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与范雎,都是秦国的谋士,可总有人喜欢把他们比较,一定要论出个高低。那张仪与范雎谁对秦国的贡献大?

要是我来看,我觉得范雎的功劳比张仪大,虽说范雎的名气没有张仪大。张仪的贡献是提出了「连横」策略,打破了苏秦的合纵策略,可张仪能够得到秦国的重用,还是在苏秦的谋划之下,因为苏秦需要一个人来制衡。范雎就不同了,他对秦国的功劳更大,像他提议的「远交近攻」策略,就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它使得秦国有机会吞并周边的国家,让远国不会支援这些国家。张仪的策略是使秦国不会遭到东方六国联军的围攻,范雎的策略是让秦国主动出击,一步步夺得天下。而且范雎为秦王铲除宣太后与魏冉起了不小的作用,范雎向秦王指出:「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秦王在范雎的建议下,就决定打击太后的的势力,这样就巩固了秦王的地位。但这也可以说是范雎为了加强自己地位使的一些手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我觉得范雎的功劳更大,有人就不认同了,但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不需要多加解释。毕竟大家站的角度不同,不过范雎的手段有时候不太光彩,他考虑的更多是自己的利益,像他构害白起就是个例子。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范雎,张仪一个提出远交近攻,一个呢是连横破纵之计,我个人认为,世间之事因时因地制宜,不能随便比较好坏,就像《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所言,一个民族里,为了产生一个天才,总是需要几百万人。而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种富有戏剧性并且生死攸关的时刻,往往发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发生在某一分钟。所以他们不要动不动比较谁与谁的孰优孰劣,因为他不是同时期共事的,不像曾国藩与李鸿章二人相辅相成,又各自为政做出了各自的成绩,也不是项羽与刘邦,毛与蒋,一生的对手,互相斗了一辈子,逐鹿天下,这样的关系,人生棋逢对手也是一种幸运,因为这样真的就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彼此也成就了对方。

所以,张仪,范雎二人,最多就是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范雎一个反间计让赵国派来纸上谈兵的赵括,为白起一战封神,起了好大的作用,又让秦昭王废太后,逐贵族,加强了王权,提高国家力量。张仪解了秦国之困,破了诸国的合纵联盟,但个人最风光时也配六国相印,私心而言,相比于范雎,张仪甚多一些。谢谢!


张仪和范雎谁对秦国的贡献大?

张仪和范雎对秦国的贡献都大了,如果要比较的话,张仪的贡献可能要大一点。

那张仪对秦国有多大贡献了,张仪是魏国人,张仪投秦后,拆盟破纵。第一个整垮的就是比较强大的魏国,张仪先是率秦军功下魏国城池蒲阳,然后还给魏国,魏王感恩割出十五个县交好秦国。张仪在秦魏间挑拨,魏悔盟。张仪要率秦军大败魏国。之后张仪辞了秦相,去魏国做相,鼓动魏王臣服秦国。魏王不答应,秦国率军占了魏的曲沃、平周。

魏惠王死后,襄王继位,张仪又忽悠襄王,让自己辞去魏相去秦交好秦国,然后张仪又做了秦相。这是张仪即苏秦死后拆的第一个盟。魏国出盟后,接下来遭到了秦国的攻打,秦国打怂魏国后又捎带了韩国。

接下来张仪又拆盟楚齐联盟,张仪许秦六百里土地给楚让楚王悔楚齐之盟,结果楚国和齐国断交,断交后楚王怕诚意不够还派人骂了齐王。结果张仪说只许给楚六里秦地,说六百里是楚王听错了,楚王被张仪骗,真是气炸了肺,于是秦楚大战,楚百死八万甲士,楚王不服气,征军又战,结果被秦军打的大败,墙倒众人推,楚又遭到了韩魏联军的打击,此后楚国是一蹶不振,秦国以武关换楚黔中之地,楚怀王对张仪恨之入骨,要用黔中换张仪,张仪到楚国后通过楚臣靳尚和楚王宠姬郑袖说情,得以归秦。楚怀王在张仪死后又被骗到秦国,客死秦国,这暂且不提,楚国是张仪拆出来打尿(sui)的第二个强国。之后张仪成功连横拆盟成功。

张仪拆盟靠连骗带打整垮了六国,史料里就有人说学孔孟之道,行张仪之事,遭到儒家批判,有人提出儒家子贡也是怎么干的,儒家说子贡占了道义 这个咱且不提。

咱在说范雎,范雎帮秦王把国家权力收归己有,还有就是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

秦国的一统,张仪和范雎的贡献,其实六国在张仪时期就被强大的秦国整怕了。


功过之说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如果比较的话,最好是同一时代的人,这样才有比较的基础和可能。对于秦国而言,张仪是秦惠文王的倚重之臣,范睢也是秦襄昭王的肱骨之臣,要说谁的贡献大,确实没有办法比较。

