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

诸葛亮能出山,徐庶的举荐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这一段记载很有意思。

徐庶自己先跑去见刘备,两个显然很投缘,刘备很器重他。徐庶立即向刘备举荐自己的好朋友诸葛亮。

由于徐庶给刘备的印象非常好,所以对他举荐的诸葛亮也爱屋及乌,说,那就让他和先生你一起来吧。徐庶说,诸葛亮这个人只能您亲自去见他。这才有了三顾茅庐。

所以,徐庶为诸葛亮的出山真是操碎了心。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没有立即举荐诸葛亮,并不是因为嫉妒,而是尊重诸葛亮的志向。

徐庶是诸葛亮的好朋友,他深知诸葛亮的志向。诸葛亮本人多次明确表示不愿出山。我在其他的文章中分析过,诸葛亮说的是真心话。

对于这一点,徐庶不会不知道。所以他自己辅佐刘备的时候,没有举荐诸葛亮。

还有一个原因,徐庶很自信,有他辅佐刘备也可以成大业。所以直到被迫离开的时候,才想起让刘备请诸葛亮出山。

正史有正史的解读,演义有演义的解读。正史和演义里的徐庶,都对得起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在刘备的公司打工的时候,并没有向刘备举荐自己的好基友诸葛亮,而是在他要离开刘备的时候,才想起来向刘备举荐诸葛亮。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201年,刘备兵败,被迫南下依附荆州的刘表,驻守在新野。此时,正在荆州待业的徐庶,认为刘备仁厚,将来必成大器,一下子就被刘备的王霸之气吸引,主动投奔刘备,成为刘备的谋士,为刘备筹谋划策。而此时,徐庶的好基友诸葛亮正「躬耕于南阳」,也算是一个失业青年。

按理说「苟富贵勿相忘「,徐庶作为诸葛亮的好基友,既然自己有了工作,理应拉诸葛亮一把,但是徐庶却没有立即这样做,而是到离职的时候,才向刘老板举荐了诸葛亮。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徐庶可能有私心,一山不容二虎。徐庶和诸葛亮都有大才,诸葛亮的才能很有可能要高于徐庶。虽然徐庶和诸葛亮是好基友,但是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徐庶先主动投奔刘备,他很有可能会担心举荐了诸葛亮,而被刘备给冷落了。因此,他没有一到刘备的公司,就举荐诸葛亮。

二是时机不成熟。实际上,在刘备一到荆州,就去拜访了当地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请司马徽给他举荐人才,司马徽就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可能由于当时诸葛亮和庞统都是无名小卒,刘备并没有将这两个人放在心上。徐庶和司马徽是道友,可能也知道此事,认为自己刚到刘备的公司,人微言轻,贸然举荐诸葛亮也不妥。于是,他准备自己表现一番,再举荐,效果更佳。

三是金蝉脱壳之计。当时,徐庶举荐诸葛亮的情形是徐庶的母亲在曹操手中,成为人质。曹操以此要挟徐庶,徐庶不得不跳槽,去曹营营救母亲。虽然刘备以仁义著称,但是不排除刘备会有「自己得不到,就将其毁了」的想法,为了避免徐庶为曹操所用,将其秘密处决。为此,徐庶为了脱身,就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说诸葛亮有旷世奇才,比自己厉害多了,以此吸引刘备的注意力,借此金蝉脱壳。一物换一物,这样刘备心中才感觉不亏,才会放过徐庶。

如果真是这样,就太可怕了,这徐庶和诸葛亮完全就不是好基友,而是塑料花兄弟了。当然,这都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实际上,在历史上徐庶并非是在要离开刘备的时候,才向刘备举荐的诸葛亮。而是在离开刘备的前一年,他向刘备强烈举荐了诸葛亮,还请求刘备亲自上门拜访,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公司的CEO,而徐庶为了营救母亲,去了曹操的公司工作。

总之,《三国演义》终归是小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我们不能拿小说当历史看。如果较真,那就尴尬了。各位,你们说呢?


徐庶在三国演义里的篇幅并不长,但是自其出场投奔刘备,其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破八门金锁阵,胜仗连连,竟无一败绩。

因此刘备也发出感慨,「军中多猛将,唯缺一军师」,后徐庶因家母被被曹操挟持,威胁徐庶前去投靠自己,而徐庶听此消息后,方寸大乱,不得以辞别刘备,而临行前对刘备说,「我虽离去,但是我为主公推荐一个人,此人才能胜我十倍,主公若得其相助,定可安天下」,说完,执马扬鞭,扬长而去。

说道这里有一个疑问,徐庶为什么在临走的时候方才为刘备推荐诸葛亮,而不早早推荐,帮助刘备完成大业呢?

