实际上是从保全民族的角度来看的。


说他是皇帝,他自己都不太好意思认吧!

朱三为人嗜杀成性,反复无常。在利益面前,向来都是六亲不认!是一个典型反复无常的小人。

现代社会学他的人,比比皆是。为利益而聚集,为争利而撕破脸皮。整天想的就是去大捞一把,然后跑路。

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是他的座右铭。

初次大利在前时,他叛了草军,把老大哥黄巢坑死!

没过多久,又对救命恩人李克用下杀手。杀人未遂后,再行打小报告到唐帝国,说李克用袭击了他。

有苦说不出的老李,只能忍气吞声许多年……唉,谁让他没朱三不要脸呢?

朱三进京后,见李唐势微,就反了唐。随即在自己打下的豫郡,当起了「皇帝」。

史称梁朝!


朱温是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皇帝。

  朱温早年追随黄巢,参加了唐末农民起义,逐渐发迹。黄巢北伐,最终攻克东都洛阳,然后乘胜破潼关,攻入唐都城长安,在长安建「大齐」政权,这时的朱温已是东南面行营先锋使,战功赫赫,是「大齐」政权的功臣。不过,在看到唐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很强大后,他又投降了唐朝。唐僖宗大喜过望,立即下诏任命朱温为左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还赐给朱温一个名字:全忠。但朱温并没有完全忠于他,忠于唐朝,而是灭了唐朝,最后称帝,史称后梁。

  朱温荒淫无度,行同禽兽,即使在封建帝王中也罕有其匹。朱温为黄巢同州刺史时,娶砀山富室女张氏为妻。张氏病死后,朱温「纵意声色,诸子虽在外,常征其妇入侍,帝往往乱之」。对自己的儿媳妇也不放过。而且朱温的儿子们对朱温的乱伦,不仅毫无羞耻,竟然反而利用妻子争宠,博取欢心,争夺储位。

  干化二年(912),朱温经过节度使张全之家,「留旬日,全义妻女皆迫淫之」。张全义之子愤极,要手刃朱温,经张全义苦苦劝止才作罢。

  朱温的养子朱友文老婆王氏「色美,帝(朱温)尤宠之,虽未以友文为太子,帝意常属之」。朱温病重时,打算把朱友文从东都召来洛阳,托付后事。朱温的亲生儿子友珪的老婆也是「朝夕侍帝侧,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指朱温)以传国宝付王氏怀往东都,吾属死无日矣!』」朱友珪随即利用他掌握的宫廷宿卫侍从,发动宫廷政变,「中夜斩关入」,手下冯廷谔「刺帝腹,刃出于背」。朱友珪自以败毡裹之,「瘗于寝殿」,终年61岁。

  朱温为人残忍,为保证战斗力,每次作战时,如果将领战死疆场,所属士兵也必须与将领共存亡,如生还就全部杀掉,名为「跋队斩」。朱温又让人在士兵的脸上刺字,如果私自逃走,或者战役结束后逃命,一旦被抓获,必死无疑。

  直系军阀吴佩孚就曾在朱温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以提高战斗力。他让督战队手持大刀到前线执行任务,一遇退缩者,就地砍头。不过,吴佩孚最终败在了勇猛无敌的叶挺手下,虽然枪毙许多连长、营长也无济于事。

  我们的开国领袖是这样评价朱温的:「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今天,我们来讲讲朱全忠的故事。全忠这个名字,倒真有些电视里演的那些狗腿子气质。不过,你可别误会,这不是人家爹妈给取的名字,这是当时的皇帝的赐的,叫个「全忠」,倒也有些褒奖的意思。

只是这免费给改名,不见得人人都愿意的,后来这个人就把这透著鹰犬意味的名字给改了,叫做「朱晃」,名字这东西嘛,改了一次,就有可能改第二次,何况这在那个时候不是什么费力的事情,不费银子,他就改成了个更响亮的,「朱温」——当然,这个名字,是在后来才出名的。

在现代人看来,「朱温」通「猪瘟」,难免有些忌讳,但这却能算是梁太祖朱晃一生中最为明智的决定。朱晃(公元852年-公元912年),别名朱全忠,亦名朱温(本文中若无特别需要,无论他生命的哪个阶段,皆称朱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惊天动地的人物,不可一世的枭雄。他是宋州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人,母王氏佣食于萧县。朱温早年曾经参与黄巢起义,后脱离大齐投入唐,就是在这里,得了「朱全忠」这三个字。「全忠」,其实不忠,就在公元907年,也就是唐开平年间,朱温犯上作乱,废了唐哀宗,自立为帝,迁都开封,建立大梁朝。他意气风发,终结唐朝的姿态,就像当年李渊自太原进关中攻洛阳建立大唐时一般的不可一世。

