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这四个人没有一个成事的,都得短暂地建立了自己政权,又迅速败亡,其兴也勃,其亡也速。这四个人无论从能力,才干,个人的领袖气质和魅力比同是农民起义朱元璋差的太远。朱元璋虽然是农民出身,但却有一颗贵族的心。相比之下,黄巢、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四人却一辈子都是个「农民」(我这里绝没有贬低农民的意思)。这四个失败的最大愿意都得一样的,那就是: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他们都没有「经营天下」的意思,始终都是掠夺,满足个人的私欲。

四个人里最可惜的就是黄巢和李自成了,二人是在得天下以后迅速败亡的,二人发家,起事,打天下,成天下,事败都是惊人的相似。黄巢(820年-884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推翻大唐统治,建立大齐政权。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推翻大明政权,建立大顺政权。但最终却是给人做嫁衣。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家中颇为豪富,唐代商人地位不高,黄巢数次考进士都名落孙山,就此对上层充满了「仇恨」。黄巢最初帅兄侄八人最初投奔王仙芝,王仙芝战死后黄巢随后被推举为领袖。黄巢在公元880年,相继攻破洛阳、潼关,长安,建国号大齐。登基之前战不不胜,锐不可当,但登基以后。衰败腐败退化的十分厉害,很快就被唐朝的反击力量击败,其他军事力量消、黄巢称帝后不过四年而亡。

李自成出身不如黄巢,驿卒出身,但被裁撤以后生活比较困苦,造反起事李自成最初跟随闯王高迎祥,高迎祥被俘之后李自成就是新一代闯王,李自成在公元1643年占领西安建国,次年正月称帝,国号大顺,攻克北京。不过42天就退出北京。次年败亡九宫山。

二人败于何处?二人失败的基本上也一样,就是没有充分地和士绅官僚充分地结合在一起。黄巢是「天街踏尽公卿骨」,将世家官僚与李唐宗室送进黄河。而李自成则是敲骨吸髓地榨取官僚。彻底地与既得利益阶层隔绝,而且属于自己的利益阶层还没有建立起来,从此一来,在政治上彻底被孤立了。再加上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让李唐反扑成功。而李自成亡于满清。不善于「经营」麾下没有李善长,徐达这样人才。看重短期利益,缺乏战略眼光。从军事角度来说吗,二人都是流寇,流动作战,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一旦失败就永远无法翻身,说白了,就是能力不够、比之朱元璋差的太远。

而张献忠就是一个杀人屠夫,没有任何可圈可点之处,「除城尽剿」张献忠杀戮过重、不仅不能善待官僚士绅,而且对普通百姓也是不变是非杀人无数,导致最后是「孤家寡人」败的很惨,很彻底。是四个人里面最无能的一个。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屠四川这件事情,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张献忠的身上,应该是满清的栽赃。张献忠(1606年-1647年),字秉忠,与李自成齐名,大西政权的建立者。公元1646年,引兵拒战对抗清军,死于肃亲王豪格之手。

至于说洪秀全能够占据江南半壁,称孤道寡数十年,两个字「幸运」。基督本身就和华夏文化格格不入,洪秀全以基督发家,「登基」以后,却又开科取士,排斥西方先进文化,最关键的就在于洪秀全本身的极度腐化堕落,他的穷奢极欲已经到了连满清皇帝都「嫉妒」的地步。还没有成事,就如此腐败,那真的统一天下又如何?也依旧守不住。太平天国战事历时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最终也难逃覆灭的命运。朱元璋剿灭张士诚,看见了张士诚的马车的豪奢,手下人拍马屁对朱元璋道:张士诚未成事而豪奢,焉能不败。而朱元璋道:成就天下如此奢侈,成就天下也守不住。朱元璋的言语这才是帝王这道。可以说,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是最大幸运。洪秀全(1814年—1864年)而洪秀全的行为最值得称道是,英国政府与洪秀全联系,表示如果洪秀全承认英国在华利益就对太平天国提供援助,但被洪秀全拒绝。由于洪秀全始终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不肯出卖国家主权。这是唯一值得称道的。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

