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其实和司马氏有异曲同工之妙,目的是为了保障自己儿子继位的正统性。如果追封孙策为皇帝,那么孙权是兄终弟及。那孙权之后呢?是不是就应该再传回给孙策的儿子了。吴大帝显然不愿意,只追封了老爹孙坚为始祖。对于大哥孙策,只追封为长沙桓王,真够小气的了。这样孙策的儿子也就当个王爷,连皇子都算不上,失去了竞争的资格。

再看司马氏,虽然没有设立某祖的庙号,但比孙权要大方多了。按照礼法和功劳,司马懿是妥妥的太祖,始封之君开基之主嘛!但如果以司马懿为太祖,那他的大宗就是司马师及其嗣子司马攸(司马师无子,司马昭将自己的亲生儿子过继给司马师)一系,司马炎就名不正言不顺了。因此司马炎干脆牺牲了爷爷,只将爷爷司马懿、伯父司马师、老爹司马昭分别追封为宣帝、景帝、文帝,就是没有某祖。


孙权称帝后,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

孙权之所以册封孙策为长沙桓王不是不尊敬自己的兄长,而是为了维护东吴政权的稳定。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册封孙策为长沙桓王对于东吴政权的影响。

首先,孙策打下了江东八十一郡,奠定了东吴政权的基石,可以说,没有孙策就未必会有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孙权册封孙策为皇帝,就相当于默认了孙策的后代具有统治江东的合法性。

在孙权还在世的时候,或许这个所谓的合法性对于东吴来说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若是那天孙权去世了,那皇位该由孙策的后代继承,还是该由孙权的后代继承。

毕竟,若是孙策被追封成皇帝,孙策和孙权的后代都拥有了继承皇帝的合法性。

可以说,当面临这种情况的时候,跟孙策的子孙关系更好的家族肯定会希望让孙策的后代继承皇位,而跟孙权的子孙关系更好的家族自然是希望孙权的子孙继承皇位。

这个矛盾就算是在天下一统的皇朝爆发都会引起巨大的政治动荡,更不要说在东吴了,而若是在东吴爆发,北方的曹魏政权肯定不会放弃南征的机会。

可以说,上述的一切都不是孙权想要看到的,所以他选择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而不是皇帝。


这件事其实反应出孙权性格的一个特点,就是过于凉薄,苛刻,孙权皇帝做的不错,但是不是一个厚道的君主。

孙权的凉薄前人已经有了非议,他不仅对于他的哥哥孙策凉薄,他对功臣一样是卸磨杀驴,包括我们熟知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中的两位奠基重臣张昭以及周瑜。

小编认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孙权薄待兄长批评得最好,孙氏能够割据江东都是孙策打的基础,但是孙权称帝后,没有给哥哥上皇帝尊号,孙策的嫡子才给了个侯爵的位置,从道理上有点说不过去了。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张昭对于孙氏政权立有大功,孙策去世前嘱咐张昭说:如果孙权不行,你就自己做主,带著队伍向西走回到以前的地盘,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可见张昭在当时孙氏政权的重要地位。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孙策死后,孙权年少,多亏张昭居中调度,维护江东安定,虽然曾经劝过孙权投降,但当时曹操横扫天下,吞并荆州,风头正劲,赞成投降的原也不是只有张昭一个人。等到孙权称帝之后,孙权嫌弃张昭顽固,爱提意见,拒绝认命众望所归的张昭做丞相,甚至因为言语冲突派人用土堵住张昭的门,看见张昭不道歉甚至下令放火烧张昭的家,张昭晚年知道自己不受待见,逐渐淡出了政坛,在家编书避祸。

周瑜的功劳咱们在这里不用摆出来了,没有赤壁之战,孙权绝对当不了皇帝,但是周瑜的子孙在孙权手里都没有受到重用,虽然都娶了孙氏的公主,但是孙权连个能传下去的侯爵都没有给他们。

