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与马,共天下。虽说是形容东晋时期朝堂的权力分配的,但实际上,这种权力搭档的格局在西晋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只不过,在东晋时,王与马是以王为主导,而在西晋时,则是以马为主导。既然题目中问到了「司马睿是如何在王导的辅佐下化龙称帝的」,那么我们就要从头来看,了解一下王与马权力搭档格局的形成。

在八王之乱中,最后的胜利者是东海王司马越,但是司马越与其他的七王相比,只是司马家的一个旁支而已,他跟晋惠帝的关系其实已经非常疏远了(司马越的爷爷司马馗是晋惠帝的曾祖父司马懿的四弟),所以司马越对于政权的掌握是非常不稳固的(凭什么你掌权),所以司马越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西晋政权中的高门士族的认可。而这时候,有一个人也怀著同样的想法,与他相遇了,这个人就是王衍。王衍是琅琊王氏在西晋朝堂上的代表人物,但是王衍也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了西晋的走向,所以为「门户计」,他必须要为自己的家族找到退路。但是只是一个家族找退路的话,力量是非常微薄的,所以家族必须要依附在权力上,才能为将来找到出路。于是,司马越与王衍就这样走到了一起。司马越需要王衍的名声,以及他背后所代表的门阀士族的支持,而王衍则需要司马越所掌握的权力,以便为自己的家族找到可靠的依附。这样,第一代的「王与马」的权力结构就组成了一起。当时,王衍就让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然后王衍得意地跟两个弟弟说:「荆州有长江、汉水的坚固,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险要。你们两个镇守外地,而我留在京师,就可以称得上三窟了。」从这个角度来讲,第一代的「王与马」,实际上是王依附在马的身上,进行家族的退路的布置。

但是,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远远超出了王衍的预计,他的「狡兔三窟」的计策并没有产生太大的作用。而「王与马」却在当时司马越的小弟琅琊王司马睿和王衍的族弟王导之间重新产生了。当初,司马越为了自己后方的稳固,派司马睿作为他的一个代表,去经营江南。司马睿就这样与王导一起来到了江南,结果正是这个当初不经意的一个决定,又为晋王朝延续了百年之久。在第二代「王与马」的权力结构中,由于马本身的资历、声望、实力等等都不如第一代的马,所以他并不能真正地经营好江南这块地盘。这时候他需要江南本地的门阀士族来支持他,而这些门阀士族对于司马氏的晋王朝是天然存在敌视情感的,因为在不到40年前,晋王朝的军队就突破了长江,进入了他们东吴王朝的首都建邺,这种亡国的切肤之痛还一直存在在他们的心目中。所以,江南士族对于北方来的这么一个朝廷的闲散宗室,根本提不起兴趣来。这时候,就需要另外一个高门士族在司马氏和江南士族之间起调解作用了,这就是同样从北方来的琅琊王氏。琅琊王氏作为司马氏和江南士族之间的润滑剂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他跟司马睿之间的感情很深,两人在琅琊的时候就是上下级的关系,甚至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琅琊王氏是能够代表司马睿发号施令的。另一方面,江南士族跟琅琊王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和司马氏之间的矛盾那么深,同时他们又都是高门士族,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志向上,甚至是在对权力的看法上观念都是比较一致的,他们之间是有共同语言的,所以,琅琊王氏才能够成为司马氏政权和江南士族之间的润滑剂。

一旦司马睿和江南士族取得合作,司马睿称帝的基础就存在了,这时候,司马睿自然就可以等西晋王朝的那几个小傀儡死了之后,顺顺利利地称帝了。


王,指的琅琊王氏,也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之王家。当时王导主内政,王导的堂兄王敦主军事。在以王氏为代表的大家族支持下,琅琊王司马睿才得以建立东晋,偏安江左。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但王家之后,有庾家,庾家之后有桓家,桓家之后有谢家。这个东晋百年史,就是司马家和大家族共分天下的历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