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皇位得到最不正的,当属明成祖朱棣。

太祖皇帝朱元璋先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可惜朱标没有做皇帝的命,英年早逝。朱元璋可能是太疼爱朱标了,最后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帝。但就是这个决定,不久以后引发了差点动摇国本的政变,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朱允炆年纪轻轻毫无尺寸之功,就得到太祖皇帝的庇护,一下子坐上了大明皇帝的宝座。而朱棣战功赫赫,且深谙权谋,的确是储君的不二之选。但由于朱元璋的固执,毅然决然的立皇孙朱允炆继承大统。由于皇位从爷爷那里直接到孙子手中,那么中间夹著的那层人如何能甘心?

朱棣从得到朱标死讯起就开始运作让自己成为储君,不过再怎么运作始终抵不上朱元璋一句话。无奈朱允炆就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帝,朱棣如何能罢休,继续等待机会。大家都知道,藩王是封建大一统王朝最不安定的因素,手中掌管著封地的军政大权,一旦做大,直接威胁中央的统治。朱允炆开始著手削藩,这个时候,朱棣的机会终于来了。以靖难为旗帜,公然讨伐皇帝身边建议削藩的大臣。这只是个由头,明白人都知道他要干嘛。

最终,朱棣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手中仅有一点武装竟然能打败朱允炆。这再一次证明朱棣的能力,其权谋,其手段,其军事指挥能力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而朱允炆,太祖皇帝亲受,富有天下却打不过一个藩王,才不及学童,德不及贩夫,实在难堪大任。但不管朱棣能力再强,始终是洗刷不了谋逆的污点,因为朱元璋并没有把皇位传给他,他却谋反成了皇帝。


这个是很多的,最知名的还有明成祖朱棣,起因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为防范功臣造反,把除太子朱标之外的儿子都封了王,且都手握重兵,他没有汲取历史上西晋灭亡的教训,而太子朱标又先他去世,于是他将皇位隔代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文,就是建文帝,他深知这些皇叔对皇位虎视眈眈,决定削藩,朱棣是藩王中的实力派,自然不会甘心,于是要么不做,要做做绝,直接起兵以靖难为名,剑指南京。大明本不缺良将,但均被疑心极重的朱元璋屠戮殆尽,简直是自断臂膀,终于被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生死不明,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了。但他并不踏实,深知得位不正的朱棣深得父亲真传,心狠手辣,对反对者大肆诛杀!历史上仅有的诛连十族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又把首都迁到大本营北京,但他确是具有文韬武略,总算没有让天下再度混乱;;再举个例子就是后赵的人渣石虎,以前残暴的日本、德国法西斯跟他比简直是善良的小白兔,他在叔叔石勒死后,把他的子孙杀的一个不剩,然后自己登基,他的儿子们也继承了他的基因,杀的天昏地暗,后赵也就完蛋!其他还有很多,就不多说了。


谢谢邀请。

首先,何为正?何为不正?

如果按我们老祖宗说的「立嫡以长不以贤」,无论是废柴秦二世还是千古一帝李世民,这几位都不正,因为走了偏门;但是如果按「丛林法则」,这几位就是正,因为是凭本事得来的。

我们老祖宗喜欢立规矩,让后人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跑,不能跑偏,更不能掉队。但是,他们经常有一些自我矛盾的言论,搞得我们找不著北。比如最简单的,前面刚说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后面就成了「好死不如赖活著」,我们该信哪个?

再比如皇权,在抢人家饭碗的时候,都会正气凛然地高呼「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或者「唯有德者居之」;但只要一打下江山,接著就开始叫嚣自己是「正朔」,神圣不可侵犯——翻脸比翻书还快。

哪个对?

胜者为王,胜者即是正义!