包括曾经火烧连营,把刘玄德烧的鬼哭狼嚎,一名呜呼的陆逊,因为维护太子孙登被逼死。

有人说孙权之所以没有给孙策封王,是担心孙策的儿子孙绍享有皇位继承权,这就是孙权自私的地方。因为江东不是孙权之父孙坚拿下来的,是小霸王孙策自己打下来的,从政权传承上来讲,追封孙坚为皇帝反而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合理。而孙绍不但应该享有继承权,排位还应该在孙权的儿子前面。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会从孙权的性格来下结论,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

孙权继承了父兄遗业,但就他父兄那点遗业在东汉末年真不够称帝资本,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战争是赤壁之战,孙刘的胜利和曹操的失败给了孙权能够坐拥江东的资本,而孙策去世时江东只是众多天下私人武装中的一支,古中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权利根基在北方,大运河开凿以前基本在黄河流域。所以没有孙权在赤壁之战的胜利就没有以江东三分天下实力和格局奠定这样一个三分天下的是孙权,不是孙坚也不是孙策。

孙权三分天下建立吴国,追封自己的父亲不是因为孙坚的功劳,而是遵循惯例,以礼孝彰显自我。而孙策的功劳在吴国建立上只能算一介猛将之劳,或成或败对于吴国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假设赤壁之战曹操胜利,那么天下乱世提前结束,那还会有三国?

赤壁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而夷陵之战更是孙权坐稳了江东。无数历史上实战证明了取南京最好的战法是沿江而下,沿江而下势如破竹,后来孙吴也是这么被灭的,所以孙吴与其怕曹操的强大不如说更怕蜀汉在上游的势威,但是孙权在取得了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打败关羽拿下荆州,终于在夷陵之战中打灭了蜀汉的兵威,孙权这一系列的胜利才是他建吴称帝的资本。连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之功业远迈其父兄。

所以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在古今看来都没什么不妥。


在孙权称帝后,仅仅给了孙策儿子孙绍吴侯的封号,还不如一些大臣的儿子待遇高。江东的基业都是孙策打下来的,孙权白捡了一个江山,即使不把皇位还给孙策的儿子,也应该给孙策的儿子封王。孙权追封了孙策长沙恒王,这个封号应该给孙策的儿子继承,而孙权偏偏改封孙策的儿子吴侯,后来又改封上虞侯。而且孙权一直没有重用孙策的儿子,孙绍一生连一个将军的称号都没有,只是一个普通的侯爵,同周瑜和鲁肃等人的后代都无法相提并论。

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三国志》

孙权是孙策临死时候违背大臣的意思,专门安排的继承人。在孙策奄奄一息的时候,张昭等大臣都推荐孙翊做继承人。孙翊的性格和孙策一样,英勇豪迈通情达理,而孙权心机颇重,大臣们不愿意侍奉他。孙策见大臣们不支持孙权,专门把自己的吴侯印章挂在孙权的脖子上,对孙权说:平定天下你不如我,稳定江东我不如你。大臣们没有办法,只能拥护孙权做了江东之主。孙策去世二十九年后,孙权称帝建立东吴。在称帝之后,孙权对亲人十分的小气,孙策的儿子能够得到一个县候的封爵,已经是孙权侄子里面待遇最高的了。

孙翊字叔弼,权弟也,子松为射声校尉、都乡侯。

孙权是孙坚的二儿子,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孙翊、孙匡、孙郎。在孙权继承吴侯的位置不久,孙翊就死于一场离奇的谋杀案。在孙权进攻黄祖的时候,孙翊被部将杀害,孙翊的部将占领了孙翊的地盘,还霸占了孙翊的妻子,孙权却没有为他报仇。后来孙翊的妻子施展美人计,带人杀死了叛乱的部将,孙权也没有任何嘉奖。从孙权在孙翊遇害后的表现来看,孙翊被害很可能是孙权指使。相比于孙策的后代,孙翊的后代仅仅被封为都乡侯(侯爵里面倒数第二等,低于亭侯)。孙坚的四儿子孙匡的儿子,连一个侯爵都没有,依靠著自己努力才做到了校尉。孙郎在孙权称帝前就被迫改姓,被孙权监禁致死。