开一世皇朝者,都不是简单的人物,试想,开江山的,哪一个不需要文或武之上有著超越天下英雄的实力?像武则天那样通过政治建起大周,李存勖那样几乎完全依靠军事实力征服四方的人毕竟不多,更多的开国之君文武双全——朱温尤其如此。

五代十国是个混乱的时代,那个时代的王朝,许多甚至还来不及实施改革就已经垮了下去,这大概也是五代这段时期的君王看起来不如历史上其它时代的君王给人们的印象深的原因。朱温野蛮得来的天下,却并不以野蛮的手段来治理,他是个有著聪明头脑的君王,至不济,那也是个乱世枭雄。他懂得要保住自己的势力和地位,马背、刀口上的那一套,并不适合用在农田里,史载他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并曾经下严令,禁除两税之外的配科,违者处以重罚。不过枭雄嘛,大多有个比较凄凉的下场,这朱温虽然一世精明,能力压天下英雄,却防不了自己的儿子,于干化二年(公元912年)六月间,为其亲生儿子朱友珪所杀,享年六十一岁。朱温身为「猛男」的时候,能压著李存勖之父好汉李克用打,就算最后妄图一举击破刘仁恭,可惜晋军之中出了个李存勖,最终并没有实现各个击破的计划。但梁军在争夺天下前期,可是一直压种各方势力打的,朱温凛冽之处,天下英雄,无人敢正撄其锋。毛泽东曾对朱温进行过这样的评价:「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朱温之父,名朱诚;他是朱诚的第三个儿子,年少时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无赖。《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曰:「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姓朱氏,讳晃,本名温,宋州砀山人。」传说朱温出生之时,他家所住的房屋之上,有祥云涌现,时人诧异。后朱诚死去,朱温三兄弟不及成年,遂从其母,借居在萧县刘崇家里。朱温寄人篱下时,正是不知四六的年纪,自负孔武有力,为刘崇不喜。但刘崇的母亲对他很是照拂,经告诫家里人说:「朱家的三儿子不是一般的人呢,你们应当好好地对待他。」家里人问她说这话的缘故,她回答说:「我曾经看见他在睡熟了的时候,变成了一条赤色的蛇。」 《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唯崇母自幼怜之,亲为栉发,尝诫家人曰:『朱三非常人也,汝辈当善待之。』家人问其故,答曰:『我尝见其熟寐之次,化为一赤蛇。』然众亦未之信也。「

唐僖宗干符年间,关东地区连年饥荒,成群的盗贼呼啸相聚。黄巢趁机崛起于曹州、濮州地区,饥民们自愿追随他的有数万人之多。干符四年(877年)朱温辞别刘崇家,跟他二哥朱存一同投入黄巢军中。朱温屡立战功,很快升为大将。大齐政权建立后,朱温任同州防御使。朱温自丹州南下,攻冯翎群,进而占全群,正式崭露出头角。但不久屡次败给手握重兵的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朱温屡次求援,被黄巢左军使阵楷阻挠,遂斩随军监军严实,率部投降王重荣。唐僖宗知悉后大喜,授朱温左金吾卫大将军之职,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赐名「全忠」。朱温反攻黄巢,所过之处,无不披靡。

唐中和三年三月,朱温被授予宣武军节度使之职,并令他伺机收复长安。四月,黄巢军败退,长安被收复,朱温一路打将过去,到了十二月,已到鹿邑附近,又遇黄巢军,激战一场,斩敌两千余,声名大振。

龙纪元年(889年)朱温斩黄巢余部蔡州节度使秦宗权,被封为东平王。黄巢覆亡后,唐帝国已名存实亡,各藩镇拥兵自重,其中以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卢龙节度使刘仁恭、镇海节度使钱镠、淮南节度副大使杨行密等人势力最大,史载「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

唐中和四年春,朱温与晋军李克用结怨,虽被李克用逃脱,但斩其部下数百,结成不解之仇。

李克用亦能常人所不能,但较朱温之能,却是差了一筹,两人在之后偶有交兵,朱温渐渐占得上风。李克用都不是朱温的对手,其他人就更不用说,朱温对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评价甚高:「生子当如李亚子」。但好虎架不住群狼,朱温虽然强煞,想要一口吃掉众人也是不行,只得先图大唐的天下。

朱温挟昭宗回长安,昭宗从此成了他的傀儡。昭宗也深知自己的境遇,他对朱温说:「宗庙社稷是卿再造,朕与戚属是卿再生。」因此他对朱温唯命是从。不久,朱温杀第五可范等宦官数百人,废神策军,完全控制皇室。唐代中期以来长期专权的宦官势力受到了彻底的打击。朱温则被任命为守太尉、兼中书令、宣武等军节度使、诸道兵马副元帅,进爵为梁王,

