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虽然不能说一个统治者对威胁自己统治的人采取什么措施是随机的;但确实,统治者采取措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主决定对开国功臣采取什么措施;

第二,宋朝整体上对于有大功的文臣武将,采取比较温和的措施,当然了岳飞和张邦彦除外。尤其是赵匡胤时,宋朝对待文臣武将基本上是比较客气的,没有出现大的流血的杀戮事件,并且,整个宋朝基本上都如此。不过,明朝就不太一样了,这里不仅朱元璋大杀功臣,朱棣也杀过很多敌对阵营的人,崇祯皇帝也杀了袁崇焕等。这不仅是赵匡胤和朱元璋的不同,也是宋朝和明朝两个朝代对待功臣的不同之处;

第三,赵匡胤是通过黄袍加身取得帝位的,本身就来路不正,大杀功臣容易失去文臣武将的支持,也容易失去对军权或政权的控制。朱元璋则不同,他是自己从一个贫民百姓当上的皇帝;所以,他对与其一起打天下的人是充满恐惧的。当然了,农民起义领袖登上帝位,本身就更容易大开杀戮。刘邦就比较类似,他虽不能说是农民出身,但也和普通百姓身份差不多。越是普通百姓当皇帝,越是容易杀掉和自己打天下的人。

第四,当然了,朱标死之后,朱元璋想为朱允炆稳固统治开辟道路也是原因之一。只是,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开国功臣少了,自己孙子朱允炆的帝位会被自己儿子朱棣窃取。


赵匡胤和朱元璋虽然同样面临著武将势力强大的局面,但也有不同之处,不能一概而论。

①取得江山的方式不同。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获得的皇位,对手下拥有兵权的将领当然放心不够;朱元璋是通过一刀一枪血拚出来的江山,手下将领都是一块扛过枪的兄弟。

②两人的威望不同。赵匡胤位极人臣,最后却篡权改换朝代,虽说有人支持,但总归有污点;朱元璋吃的就是造反的饭,推翻元朝当皇帝是唯一出路。

③两人出身不同。赵匡胤是贵族,对待手下武将就会采取比较委婉的做法;朱元璋是泥腿子出身,如果武将威胁到皇权就会直接进行清洗。

④两人面临的形式不同。赵匡胤即位后,主要面临的就是从武将手中集权,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朱元璋即位后,面临的是新制度的创建,主要是从文臣手中集权,从而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


主要还是历史上各个开国帝王的脾气秉性、治国理念、内部或外部政治环境不同。

历代皇帝中赵匡胤秉性最为仁慈、宽厚,胸襟豁达、气度不凡。一直以来民间流传著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说的是赵匡胤龙潜之时,在路上解救了一个名叫京娘的弱女子,一路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将其护送回家。侧面说明了赵匡胤很有侠义心肠。

在他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柴氏政权后,立刻宣布保护柴氏子孙后代,对后周大臣也没怎么动。赵匡胤实行的是以德治天下,他即位后宣布除谋反和其他重罪外,不杀文人士大夫及上疏言事之人,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赵德昭、赵德芳,名字中都带有「德」字,也可以看出,赵匡胤是一个讲道德、重义气之人。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虽然也曾担心手下将领反叛,但他采用的是最温和、最厚道、最人性的方式,让手握兵权的将领,自动放弃权力,多置庄田,安享富贵。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了。

而明太祖朱元璋脾气火爆、为人忌刻,手段狠辣。他所立的太子朱标、皇太孙朱允炆生性柔弱,而文臣武将又多骄纵不法,在此期间爆发了「胡蓝之狱」,牵连达数万人。足可以看出朱元璋为了朱家江山千秋万代,不落他人之手而不择手段、斩尽杀绝。


每个帝王骨子里,都不想背上一个屠戮功臣的罪名,朱太祖也不例外。事实到底是什么,我们对史书的了解都是从现存资料里查到的,就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说几句客气话封个土地,多给点钱就能让一个将领乖乖把军权交出来吗?他们那些人有几个缺钱,我一直怀疑那些将领是被宋太祖诱骗威逼才把军权交出来的,当时什么气氛什么情况,我们根本不清楚,如果不交我相信他们没一个能活的从饭局里走出来。在说说洪武朱元璋,朱太祖活了七十多岁,他的功臣,被杀的只有1/3,剩下的2/3,都是善终的,老朱不是疯子,不会疯狂到要把开国功臣全部清除的地步,天下不可能只依靠他一个人来治理。 徐达、常遇春、邓愈、李文忠、朱文正、康茂才、胡海、冯国用、朱升、沐英、华云龙、常茂、金朝兴、郭英、孟善、耿炳文,等等,都是善终。 有人说,如果朱太祖不杀功臣,朱棣就夺不了允炆江山,这很扯蛋。就算朱太祖那些功臣活著,都年过古稀,有几个能上战场,朱元璋杀的那些人虽有冤案,但大多都是仗势欺人该杀之人……朱元璋得罪了读书人,又杀了不少贪官,而这两种人是一个国家的大脑和口舌,控制著话语权,所以直到今天也是被公知黑的最厉害的人。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述两个人的奋斗史。

