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也算是官宦后代,只是到了他这辈,家境败落,他才投军入伍。

刘裕后来能成为一代帝王,主要还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另外他能抓住机遇。

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最得力的助手––刘穆之。很巧,今天我刚发的文章,就是介绍刘穆之的,有兴趣的朋友欢迎看看。

先说刘裕的努力。他投军后在当时北府军首领刘劳之手下,因作战勇猛,逐步提拔,崭露头角。

再说机遇。后来桓玄篡晋,刘裕借机联系亲近之人征伐桓玄,打败桓玄,从此稳定了自己的地位。

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刘穆之。刘穆之才智双全,对刘裕衷心耿耿,刘裕对他也绝对信任。刘裕能最终掌控朝政,主要是听取了刘穆之的建议,亲自入朝,争取了扬州刺史的位子。

刘裕为了树立威望,建功立业,常年外出平定叛乱,北伐出征。家中政务全靠刘穆之打理,而且处理的井井有条。可以说,没有刘穆之帮他处理内政,刘裕就不能安心征伐。所以,当刘穆之死后,正在北伐、已经拿下北秦的刘裕,放弃了乘胜出击、收复北方的大业,马上返回都城。

刘穆之虽然还没等到刘裕建国就去世,但好不夸张的说,没有刘穆之,刘裕很难成就帝业,刘穆之是刘裕建立刘宋王朝的最大功臣。

也正是因此,刘穆之死后,当时东晋朝廷对他追封,刘裕又建议朝廷对他二次追封。刘裕建宋称帝后,又对刘穆之进行了追封。

一个文臣,死后收到两朝帝王三次追封,历史上绝无仅有。后世也将刘穆之与诸葛亮,萧何等名臣并称。


刘裕以寒门庶族的身份,最终取代东晋,建立刘宋,成为一代雄主。刘裕的故事,还是有很多值得说道之处。

一、平定孙恩之乱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突出,完全不顾底层百姓的死活。流民孙恩组织民众发动起义,试图推翻东晋。朝廷下令刘牢之和谢琰一起联合作战,平定孙恩。刘裕当时是刘牢之的部下,也参与这次军事行动。

刘裕奉刘牢之的命令,进攻孙恩,取得明显进展,迫使孙恩逃到海上。后来孙恩又从海上返回陆地,继续攻击。连克上虞、会稽两郡,还杀死了谢琰和他的两个儿子。

刘牢之再次奉命征讨孙恩,刘裕作为刘牢之的先锋,屡次击败孙恩。和孙恩交战,刘裕无一败绩,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刘裕消灭了孙恩的大量部众,孙恩被迫再次回到海上,刘裕继续追击,孙恩抵挡不住,投海而死。

二、攻灭南燕

北方的敌对势力,对东晋构成了严重威胁,虽然东晋几次北伐,但都以失败告终。

有个南燕的国家,国主慕容超即位后,派兵袭扰东晋边境,俘虏阳平太守刘千载、济南太守赵元,掠夺百姓千余家。朝廷命刘裕出征南燕。

刘裕数次和慕容超交战,均取得胜利。刘裕连破南燕数座城池,攻克南燕大片领土。慕容超不死心,继续负隅顽抗。后来刘裕攻克南燕都城,俘获慕容超及其家眷。南燕灭亡。后来刘裕将慕容超送入建康斩首。

三、平定桓玄

东晋大司马桓温的儿子桓玄,和当时在朝廷执政的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俩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司马道子下令讨伐桓玄,被桓玄击溃。桓玄率军攻入建康,抓获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先流放后,又中途派人杀之。

桓玄总揽朝政,自己给自己加官进爵。

又矫诏加己总百揆,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又加假黄钺、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甲杖二百人上殿。

再后来桓玄逼迫晋安帝禅位于他,降封晋安帝为平固王。桓玄建立大楚政权,同时追尊桓温为楚宣武皇帝。

桓玄篡位以后,骄奢淫逸,荒淫无道,非常不得人心。刘裕起兵勤王,讨伐桓玄,桓玄率军抵抗,被刘裕击败。桓玄遁走,刘裕派部将何无忌追击,并最终追斩桓玄。后来刘裕又拥立晋安帝复位。