天祐元年(904年),朱温杀宰相崔胤,逼迫昭宗迁都洛阳,八月壬寅夜,他指示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枢密使蒋玄晖等人,以入宫奏事为名,率兵进入内宫,昭宗身穿单衣绕殿柱而逃,被追上杀死,年仅三十八岁。本来还要杀何皇后,经其苦苦哀求,才免于一死。朱温另立昭宗第九子李柷为帝,时年十三岁,史称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在亲信李振鼓动下,朱温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一夕杀尽杀宰相裴枢、崔远等朝臣三十余人。李振意犹未尽,对朱温说:「此辈常自称是清流,应当投入黄河,使之变为浊流!」朱温大笑,立即命人把这些尸体投入滚滚黄河,史称「白马之祸」。

朱温将昭宗身边之人斩杀干净,暂时「挟天子」.这个时候,他已经从实质上控制,或者说是终结了李氏大唐皇朝。至此,李唐已是名存实亡。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行称帝,改全忠名为晃,建都开封,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后人称为后梁太祖。《新五代史?梁本纪第二》:「开平元年春正月壬寅,天子使御史大夫薛贻矩来劳军。宰相张文蔚率百官来劝进。夏四月壬戌,更名晃。甲子,皇帝即位。戊辰,大赦,改元,国号梁。封唐主(李柷)为济阴王。」第二年又杀李柷,自此大唐结束289年的统治,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纷乱时期。

据《五代史补》记载,朱温为节度使时,用法苛严,大军交战时,如将军战死,所部士卒则一律斩首,称「跋队斩」,自是战无不胜。而且士卒逃匿州郡,不归者甚众,为防士卒逃亡,朱温命军士纹面以记军号。

朱温这个人,虽然勇武过人,更赋韬略,但为人,其私生活的荒淫,行同禽兽,即使在封建帝王中也罕有其匹。

朱温为黄巢同州刺史时,听闻宋州刺史的女儿张惠貌美,发誓要像东汉光武皇帝刘秀娶美女阴丽华为妻一样,娶张惠为妻。刘秀少年时仰慕阴丽华美貌,曾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北梦琐言》记载:「梁祖魏国夫人张氏,砀山富室女,父蕤,曾为宋州刺史。温时闻张有姿色,私心倾慕,有丽华之叹」。后来两人果结为连理,张氏「贤明有礼」,朱温「深加礼异」, 「每军谋国计,必先延访。或已出师,中途有所不可,张氏一介请旋,如期而至,其信重如此」。天祐元年张氏病死后,朱温开始「纵意声色,诸子虽在外,常征其妇入侍,帝往往乱之」。

干化二年,朱温再次遭遇兵败,并在路途之中染病,停张全义会节园避暑,并在此迫其妻女,淫辱之。张全义之子愤极要手刃朱温,为张全义苦苦劝止。更令人不耻的是,他的儿子们竟为博取他的欢心将妻子送上以取嗣位,真是亘古之丑闻!

但是,朱温最终死于这样的丑闻之中。养子「朱友文妇王氏色美,帝(朱温)尤宠之,虽未以友文为太子,帝意常属之」。朱温病重时,打算把朱友文从东都召来洛阳付以后事。其亲子「友珪妇亦朝 夕侍帝侧,知之,密告友珪(朱温第三子)曰:『大家(指朱温)以传国宝付王氏怀往东都,吾属死无日矣!』」朱友珪闻之心生怨恨,同样是戴父皇的绿帽子,但皇冠却可能会戴到养子头上。于是朱友珪在朱温病重时密谋发动宫廷政变,干掉这个不可一世、荒唐淫邪的老男人。

朱友珪夜里三更带领左龙虎军五百人进入宫中。,斩关入万春门,至寝宫,朱温吓得坐起大喊说:「我怀疑此贼很久了,恨没早点杀掉,逆贼忍心杀父吗?」朱友珪亲吏冯廷谔用剑刺朱温,朱温围著柱子转,剑三次击在柱上,朱温身体疲乏,扑倒床上,冯廷谔以剑刺中,穿过腹部,肠胃都流出来了。一世枭雄被亲子弑杀于深宫之中。然后朱友珪嫁祸于朱友文,并将朱友文杀害。

但是,这朱友珪也不是什么拥有大才干的人,登基后不久便被其他兄弟弄死——梁朝内乱,当然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机会。朱温的后人,也的确如他所言,远不是「李亚子」的对手。后梁自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后梁共历三帝,前后仅16年,便亡于后梁李存勖之手。

大唐终结者朱温在灭掉了李氏唐朝仅仅16年,其政权就被另一个李姓的唐朝灭掉了。历史在这里画了一个小小的圆圈。因果报应,屡试不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