这四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和缺点。但他们都是伟大的起起义领袖,都曾经代表了最广大的,最贫苦的百姓利益,沉重地打击了腐败的封建统治。代表了最普通人民的反抗意识和精神。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关注和点评。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黄巢、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如果要排名的话,我是如下排名:

第一个标准是是否直接灭亡一个朝代。

因此第一是李自成。因为李自成在四个人当中攻破了王朝的首都,逼死了皇帝,直接灭亡了王朝的起义军领袖。

第二个标准是是否攻破王朝的首都,这一点李自成做到了,黄巢也做到了,张献忠和洪秀全没有做到,因此黄巢排第二。

由灭亡一个王朝,攻破首都排出前两名之后,剩下的就看影响力了,那就是谁控制的地盘大以及活动范围大了。

很明显,洪秀全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张献忠。洪秀全鼎盛时期控制的地区涵盖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广大地区,太平间的活动范围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

而张献忠控制的地盘主要在四川地区,活动范围虽然也很大,但基本都是流寇形式,没有形成根据地,而洪秀全的太平军在很多地方形成了根据地。

以这些分析来说,洪秀全排在张献忠之前。

所以,这四个人的排名是李自成、黄巢、洪秀全、张献忠。


路过不谢邀了!

黄巢、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这四位农民起义者如何排名?笔者个人观点认为,主要是有四种排名(列)方式:

一,第一种排名方式:按起义爆发的年代(朝代)来排列,就是黄巢>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了。因为,黄巢起义是发生在唐朝时期;张献忠起义和李自成的起义都是发生在明朝末年;而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则是发生在清朝中后期。

二,第二种排名方式:按照建立政权的情况来排列,那就是黄巢=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了。因为,历史上的这「四大农民起义」都先后建立过自己的政权的。比如说,黄巢建立了「大齐」政权;张献忠建立了「大西」政权;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而洪秀全则是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三,第三种排名方式:按照起义的失败情况来排列,那就是洪秀全>李自成>黄巢>张献忠了。因为,首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而失败的;其次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则是被满清(外族势力)联合当地地主武装给镇压下去的。

四,第四种排名方式:按照民间对「四大农民起义」的口碑来排列,那么,就是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排名第一了。因为,坊间传说包括黄巢的起义军,包括张献忠的起义军等等,最后全都沦为「吃人魔王」了……


如果按照在历史上的影响排名,应该是洪秀全、李自成、黄巢、张献忠。

为什么这样排名呢?

首先,洪秀全是第一个引进西方思想,用一定的政治理论带领群众进行起义的人。他的理论虽然似是而非,但为后人指出了一条道路。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后来的革命者大多都从中得到教益。同时,他撼动了中国最牢不可摧的满清封建社会,连当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也不得不承认满清不会再有五十年寿命。

李自成是灭亡了明朝,只是后来举措失误,没有成功。否则我们也要称之为大顺朝高祖皇帝。他的影响就是造成了满清入关,使得汉人亡了天下。这个责任他是推卸不掉的。

黄巢与李自成相似,但没有造成亡天下的恶果。

张献忠就不说了,排最后就得了。看不出他有什么政治举措,只是为造反而造反。


黄巢、张献忠、李自成和洪秀全这四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我不知道给这四位义军领袖排名有何意义,咱们姑且先了解一下这四位的生平事迹,然后从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做一个简单排名吧。

黄巢

黄巢,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于880年12月13日,带兵攻进唐朝首都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即位后黄巢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

