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奋斗了半生,居无定所,这时才捞到一块豆腐块一样的地盘,应该还是挺高兴的。而后来陶谦让徐州,陈群反对,结果刘备最后失了徐州,后人多认为陈群是对的,但本人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刘备半生流离,缺的就是根据地,徐州虽然是四战之地,但地处中原,范围也不小,能够招募更多的精兵良将,并可利用陈群和糜竺等人的影响力招集到优秀的文人谋士。而中原士族出身的文人谋士文化水平较高且更加熟悉曹操集团的情况,能够为刘备提供更多的情报,这是西蜀甚至荆州所不能比拟的。其实朱元璋跟陈友谅开战时,也是三面受敌的。况且徐州是陶谦让的,堂堂正正,而益州是抢的,道义上和号召力根本无法比拟。

所以刘备如果好好经营还是有用武之地的,即使最后失去,也可以组建更为成熟完善的班底,为以后东山再起做准备,也不至于流落新野时才只有关张赵糜简等追随,兵不满万。更为重要的是,大耳此时已年过不惑,此时再不起步就晚了。

结果事实证明,后来的关羽北伐及刘备东征时已经是花甲之年。为什么关羽刘备都迫不及待地开战呢?有一点是因为年纪已经等不起,造成谋划和准备欠周,加上力不从心,过了当打之年,最终功亏一篑。

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而已。


刘备自与关、张二位兄弟桃源结义,招募兵勇,准备大干一场起,至陶谦让刘备居小沛,这期间一直处于东投西靠,依附于别人的势力,帮著别人打仗,自己没有一寸属地,瓢泼半生。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不能抵挡,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与刘备一起前往救援,刘备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到徐州后,陶谦又给刘备增丹杨兵四千,刘备于是又归属陶谦。而此时张邈、陈宫叛迎吕布,攻打曹操,曹操根据地失陷,于是回兵兖州。陶谦为感谢刘备张义解徐州之围,再考虑曹操冲他报仇而打徐州,恐刘备离去后,曹操回救兖州后再次举兵来阀,便以让徐州给刘备为由留住刘备,刘备以道义为由断然拒绝后,陶谦无奈以请刘备驻军小沛,供给军马粮草的方式,让刘备以小沛为驻兵根据地,以相助徐州。自此刘备算是起家以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他自然是高兴万分!

后来不久陶谦便年迈去世,弥留之际再三以徐州牧相托于刘备,刘备代管徐州,从此以后真正意义上有了自己的军队,有了自己的地盘,自己成了当家人。


当时的刘备,居无定所,四处流浪,过著吃百家饭的日子,别说一个小沛了,随便给他一块地方,他都高兴得不得了。

刘备起兵以来,一直是有理想的,他这个人还是有一些志气和能力的。运气也很好,一起兵就收了关羽和张飞,都是万人敌。而且还得到了当地财团的资助,拉到了投资,也有钱招兵买马了。

他自己有理想有能力,手下也有能力超强的员工,公司也有钱有劳动力,唯独缺一个办公室。正好这个时候陶谦送给他了一个办公室,他盼了好久的企业终于可以正常运转了,他自己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怎能不高兴呢?


刘备高兴是有原因的 就像一个饿了几天的人你给他一个烧饼 他就乐的不得了 刘备也是这个道理 虽然刘备有大志 但没有机会 讨伐黄巾之后他虽有功劳但没背景没根基 自然没人能瞧得上他所以根本没得到啥好处 只是得了一个县令而已还要受督邮的欺压 后来陶谦虽然只是给他了一个小沛这样的小城 但这就像在落水后真的出现了稻草 他自然的抓住了 募兵招将广施仁义这就是开始了他这才是真正的走上仕途了


刘备起兵多年却无战果,得小沛栖身,犹如久旱逢甘霖,雪中送炭之意。也可以说蜀汉的建立起源于小沛。


刘备援助陶谦时,闻听陶谦问及姓名时说,公亦知备,可见他多需要别人认可,小沛虽然地方不大,但这代表别人多他的认可,比如马云会借给你10万块一样,钱不是你想像的多,但被马云认可,证明你所做的方向没有错


你试想想,假如你身无分文,也没地方住,晚上就睡在天桥底下,如果这时一个大老板借给你一套房住,还安排你一份工作。你高兴吗?如果你感到很高兴,那我告诉你,刘备当年的心情和你一样!


三国演义中倒没显示刘备有多高兴,刘备之所以愿意留在小沛可能是感觉到陶谦的诚意以及觉得留在小沛帮陶谦比在公孙瓒处会有更大的舞台和发展!


有了小沛等于有了根据地 有了落脚点 刘备当然很高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