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被杀,极度冲击了司马昭的声望,即使向来和司马昭交好的陈泰,也是要求司马昭斩贾充以谢天下。而且对于这个要求,陈泰没有丝毫的退让。陈泰在曹髦被杀的同年逝世,这个里面有没有隐情不得而知。不过可以很明显的从陈泰的态度中看出司马昭在朝堂之中失去的人望。

曹髦死前,司马昭已经经历过数次劝进,封土建国对于当时的司马昭来说不会是久远的事情。而曹髦之死,司马昭虽然杀了成济来推卸责任,不过对于试图称公建国的司马昭来说无疑在声望上受阻。以至于司马昭为了称公,不得不通过四年后的伐蜀来挽回这次的损失。

伐蜀对于司马昭来说,无疑是一次比较冒险的举措。倘若有失,会再进一步的影响司马昭的声望。不过司马昭为了称公却不得不进行这样的冒险。虽然伐蜀的结果出人意料的直接灭了蜀国。不过其实这对于司马昭来说应该是个意外。司马昭在前方刚攻至剑阁时,就借捷报交至来迫不及待的接受劝进,进位为公,既说明了司马昭当时也怕失败,也说明了司马昭伐蜀的真正意图。也就是说,直到司马昭伐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时候,才消除了曹髦被杀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


司马昭杀曹髦的前因后果

公元22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毌丘俭、文钦等人以司马师独揽大权为由率兵勤王,司马师亲自东征。东征时又由于受到文钦之子文鸯的袭营,惊吓过度之后病重身亡。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兄长之位,晋升为大都督。公元269年曹髦为群臣所胁迫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司马昭都假意推辞了。

这时候曹髦感觉到自己逐渐被架空,手中无权迟早为司马昭所废,于是召集重臣商量怎么废除司马昭,然后夺回权利。

在这个会议上,有一些权势大臣,像仆射李昭、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等都参加了这个会议。会议上曹髦慷慨陈词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是没想到会议中出现了两个叛徒,即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他们前脚开完会,后脚就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去了。

司马昭得知了情报以后,于是做好的充分的防御准备。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傀儡皇帝曹髦亲自披挂铠甲登上辇车,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直接奔向司马昭的宅邸,要跟司马昭做最后的决斗。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在东止车门遇到曹髦的军队,曹髦身边的人怒声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都吓得逃走了。然后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曹髦不仅亲自用剑拼杀,还大义凛然的说自己要讨伐贼子,谁敢抵抗,谁灭族。皇帝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贾充手下一时间无人敢出手。

贾充见军心动摇,呵斥诸将说:「司马公平时养活你们,正是为了今天啊!」这句话其实说的非常有水平,一方面暗示了司马昭的恩情,另一方面就是告诉这些人杀了曹髦就是一个很大的功劳,以后肯定功名利禄都是不成问题的。于是太子舍人成济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把他弑杀于车下,曹髦当场驾崩。

司马昭的处理方式

司马昭开始躲在府里没有出来,听到曹髦死后立马赶到现场,抱著曹髦尸体「大哭」了一场。对此表明自己并不知情,不知道手下人会如此做。

曹髦死后,司马昭召集大臣商议,先找来郭太后给曹髦定罪,硬逼著她下诏,罗织各种罪名废曹髦为庶人,以平民礼仪举行葬礼,皇帝封号被褫夺,在位年号更是被更改为「高贵乡公某年」。司马昭等人「大发慈悲」,「央求」郭太后不要以平民礼,应以王侯礼下葬。一位堂堂的九五之尊就这样死去了,司马昭不仅无罪,还马上被大加封赏,出现了「大将军固让相国、晋公、九锡之宠」的闹剧。

虽然在朝堂上这件事的处理算是比较圆满了,但是司马昭还没能完全控制天下舆论,还有很多人为曹髦的死愤愤不平。于是过了半个月后,司马昭上书说道:当时高贵乡公来杀我,我是严令手下不能刀兵相向的,但是成济居然不听我的,杀害了高贵乡公,我这就把成济抓起来法办。