四、平定卢遁

孙恩死后,他的妹夫卢遁接过孙恩的事业,继续作战。刘裕出兵征讨卢遁,并多次击败卢遁,卢遁抵挡不住,逃亡广州。刘裕派部将继续追击,后来卢遁被交州被刺史杜慧度所杀。

五、控制东晋

东晋的荆州郡和扬州郡,一个在中上游,一个在下游。是东晋最重要的两个郡。刘裕当时已有取代晋室的心思,为了扫除取代晋室的障碍,刘裕必须把荆州郡和扬州郡控制在自己手里。

刘裕先是以镇守荆州的司马休之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命令为由,出兵征讨司马休之。司马休之不敌,被刘裕追杀,荆州落入刘裕手中。

后刘裕又将扬州纳入自己的「版图」,再然后徐州、南徐、豫、南豫、兖、南兖、青、冀、幽、并、司、郢、荆、江、湘、雍、梁、益、宁、交、广、南秦共二十二州均在刘裕控制之中。至此,刘裕已经完全控制了东晋。

此后,刘裕又获得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礼。

六、北伐前功尽弃

417年,刘裕北伐时攻克长安,并在长安休整。中途他接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他最重要的心腹刘穆之在建康病死了。

刘裕非常担心影响自己称帝的计划,不顾已取得的北伐战果,迅速率领主力部队赶回建康。刘裕前脚刚走,他的对手赫连勃勃就进攻长安。刘裕留在长安的部将抵挡不住,转而发生内乱。赫连勃勃趁势攻击,大获全胜,又占领了长安,同时连破刘裕数名大将,攻陷多座城池。

经此一役,刘裕原先取得的北伐战果又悉数丢失,北伐之功,前功尽弃。

七、登基称帝

尽管刘裕丢失了大部分北伐战果,不过称帝这事还得继续。

418年,刘裕逼迫朝廷封自己为宋公,加九锡。

年末,刘裕派人暗杀了晋安帝,立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就是晋恭帝。

419年,刘裕逼迫朝廷封自己为宋王,使用天子依仗。

420年,刘裕逼迫司马德文禅位于自己,刘裕登基称帝。立国号为宋,东晋灭亡。不久刘裕派人将晋恭帝暗杀。

以上,就是刘裕创业当皇帝的大致过程。可以说是东晋末年乱糟糟的局面,为刘裕提供了政治舞台。如果东晋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就没刘裕什么事了。

刘裕以一介布衣,南征北战,屡次击破对手,最终控制了东晋的朝政大权。他不是王导、谢安那样的中兴名臣,也不会像王导、谢安那样,即便手握大权仍然忠心耿耿辅佐晋室。

刘裕出身低微,屡立战功、执掌大权后,自然也想做做皇帝。

刘裕是有权力欲望、要当皇帝的人。再加上东晋也确实该亡了。于是他取代东晋,建立刘宋。


说起来刘裕真的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几位,武力值,将才,帅才都在线的人。想那项羽武略胜人,却难当帅才;孙武韩白都是将才,却也难为统帅之人,个人武勇也是乏善可陈;至于朱元璋,孙权他们则是帅才,却不能做将才。

为什么要在开头说这么一段话呢?只是想告诉各位看官,刘裕的才能是非常全面的,不只是会打仗而已,不然他也不可能创建自己的辉煌,

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经济中心的转移还没有完成加上连年的征战,人口稀少,民声凋敝,完全没有欣欣向荣之景,东汉时南方人口尚不及北方十分之一,到了衣冠南渡之后也不及北方一半。

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著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 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东晋朝政。

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后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但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划入刘宋版图,「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

刘裕将一个衰落、残破的江南地区治理得人丁繁盛、经济兴隆,宋书那一段「江南之为国盛矣」就是高度概括和颂扬刘裕的治理成果的。搞土断,抑豪强,个人政治斗争水平也一流,更难得的是生活非常节俭。