884年6月15日,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王重荣等人的猛烈进攻下,黄巢败死狼虎谷(在今山东莱芜西南),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唐末黄巢大起义几乎席卷了大唐的半壁江山,义军人数最多发展到60万余众,他们在黄巢领导下采用流动作战的战术,前后转战十二省,行程达15000余里。沉重打击了封建地方阶级,瓦解了唐朝统治基础,使唐王朝名存实亡。

黄巢义军首次提出「均平」口号,反映了农民痛恨贫富不均现象而产生的一种朴素的平均主义思想。黄巢起义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张献忠

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今陕西定边县)人。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崇祯年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张献忠趁机组织农民军起义,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连战连捷。崇祯十六年,攻克武昌,自称大西王。后又带兵攻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于成都,年号大顺。

大顺三年(1646年1月2日),张献忠引兵对抗清军,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和硕肃亲王豪格射死。

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从崇祯三年(1630年)米脂十八寨起义开始,到康熙元年(1662年)李定国病逝于云南为止,在反对明朝封建统治政权的压迫剥削和抗击清军的侵略中,转战十六省,经过了三十二年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这次农民起义在历史上有重大作用,对于研究中国农民战争史很有意义。

李自成

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均田免赋为号召,转战十余年,于1644年3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李自成的起义最终失败了,但起义军用生命捍卫的赋税策略,以及建立合理社会制度的愿望,对赋税思想的影响仍十分深远。

洪秀全

洪秀全,曾用名火秀 ,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爷火华」(「耶和华」的谐音)名讳而改为现名,太平天国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民族英雄。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号天王。1853年定都江宁(今南京),改称天京。在主权原则上,洪秀全对满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概不予承认,并积极抗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其逝世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在满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洪秀全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历时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先后攻占六百多座城市,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革命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巅峰,与洪秀全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乃至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自诩「洪秀全第二」,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从以上这四位义军领袖在当时的社会反响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来看,如果非要排出个名次来的话,个人认为:洪秀全>李自成>黄巢>张献忠。


如果单纯以军事才能排名,李自成和黄巢并列第一,张献忠排在第二,洪秀全排在最后。

李自成和黄巢都是流动作战专家,都完成了攻破首都称帝的成就,因此难分高下。张献忠的军事才能不如李自成,他对阵左良玉胜负各半,而左良玉则被李自成打出了心理阴影。左良玉在湖北对付不了李自成的手下白旺,李自成撤退到湖北时更是闻风丧胆,直接放弃了地盘。李自成在北京称帝后,和张献忠在汉中有了军事冲突,结果依旧是李自成部轻松获胜。洪秀全军事才能并非所长,太平天国的主要战略规划前期靠杨秀清,战役实施靠石达开等人。天京事变后,战役主要靠陈玉成和李秀成各自负责。

在玩弄权谋上,洪秀全可能排在第一。因为天京事变难度超高,至今都是一个谜。在天京事变前,杨秀清控制著整个天津城的防务,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带队进入天京。洪秀全依靠陈玉成的叔叔陈呈镕联系韦昌辉,完成了对杨秀清的反杀。事变后又以石达开为倚靠,清除了韦昌辉。


