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老梁有过研究!

炎黄二帝可以说是我们华夏民族的老祖宗,哪怕至今我们都还有著「炎黄子孙」的说法,并且炎黄二弟也是关系亲密,黄帝还曾经帮助过炎帝与蚩尤进行过大战并且还彻底是灭了蚩尤一族。

那么问题来了,炎帝和黄帝不是亲兄弟吗?可是为何这么好的关系却发动了华夏民族内部的第一次大战呢?且听老梁一一分析:

  • 黄帝和炎帝的关系

《国语·晋语》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𫊸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个意思就是说黄帝和炎帝都是以前的少典氏娶了有𫊸氏,然后生下了黄帝和炎帝。

然后黄帝和炎帝分两条道路迁徙,前者顺姬水,后者顺姜水,并且都有了很大的影响,积攒了深厚的恩德,所以后来这也成为了黄帝和炎帝两脉的姓氏。所以,从这点来看的话,黄帝和炎帝是亲兄弟是无疑了。

  • 黄帝和炎帝的情谊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族曾经「北逐荤粥」,而在《逸周书·尝麦》说炎帝族和原居于鲁、豫一带的蚩尤族发生激烈冲突,并最终被蚩尤族所打败。后来炎帝便请求自己的兄弟帮忙,随后黄帝部落便和蚩尤部落(九黎部落)展开了旷日已久的战争,史称蚩尤之战。

这一战可以说是打的昏天黑地,《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相传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皆是万里挑一的勇士(传说牛头人身,凶恶无比)。并且蚩尤邀请魑魅魍魉、风伯雨师各路神仙助阵,黄帝一方也不是弱者,请下天女魃助阵。(皆是中国神话传说)。

最终黄帝大败蚩尤,合并了蚩尤部落,更加强大!

  • 亲兄弟间的间隙

黄帝自从大败蚩尤之后,在中原地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少部落种族归顺称臣。这时侯原本的「主人」炎帝便内心不爽,毕竟他也有逐鹿中原之心。

炎帝族图谋与之争夺在各个部落间的主导地位,这便与黄帝产出了冲突,哪怕是亲兄弟,在部落种族面前都是渺小的,已经初具规模的黄帝部落发动了讨伐炎帝部落之战。

理由都找好了:以「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这大致的意思就是说我黄帝一族为了修天下德行而不得不发兵,主要还是为了万民的和谐安全以及平定度化四方叛乱,所以才准备统一氏族部落,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史称:阪泉之战!

此战之后,黄帝胜出,炎帝一族尽数归顺臣服,从此,华夏氏一族似一颗新星,正式于世界万族中徐徐升起,此后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曰华夏氏!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叫炎黄子孙!

阪泉之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正是以为此战而促成了我们民族的融合和完整,更为后世的万世基业奠下了基调,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为之骄傲!

你觉得炎黄二帝真的是亲兄弟吗?你觉得这场「内战」打的到底值不值呢?欢迎一起讨论哦~

论人文历史那些事,且听老梁为你一一道来。认认真真的原创,不搬运,不剽窃,喜欢文史类的朋友们关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动力,谢谢!(图片来源于网路)手机码点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点赞和关注,谢谢。


黄帝和炎帝不是亲兄弟。

轩辕黄帝是女娲的直系后代,拥有神族的血统。炎帝所属常阳氏族是神农氏族的一个分支,也叫烈山氏族,但炎帝本人是女娲座下的神龙投胎。这样说来,两人虽然不是亲兄弟,还是有一定族群渊源的。

所以,在涿鹿(应为浊陆,不在河北,在黎山脚下)之战中,黄帝才会邀请炎帝参战,并且因为炎帝威望更高,才会以炎帝的名义发动战争。

蚩尤战败被杀后,残部向东、东南逃窜,黄帝背信弃义,炎帝不光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还因为他的领地是蚩尤所属的三苗进入中原最直接的通道,双方长期混战,最后炎帝主动出击,率部追击三苗到苍梧,最后客死他乡。

而黄帝趁火打劫,大量侵占关中及中原一带炎帝的领地,炎帝的部下及后代这才幡然醒悟,联合三苗共同抗击黄帝的后代,也就是华夏一族,这才发生了后来的阪泉(还是在黎山脚下)之战。


黄帝和炎帝都是少典氏的儿子,他们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但是当时人们起名字非常随便,炎帝由于是在姜水出生就姓姜,而黄帝先姓公孙后改姓姬,也是因为他的部族活动于姬水之滨。这两位向来并称华夏民族的先祖。在我们心里,黄帝和炎帝应该和平共处才对。但是在这之前他们却是敌对的双方。