两个人对于秦国的作用是不同的,张仪是依靠两行伶俐齿、三寸不烂舌的论辩之士,据称是鬼谷子的门徒。张仪到秦国时,秦国正是秦惠文王在位,秦惠文王继位之初便处死商鞅树立君威。身边尽管有司马错等一群勇将,但缺少一位智囊,张仪的到来很好的解除了秦惠文王的困境。秦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逐渐变得强大,但还没有到一家独大的地步,但其实力却也不是东方六国任何一国可以独自面对的。因此六国在苏秦的建议下便建立了合纵之盟,准备六国伐秦,这对于秦来讲是十分危险的,东有六国虎视眈眈,睡榻之旁又有义渠为心腹之患。面对这个局面,张仪提出了连横之策,因此张仪和苏秦又被称为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所谓连横之术是指秦与齐两大国联手,歼灭五国成为东西两帝。东方五国从六国伐秦,变成了前门有虎,后门驱狼的尴尬境地。

在张仪的辅佐下,秦国进一步发展壮大,不断蚕食我国的势力。张仪上承商鞅变法,推行连横之术毁六国之盟,;下结范睢远交近攻,争实地固本培元。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秦武王对张仪很不欣赏,曾经多次找张仪的麻烦。张仪为了自保,只好离开秦国。不久秦武王举鼎而死,秦惠文王继位,秦国大权掌握在宣太后和魏冉这些外戚的手中,直到范睢的出现,才让秦昭襄王恢复了君权。秦昭襄王在位时,秦国文有范睢行远交近攻之术,武有白起逞战无不胜之能。秦国的霸主地位进一步稳固,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如果不是中了说客苏代的诡计,范睢怕白起独揽大功,在秦昭襄王面前污蔑白起,导致白起自刎而亡,可能秦统一天下就要提前几年了。张仪和范睢在成名前都受尽了屈辱,张仪曾被楚国国相打的浑身遍体鳞伤,但仍伸出舌头说:「舌头尚在,便有办法!」而范睢也几乎被魏国国相打死,后来侥幸逃到秦国,遇到秦昭襄王的赏识才一鸣惊人。秦能一统天下,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奋六世之余烈」外,还有商鞅、张仪、魏冉、范睢、吕不韦、李斯等人的不懈努力。

只是秦国在自身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了最合适的人而已,至于谁的功劳大,则无需计较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张仪和范睢是不同时代的人,他们的思想也不相同,我们先看一下他们的功绩。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出使秦国时,正是苏秦合纵诸侯,讨伐秦国的时候,张仪在秦国危难之际,任秦相。提出连横之术,联合诸侯,停止讨伐秦国,可以说,张仪是救秦国于危难。后张仪又领兵攻打魏国,并且使魏国依附秦国,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睢是在秦国强盛之时,提出远交近攻,攻打诸侯,强大自身。范睢提出应该和齐国交好,而联合攻打并吞并魏国和韩国,扩大秦国的地盘。并且要加强王权,削减贵族的权利。后来,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与廉颇对峙三年,未见胜负,而范睢献反间计,让赵国将廉颇换下,任用赵括,才有了白起大败赵国,坑杀40万俘虏的事情,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总而言之,张仪提出的连横破纵,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张仪拯救秦国于将亡之际,范睢奠定秦国统一基础。若硬要评价谁的贡献大,那应该是范睢,张仪并没有提出秦国统一的远谋,而范睢可以说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


张仪:他是一个名利之徒,游走于各国。他为秦国用外交的方式把秦惠文王时期的强国齐楚魏三国稳住了,让逐渐变强的秦国没有受到这三国过多的打压。张仪是用连横破纵的外交,继续让秦国发展国立,积累国力,稳住国际地位。

范睢:他帮助秦昭王从宣太后,魏冉等亲戚的手中夺取了国内军政权,让有雄心的秦昭王获取主事权利,加强秦王的中央集权统治!并且给秦昭王提供远交近攻的策略,辅助秦昭王东出!

个人看法,手机编打!


贡献这种东西,不能做具体的比较,因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张仪、范雎对秦国的重要性是相同的,在秦惠文王时期,面对当时东方六国的「合纵政策」,张仪适时的提出了「连横政策」,是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的。但到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实力已经在东方六国之上,当时的时代特色,又催化出范雎所制定的「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因此,他二人的功献是不能做比较的。


显然张仪贡献大,范睢任职期间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和张仪的连横还差一些,此外范睢心胸狭窄,长平之战白起的最后一博因他而丢失,白起最死于非命和他有直接关系!


他俩有关联关系。没有范雎就没有张仪,因为张仪投奔楚国时,因为观阅和氏璧,被人诬陷偷了和氏璧,得罪了楚宰相昭阳,基本被昭阳折磨死掉了,剩最后一口气,被范雎救了,……因此张仪成了气候时就想搞掉楚国。


范雎,事实证明玩嘴的比不上实干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