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严不严重并非关键点,关键点 是皇帝觉得你该不该死。

一、我们先来看看战神白起

战神白起拒绝出战,从这里秦国王上秦昭王读出了几个意思呢?

  • 01、桀骜不驯,功高震主,挑战王权

白起打仗再厉害,他毕竟是一个臣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是做君主要像个做君主的样子,做臣子要像个做臣子的样子。或者说君守君道,臣守臣道。?

这是儒家礼教的核心思想,所以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拒绝出战就是凭著军功挑战老板的底线,冒犯王上的君威。

  • 02、不肯出战,就是质疑王上的决策

白起这次拒绝出战攻打邯郸,因为他觉得此战毫无胜算,换句话说,就是质疑王上的决策。

在白起看来,此战必败的原因有三:一来常平一战秦军大伤元气,死伤一半,如今还要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胜算不大;二来邯郸城,易守难攻;三来各诸侯国的援军已逐步到达。

可是此次秦王的决心已下,这时候老板需要你拿出一个坚决拥护的态度,而不是和你讨论应不应该打此仗。

况且秦王这时候已经骑虎难下,而白起却迟迟不肯出战,将秦昭王陷于尴尬境地,最后把自己也逼入了绝境。

  • 03、此处白起拒绝出战是和王上赌气

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十月,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说:「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

范雎自然不愿甘为人下,他说服王上,如今士兵疲惫,不如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讲和了。王上应允了,于是双方停止交战。白起白白失去了立功建业的大好时机,所以心中有了怨气。

所以当秦王再次派他征战,他就和老板摆上了谱,秦王心知肚明,只好假装不知,忍气吞声一而再再而三请白起出兵,白起依然是傲娇地对王说「不!不!不!」

这铿钪有力的拒绝声一步步消磨掉了秦王最后一点耐心和爱才之心。 无论是出于哪一点,都足以让秦昭王起杀心。

最后一刻,白起似乎也明白了些什么,他仰天长叹:我固当死!

二、范雎为何得以保全性命

范雎和秦昭王之间不仅有著君臣之义,更有著心心相惜,相见恨晚的朋友之情。秦昭王称范雎为仲父,为何?

想当初,秦昭王登基,朝堂大权全被宣太后及两个弟弟把持,正是因为范雎的到来,和秦昭王齐心协力一步步将外戚势力铲除殆尽,所以秦昭王对于范雎的感情,白起是无法相比拟的。

再说范雎范的那几个错误,一个是举荐郑安平领兵攻打赵国,却被赵军打败,之后带领二万人投降了赵国。另外推荐的王稽做河东郡守,这个王稽却与诸侯勾结,后犯法而被诛杀。

秦朝的法律是被举荐人犯罪,举荐人按被举荐官员同样的罪名治罪。但其实说穿了就是用人失察,可大可小,并没有直接冒犯龙颜,所以秦王根本没有要惩处范雎的想法。

不仅如此,他为了堵住众大臣的嘴,甚至下了通牒: 「有敢言郑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 意思是谁还要议论这件事,就和郑平安同罪论处,摆明了就是不想追究范雎,且大家都不得说三道四。

所以说前面有非同一般的感情铺垫,后面范雎也没有做出冒犯君威的事情,没有得到处罚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所以说,安抚好王的那颗君心更重要,敢抚龙的逆鳞?后果太可怕!


这里我送小友一句话,叫做文能安国,能治国但是不会瞬间倾覆国家,武可打天下,可保天下,同时也可以瞬间倾覆天下。这也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为什么文臣长命的原因。

白起战斗力很高,甚至拥有动摇秦国根基的力量,如果这样的人不听指挥的话,秦国可能面临巨大的打击,范睢属于宰相,是文臣的范畴,主要就是这样的大臣不会有谋反之心。

只有是不违背这一点的话,就是范睢多次犯错也是为了国家好,但是白起犯错可能会让襄王认为是有了反心,这就是原因。


大道理不用讲,说点简单的。白起当时战绩赫赫,军中威望极高,若有异心,怕是嬴政都要震上三颤,所以怎么能不防,而死人就是最好的安心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