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清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灭鳌拜、平三番、北拒沙皇、南收台湾、踏平了噶尔丹,将当时的清朝推向了巅峰时期。康熙的所作所为可以称得上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

康熙是顺治的儿子,顺治就是福临,福临宠爱董鄂妃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而康熙是顺治的庶妃,佟佳氏所生,但是佟佳氏并不受宠于福临。顺治在1661年正月初二的时候患上天花,发著高烧,初六就深夜召了王熙和麻勒吉入宫,口授遗诏,其实在传位给康熙之前,他曾意属皇二子福全。

康熙前面的两个哥哥,除了大哥牛钮只活了89天,还有福全活著。顺治的两个皇后都没有生育,所以顺治没有嫡子,按年龄来本该是福全为次子,所以顺治帝当时继承人选为福全、玄烨还有一个亲王就是岳乐(努尔哈赤的孙子)。但是孝庄意属康熙,也就是当时也才8岁的玄烨,顺治犹豫不决的时候询问了汤若望。汤若望当时出于长久治理的考虑最后选择了玄烨,因为皇子中只有玄烨出过了天花,不再受天花的威胁。顺治最后选择了自己这个聪明的儿子,可能在顺治心里玄烨还是被他肯定的。

康熙自小就是收到孝庄的教育的,可见孝庄本就打算将这个孙子扶上皇位。在书上记载康熙其实对父母的印象不深,少年时也没有得到过非常多的疼爱,但是因为祖母孝庄的关系,康熙亲情的缺憾也有所弥补。其实顺治除了对董鄂妃生的那个儿子非常宠爱之外,对其他的儿子都是一律平等的,故康熙并不特别招顺治喜欢。

清王朝刚建立的时候,盘踞在中国西北的蒙古分为三大部分,包括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漠南蒙古部落在清朝入关以前就已经表示像满清臣服,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又包括萨克图、土谢图、车臣三部分。

漠西厄鲁特蒙古部在明朝初期也称「瓦剌」,明末清初的时候被称为「厄鲁特」,他们盘踞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区。厄鲁特蒙古部又分为四大部分,游牧在伊犁河流域的称为准噶尔部,游牧在乌鲁木齐附近的被称为和硕特部,游牧在额尔齐斯河沿岸的称为杜尔伯特部,游牧在塔尔巴哈台附近的称为土尔扈特部。

17世纪的时候,漠西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在崇祯年间,吐尔扈特部因为受到准噶尔部的排挤,他们离开了塔尔巴哈台牧区,向西一直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的地区游牧。

后来,和硕特部也和准噶尔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们不得不离开了自己的牧场,向东南青海一带转移。只有杜尔伯特部能够和准噶尔部和平相处,他们共同居住在阿尔泰地区。

康熙刚即位的时候,准噶尔部的葛尔丹狂妄的自立为准噶尔汗,并且在沙俄政府的唆使下,于康熙二十七年,对漠北的喀尔喀蒙古部落发动了突然袭击,沙俄侵略者同时要求喀尔喀蒙古蒙古投降沙俄,喀尔喀蒙古部落的首领拒绝了沙俄的诱降,并且毅然地带领手下数十万部众向内地转移,向清朝表示臣服。

康熙把喀尔喀蒙古部落安置在了科尔沁蒙古草原地区,并且强烈葛尔丹的侵略行径,要求他们归还喀尔喀草原,但葛尔丹仗著有沙俄给他撑腰,肆无忌惮地带领2万多蒙古骑兵,打著追击喀尔喀部落的名义,深入到了内蒙地区,当时距离北京仅仅450公里,这大大威胁到了京师的安全!葛尔丹的丧心病狂和变本加厉只因背后有后台大老板在撑腰,那就是――沙俄政府!(沙俄一再侵略,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包括《尼布楚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

形势万分紧急,康熙决定御驾亲征,不但是为了维持蒙古地区的稳定,更重要的是打击沙俄侵略势力的嚣张气焰!沙俄政府一直对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虎视眈眈!1690年,清军分两路出击进攻葛尔丹,战争持僵持状态,清军和葛尔丹胜负参半。1696年,清军终于在乌兰巴托击败了葛尔丹的主力,葛尔丹战败并且连夜逃跑,1697年,康熙又亲自率领大军,到达宁夏,将葛尔丹残部团团包围,葛尔丹终于走投无路四面楚歌,无颜再见葛尔丹部的父老,无奈之中终于服毒自杀!

康熙平定了葛尔丹布的叛乱之后,喀尔喀蒙古的各个部落又回到了自己曾经放牧的牧场。各部落首领一同接受了清朝的册封。从此,外蒙古地区统一在清朝政府中央的管辖之下,清政府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地区,派遣了将军和参赞大臣,掌管当地的军机大事,这大大加强了清政府对外蒙古的统治!


台湾是郑成功收回的!如果在荷兰人手中康熙未必去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