孙匡字季佐,翊弟也。子泰,曹氏之甥也,为长水校尉。

古代皇帝称帝后,都会封赏自己的兄弟侄子,像孙权这样小气刻薄的人,在我国历史上十分少见。孙权性格心机颇重,对于亲人十分的小气刻薄,孙策把江东之主的位置传给孙权,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孙权给孙策追封长沙桓王,已经是对孙策「特殊照顾」了。反观无辜被害的孙翊,后代连个侯爵都没有的孙匡,被迫改姓的孙郎,孙权对孙策已经是非常「大方」了。


江东真正的「太祖」其实是孙策,孙坚死后没有留下一寸地盘,甚至军队也被袁术收回。是孙策通过自己帮袁术多次攻城掠地的战功,获得袁术支持,给予一千兵马(罗贯中小说夸大为三千)。孙策通过个人魅力获得周瑜、张昭、张弘、太史慈等人支持打下江东六郡甚至被封为吴侯。

孙策临终时完全可以让好友周瑜、亦师亦友的张昭辅佐嫡子孙绍,但孙策却考虑到江东长远发展,让弟弟孙权继承自己的事业。从200年孙权继位到208年赤壁之战,可以说这都是孙静留下的人脉资源辅佐孙权。等到吕蒙、陆逊、顾雍这些孙权嫡系成长起来,孙权的江山才是自己发展的。从周瑜病死到孙权称帝历时20年,孙权早就站稳脚跟,不存在孙策的儿子争夺继承权之事。孙权以孙坚为太祖烈皇帝,以孙策为太宗武皇帝,其实无损江东政局安定,毕竟孙权太能活了,太子孙登也很早确定地位。

孙权刻薄寡恩,不仅对江东基业实际开创人孙策凉薄,对周瑜等人后人也很刻薄,对张昭也远没有孙策那样尊重。兄终弟及的皇帝不少,比起司马氏、高氏,名分上差的太多。


理科男答历史。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称帝后要做的事情就是追谥,孙坚成为了武烈皇帝,而孙策则只是长沙桓王,连个皇帝都不是。孙坚作为孙权的父亲,理所当然也应该是皇帝。而孙策,只是孙权的哥哥,所以孙权并没有追谥孙策。这只是很小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那其他原因是什么呢?

一、孙策是皇帝了,那么他后面的皇帝应该谁做?

如果把孙策也追谥为皇帝,那么孙权皇帝的位置就很难坐稳了。

为何这样说呢?在古代是有继承制度的。子承父业。孙策是皇帝,那么他的儿子也应该是皇帝。

孙权肯定考虑到了这一层,所以没有追封孙策。

二、江山是孙权打下来的,和孙策没有关系

孙策是公元200年,被刺杀,然后孙权接管了他的势力。

而孙权是公元229年称的帝,中间差了29年。

也就是说这29年都是孙权在努力,如果没有孙权,那么他孙家也不会如此光荣。


我是勃勃,我来回答,很正常,追封孙坚为皇帝,才是正确的,才能彰显自己的地位。

1、追封孙坚才是正统,说明自己的皇位来自父亲。

孙坚

孙权的江山是从孙策手上接过来的,大部分地盘都是孙策打下来的。但这个事实你知我知,就是不能摆在台面上来说。因为古代继位的规则是父死子继,儿子是从父亲手里继承的东西。

追封孙坚为皇帝,就表示自己的江山来自父亲,以后自己的江山也会传给自己的儿子,不会传给孙策的儿子,断了孙策一系的念想。

2、孙权借此举向孙策旧部表示,自己才是江东真正的主人。

孙策

其实,孙策旧部很多是不服孙权的。当时曹操来攻打,大部分人的意见是投降,因为在他们心中孙权不过就是一个小孩子,不需要为了他冒砍头的风险和曹操对抗,而且自己投降爵位什么的也不会有太大变化说不定还有赏赐。