两千年前,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带来了秦末陈胜吴广的大起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虽然后来他们失败了,但它们的后继者刘邦却成功建立汉朝,成为第一位农民出身的草根皇帝。纵观各朝历史,农民起义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但大多都如过眼云烟,成功者凤毛麟角。但即便如此,仍不能掩没他们的光辉。作为对我国历史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人物,黄巢、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等,他们都是农民起义者,都对当时的政局变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都毫无例外的走向失败。那么,围绕在这四位农民起义者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四人又应如何排名呢?想解答上述问题,就必须对这四位起义者有个基本的了解。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曾号称「冲天大将军」,并于公元880年12月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公元884年,兵败狼虎谷被杀。张献忠,与李自成同时期的农民起义者,曾与李自成共同归附于闯王高迎祥,并于1635年分裂,从此张献忠攻长江流域,李自成攻黄河流域,张献忠后在1646年与清军战斗中不幸中箭身亡,李自成则在1644年攻破北京,建立大顺,后被多尔衮击败,并于公元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遭村民误杀。洪秀全,太平天国领导人,公元1851年在金田发动起义,后辗转全国大部分地区,兵锋鼎盛时占据了半壁江山,于1864年被困于天京,后服毒,太平天国灭亡。对比这四位的功绩,都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本人以为,应以洪秀全的功劳最大。因为虽然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后期沉迷享乐,不思进取,导致太平军内部争权夺利最终走向灭亡,但他的贡献也是举世瞩目的,他创立了拜上帝会,领导了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不但动摇了清朝根基,而且首次带有「反帝」的思想;他发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第一部表现农民反封建问题和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中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现今仍被人津津乐道。毛泽东曾评价「洪秀全等人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其次,应是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处于同时期的人都对当时的时局变动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本人觉得,应以李自成排名更加靠前。因为李自成除了攻克北京灭亡明朝以外,还提出了「贵贱均田」等主张,虽然最后李自成因为部将刘宗敏得罪吴三桂,最后被多尔衮所击败,但其实李自成是坚决反对对吴三桂的家人下手的,只是刘宗敏是李自成最重要的将领,手握重兵,李自成无奈只能妥协,所以大顺的败亡,并不是李自成一人的责任。而张献忠作为明末清初的重要领袖,他骁勇刚毅,多谋善战,既带领贫苦大众反抗明朝的封建统治,又奋起抗击清朝满族贵族入侵,是不可多得的英雄。但他在四川的统治没有给任何一个阶级带来好处,他在统治后期大肆屠蜀,致使四川境内原住民几乎灭绝,这也是他抹不掉的污点。在他死后,他的部下李定国等辅佐南明政权,与清廷作斗争,差点迫使清朝承认云南七省独立,保留南明政权,当然,这又是后话了。而黄巢,作为唐代反抗封建阶级统治的代表,他带领农民打击了盛极一时的唐朝,建立大齐政权,首创高层换届制度和四相制,但最终导致藩镇割据,转火纷飞数十年,繁荣的大唐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中国从此分为数国,并在少数民族的打击下显得软弱无力,因此屈居第四。综上,黄巢、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等四人,本人觉得应以洪秀全功劳最大,之后是李自成、张献忠,最后是黄巢。


我觉得,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来排名的话应该是:李自成、黄巢、洪秀全、张献忠。

感觉在他们四位农民起义者中,李自成应该是排名第一的。

首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建立了自己的「大顺」政权,并且攻破北京,逼得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推翻了大明王朝,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四位农民起义者中,李自成排名第一。

其次,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使得当时的大明王朝不得不同时与北方的满清和国内的农民起义军两线做战,使得明朝既无法全力解决北方满清,也无法成功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军,直接动摇了明朝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所以四位农民起义者中,李自成排名第一。

然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农民起义军迅速堕落腐化,没有给天下带来长治久安,反而使得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引狼入室,使得天下大乱,生灵涂炭,直接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所以四位农民起义者中,李自成造成的历史影响排名第一。


看到这个问题,想了许久,也试著把自己代入到他们所处的各自的时代,得出的结论是: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所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意义都不尽相同,所以这四者不具有可比性,但我试著从四个人的品德进行下排序,有不当处,勿喷。排名如下:

1.李自成 2.黄巢 3.洪秀全 4.张献忠

理由:

李自成起义是指1629年,陕北连年大旱,百姓疾苦,但明崇祯治下的官府依然横征暴敛,百姓几无活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自成揭杆而起,提出了义军「均田免赋「的口号,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李自成并不是反叛,他只是在为自己,为其他人争取一口饭食而,只不过事态裹挟著,将他造就成起义军首领。部队发展很快,这也恰恰证明了当时的明统治已是夕阳西下。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刘自成,王自成,换句话说,起义已成流行。