可怜的成济不仅没有因为刺杀曹髦而加官进爵,自己被杀还被灭了三族,可谓是最冤的背锅侠了,完全成了司马昭政治上的牺牲品。后成济不服罪,光著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被军士从下乱箭射杀。

晋朝建立后,司马昭提拔了告密的王沈、王业,而且不断篡改史书,给曹髦泼脏水。晋明帝时,臣子告诉皇帝司马昭晚年杀高贵乡公曹髦的事,晋明帝听后掩面羞愧,说「这样行事,晋朝天下怎能长久」。

大山侃史

司马昭对这事处理的可以说很完美了,没有留下一点后患。奈何公道自在人心,在野史和一些个人传记中仍有一些记录留存于世,后由于《三国演义》一书这段弑君历史被众人熟知。也为后世权臣谋杀皇帝时,处理后续问题做了一个示范。

我是【文史侃大山】,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吐槽。一起讨论历史事件。


曹操枭雄一世,估计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最后却是为司马家做了嫁衣。在曹睿以后,曹家的势力逐渐被司马家掌控,几乎没什么权力了。然而到了曹髦时,他却表现的十分有魄力,虽然自己的权力被司马昭给架空了,但是却依旧敢于夜袭司马昭,最后被当场杀了。曹髦被杀死以后,司马昭被忠臣们责骂,他是如何善后并平息众怒的呢?下面请听我分析一波。

自从高平陵之变后,曹魏就开始为司马家摆布,原本司马师是上书准备废黜皇帝曹芳,另立曹据为新皇帝,最后郭太后反对,她眼光独到,立曹髦为皇帝。这位曹髦可不是个胸无大略的人,相反,他的文学造诣很深,且相当有谋略。

在曹髦即位后的第二年,曹魏手下的悍将文钦与毋丘俭起兵淮南,对抗司马师。经过一番较量,二人不敌司马师,毋丘俭战死,文钦逃往东吴,但是司马师也在这一战中被打的不轻,最后眼疾发作,病逝于许昌,临死前他将自己的大将军职位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为了夺下司马昭的大将军职位,曹髦下旨让司马昭坐镇许昌,六军由尚书傅嘏带领回京师。而这个小心思被中郎将钟会看了出来,于是他建议司马昭上书皇帝,由司马昭自己带领六军回京师,他和傅嘏也联名上书,最后没办法,司马昭还是被任命为大将军,掌管大军。

曹髦不甘心自己就这样被架空权力,与其窝囊一辈子,倒不如杀出一条血路。公元260年5月,曹髦亲率兵马前去刺杀司马昭。曹髦带的兵只有区区数百人,并且他身边的大臣还背叛了他,向偷偷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当曹髦杀到南门时,守卫的士兵见是皇帝都不敢上前阻拦,眼瞅著就要攻进来了,这时成济(司马昭心腹爱将贾充的手下,官居太子舍人)问贾充该如何是好?贾充厉声呵斥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什么的!这还用多问吗?成济听完,一戟刺穿了曹髦的身体,曹髦当场丧命。

这一下可把司马昭给吓死了,跪倒在地上不知所措。很多大臣纷纷斥责司马昭,还有的大臣则气的吐血而亡,就连司马昭的叔叔司马孚都失声痛哭,司马昭一下子为难了,为了推卸责任,他下令抓捕成济一干人等,成济等人不服,大骂司马昭。不仅如此,他还威逼郭太后栽赃曹髦,说立曹髦为皇帝就是看中他的文采,希望他能成为明君,谁知曹髦性格暴虐,我与司马昭大将军本要废黜他,他便想要加害于我,最后刺杀司马大将军,落得如此下场,这就是上天在惩罚他。