一山不容二虎

起初,徐庶投靠刘备并没有想到老母亲会被曹操挟持,所以徐庶起初是真的想跟随刘备,助其完成大业,成就一番事业的,其也有这个能力。徐庶说:「诸葛亮之才胜我十倍」,我认为并不是如此,相反徐庶有不输于诸葛亮的才能,从其一开始的所作所为就知道其是一个具有经天纬地之大才。

一山难容二虎,徐庶深知这个道理,若将诸葛亮也招来一起辅佐刘备,一是自己有私心,若诸葛亮前来,必定会影响自己,有碍自己的发挥,二是二人共侍一主,难免会有些争斗,弄不好一加一并不等于二,甚至还有可能小于一,所以并没有为刘备推荐诸葛亮,

那么接著这个问题可以在引出一个问题,徐庶为什么临行前方才慌忙的为刘备推荐诸葛亮,并且说诸葛亮之才胜已十倍呢?

刘备为何允许徐庶去投靠自己的敌人

要知道徐庶的离开并不只是自己少了一个谋士,以徐庶之才,抵得上一个三军,而敌人的朋友就是自己敌人,刘备与曹操这一增一减,可以说刘备损失不小。

这与刘备一直给自己打的标签有关,自己是仁德之主,以仁治天下,而「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徐庶的离开是为了救其母,若刘备硬是不许其离开,这不是坏了自己名声吗?所以不得以放其离去,但是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

保身之道

起初徐庶因其母亲的关系,方寸大乱,没有想到这些厉害关系,但是临行前突然想到此厉害关系,那真是浑身冷汗直流,脖领子发凉,谁知道刘备是否真心放自己离开呢,有没有在远处埋伏刀斧手呢?于是立即想出一个脱身之计。

哪就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且无限的夸赞诸葛亮,一是给刘备一个补偿与安慰,二是以此来保全自己。刘备知道世间有诸葛亮这样的一个人,不管是是否真的相信徐庶的话,以刘备现在的处境定会一试,而刘备若起了招募诸葛亮的心思,定不会再暗害自己,于是自己便可安全脱身。

无论是出于各种原因,徐庶确实也是对得起刘备了,临行前为刘备推荐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而其也如其所说,不为曹操献上一言,后来还有了一个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而徐庶唯一为曹操献上的一计就是在长坂坡上时活捉赵云,这才有了赵云七进七出长坂坡,舍身救阿斗的一个千古美谈。所以,有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一种说法。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作为诸葛亮的老友,徐庶在投入刘备阵营之后,却没有和主公透露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只言片语,似乎徐庶本人有著他自己的私心呢!

不过我认为,徐庶之所以没有最早给刘备推荐诸葛亮,主要还是因为他还在考核著刘备。

徐庶没有第一时间和刘备推荐诸葛亮的原因

司马徽和徐庶仍需考核刘备。徐庶在新野第一次见刘备的时候,他是用著化名——单福的,并没有用原名徐庶。按理说刘备当时已经是仁义满天下了,可徐庶还是以化名仕之,这又是何意?

原因就在于徐庶此时对于刘备的仁义还多是道听途说来的,毕竟当时世上沽名钓誉者太多了。像四世三公的袁家兄弟、被寄予厚望的汉室三牧(刘焉、刘表、刘繇)、还有号称战无不胜的白马将军公孙瓒等等。

刘备虽有仁义之名,却一直被驱逐流浪,到底是空有虚名还是时遇不济?这一点徐庶还得好好看看了。徐庶除了用化名之外,第一件给刘备出谋的就是:把碍主的的卢马送给有仇之人,结果却被刘备骂了一顿。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徐庶和司马徽一样,都是在试探刘备。司马徽先把卧龙、凤雏摆给刘备看,却不告诉他如何找到他们。而徐庶则先去看看刘备是否思才若渴,能否礼贤下士,试探刘备,看看他是否有仁义之心。

司马徽给刘备摆的是诸葛亮和庞统二人,可徐庶只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后面徐庶走了,刘备去司马徽那里的时候,司马徽也是绝口不提凤雏庞统,而是一个劲地夸卧龙诸葛亮了。

这是因为司马徽和徐庶已经考察出来了:庞统的辅佐之道并不适合刘备。可以看看诸葛亮辅佐刘备时,行的都是符合刘备做事的正大光明之道,而庞统辅佐刘备时,却是阴谋诡计为主体的。

诸葛亮辅佐时,刘备能收服人心,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拿下荆州;可庞统辅佐时,却是刀光血影,甚至赔上自己的性命才拿下了益州。