泾水和渭水十分接近,两个部族经常互相通婚,所以起初双方的关系十分融洽,原来居住的地区已经容纳不下庞大的人口,于是两个部落都开始了向东的迁移活动。在传说中,黄帝扛起了正义的大旗,而炎帝年老,逐渐失德。两个部落向东迁移的过程中名声大振,各个部族都来归顺他们。这时炎帝部落依仗人多势众,侵略其他部落,而这些受侵害的部落纷纷到轩辕那里求救,要求轩辕出来阻止炎帝的侵略行为。黄帝部落也在征战中日益崛起,实力不断壮大,他决心维护正义,给炎帝部落一点教训,他在部落内部推行德政,训练士卒,鼓舞士气同时号召百姓积蓄粮食,以备战时需要。他还安抚四方的部落,希望他们同心同德与炎帝氏族做斗争。

经过长期的准备,黄帝终于和炎帝在矾山镇西南、涿鹿山以北的阪泉之野发生了大战。战争的规模颇为壮观。汉代贾谊《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吕氏春秋·荡兵》也记述云:「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䝙[chū]、虎为前驱,雕、鹖[jiè]、鹰、鸢为旗帜。」《大戴礼·五帝德》则云:「(黄帝)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从上述文献记载来看,他们不仅调动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联合了其他部落作为盟军,在这方面黄帝表现得更为出色。

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狼、豹、䝙、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dào]」之旗,列开了阵势。首先,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以火围攻,使得轩辕城外经常浓烟滚滚,遮天蔽日,黄帝的大臣应龙用水熄灭火焰,黄帝帅兵将炎帝赶回阪泉之谷,黄帝仰慕炎帝的医药和农耕技术,决心与他携手创建文明国家。他命令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伤其性命。

在阪泉河谷中,黄帝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也无计可使,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他在炎帝营外摆阵练兵,千变万化的阵法层出不穷,星斗七旗阵让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缭乱,在长达三年多的操练中,黄帝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做幌子,一边派人兵日夜掘进,早将洞穴挖到炎帝营的后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忽一日,黄帝兵将在炎帝后方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

炎帝败得心服口服,甘愿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表示愿意帮助黄帝开荒垦田,治理天下。阪泉之战以后,黄帝、炎帝连同分别从属于他们的一些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超越亲属部落联盟的新型联合体的雏形,确立黄帝的领导地位,拉开了英雄时代的帷幕,形成了今天华夏民族的主体。


按照「横向意识活动」的解释,是因为各个部落的人口规模不断发展,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各个部落之间的生存空间产生了挤压,于是,就有了战争。

其实,我们只要把轩辕黄帝那个时代的部落数量、各个部落的分布位置,以及在各部落中人口规模,放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中华大地上,就能发现这种解释是不成立的。

那么,轩辕黄帝为什么要对炎帝、蚩尤发动两场大规模的战争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轩辕黄帝……

黄帝是一个能够洞悉「重叠结构世界」的人,并且,练习「心智系统转换」也练到了最高层次。

这样一个人,他自然能明白他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所以,在发明了「源头甲骨文」与「礼、乐」之后,还在自己的部落中广泛推广了「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推广,黄帝部落中的精英人才辈出,部落的综合实力也会快速超越其他部落……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的普及都离不开战争的作用,没有战争的催化,任何优秀的文化都不可能被普及。同样道理,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人类「终极文化」,也必定是依靠战争去推广、普及的。

所以,轩辕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就是为了统一中华大地、推广黄帝所开创的人类「终极文化」。一种文化如果要在一个地方传承数千年,这种文化没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来传承是不行的;这种文化在这些人群中,不一家独大也是不行的。

所以,战争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

黄帝用战争统一了中华大地后,「源头甲骨文」、「礼、乐」才会在中华大地各部落中,推广、流行起来,因为「源头甲骨文」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所以,「源头甲骨文」才会被各部落借鉴,发展成了「安阳甲骨文」那样的常规文字。

更多内容,请关注:心智玩家

============================

《郭店楚简·老子甲》是老子用「源头甲骨文」字义写下的,关于「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方法、步骤,以及老子自己练习以后的心得体会,与给后世练习者的提醒。

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的电子书:发现《老子真经》——从人类文明整体进程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上篇)已经出版,上架书名:老子真经。