曹髦死后,被贬为庶民,草草安葬。一代帝王不仅被下属杀害,还被栽赃泼脏水,并贬为庶民,真是令人可悲可叹。这个满腹经纶,充满谋略的魏帝曹髦,为夺回自己的权力,毅然率军反抗司马昭,无奈兵马不多,还遭人背叛,最后却被虾兵蟹将刺死,司马昭为了推卸责任,杀死手下掩盖罪行,还用太后的名义诬陷泼脏水,以示自己只是顺应天意,平息众怒,实在是令人所不齿。


司马昭的手下贾充、成济杀死曹髦后,引发了曹魏国内一场信任危机。

虽然司马昭几乎控制了魏国,但曹髦毕竟还是皇帝,大臣公开弑君,还是会引起朝政动荡。而当时曹魏还有大批忠实的追随者,就是每个人吐一口口水,也够司马昭头疼的。

司马昭为了安抚朝臣,除了拿成济开刀以外;还采取了钟会的伐蜀大计,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另外司马家族的人也做足了面子工程。

司马昭听到此事,当场就吓得跪在地上,而司马懿的兄弟司马孚,假惺惺的跑出来抱著曹髦的尸体:「我来晚了,陛下被杀是我的错呀…」

自古以来,弑君都是大罪。

一般犯了此罪的人,事后的处理套路基本都是差不多。

  1. 交出弑君者,处死,昭告天下。
  2. 承认自己驭下不力,没有保护好皇帝。
  3. 暗中宣传皇帝处事不周的地方,转移舆论的方向。
  4. 立新皇,处理朝事,堵朝臣的嘴。

司马昭处理曹髦的后事,也是这一套。

不过他的运气也相当好,当邓艾讨伐蜀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蜀汉灭亡了,刘禅投降了。

这天大的功劳,一下冲淡了弑君的悲伤,臣民从悲伤的情绪转移到狂喜,过去弑君的事,很快就洇灭在历史里。


司马昭善后的手段,并没有骗过所有的人,但也算非常的高明。

1.贬斥曹髦,颠倒黑白

善后最容易的方法,不是说一个劲的认错,而是倒打一耙。司马昭作为一个权臣,自然有这个能力。

他实施的方法很高明,不自己做,去借著郭太后的名义完成。通过威逼郭太后,很容易就实现了。

由太后下诏书贬斥:

说曹髦不孝,常常有出格的举动,太后早就想废他了。所以曹髦怀恨在心,拿著武器,带著人想去对太后不利。对于这样的不肖子孙,即便是死了,也要废黜他。

这个是真的厉害了,弑君的行为居然变成了保护太后。并且把曹髦描述成了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不肖子孙,减少人们对他的同情。

2.找替罪羊

可这样做明显不能让人信服。不管怎么样,作为臣子,杀掉君主就是不对的行为。

众所周知,曹髦虽然是被成济兄弟杀死的,下命令的却是贾充。贾充是司马昭的心腹,在篡位上出谋划策,怎么舍得推出去呢?

所以,负责执行成济兄弟被退出来当了替罪羊。有了对此负责的人,反对的声音自然小了很多。

3.自己出来当好人

对于一些忠于曹魏的大臣来说,这个结果依然不能接受。不指望能动司马昭,贾充还活蹦乱跳的算什么事情?

为此,指责的声音一直存在。为了缓解舆论上的压力,司马昭做了一出戏。

前面不是说曹髦被太后下旨废黜了么?一段时间后,司马昭主动上书,要求给予曹髦王爵规格的死后哀荣。

原先反对的人见司马昭做出了妥协,见好就收,质疑的声音也就消了下去。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喜欢就关注呗。。。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先猫哭耗子一般,挤出几滴眼泪,表明自己很伤感,觉得对不住皇帝。再找个替死鬼,填住他人之口,之后再编好一个故事,表明这事自己很冤枉了,算是给天下人一个交待了。

公元22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反对。次年,毌丘俭、文钦等人以司马师独揽大权为由率兵勤王,司马师亲自东征。司马师原本眼睛就有瘤疾,在东征时又由于受到文钦之子文鸯的袭营,惊吓过度之后病重身亡。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兄长之位,升大都督,可奏事不名。公元269年,曹髦更是被群臣迫使多次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只不过司马昭都装逼托辞了。