具体到上面几个人的背景板——扶苏、杨勇、李建成和赵德昭,有的是遗憾,有的是怒其不争,但共同点是:他们不懂权力的排他性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被鹊巢鸠占一点都不冤——杨勇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李建成优柔寡断棋差一招,扶苏在戍边手里一直有军队,赵德昭正在打北汉,身份是太子、身边有父亲的老部下,尤其他和扶苏都有机会,就是趁胡亥和赵光义皇位不稳带领军队直逼城下。但两个人前者是愚忠愚孝,后者是年轻稚嫩不知所措,都失去了把握自己命运的最好机会。

其次,再举几个所谓「得位不正」的例子。

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唐隆政变的主角,他却只是睿宗李旦的第三子,还是庶出,他前面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嫡长子李成器。审时度势,明智的李成器放弃了太子之位,才成就了李隆基。

宋高宗赵构。「靖康之耻」中,北宋皇室几乎被掳掠殆尽,赵构却机缘巧合地成为漏网之鱼,否则,作为徽宗的第九子,皇位是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他的。

明成祖朱棣。这个不用过多解释,直接动手明抢,夺了自己侄子的位子。

清世宗雍正。史上最残酷的皇家政治斗争,号称「九子夺嫡」,作为第四子胜出,自己的十几个兄弟死的死、囚的囚,鲜血铺就的帝王路。

用「礼」无法解释的是,这几个除了赵构,都说的上是千古名君。

其实,说到最不按规矩出牌选择接班人的王朝是西汉,从刘邦到汉宣帝刘病已,一直是「立贤不立长」,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病已……几个贤明的非嫡长子让大汉王朝在一个半世纪里,始终保持著强大活力和勃勃生机。

反之,像西晋的司马衷、北周的宇文赟、刘宋的刘劭……这群嫡长子非傻即暴即疯,王朝都毫无例外地毁在他们手里。

不知道周公、孔老二和《公羊传》的作者看到后会作何感想!


则天大帝!!!你说这个皇位正不正?

如果按题主的逻辑,你做了太子我就不能抢?那得位不正的皇帝太多了。

如果说要严格按照嫡长制来看,那我觉得列举得位正的可能还要方便一点。

说几个著名的吧:

汉武帝刘彻。刘荣有个脑残的妈,太子之位被废,刘彻之母王夫人和馆陶长公主来了个金屋之盟,汉武大帝才得以喜登皇位。隋炀帝委屈的很,你看看刘彻不是抢了刘荣的位子,凭什么我抢了大哥的位子就不行?

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后,老爸睿宗的皇位都乖乖禅让给他,遑论睿宗太子追谥让皇帝的李宪之流了。说到唐玄宗那宋太宗不服了,我是继承了我死去大哥的皇位,虽然他是想传给他的儿子,但你李隆基比我也强不了半分钱吧。

明成祖朱棣。允文小儿,我跟著你爷爷打天下的时候,你还在吃奶呢。给你皇帝你就好好当,还要来削我的藩,我老爸不给我皇位,没关系,我自己抢。说到这里唐太宗不干了,说我得位不正,大家都是抢,我怎么说都比你明抢要好点吧?

雍正。不管我老爸有没有遗诏,不管我老爸是不是想传位给我。来来来,隆科多,反正你是九门提督,老十四还远在边疆,我们干票大的,遗诏自己写,你以后就跟著我吃香的喝辣的。其实雍正也委屈的不行,不要再说我得位不正了,怪就怪我老爸没立太子啊,你们说我老爸想传位给老十四,证据呢,没有证据再乱说小心我告你诽谤。

所以说正与不正,就看自己怎么理解了。


这个我来说一下吧!

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为什么说他呢?

陈桥兵变的真实原因难道真的是赵匡胤被一众部将逼上皇位的?显然不是!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当时局势在五代十国的末期,后周在郭威还有继任者柴荣共同精心经营下逐渐强大并且已经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但是不幸在柴荣征讨的路上身染重病而死!整个后周皇室只剩下年仅六岁的少主柴宗训及柴荣的皇后一个年轻未经政治的妇人!这时候的赵匡胤呢是殿前都点检,这个殿前都点检掌管皇城禁军啊!直接就控制了朝中大臣,当然赵匡胤也没明确这么去做!而是借著征讨的由头率军走到陈桥驿这个地方直接就黄袍加身了!然后折返回来告诉皇帝说这些将领逼著自己做皇帝否则就不去征讨了!赵匡胤这么做也是因为主少国疑啊!因为皇帝年纪小不能总理朝政!皇后一看这是率军逼宫啊!那也没办法,毕竟人家有军队!那就谈条件吧,谈好条件就传位给赵匡胤!之所以说赵匡胤不正,殿前都点检代表皇帝对你最大的信任,你却欺负我皇帝年少!不忠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通过军事政变的形式获得太子之位。在与太平公主的角逐争斗中,迫使睿宗李旦让位。李隆基前面一半算得上是明君,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后面宠幸佞臣奸相,致使唐朝由盛转衰。