正是这文韬武略都在线的原因才使得刘裕获得了如此辉煌的功绩。


都知道三国时期的刘备虽贵为皇族,早年却不得不以卖草鞋为生,殊不知南朝刘宋时期的开国皇帝刘裕也曾经买卖过草鞋额,真是祖传的买卖啊,刘裕的可谓戎马一生,最后建立的自己的王朝,一代英雄!【出身贫寒,名起京口】刘裕是汉高祖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因父亲早逝,家道中落,自小尝尽人间疾苦,但是人穷志不短,从小就怀有雄心壮志的他毅然走进军营,开始了一生的戎马生涯。先是在东晋的将军孙无终的手下当了一个司马,后来又成为了北府军名将刘牢的参军,领导昏庸无能,贪生怕死,身为参军的刘裕机智有谋,屡立战功,所以一路升迁,成为东晋的一员虎将。

【抓住机遇,改变命运】东晋王朝危机,荆州都督桓玄发动政变,前去平叛的尚书令司马元贪生怕死,不敢出战,刘裕的上司刘牢也被收买,致使桓玄未动一兵一卒就占领建康夺取大权,所有的人都害怕祸及己身,但是刘裕心态特别好,善于分析的他料定桓玄一定会杀掉那些掌握兵权的将领而重用像他一样有资历的军官,果不其然,刘裕深的桓玄的赏识。但是刘裕是个不甘心于人下的,他的心中另有谋算,那就是取代桓玄,所以他暗中招兵买马,扩张自己的势力,几年后他以匡复晋室为名讨伐桓玄,最终桓玄大败,刘裕得以坐镇京师,大权在握!【入京辅政,功成自威】刘裕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为了巩固他的威望和权利,开始了一系列的讨伐活动。先是征讨南燕,大获全胜。后又重回京师迎战卢循起义军,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刘裕毅然决定以逸待劳的防守,最后终于逼退起义军,随即又派大军追击,卢军异地作战,早已精疲力尽,最终不战而败,起义军被消灭,刘裕声名远播。【翦除异己,扫清道路,荣登帝位,建朝刘宋】平定完外面的障碍,要清理一下朝廷内部的障碍,他清理了很多内心对他不满的官员,之后又灭了后秦,被封为相国,离皇帝之位只差一步,但是刘裕并不著急做皇帝,因为在民间流传一句话「昌明之后有二帝」,所以他就先设计害死了司马德宗,随后奉司马德文即位,司马德文知道自己只是个傀儡,不久就宣布禅位,刘裕也终于代晋自立,民间流传也成为事实。刘裕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因为他虽出身贫寒,却没有妄自菲薄,凭著善于思考和观察的能力,怀著雄心壮志一步一步走到自己想要到达的高度!

刘裕,从一名草根开始成长,到最后成为南朝的开国皇帝。

魏晋时期,高门寒门之间有如天地之别。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刘裕作为普通人入伍,加入东晋的北府军,属于最底层的士兵,后来凭借著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成为北府兵最优秀的斥候。若在平时,小小一名斥候,很难得到提升的机会,只有在国家遇到危难时,才有改变的机会。当北方的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下,准备灭晋时,晋人感受到巨大的危机。谢玄作为应战的主要负责人,手下只有八万北府兵,数量不到敌人的十分之一。以一敌十,谁敢言胜?就在这时,谢玄急需有靠得住的人才潜入敌军去打探军情,并且要肩负暗访敌军统帅之一的朱序,给他送心,说服他投向北府军。刘裕在自己领导的大力推荐下,承担了这个艰难的重任,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后来,在淝水之战中,北府军大胜,刘裕也开始收谢玄的赏识,将之视为继承人,加以培养。

可惜的是,刘裕没来得及进一步立功升级,谢玄就因伤而逝,于是刘裕就面临很尴尬的局面:没有实权,但又遭到北府军高级领导的的敌视,因为他们怕刘裕可能威胁到他们的权利地位。尤其是刘牢之,通过各种手段剪接对刘裕进行排挤和迫害。

当时,南北之间有个不被任何政权统治的中间地带,就是边荒。刘裕曾被谢玄派去边荒执行任务,后来也在这里屡屡立功。因为边荒在沟通南北上起到重要的功能,打仗时能起到重要的战略意义,各个政权都希望能把它拿下。边荒中的人自称「荒人」,来自各个势力,只是一盘散沙。而刘裕却在这里带领荒人抵御各个势力的侵犯,曾被攻陷,后又重夺回来,再次被攻陷,却又再夺回来。刘裕就在艰难的逆境中苦苦挣扎,不断地经受打击,也在这过程中不断成长。