这时曹髦觉得自己越来越无威慑力了,手中无权,自己迟早要被司马昭所废。于是打算召集重臣开个会来废司马昭,夺回大权。

这个会议曹髦召集了一些在朝有权势的大臣,有仆射李昭、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等,并慷慨激昂的演讲了一番,里面最为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司马昭之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这句话后来则演变成了我们熟知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不过不幸的是曹髦看错了人,也高估了自己的演讲能力,会议中出现了两叛徒,即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他们听说曹髦要搞司马昭,立即向司马昭通风报信了。

司马昭因这两叛徒的通风报信,得以作好防御准备,当曹髦气势汹汹率军攻打司马昭府邸时,司马昭已召贾充带领护军等著曹髦带兵前来了。

曹髦与贾充两军对峙,曹髦站出来大义凛然的说自己要讨伐贼子,谁敢抵抗,谁灭族。皇帝说话还是有一定威慑力的,贾充手下一时间无人敢出手。

贾充见军心动摇,呵斥诸将说:「司马公平时养活你们,正是为了今天啊!」这句话很毒,相比曹髦的话更有力量。里面不仅有让他们报司马昭恩情,还暗中有杀了曹髦就是一大功劳这个意思。当时太子舍人成济听到贾充此话,立即跳出来,刺向了曹髦,曹髦当场驾崩。

司马昭听到这消息后,赶到现场,抱著曹髦尸体「大哭」了一场。对此表明自己并不知情,不知道手下人会如此做。

于是开了个纠察凶手的大会为皇帝讨回公道,本来按理怎么都要把当时明面的指使之人贾充杀了服众,可惜司马昭舍不得,只得杀了成济这个替死鬼,还灭了他三族,让他把所有锅背好。

然后司马昭将整件事情编了一个故事。即当皇帝前来讨伐时,他声称自己原打算听候发落的,不打算派兵抵抗。只不过听说曹髦还要谋害太后,这自己才动兵的。动兵后,司马昭宣称仍然命令不得伤害天子手下任何人,只不过成济不听话,导致曹髦被杀,此事全为成济一人之过,与贾充也是无关的。

可惜了成济,原本以为能升官发财,没想到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妥妥的背锅侠。


自古以来杀君弑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杀死皇帝是天大的事情,比杀死自己的父亲还要严重。司马昭竟然敢杀皇帝,果真是吃了豹子胆,但这样的后果司马昭也是承担不了的,要是没有处理好的话,杀死皇帝之后,下一个死的就是他司马昭。在封建社会里,皇帝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人人尊敬都来不及,还敢杀皇帝,做这样的事情必然会遭到天谴。所以司马昭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证明皇帝不是自己杀的,而且因为自己没有保护好皇帝,自己一定要杀掉那个杀死皇帝的人,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他司马昭肯定是忠臣孝子。谋朝篡位这种事情,司马昭都做不了,更何况是杀掉皇帝呢,一定要在表面功夫上装的好一点,把自己粉刷的更加灿烂一点。所以司马昭为了杀死皇帝这件事,做了很多的事情来转移大家都注意力。杀死皇帝是天大的事情,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天大的事情来掩盖。

那么司马昭到底是做了哪些事情呢?让我们继续看下去吧。(这次根据三国演义去讲)

面对皇帝的死亡,司马昭肯定是猫哭耗子假慈悲

司马昭第一就是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其次就是杀掉了杀死皇帝那个人,然后告诉所有人这点事和司马昭没关系,再然后司马马昭又立了一个皇帝,最后大家也对司马昭无可奈何。

司马昭听到皇帝被杀的消息的时候,吓得赶紧就跪了下来,虽然皇帝想要杀自己,反抗自己的统治,但是自己也不想要杀掉皇帝,背负著这个千古的骂名。毕竟谁都希望自己是忠臣孝子,而不是乱臣贼子。