梁太祖朱温

因镇压黄巢军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他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后来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天祐四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

明成祖朱棣。

以清君侧为名义,发动靖难之役。不过他也开创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先例,铁腕治国与外御。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希望大家可以来指正一下。

在历史上为了权力,大部分人都是会忍不住用各种办法来获得,就算是皇帝也不例外。在当皇帝时时风风光光的,然而在当皇子时的争心斗角,各种狠毒的方法都是奇出不穷的。

就比如大家熟知的清宫剧,大多数讲的都是四阿哥胤禛当皇帝的艰辛历程,而这个四阿哥就是以后大名鼎鼎的雍正了。

相信大家可以看的出,胤禛是一个庶出的皇子,本不被康熙所喜欢,但是他坚决不信命,只是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当时受宠的是八阿哥跟十四阿哥,一个留于身边侍候,一个放于边关执掌大军。但是在四阿哥的诡计下,八阿哥一步一步被算计,最后被康熙猜忌下放。而当康熙病重之时,在身边的只有胤禛,所以遗诏被改,直接自己上位。其实上面写的是「传位于第十四阿哥」,只是让他截胡了。

欢迎大家来指正一下。


谢谢邀请!

我答一个,赵匡胤。为什么这么说呢?

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死后,把赵匡胤封为了禁军统领。想让赵匡胤来保护小皇帝的安全,这赵匡胤也基本算是托孤大臣之一了。

可是赵匡胤得到兵权之后,利用手中权利完全控制了皇帝和大臣的耳目,他们听到的消息基本都是赵想让他们听的,至于真假多少都是赵匡胤安排。

这不,下面安排了一出契丹人来犯的消息,情况紧急啊,赵被派去前线抵抗侵略了,当然不是一个人去的,带走了几乎全部的兵马。(剩下点肯定也不够守城的)。

到了陈桥驿,他手下这些大将趁著他喝醉睡在椅子上的功夫就给来了一出黄袍加身。(提前暗示安排好的,这赵匡胤也是故意喝醉)

这不,一回去带著大军跟皇帝和满朝大臣哭诉了:我也不想这样啊,喝醉了还不知道什么回事,就穿上黄袍了,死罪呀死罪!饶了微臣吧,罪该万死啊! 他就这样一个鼻涕泡一滴鳄鱼泪的这样哭诉著。

你带著大兵谁敢治你死罪,这小皇帝不懂事,可身边的符太后和大臣们不傻呀,这要是反对哪有好果子吃,「禅让」完了之后还有个优厚待遇,不懂事的明天埋哪自己都不晓得。这明摆著逼宫哪是认罪呀!

不过作为一代君主赵匡胤的文治武功还是可圈可点的,主要是结束了唐以后中原地区的长期战乱,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嗯,我从后面给你捋吧,先说明朝明成祖朱棣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J发动靖难之役历时两年打败了他的侄子建文帝,元朝的忽必烈也是在蒙哥死后,带领军队回蒙古夺权才成为大汗的,要不然就不会有大元王朝,唐朝的李隆基玄宗,和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让他父亲,当为皇帝,最后又高升了,太平公主最后自己当皇帝,然后还有他的儿子,唐肃宗李哼,安史之乱,玄宗西入蜀,李哼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称帝并没有得到玄宗的认可,只不过玄宗没有了话语权背上称为太上皇,


正与不正的评判标准是儒家的政治体系,也就是帝国继承制度,包括以王莽为开端的帝国禅让制度。从历史上来看,很少有嫡长子继位登基的,原因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有人都用挑剔的眼光审视他,总会找到毛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