看刘裕的经历,就能深刻理解孟子所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拼尽全力下,解决了许多难题,以为可以成功了,但又出现更大的困难,令人绝望,但刘裕不能放弃,不能认输,只能继续鼓起勇气,全力以赴,以待天命。不断地为一丝希望而用尽全力,却又不断地遭遇挫折和困难。而其中最让他痛心的,是失去王淡真。王淡真是当时乌衣巷中豪门千金,大臣王恭之女,身份极为高贵。刘裕这种来自底层的人,本无机会见到王淡真,只因谢玄把他带在身边,才在于此聚合中相遇。王淡真不仅出身高贵,气质素雅,还是第一美女。更难得的是,她温柔守礼之心,藏著一颗炽热的心,追求自由,而且不像绝


刘裕,生于晋哀帝隆和二年(363年),卒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公元405年,被桓玄废弃的晋安帝司马德宗被刘裕迎回建康。

刘裕因为匡扶晋室有功被封为侍中、车骑将军、都 督中外军事,刘裕从一个北府兵的小武官一跃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尽管有消灭桓玄的功劳,尽管手握重兵,刘裕还是觉得自己的 威望和功绩不足以让司马氏乖乖地让出皇帝宝座。

于是他决定出兵北伐,利用开疆拓土的军功来压服建康的豪门大族。公元409年, 刘裕率领晋军北伐攻打占据山东和河南部分地区的南燕政权,并于次年二月攻下了南燕的都城广固城(今山东益都),活捉了南燕主 慕容超。

公元416年,刘裕又以盘踞在陕西、甘肃、河南等地的后秦政权为目标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后秦主姚泓还没坚持一年,就被刘裕率领的晋军攻占了长安,自己也被晋军活捉。可就在这个时候,刘裕安排在东晋朝廷内的代理人刘穆之病死。

刘裕害怕国内发生政变,急急忙忙退兵回建康,让成功在即的北伐大业再次夭折。 刘裕撤军回到东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异己。当初和 刘裕一起起兵的北府兵将领刘毅和诸葛长民都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刘裕觉得这两个人资历和自己相同,很难为自己所用,就先后杀了 他们。

东晋的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司马休之是皇族成员,而且手中 握有兵权,刘裕怕他有异心,就率领大军讨伐司马休之,最终将其杀死。 公元418年,刘裕觉得准备得差不多了,就派人勒死了晋安帝, 改立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

公元420年,刘裕逼迫司马德文 禅位,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宋,建都建康,史称宋武帝。

据《宋书》记载,说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到刘裕曾祖刘混的时候,正逢永嘉之乱,迁家渡江居于京口里(今江苏镇江)。刘混做过县令,刘裕的祖父刘靖也做过郡太守,但刘裕的父亲刘翘只做了一个郡功曹(郡里管总务并记录功劳的佐吏),家道败落,到生下刘裕的时候,甚至都养活不起,想把他扔了。亏了同郡的刘怀敬的母亲,断了自己儿子的奶,养活了他。稍长大些,刘裕就参加砍柴、打鱼一类的家庭劳动。但更长时间,是以卖草鞋为生。因为好赌博,被乡间邻里所鄙视,一次因欠下京口大族刁逵的钱,被刁绑在马桩上,幸得友人王谧替他偿还,才被释放。

作为败落的世家子弟,刘裕尽管自幼饱尝了清贫艰苦的生活,他还是与真正的在剥削压榨中,为求得基本生存条件而祖辈相继辛劳的农民子弟不同。这对他一踏入人生道路之始就进入北府军,而以后依凭残酷地镇压农民起义为基础,一步步走向封建皇帝的宝座,不无影响。

刘裕即位之后采取了很多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同时还减轻刑罚,废止了一些惨无人道的酷刑。每当遇到灾荒的年景,刘裕还命令各州县赈济百姓,禁止豪强封固山泽。刘裕征战一生,积劳成疾,当了皇帝没两年就去世了。

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延续了父亲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南朝出现了政治清明、人民安康的「元嘉之治」。 公元399年,东晋王朝出了一件大事。五斗米道教首领孙恩率领教徒起义,攻占了上虞、会稽两郡,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