这也是司马徽和徐庶不愿推荐庞统的原因,行阴谋之术的谋士和行仁义之道的主公,必然会出现摩擦和矛盾。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因为现实中的诸葛亮并没有演义中吹捧的那么厉害,徐庶跟随刘备的时候,诸葛亮还背著书包到处求人批改作业,到处给别人磕头作揖呢,他到庞德公家求学,就经常「独拜于床下」,而此时的徐庶已经在刘备集团参赞军机了,庞统已经被誉为「南洲士之冠冕」,被推举担任本郡的功曹了。其实在现实中,并没有什么「卧龙」「风雏」之说,这个名号是后来的罗贯中给加上的,如果诸葛亮真有这么大的名气,即使徐庶不推荐,刘备也会从其他人的口中得知,他在荆州七年,一直都不知道近在咫尺的隆中农村有这么一个「经天纬地,神鬼莫测」的经世大才,是不合情理的,所以,这件事情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诸葛亮并没有什么名气,也不是以才华进入刘备的视野,刘备招揽诸葛亮,纯粹是看中了他在荆州士族圈的人脉关系,把他作为一个结交荆州士族的桥梁,


方圆论坛观点!

小说《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历史为架构写出的一部小说。虽然小说《三国演义》和真是历史的走向大致相同。但是《三国演义》还是有一些细节上做了修改。就比如徐庶举荐诸葛亮和徐庶降曹这一段。

大家都知道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著很浓厚的「尊刘贬曹」的倾向。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几乎随处可见小说对于蜀汉的偏袒,或者说一部《三国演义》简直就是把刘备刻画成个一个正派人物。而曹操阵营则成了一个大反派。但实际历史上刘备,曹操,乃至孙权。他们三方势力并无正邪对错之分。他们之间最多的就是为了天下为了权利互相攻伐。

对于在小说中大加赞美蜀汉贬低曹魏的罗贯中来说,徐庶是一个BUG般的存在。历史上徐庶是在建安六年也就是刘备被曹操击败投靠刘表的时候追随的刘备。而在建安十二年刘备势力初具一点规模的时候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那个时候徐庶还在刘备军中效力。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荆州时,徐庶当时还和诸葛亮一起逃跑。后来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抓住了被迫辞别刘备,去了曹操一方。而且徐庶在曹操阵营很受重用,而徐庶也一直在为曹操效力。并没有《三国演义》讲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因为罗贯中的小说中一直都宣扬刘备是正义一方,而曹操是邪恶一方。而徐庶从刘备处投奔到曹操处自然让罗贯中很不喜欢。所以罗贯中就开始「黑」徐庶了。而罗贯中描写徐庶的时候也非常的矛盾,一方面又得体现出刘备的仁义之名,另一方面又得贬斥徐庶。所以在罗贯中笔下徐庶是一个由私心的人。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写到,徐庶走马荐诸葛。一方面体现出徐庶有私心不愿意早推荐诸葛亮。另一方面又以此突出刘备仁义。即使是徐庶临走时都要为蜀汉举荐人才。

而后来的桥段「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就是为了体现刘备仁义已经深入人心了。徐庶感恩刘备的仁义才不愿意为曹操效力。表面上看是夸赞了徐庶。但实际上夸赞的还是刘备。而罗贯中之所以会「黑」徐庶。就是因为徐庶身为刘备的第一个谋士却背叛了刘备。所以他才会写徐庶不受曹操所用。而事实上徐庶在曹营过的很滋润。深受曹操和曹丕信任。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谢谢邀请!常言道,一个槽拴不住俩叫驴。有本事的人都是互相嫉妒的,孙膑和庞涓,诸葛亮和周瑜,都是如此。徐庶跟诸葛亮本事差不多,甚至诸葛亮更强大一些。这时候请诸葛亮来,让他来抢自己饭碗吗?等到徐庶被迫离开刘备,走马荐诸葛,也是经过一番理解思想斗争的,要不然为何走了半天又回来推荐诸葛亮?徐庶心里应该是这样想的,刘备是个明主,把诸葛亮介绍过来,诸葛亮肯定能有一番作为。万一这辈子自己将一事无成,那多郁闷呀,以后怎么参加同学聚会呀。可是思来想去,刘备这人够哥们,我不能帮助他了,再不找个高手帮助他,估计他独木难支成不了气候。不如这样,我把诸葛亮推荐给他,让他们取得成功。将来他们当了帝王将相,也不能说这里边没有我的功劳。找他们喝喝酒办点事,他们也得给我个面子。于是这才调转马头推荐了诸葛亮。


谢谢邀请,徐庶、庞统和诸葛亮都是水镜先生的弟子,而且仅仅这三位才让水镜先生批予出师的,这三人既是同窗,又是知己。大圣要知的为什么?就举个列子吧!假如你创建健康产业,产业特别乐观的时候,你会通知比你更利害的同学去做吗?甚至同你竞争……??


可能诸葛亮本来也不想出来,就想当个隐士,这和曹操当年要修精舍十数间,春秋读书,冬夏狩猎,美女佳肴,快活过一生是一个道理隐居的生活是自古文人的美好最求,但是现实让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和他们的隐居情怀没有冲突


徐庶自己也想扬名立万,其才能和诸葛应在伯仲之间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