先说赵匡胤,字元朗,五代时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次子,乃是将门子弟,后周建立,赵匡胤受周世宗柴荣器重,在征讨南唐时屡建战功。

风华正茂的柴荣忽然病重,临终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督检点,掌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赵匡胤以抵御北汉名义出兵,在陈桥发动兵变,「被」属下黄袍加身,成为皇帝,旋即回京,周恭帝禅让,建立大宋。

这就是赵匡胤称帝的全过程,可以说是兵不血刃的阳谋,而且他的下属在此谋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看朱元璋,字国瑞,元末时普通农民家庭,放牛娃出身,当过和尚乞丐,被逼无奈加入义军,早年加入郭子兴红巾军起义,后来被下属奉为吴国公,贡献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即南京,打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时代最强音,举兵北伐,1368年,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同年秋天,攻占大都,即北京,结束了元王朝的历史,继续北伐,收燕云十六州,平定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完成天下一统。

这是朱元璋的奋斗史,两厢对比不难看出,虽然身为将门子弟,但赵匡胤的军事建树似乎都集中在后周时期,在自己的称帝过程中,靠的更多的是政治权谋,所以在其称帝后,其手下没有几个可以称得上功高盖主的,因为那个时期有军事建树的将领真的不多,以政治的手段将军权收揽,这些将领应该是服气的。

而朱元璋则不一样,一个草根出身,靠著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天下,过程中功高震主的部下数不胜数,采取同样的政治手段,恐怕大多数人是难以信服的,这就为老朱采取兔死狗烹的手段埋下了伏笔。

两个人对待功臣的态度,即是由其不一样的奋斗史决定的。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馆主来了,我是无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登上帝位后,如何消除功臣的威胁,是每一个开国帝王都要面对的问题。

历史上,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而朱元璋却是大杀功臣,为什么两位帝王的处理方式如此大相径庭呢?

在无月看来,主要是有三点原因:

  • 性格

两位帝王的性格存在差异。历史上,赵匡胤的性格相对较为温和,而朱元璋则比较严厉。因此,在登上帝王宝座后,赵匡胤的措施比较怀柔,而朱元璋则干脆利落,直接杀。

  • 权力

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坐上帝王宝座的,他的权力有很大一部分是部下们送给他的。而朱元璋则不同,他的江山是自己一城一地打下来的,相比赵匡胤,朱元璋的权力更为牢固。

因此,赵匡胤会尽量选择温和的方式去和功臣们沟通,而对方也很给面子,配合赵匡胤完成了这一举动。朱元璋则没那么多顾虑,权力在他一人手中,无人敢反,生杀大权系于朱元璋一人。

  • 形势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发生在赵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当时帝国还远未统一,接下去还有很多仗要打,赵匡胤在这时候大肆杀戮,只会使忠臣寒心,部将离去,接下去的仗就没法打。赵匡胤只是想进行一次和平的权力转移,还需要将那些人交出来的兵权给到新的将领手中去。因此,不能采用杀戮这种方式,那是自取灭亡。

朱元璋又不同了,朱元璋是在一统江山后进行的屠杀,此时虽然元朝逃去塞外未灭,但大局已定,群臣也已论功行赏,国家进入和平时期。很多开国功臣失去了作用,朱元璋直接以案件形势,牵连诛杀,消除威胁,重新启用一批新人去填补空缺。

以上就是无月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无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我认为历史上赵匡胤能靠杯酒释兵权解除功臣权利之争,而朱元璋却不能用这个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我为大家简单分析一下这三个原因:

第一、朱元璋与赵匡胤性格不同。

赵匡胤是世家子弟,而朱元璋则是农民出身,性格上差异太大,赵匡胤的格局和胸怀是朱元璋不能比的,朱元璋性格多疑,老了更为严重,生怕他死了以后,手下这些人造反,所以这些和他一起打江山有能力的人都要死在他前面!杯酒释兵权也不能保证他死了之后这些人不造反。

第二、朱元璋与赵匡胤的手下组成差异。

朱元璋的手下很多人出身都不怎么好,有很多将领还是朱元璋的同乡,也就是一些农民,这些人和朱元璋打天下的目的不就是权利和富贵吗!如果朱元璋杯酒释兵权了,这些人的权利没了,恐怕就是朱元璋也镇不住他们,估计很多会起兵造反吧,毕竟朱元璋夺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打拚换来的权利。所以这些人只有死了朱元璋才能放心。