对「源头甲骨文」感兴趣的网友可在百度阅读、当当云阅读、京东读书、kindle、掌阅中搜「老子真经」。


回答你的问题,需要先解题啊。你开头就是一句反问,说明你对炎黄和黄帝是否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兄弟关系是有疑惑的。换句话说,如果炎帝和黄帝不是兄弟关系,你的第二个追问也就是所谓的阪泉之战何以发生的问题其实是不会发生的。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首先,我要对你的这种质疑表示赞赏,比起一些学者不加辨析地用现代意义来理解「兄弟」的古义,你的质疑极其宝贵。根据我对先秦文献的解读,这里的兄弟表示的是通婚关系,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兄弟关系。现在试著解释一下:

炎黄和黄帝为兄弟的说法,出自先秦文献《国语·晋语四》里面司空季子的话:

同姓为兄弟。……昔少典娶于有𫊸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

根据李玄伯的解释,姓有图腾的意义。这里的同姓,是指炎黄二族已经结盟,开始共同崇拜同一种图腾。古代的结盟,通常是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正是因为炎帝集团和黄帝集团之间存在著通婚关系,所以《国语》里面才会说炎黄二帝「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如果不是通婚关系 ,《国语》里就不可能有「男女相及以生民」之类的话。

说兄弟是通婚关系的证据,在先秦文献中是比较多的。比如《韩非子·说难》记载,郑武公把女儿嫁给了胡国,而把胡国称为兄弟之国;又比如《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秦惠文王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而称燕国为兄弟之国;再比如《魏策二》记载,张仪为了帮助秦国破纵连横而说楚怀王以秦楚联姻之计,也以「兄弟」之称来叫秦楚关系。所以,贾逵《国语》注才会说:「兄弟,婚姻之称也。」这是非常正确的。当然,春秋战国时代的通婚背后涉及很多政治算计与讹诈,这是另一回事,不影响我们对「兄弟」古义的理解。

真正把炎黄二族视为现代意义的兄弟关系来理解的,首先见于贾谊。他在《新书》卷一《益壤》说:「皇帝者,炎帝之兄也。」这里的皇帝,就是黄帝。又卷二《制不定》说:「炎帝者,黄帝之同父母弟。」这都是明显的曲解胡说。

汉代书籍存在大量误读先秦古书的情况,「兄弟」一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时间过去了两千年多,虽然这中间很多人知道炎黄二族不会是现代意义的兄弟关系,却没有从训诂上进行解决,而更多是流于猜测。所以,你却对这个问题发出的质疑,我是真心觉得应该表扬。以上回答,希望能解决你的困惑。如果你确实还想了解炎黄之战,我们可以接著讨论。


黄帝和炎帝是同一时代的人,同处于新石器时代。皇帝和炎帝是亲兄弟的说法来自于《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𫊸氏,生黄帝、炎帝。这是关于黄帝和炎帝是亲兄弟说法的最早记载。作为亲兄弟的两人为何会在阪泉发生战争呢?

皇帝是有熊氏部落的首领

按照史籍记载,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按照《史记》的记载,黄帝是有熊部落首领少典的儿子,后来成为有熊氏的首领。但有的书认为黄帝是少典国的国君,少典是当时的一个部落的名称,并不是人名。有熊是地名,少典国在有熊(今河南新郑)。但不管怎么说,黄帝都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

在历史上号称炎帝的不止一位,第一位炎帝就是我国上古时期有名的神农氏。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牦,牦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和黄帝处于同一时期的炎帝则是第九位姜姓部落首领榆罔。至于黄帝和炎帝究竟是不是亲兄弟,为什么会是不同的部落的首领,关于这一点的记载在史书上查不到,再加上黄帝和炎帝都是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距离我们已经想当遥远,当时的事情已经尘封在历史之中,不为我们所知。也许黄帝和炎帝是亲兄弟,只不过炎帝去了姜姓部落成为了首领。也许两人根本就不是亲兄弟,也不是同一个部落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黄帝和炎帝为什么会在阪泉发生战争

在上古时期,根本没有国家的存在,也没有国家观念,人们都是以部落的形式生活和生存的。既然有了部落,为了部落的利益,为了部落的生存空间,部落和部落之间就会发生矛盾,那么部落之间的战争也就不可避免。

根据《国语·晋语》的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黄帝的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旁边,炎帝的部落生活在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旁边。两个部落可以说挨得很近,因为部落的利益和争夺生存空间,两个部落之间发生战争就成了必然。因此,黄帝和炎帝之间在阪泉发生战争就很容易理解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部落联盟的原因。黄帝时期,神农氏已经开始衰落了,各个部落之间由于利益的关系相互征伐已经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作为当时的部落首领的神农氏已经掌控不了部落联盟。黄帝为了平息部落之间的争斗,因此开始对外征战,而这时的炎帝部落虽然开始衰落了,可是依然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小部落,因此被黄帝讨伐。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惯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坂泉之战是上古时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是华夏走向部落融合,华夏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一场战争。华夏民族的形成,也才有了我们后来的炎黄子孙。