孙权不得用砍断桌角的方法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威逼大家一起抗曹,因为孙权投降肯定就会被曹操除掉。周瑜张昭等孙策旧部内心也是不服孙权的,所以被孙权一步步清洗掉。

孙权直接追封孙坚为皇帝,不追封孙策,表示自己皇位不会传给孙策的后代,自己才是江东的掌舵人,唯一的皇者,自己才是江东的主人。

事实也证明,孙权清理掉孙策一系旧部以后,就开始骄奢淫逸起来,因为没有了内部压力。

勃勃说:

孙权此举有出于私心,也有出于稳定政局的无奈。他不得不苛刻兄长的儿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政治,亲情也必须让位于政治,可怜孙策的儿子孙绍,一生郁郁寡欢。


谢邀!

孙权称帝,为了维护其统治追封其父孙坚为帝无可厚非,追封其大哥孙策为长沙桓王,没有封皇帝是有原因的:

孙策当时撒手人寰的时候,其实是有一个儿子的,名为孙绍,只是当时江南刚刚平定,孙绍又太年幼,为了孙家可以在江南站稳脚跟,将权力交给孙权是最为稳妥的决定,然而等到称帝的时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了。

如果孙权追封孙策为皇帝,那孙绍就比较尴尬了?作为前皇帝的唯一儿子和嫡长子,孙绍是有皇位继承权的,而且礼法上他的继承权还在孙权前面,以后可能会威胁到孙权和他儿子们的地位。

那么孙策的子孙就有可能会跟自己的儿子争夺嫡位的机会。因为孙策虽然已死,但是在江东望族里面还是有很深的影响力的。

所以只能封王,而不能追封为帝。孙绍也加封吴王,也算最顶级的封衔了。


孙坚为孙权的父亲,所以在孙权称帝后,追封其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这无可厚非,而孙策为孙权的哥哥,虽是江东基业的奠基人,但是若同样追封孙策为皇帝的话,孙策后人也同样成为正统,这无疑会给孙策后人称帝的希望,对自己的统治有严重的隐患,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掉这个隐患,所以孙权并未追封孙策为皇帝,而是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

首先孙策绝对是有资格被追封为皇帝的,因为江东实际上并非孙坚打下的基业,「小霸王」孙策才是东吴势力的真正奠基人。在孙权孙策父亲孙坚被黄祖所杀之后,树倒猢狲散,故孙坚并没有给孙权孙策两兄弟留下多少势力。

孙策起初在袁术账下为将,虽历下颇多功劳,但是并不受袁术重用,后来孙策便利用传国玉玺,从袁术那要来了3000兵马,在行军路上,孙策偶遇周瑜,两人相谈甚欢,足智多谋的孙策在周瑜的鼎力相助下,开始横扫东吴,兵锋所指,无人能挡,击走刘繇,活捉王朗,最后袭取庐江,大败黄祖,得以一统江东,就连曹操当时听闻孙策平定六郡,亦叹息说:「儿难与争锋也!」,但是天妒英才,好景不长,孙策不幸英年早逝,在丹徒狩猎遇刺身亡,当时他年仅二十六岁。

在孙策死时天下局势未定,江东政权内部根基不稳,同时外部强敌环伺。但是孙策虽有后人,但是他的子女年纪都尚小难以控制局面,所以孙策两相权衡之下,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将自己与父亲创下的基业交给了孙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但是随著时间的推移,魏蜀吴三国局势确立,按道理来讲,孙权是应该追封孙策为皇帝的,但是他却并没有,这里是有他的私心的。如果孙权此时追封孙策为皇帝,那么孙策的后人就与孙权的后代,同样拥有了继承东吴大统的资格,两方一旦争斗,东吴政权必然会发生内乱,这不是孙权想看到了,所以孙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死后能够将权力平稳的过渡给自己儿子,便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但是这无疑对孙策来说是不公平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