在他举事数年前,没涂炭生灵,没滥杀无辜,没奸淫妇女,这本身就是个奇迹,后期兵败是多种因素的叠加,故从人性角度,李自成当排第一。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即公元878年,历时七年,是唐民变中历时最久,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起义初期,确实为百姓谋了福利,但在后期传闻,采用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为粮,,创造了食人的纪录,故史学家将其称为黄巢之乱。

因不知其传闻真假,故排第二。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可谓是较成功的起义之一,起因是身为书生的他多年不中,产生报复心里,假借宗教之名,掀起来一番风雨,但对其人我心存介蒂。一是此人为一己私利将无数鲜活生命拉入战争之中。二借宗教,可谓心机深陈。三是薄情寡义,诱杀同仁。四为淫乱乱到毁三观。

可洪秀全比起张献忠那就是个好人,为什么这么说?张献忠与李自成处于同一时代,为人残暴,1646年打下四川后,对四川人民进行多次屠戮,造成当时的成都十室九空,且本人喜食人肉,这已不能将其称为人,故排最后。


毫无疑问,在记载三姓皇帝家史的所谓正史之中,这四个人都是「反贼」。很难有一个标准来给他们排顺序,要说影响力大小,这四位都是翘楚,平分秋色,既然都是「贼」,又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呢?我就从四位大佬的光辉事迹来说说吧。

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是一个落榜秀才,科考屡试不中。一气之下就弃文从武,参加了盐贩子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并后来居上,领袖群伦,扛起了起义大旗,成为唐末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

广明元年(880年),起义军攻入长安,黄巢登基为帝,国号「大齐」。黄巢疲于治军,手下的农民起义军不改其落后的本性,开始在长安大肆奸淫掳掠起来,《新唐书》载「富家皆跣而驱,贼酋阅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捕得官吏悉斩之,火庐舍不可赀,宗室侯王屠之无类矣。」引发了唐朝军队激烈反抗,后由于朱温的反叛,在唐将王重荣、李克用等人的联合围攻下,兵败野狼谷(今山东),自刎而死(一说他杀)。

张献忠、李自成:开门迎闯王,不纳粮

二人同为「闯王」高迎祥的部下,明末起义军首领。崇祯七年(1634年),七十二路反王召开「荥阳大会」,李自成初露锋芒,制订了「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总方针,给农民军起义指明了方向。之后,高、李、张等人开始领导闯军向东挺近,攻陷了中都凤阳,崛了明朝的宗庙,明朝大伤元气。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继位,与张献忠分道扬镳。李自成向北,张献忠向南。

李自成的闯军因为不向老百姓征粮,而深得老百姓的拥护,队伍很快壮大。虽然经历了几次政府军的围剿,却总能风吹又生,卷土重来。后来,闯军入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灭亡了明朝。张献忠入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

可是,农民起义军不改其劣根性,进了城不首先安抚民心,稳固政权,却忙著收掠珠宝,置办田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放清兵入关之后,李自成、张献忠的末日也就来了。

洪秀全: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从不饱暖

洪秀全和黄巢一样,是落第书生。不同于黄巢的是,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兼具反帝反封建两种性质的运动,是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潮,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逼迫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为了赔偿列强损失,在国内加重徭役赋税,大肆剥削压榨农民和手工业者,老百姓苦不堪言。在此环境下,科举失意的洪秀全愤然起义,曲解「基督教义」创立了「拜上帝教」,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从不饱暖」的思想,于金田发动起义,致在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抵抗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

起义军获得了民众支持,一路北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并很快占领南京,直逼北京。可是后来,由于洪秀全的猜疑心严重,和内部的争权夺利,「太平天国」开始出现内讧,起义形势开始出现逆转。再加上战线太长,保障不足。湘军趁虚而入,帝国主义从中作梗,最终天京陷落,洪秀全兵败被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破产。


后言:没有谁是真的贼,是非功过都只待后人评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