昭入内,见髦已死,乃佯作大惊之状,以头撞辇而哭,令人报知各大臣。

现在司马昭的样子已经足够了,告诉大家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其实皇帝就是司马昭下命令杀的,但是戏还是要演得下去。要是司马昭胆敢这样肆意妄为的话,连面子都没有装下去,人心就会失去,这对于司马昭来讲不合算,必须要演的大家都相信。

其次还要杀掉那个杀掉皇帝的人,这个人就是成济,可是这个人却不想要被杀,说这一切都是司马昭下命令的。司马昭怎么可能会让他继续说下去,自然是先把他舌头割下去,然后再把他杀了,最后因为这个罪实在是太大了,还要将他满门抄斩。

昭曰:「成济大逆不道,可剐之,灭其三族。」济大骂昭曰:「非我之罪,是贾充传汝之命!」昭令先割其舌。济至死叫屈不绝。弟成倅亦斩于市,尽灭三族。

现在已经差不多是彻底的平息了下来,那就是要赶紧立一个皇帝,反正司马昭已经掌握了所有的权力,曹氏家族已经在他手里了。他想立一个皇帝就立一个皇帝,反正都是傀儡而已,他司马昭才是真正的皇帝。于是司马昭就立曹奂为皇帝,然后大肆封赏一番,这件事情把所有的人的嘴都堵住了,就此掀过去了。毕竟大家都得到了利益,谁还会去说司马昭呢?灭亡蜀国取得胜利,转移国内注意力。

司马昭还没有准备去攻打蜀国的时候,姜维听到司马昭杀了皇帝,于是就找到了这次北伐的理由,就跑来攻打司马昭,这个对于司马昭来讲就是一个很大的机会。本来司马昭只是想要转移一下注意力就可以了,但是没想到这次居然还打的刘禅投降了,真的是让司马昭顺心如意。

他这次杀掉了皇帝,可谓是真正的掌握了魏国的权利,没有人敢真正吭声。而这次灭掉了蜀国,他干成了自曹操以来,他们曹氏家族都没有干成的事情。就连他自己父亲司马懿也没有干成,最后在他司马昭的手上完成了,司马昭想到这些都会笑死了。

却说朝中大臣因昭收川有功,遂尊之为王,表奏魏主曹奂。时奂名为天子,实不能主张,政皆由司马氏,不敢不从,遂封晋公司马昭为晋王,谥父司马懿为宣王,兄司马师为景王。

司马昭这次取了胜利,被皇帝封为王了,其实这个对于司马昭来讲,并不是什么大的事,毕竟所有的权利都在自己手里,其实这一次却因为自己这么有功,所有人都忘掉了杀皇帝的事情,都来庆祝司马昭灭掉蜀国有非常大的功劳。看来所有人都是是抬举的,司马昭心满意足。

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以晋代魏

司马昭没有过多久就已经死了,他的儿子代替了他的位置。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儿子司马炎比司马昭更有野心。他们司马家族已经曹氏家族手下待了这么久,该轮到他们当皇帝了,于是司马炎问了手底下很多人,征得了所有人的同意,于是就强迫皇帝退位,司马炎当上了皇帝。

安葬已毕,炎召贾充、裴秀入宫问曰:「曹操曾云: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乎!果有此事否?」充曰:「操世受汉禄,恐人议论篡逆之名,故出此言。乃明教曹丕为天子也。」

这个司马昭刚刚入土,司马炎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当皇帝了。毕竟是有曹操这个先帝在,他儿子曹丕可是去了汉献帝当了皇帝,现在也要轮到司马昭和司马炎父子了。

最后在司马炎的逼迫下,皇帝终于退位了。现在谁还会议论司马昭杀死皇帝的事情呢,这个魏国都已经是他们司马家族的天下,所有的子民都是司马家族的子民。当时还有一个吴国,可是吴国也没有过多久,国家也被灭亡了,这个天下才是真正的司马家族的天下。