北府兵的名将刘牢之奉命前去镇压。其手下的参军刘裕带领几十名 斥侯(侦察兵)前往侦探敌情,半路上遇到了孙恩的先头部队。激战中,刘裕的部下全部战死,刘裕一看再不拚命就要没命了,于是挥 舞著长刀,高声怒喝著左冲右突,大肆砍杀。

起义军兴兵以来根本 没打过恶仗,也没见过这样的亡命之徒,几千人硬是被吓退了。刘裕也因此名声大噪。第二年五月,孙恩再次率领大军进攻会稽,杀死了东晋的统兵 大将谢琰。东晋朝廷命令刘牢之再次南征孙恩。

刘牢之率兵击退了孙恩后,就派刘裕镇守句章城(今浙江宁波市江北区一带)。 当时句 章城不过是个武装起来的小城堡,精锐士兵不满千人。刘裕却把这里当成了迈向名将的演练场。每次孙恩大军来袭,他都披坚执锐,冲在士卒的前面,硬是用自己的焊勇把句章城内的疲兵变成了一支骁勇之师。

由于多次击败孙恩的起义军,刘裕因功被东晋朝廷提拔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可谓一步登天了。 公元402年,刘牢之率领人马投靠了心狠手辣的桓玄。桓玄刚刚占领建康,就开始对刘牢之下手,先是逼迫刘牢之自杀,又大肆屠杀和他关系密切的北府兵将领。

大开杀戒之后,桓玄为了笼络人心,就提拔刘裕为宣城内史,希望通过刘裕这样新进的军官来控制北府兵。在自认为初步控制了建康政局、安抚住北府兵后,桓玄就开始谋划篡夺东晋政权。 刘裕表面上积极拥护桓玄称帝,暗地里却开始准备起兵事宜。

公元404年,刘裕召集了何无忌、魏咏之、檀道济等27名北府旧将在京口起兵,先是杀死了桓玄的亲族桓弘等人,然后又聚集起了一支不满两千人的军队,向建康杀来。桓玄忙派手下的勇将吴甫之和皇甫敷带领几万人马去消灭刘裕。

生死存亡的时刻,刘裕体内的枭雄之血再次被点燃了,他脱掉上衣,手执长刀,冲锋在前,像极了战场上的亡命徒。一仗下来,吴甫之和皇甫敷全部被杀。桓玄带领 人马逃出了建康城。公元405年,被桓玄废弃的晋安帝司马德宗被刘裕迎回建康。

刘裕因为匡扶晋室有功被封为侍中、车骑将军、都 督中外军事,刘裕从一个北府兵的小武官一跃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尽管有消灭桓玄的功劳,尽管手握重兵,刘裕还是觉得自己的 威望和功绩不足以让司马氏乖乖地让出皇帝宝座。

于是他决定出兵北伐,利用开疆拓土的军功来压服建康的豪门大族。公元409年, 刘裕率领晋军北伐攻打占据山东和河南部分地区的南燕政权,并于次年二月攻下了南燕的都城广固城(今山东益都),活捉了南燕主 慕容超。

公元416年,刘裕又以盘踞在陕西、甘肃、河南等地的后秦政权为目标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后秦主姚泓还没坚持一年,就被刘裕率领的晋军攻占了长安,自己也被晋军活捉。可就在这个时候,刘裕安排在东晋朝廷内的代理人刘穆之病死。

刘裕害怕国内发生政变,急急忙忙退兵回建康,让成功在即的北伐大业再次夭折。 刘裕撤军回到东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异己。当初和 刘裕一起起兵的北府兵将领刘毅和诸葛长民都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刘裕觉得这两个人资历和自己相同,很难为自己所用,就先后杀了 他们。

东晋的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司马休之是皇族成员,而且手中 握有兵权,刘裕怕他有异心,就率领大军讨伐司马休之,最终将其杀死。 公元418年,刘裕觉得准备得差不多了,就派人勒死了晋安帝, 改立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

公元420年,刘裕逼迫司马德文 禅位,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宋,建都建康,史称宋武帝。


刘裕也卖过草鞋?还真是不知道。那他是不是还能跟刘皇叔沾点亲?祖传的手艺啊,有前途!呵呵,


知人善用,善用者无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