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战国时期的楚国在楚怀王统治时期是非常强大,尤其是在齐国和楚国结成联盟之后,在当时诸侯之乱的情况下可以算是睥睨天下了。因此,秦国非常忌惮这两个国家的实力,想方设法的要拆散齐国和楚国的军事同盟关系。那么读者们就要好奇了,秦王是用了什么方法成功拆散齐楚两国的军事联盟关系的呢?

通过历史资料大家都知道了,楚王之所以解除和齐国的同盟关系是因为他被秦国国相张仪给骗了,不仅骗了,而且还被骗了两次,真是闻者落泪,见者伤心。那么一代枭雄楚怀王是怎么会被张仪骗得团团转,两次上当的?我们假设一下读者们自己如果是楚怀王,你们会被张仪骗得了两次吗?

《史记》中的资料记载道:「怀王元年,张仪始相秦惠王。」这个意思就是在楚怀王当上王的第一年,张仪就已经是秦惠王的国相了。稍微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战国时代,纵横家是非常受欢迎的,张仪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主张「连横事秦」,即推举秦国;而以公孙衍为代表的纵横家则主张「合纵抗秦」,即推倒秦国。史记上说张仪的对手是苏秦,但是其实是司马迁搞错了,事实上与张仪同时代的另一位大纵横家应该是公孙衍才对。当时的六国都比较惧怕军事力量强大的秦国,楚国却因为地域辽阔,兵强马壮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能与秦国抗衡。

有了这些条件,楚怀王在公孙衍的建议下加入了合纵抗秦的阵营中。于是在公元前318年,公孙衍与楚国齐国等六国约定好合纵共同攻打秦国,由楚怀王担任合纵长。六国大军打到函谷关的时候,秦国坦然出兵迎战,但是六国领导人却闹得不欢而散,纷纷撤兵。到了第二年,六国商量好了由齐国做了合纵长带领军队攻入秦国函谷关,秦国被打得割地求和,甚至五年不敢出函谷关。时间一晃就到了五年后,公也就是元前313年,战败的秦国受到齐国的牵制,忍无可忍,便想打出嘉峪关往东方扩张领土,但是无奈遭到楚国和齐国联手抵抗。前面已经吃了大亏大伤元气的秦国根本无法战胜两国联手,为了能打破齐楚两国坚不可摧的联盟,秦王派出了张仪前去将齐楚联盟设计拆散。那么张仪是如何运用他的聪明才智打破这种牢不可破的格局的呢?我们从历史资料中得知,张仪当时是用六百里土地让楚怀王与齐宣王断交的。六百里在当时对诸侯国来说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我们来仔细说说这个过程,张仪是怎么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把楚怀王给说动的?

在此小编就不再引用《史记》里面的内容再翻译浪费时间了,历史资料是这么说的:秦国很崇拜楚国,秦王愿意侍奉楚王为主。但由于楚王与齐王亲近,因此秦王无法侍奉楚王。若楚怀王愿意与齐国就此绝交并转为与秦相好,那么秦国就愿意把先前占领的楚国商于六百里土地送还回来。等楚国有了商于这块位于北方的六百里土地,就能轻而易举的削弱齐国,楚王对秦有大恩德,秦国将非常感激,这个计划可以说是一箭三雕,完美无缺。

张仪就说了这么几句不知真假的话,贪心的楚怀王就相信了,不但信以为真,还愚蠢的把楚国国相的玉玺赐给了张仪,并且举行宴会为张仪庆功,对臣子们宣称自己已经在和张仪的谈话中不费一兵一卒的得到了商于的六百里土地。当所有的大臣们都在为楚怀王庆祝时,唯独陈轸强烈反对楚怀王的决定。陈轸认为,楚国在还没有确定得到那些土地的情况下就先宣布和齐国断交了,这样子的做法太鲁莽也太冒险了,他向楚王建议,应该先得到了土地再做别的打算。但是被眼前利益蒙住双眼的楚王被张仪许诺的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的六百里土地暗爽不已,甚至高兴得睡不著觉,已经听不进手下人的建议了。日思夜想终于等到了拿地的那一天,楚王大手一挥派了一位名叫逢侯丑的将军跟张仪过去签约,队伍快要到咸阳城时,张仪假意请逢侯丑喝酒,然后装作喝醉了从马车上掉下来受了重伤,躲回家养伤去了。老实的逢侯丑在咸阳驿馆住了好几天都没能见到张仪的面,便只好生气的给秦王写了封信。然而秦王漫不经心地回复逢侯丑说,我们秦国是愿意拿六百里地的,但是你们楚国还没有与齐国绝交啊,所以咱们不能随便签约让你们就这么拿了土地。逢侯丑看了信后向楚王打报告去了,傻乎乎的楚王为了表示十足的诚意,就专门派人去齐国对齐王破口大骂了一通,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已经中了圈套。在楚王派人去齐国时,是有几个大臣反对的,但是自信满满的楚怀王完全没有警觉,结果等逢侯丑如约去秦国拿地的时候,发现当初说好的是六百里土地,到手的只有六里土地,楚怀王这才知道自己是被骗了。(心可真大...)楚王一听就来气了,开会决定要讨伐秦国,给秦国个教训。这时候忠臣陈轸又出来反对了,觉得直接打仗太劳民伤财了,建议楚王贿赂秦国,两国联手一起攻打齐国,这样既可以表示两国联合的诚意,又可以拿下齐国的城池作为那六百里地的补偿。这样一来还可以杜绝了秦国和齐国亲近的可能,解除两国联手对楚国不利的隐患。但是在气头上的楚怀王根本听不进去,一心只想著要报仇雪耻,命令部队立即出发。不幸的是,楚军被秦军大败,还损失了一名优秀的将军,最让楚王吐血的是他的军队被斩杀了八万人,损失之惨重无以言表。