从司马昭刚开始杀皇帝的时候,大臣心中都是有愤怒的,但是因为司马昭奖赏了大家,暂时稳定住了。再加上蜀国的灭亡,让大家逐渐的淡忘了这件事情,最后在他儿子司马昭统一天下之后,彻底的没有了踪影。

你们对司马昭印象如何?可以在下面评论。


曹髦死后,司马昭进入殿中,召集群臣议论。尚书左仆射陈泰不来,司马昭让陈泰之舅尚书荀𫖮去叫他,陈泰说:「人们议论说我陈泰可以和您相比,今天看来您不如我陈泰。」

但子弟们里里外外都逼著陈泰去,这才不得已而入宫,见到司马昭,悲恸欲绝,司马昭也对著他流泪,说:「玄伯,您将怎样对待我呢?」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才能稍稍谢罪于天下。」

司马昭考虑了很久才说:「你再想想其他办法。」陈泰说:「我说的只能是这些,不知其他。」司马昭就不再说话了。因过于悲恸,不久吐血而死。


谢邀,其实吧,你想多了,哪来什么忠臣?哪来什么责难呢?谁又敢责难呢?

皇太后亲自下诏书,大意是说:当初援立曹髦是看中他「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但是不成想「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我这个太后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来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要废立之,大将军认为他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要以观后效。但没想到他得寸进尺,还拿弓箭射我的宫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我前后数十次让大将军废立他,曹髦知道后,甚至贿赂我的身边人打算下毒药害我。后来事情败露,就要出兵入西宫杀我。幸亏大将军及时知道,而他自己混杂在士兵之中,被大将军的将士杀死。这小儿「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应当「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由于曹髦死后被褫夺皇帝封号,因此其在位期间的年号均为高贵乡公某年。

虽然是司马昭威逼太后下诏的,但是,这件事被定性了,曹髦是个变态,太后想废了他,但是大将军不同意,后来曹髦想发兵杀了太后,大将军为了救太后,被士兵不小心杀死他的,

太后下诏了,大臣如何追究?

司马昭敢逼太后下诏,大臣如何敢追究?

如果臣子的权力,比皇帝还大,哪个大臣敢站队皇帝?

想想看,曹髦怎么失败的?

听到曹髦想发兵打司马昭后,他的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去告密的,他的身边人告密啊,

说明没有人愿意站队曹髦,知道他必然失败,提前站队司马昭。其次,他身边的人都是司马昭安插的人,

司马昭经过两代三人经营,大臣早就分成两派了,一派是站在司马昭一边的,另一对敢怒不敢言,就像指鹿为马的那些人一样,虽然中立,但是中立就表示不在皇帝一边了,其他传说中的「忠臣」,都被杀了。

大臣都是人精,知道谁的势力大,知道怎么站队,皇帝的名号,通常是没有用的,

权力来源于哪里?下面人的支持,下面人都支持皇帝,皇帝就是货真价实的皇帝,大臣支持某个大臣,皇帝就是傀儡了,大臣才是货真价实的实权人物,权臣就是这么来的。


曹髦,字彦士,谯县人。是三国曹魏势力的第四任皇帝,其在位时,大权旁落于司马昭。最后他决心讨伐司马氏族,最终失败。被成济杀害,终年二十岁。

而在《三国演义》里面,曹髦的文学形象和正史基本一致,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司马昭在杀害曹髦之后,是怎么善后的,来看一看在《三国演义》当中,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

首先我们就要了解曹髦为什么被杀,要知道当时来说。

曹氏宗亲氏族在高平陵之变已经损耗殆尽,已经处于一种非常孱弱的时期。而后王凌叛变也惨遭司马氏族镇压,可以说曹魏势力已经沦为了司马家族的一言堂,百官知道朝廷有司马族人,而不知有皇帝。凡事都要经过司马氏族的同意,才能通过。据《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四回的描述:

时魏甘露五年夏四月,司马昭带剑上殿,髦起迎之。群臣皆奏曰:「大将军功德巍巍,合为晋公,加九锡。」髦低头不答。昭厉声曰:「吾父子兄弟三人有大功于魏,今为晋公,得毋不宜耶?