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母为有娇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的正妃。生炎帝。长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称。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𫊸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


知晓更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欢迎关注道人,为你带来不一样的历史解答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阪泉之战发生于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的阪泉之战,黄帝战胜了炎帝,从而形成了炎黄部落大联盟。同时黄帝取代了炎帝在黄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因此,这场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战与关键之战。

而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龙山文化正好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符合到现在五千年这个传说。假如黄帝是龙山文化的开创者,而在龙山文化产生之前,存在于中原的地域比较广泛并且留存时间较长的文化群体正好有三个:

1、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

2、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

3、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

这三个文化族群应该是历史上传说的伏羲、女娲、神龙三个文化族群。

在这三个族群中,我们可以给他们定位为:仰韶文化--伏羲氏蚩尤;红山文化--女娲氏炎帝;大汶口文化--神农氏。

黄帝龙山文化的产生,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几乎在同时消失,而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有相当多的共同传承内容,这说明我们的传说是很有历史依据的。

黄帝和炎帝联手对蚩尤的涿鹿之战,仰韶文化(伏羲氏蚩尤)消失。黄帝和炎帝阪泉之战,红山文化(女娲氏炎帝)消失。自此黄帝龙山文化的地域向西发展。人文三祖的华夏文明后续战争,大汶口文化(神农氏)消失、融合,这也就是为什么炎黄二帝都有神农氏传承的说法。

所以说炎黄是两个部族集合,不是具体的人,更不是什么亲兄弟。他们之所以在阪泉发动了华夏第一战,也不过是社会的发展需求,文化的相互融合而已。


他们不是兄弟。炎帝名叫轩辕,是黄河以南的部落首领。黄帝是统领黄河北部的部落首领。

他们之所以打仗,其中是因为出现了一个魔神蚩尤。

相传,炎帝听说黄河以北有一个同样强大的部落,便派出使者前往联络。当使者来到黄河北岸时,被一心想要统治世界的蚩尤所杀害。

不明真像的炎帝异常愤怒,立即组织力量讨伐黄帝部落。黄帝虽不明白因为什么,但是有人来犯,也只得派兵出战。

就这样,双方不明不白却打的两败俱伤。其中尤其是共工和祝融两位大将以打到了天边。这时候,等待多时的蚩尤出现了。他率领手下魔兵轻而易举的打败了,炎、黄两个部落。

在明白了事情真像后,炎帝万分后悔,只因自己的冲动,而使两个部落就要不屠灭了。他找到黄帝,承认了错误并将自己的部落托付给黄帝,而后自杀式独战蚩尤,终究寡不敌众战败而亡。

黄帝无法只得继续与蚩尤做战。然而因兵力不足只能节节败退。忽然一道洪水从天而降,使交战双方死伤无数,只得各自退兵。

这道洪水从哪来?原来是共工与祝融交战,不幸战败,恼羞成怒后,头撞不周山,使得天河泄漏。

洪水的泛滥引起了上古正神女娲的注意。她来到人间收服了蚩尤,堵住了天河水,并令其和黄帝分管黑夜和白昼,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在夜晚活动的原因。


黄帝与炎帝并非是亲兄弟,而是两个兄弟民族。炎帝是神农氏世系,以火德代天子行,末代炎帝名曰「榆岗」,生活在山西榆林、榆次一带。黄帝是河南有熊氏世系,以土德代天子行,首任轩辕黄帝改造了舟辑,训化了鹿、马等大型动物,发明了用鹿和马拉车,特别是以马车取代牛车获得了速度的优势。炎黄之战,是新兴势力取代旧势力的战役。轩辕黄帝兴起之时,是第九代炎帝榆岗当政时期,榆岗有三子:长子祝融、次子姜巨、三子伯凌,长子祝融战败被杀,姜巨、伯凌以及炎帝榆岗皆被俘虏,姜巨降于轩辕黄帝并出任帝师,避免了炎帝灭族之灾,后来轩辕黄帝将炎帝榆岗流放南方,命令伯凌留守炎帝故土并负责祭祀天地以及炎帝祖先。最终,在姜巨的捍旋之下,炎黄两族化干戈为玉帛,并合二为一形成了强大的原始华夏民族。蚩尤本来就是祝融手下大将,战败后流亡南方,后来归附炎帝榆岗,在榆岗的新领地湖南铜陵一带开发铜矿,大量打造兵器,并且怂恿榆岗复劈帝位,最后兵败身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