楚怀王就是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主,吃了败仗就更加生气了,要动用全国的军队去干架,结果又被人暴打。这不是最惨的,更惨的是在楚国和秦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另外的其他诸侯国也在这时候趁火打劫,楚国打不过了,只好含恨撤军,并向秦国割地求和。有了这一遭,楚国已经完全失去了他们对秦国的主动权。经过连年的行军打仗,楚国的国力也被削弱了不少,可以说是大伤元气。秦国则差不多达到了秦王和张仪当初计划的目的。

时光如白驹过隙,又过了波涛暗涌的一年,秦国提出与楚国和好,并且愿意让出汉中的一半土地给楚国。但是楚怀王说他们不要土地,只要张仪的项上人头。结果呢人不但没有杀成,自家又错失了一大片土地。张仪这时候对楚国已经到了了如指掌的地步,这傻子楚怀王是什么样的人他心里也明镜似的清楚得很,所以从来都没有担心过自己会被秦王弄死。这么多事下来,清晰地说明了一点:楚怀王这人是非常感情用事的。所以这一次张仪到了楚国,楚王就命人就把张仪关起来,但是在来楚国之前张仪就已经想好了退路,他贿赂好了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和楚王夫人郑袖。野史说楚怀王对郑袖非常宠爱,可以说是百依百顺,所以在受到郑袖夫人的蛊惑后,楚王心里又害怕秦国报复,再加上死性不改的贪恋土地,所以在再三权衡之下,他把张仪给放出来了。这件事被出使齐国回来的屈原听到了以后,挠破头也想不通,问楚王为什么不杀了张仪。楚怀王一寻思发现自己又上当了,连忙派人去追张仪,可是却为时已晚了。这就是楚怀王被张仪两次欺骗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311年,秦国想要得到楚国黔中一带的土地,作为交换秦国愿意将武关意外的土地和楚国进行交换,可是屡次被张仪欺辱的楚怀王却提出了一个可怕的建议。

楚怀王说:「我不愿意与秦国交换土地,但是如果秦国能够将张仪押送到楚国,情愿主动献出黔中之地!」

出于对秦国的忠诚,张仪就独自一人去了楚国,结果可想而知,楚怀王二话没说就将张仪关进了大狱,并择期进行处斩。

据史料《战国策》记载:「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按理说事情到了这里,张仪就必死无疑了,毕竟当初的「商于之地六百里」的耻辱还言犹在耳,楚怀王一定咽不下这口恶气。

可是,让人匪夷所思一幕发生了,最后的楚怀王还是没有能够杀掉张仪,反而让张仪大摇大摆的走出了楚国,那么楚怀王之所以不敢杀掉张仪,真的是因为惧怕「虎狼之秦」吗?你错了,其实他怕的只有一个女人而已,只因为这个女人不同意,所以楚怀王也没能杀掉张仪。

当楚王的宠臣靳尚劝说楚怀王放掉张仪的时候,楚怀王尚且能够秉持公义和清醒的头脑,可是一碰到女人郑袖,就立马缴械投降了,虽然楚怀王不杀张仪的原因之中,也有秦国的因素在里面,可是既然楚怀王敢于将秦国宰相张仪关进大狱之中,可见虎狼之秦对于出国而言并不足为惧。

古人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总会有适合自己生存的一套本领,这里面的张仪如此,靳尚如此,郑袖更是如此,我们不去评判他们的对错与是非,我们要汲取的就是他们身上的智慧和权谋,为国、为家或者是为己。

靳尚正是因为看到了张仪被捕与郑袖之间会产生「蝴蝶效应」,从而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成功的鼓吹郑袖帮助自己达到了最终的目的,而不是以「死谏」的方式直接顶撞楚怀王,正是一种对「以退为进,曲线救国」计策的最好演示。

?同样,张仪这种乱世奇才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想要成为一个大国宰辅,必须要拥有一个「海纳百川,总揽全局」的能力,为人处世不仅仅要结交坦坦荡荡的君子,更要学会游刃有余的结交一些势利小人,因为在某些时候,小人往往能够在你危难之时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