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25岁时还一无所成,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看不出有名垂青史的风范。楚汉战争时期,匈奴冒顿单于趁中原内乱扩大势力范围,控制了中国东北部、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强大的军事机器。西汉初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设立僮仆都尉,对当时的西域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以西域为经济后盾不断侵扰汉朝的领土。

但一切都在汉武帝继位之后发生了改变,雄才大略的刘彻看清了西域对中原的重要意义,他敢于进取,不愿向匈奴人妥协,表面上先维持和匈奴的友好关系,暗暗积攒实力,待时机成熟,再对匈奴进行打击。功夫不负有心人,汉朝抓住了一些匈奴人,从他们口中得知,原本于河西走廊游牧的月氏人在匈奴的强权之下败走了伊犁河谷,连他们的月氏王都被杀了,头颅被匈奴人做成盛放酒的酒器,屈辱地苟延残喘,过著饥寒交迫的日子。月氏人此时对匈奴恨之入骨,发誓一定会与匈奴拼个你死我活。

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刘彻陷入了沉思。原本称霸一方的月氏为什么在匈奴面前会如此不堪一击?如果任凭匈奴再这样发展下去,汉朝一定会步月氏后尘,想到了这里,刘彻不经发出一身冷汗,可汉人对西域所知甚少,该如何是好呢?日思夜想之后,刘彻决定先派遣一支外交使团联合月氏人,动员他们与汉朝联盟,形成东西夹击之势,消灭他们共同的敌人。可西域路途过于遥远,从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那里有无边的大漠草原,极其容易迷失方向,而且一路上有狡猾凶恶的匈奴人,派使团去那里在今天看来无异于向火星发射一颗探测器,究竟什么人能够胜任呢?没有超群的智慧恐怕不行,没有过人的胆识也不行,为找到合适的人选,汉武帝诏告天下征募使者。

而此时的张骞看著同僚一个个加官进爵,而自己还没什么飞黄腾达的迹象不免有些伤感,同时也积极寻求著获得提升的机会。当他看见汉武帝的诏书时,心中瞬间燃起了熊熊烈火,他不畏此去西域的凶险难料,决定去应招,很快张骞以其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胆识从数百个应征者中脱颖而出,组织了一个由一百多人组成的使团向西出发。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西行进入河西走廊。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被全部被抓获。匈奴的右部诸王将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见当时的军臣单于,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月氏在我的北边,汉朝如何要随意就过去?我如果想要去到南边的越国,汉朝能听我的让我过去吗?)还好当时处于游牧文明的匈奴对农业文明的汉朝人才很看重,争夺著他们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没有杀张骞,将其囚禁起来,迫使他臣服匈奴。

一年又一年,张骞不为匈奴的荣华富贵所动,表面按兵不动,内心时刻想著从这里逃出去。单于看张骞这样天天既不答应成为匈奴的官员,也丝毫不表现出反抗的情绪,而是坚定地在草原上生活,佩服张骞意志的同时也激发了他征服的欲望。为进一步软化张骞,单于将一位貌美的匈奴女子嫁给了张骞。但张骞也没有在美色面前妥协和犹豫,仍旧「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寻找机会逃出匈奴,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

一般人被匈奴囚禁了十余年,意志早已崩溃,即使意志尚存,也会想著早早回到中原的家中,汉武帝肯定也不会怪罪,毕竟张骞始终没有投降,致使自己被困十余年。可张骞却没有这样,他向东望了望长安,悄悄抹了抹泪水,继续向西出发。这也是张骞的伟大之处,他没有选择妥协,即使使团已经不在,即使现在就剩下与堂邑父主仆二人,他都不曾放弃,这个决定也是张骞之所以能够名留青史的重要原因。但在他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张骞大概了解到这一情况,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乌兹别克费尔干纳盆地)。这一段路就是在没有庞大使团的情况下,徒步走完了新疆南部,翻越天山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跨过帕米尔高原,一路上一定风餐露宿、备尝艰辛,随时有可能献出生命。

在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大宛后,张骞受到大宛王热烈的欢迎。对于大宛王来说,在今天就相当于我们没有找到外星人,但外星人却找到了我们,这对大宛王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的富庶,但苦于匈奴从中阻隔,

依照张骞提供的资料,大将军卫青驱除了匈奴在河西走廊的势力。七年之后,汉武帝再次命张骞为中郎将出使西域。这次出使的目的和上次已不同,汉朝一是要招乌孙回归故地,断匈奴右臂;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汉朝和西域诸国的联系。因此张骞获得巨大支持,携带300多名侍从,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巨万,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不过,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返抵长安。

可以说,张骞两次出使都没有达到初衷,但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就,成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此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传入,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汉武帝开通西域各国的道路,最初的想法也只是为了征讨匈奴,开拓疆域。但战争结束了,被张骞带到西方的中国丝绸,却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宝黄金,也沿著这条闪烁著丝绸光芒的道路,涌进西汉都城长安。丝绸之路,一条由开拓者张骞走在最前面的万里通途,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从此,这条路往来著各国使臣、商贾、朝圣者,将世界用贸易和宗教联系起来。在这条路见证了亚欧大陆所有国家的繁荣与衰败,往来著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可以说一部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亚欧大陆的历史,而亚欧大陆历史大致等同于一部世界史。

张骞死前不知是怎样的心情,现在的他已经位列九爵,或许仍为自己两次出使没有达到目的而遗憾不已,或许对风风雨雨的一生心满意足。但我们看见了一个拥有坚定信念与目标的人展开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与交流,他用自己双脚丈量的西行之路,成了各国通向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是啊!一个人即使完成不了自己的目标,但只要坚定了信念,朝著那个目标一步一步地走,一定也会有所成就,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两次出使都没有完成任务的张骞就是这样的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