臣子上殿,居然要皇上起身迎接。而且面对皇帝毫无身为臣子的恭敬之心,直面皇帝,要求封赏。可以说这种行径比早年曹操面对汉献帝还要过分。要知道曹操当年受封魏公,尚且推辞再三,可到了司马昭这里却成了直接上殿讨要,吃相实在是难看至极。

身为皇帝的曹髦,本应该是万人之上,如今却受到权臣冒犯。但凡有些血性就必然会暗里谋划反抗,而曹髦的确是这么做的,据《三国演义》描写:

曹髦在下朝以后召集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三人入内,计议讨伐司马昭。当时曹髦一无兵权,二无刺客死士,只有三百禁军。王沉等三人劝曹髦隐忍,曹髦不听,后来王沉,王业二人不愿参与,前往司马昭府上告密,只留下王经一人与曹髦同行。

曹髦率军乘著撵架,意图出宫。禁卫军不敢阻挡,到宫门处被贾充发现,贾充假借司马昭的命令,让守卫宫门将领成济杀了曹髦,成济如是照做。以大戟刺杀了曹髦,余下禁军四散而逃。曹魏第四代皇帝曹髦,就此亡故。一代皇帝,居然死于一宫门守将之手,让人唏嘘不已。

其次,我们再来聊一聊当时大臣们对于此事的反应。

王经冲上前来大骂贾充等人,被绑缚起来。而后贾充把曹髦之死告知司马昭,司马昭以头抢龙撵。而群臣落泪,曹髦尸首停在了西殿内。

其实,曹髦当时这个做法实在是有失偏颇。司马昭手握军权政权,军队数量数以万计。曹髦仅仅以三百护卫出宫讨伐,实在不智。其实也难怪如此,当时曹髦年龄二十左右,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在大殿上被司马昭如此逼迫,面子里子都丢了个尽。其实他以为自己这番行为会让司马昭行废立之举,把他从这个傀儡皇帝的位置上面放下去,不再受这等气。谁知贾充假传司马昭的意图,曹髦最后连宫门都没出去,就死在了成济手中。

最后,就要谈一谈司马昭的善后问题了。

在曹髦死后,必然有人要为此承担责任。于是司马昭就和陈泰商议如何善后,陈泰请求杀贾充以示对皇家的衷心。司马昭沉吟再三,表达了不愿。于是,陈泰就说:为何不往下治罪呢?司马昭就决定,族杀成济。成济为自己喊冤,可还是没能逃脱死去的命运。

要知道成济杀害曹髦可是贾充的命令,按理来说应该是族杀贾充。怎奈何贾充是司马昭较为看重的臣子,于是便把成济拉出来挡枪,以此来向天下证明其对于曹魏正统势力的尊崇。只是可怜了成济,明明是奉命行事,却落得一个族杀的下场,只能怪他太过于天真了。

而除了成济,跟随曹髦一同参与讨伐行动的王经也被司马昭迫害。全族上下全部入狱,不久之后被杀害。身为臣子,王经可以说是忠于君主,保全了自己的名节,也证明了自己的高尚。相对于逃跑告密的王业,王沉,他显然是值得我们尊敬的,王业可以说明明知道参与此事必然失败被杀,却仍旧义无反顾。可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是他的行为也正代表了我国古代文人的风骨。

其实在我看来,曹髦之死并非意外。其实哪怕他不在南阙搞出这出起兵讨伐,司马昭也不会轻饶他。毕竟他在朝堂上落了司马昭的面子,其悲惨的结局已经注定了。而司马昭当时也为了给大魏留下最后一片遮羞布,杀了一个无关紧要的成济,但是他对权利的渴求,可以用亡故皇帝曹髦的一句话来形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昭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