第三、朱元璋为孙子朱允炆剪除威胁。

朱标的死打乱了朱元璋的计划,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不会对几乎所有功臣大开杀戒的,顶多把威胁最大的几个除掉,其他的不说杯酒释兵权吧,最少应该不会全杀了。但是朱标死了,而朱允炆又太年轻,朱元璋怕朱允炆镇不住他的这帮老伙计,所以为了给朱允炆铺路,也得把这帮功臣给剪除掉。

正是以上三个点导致了朱元璋处理功臣的手法,不能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的手法相同。如果你对我的观点有不同看法,欢迎到留言区留言指正,谢谢!

我是历史白话君,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不忘昨天!


陈桥风云变,东海鳞波卷。

情剑断山河,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可以说是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和宋朝开国功臣们共同造就的一段佳话,赵匡胤通过较为温和的方法最终解决了历来开国君主必杀开国功臣的残酷问题。但是事实上这个史实真的存在吗?答案是不存在的,「杯酒释兵权」这个其实只是一个故事,但从未在真正的历史上发生过。

其一、「杯酒释兵权」从故事上来看绝对是一件大事,毕竟这可是罢免了朝中几乎所有握有军权的老将军,如果真的发生史书不可能不记载,但是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及元朝史学家编撰而成的《宋史·太祖记》都未有此事的记载。这难道不奇怪吗?那么可能会说也许被赵匡胤掩盖了呢?这个观点你觉得可能吗?这又不是屠杀功臣的事情,相反还是有利于赵匡胤的名声的,毕竟历朝历代哪个开国君主不杀功臣呢?可是到了赵匡胤这边却不杀,反而让他们的家族享受到了永久的荣华富贵,这个要是流传到后世,那肯定是流芳百世的事情啊,所以如果真的发生官方史书怎么可能不记载呢?那么为什么不出现在宋朝官方的史书上呢?理由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杯酒释兵权从未发生过。

其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是在公元961年,了解宋史的人都会觉得在这个时候杯酒释兵权简直就是自寻死路。为什么?那个时候北宋还是刚建立,五代十国的乱世还远远没有过去,大宋周边还有著契丹、北汉、南唐、后蜀、南汉、荆南、武平、吴越等割据政权,如果你这个时候把李谦溥、李汉超、马仁瑀、郭进、王彦升、冯继业等禁军高级武将的兵权剥夺,那么势必会造成军中大乱,而在乱世军发生动乱无疑是自取灭亡,这个时候刚建立的大宋不被周边的国家吞掉才怪呢?我想赵匡胤一个帝王绝对不会傻到还没有统一天下就开始对付那些能打战会打战的武将吧!

如果真按照「杯酒释兵权」所讲的赵匡胤剥夺了他们的兵权后,就让他们到地方上去镇守各地,你觉得那些将领会不造反?想想看,赵匡胤都还没有统一天下就开始对付他们了,你觉得他们难道不会想到「那要是赵匡胤统一天下了,我们是不是死的连渣都不剩了」,这个时候你觉得他们会不造反?毕竟他们又不是没有造过反,赵匡胤不就是他们造反推上去的吗。所以以赵匡胤的雄才伟略他绝对不会那么傻,这个时候对付他们等于就是自寻死路。而真正的历史上,也的确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赵匡胤就是靠著这些武将们领兵作战才最终先后灭掉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割据政权,并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不过不管如何,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宋朝对于开国功臣们的确是极其的优待的,可以说在当时开国功臣们只要不是造反,基本上都能得到善终,而且他们的家族也都跟随著宋朝享受了数百年的荣华富贵。最重要的是宋朝甚至对于前朝的皇帝也都是极其的优待,这在历史上更是不多见的,后周末帝柴宗训在退位之后,被赵匡胤封为郑王,同时赐予「免死金牌」,并保证了柴氏子孙可同赵氏子孙同享富贵,而且即使柴氏子孙犯罪也不得加刑,就算是造反也只能赐毒药让他体面的走,也不得用其他极刑处置。

而造成宋朝这样皇帝与开国功臣们和平相处的局面,其实就是两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先是宋朝的皇帝大多性格温和,温文儒雅,不喜滥杀,再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们的确都很识趣,对宋朝的皇帝那都是绝对的忠心,也基本上都不会恃宠而骄,也都从未做过任何逾越之事。同时宋朝的皇帝对于功臣们也都很优待,给足了他们足够的荣誉和财富,就这样功臣们不造反,皇帝又都不滥杀,自此宋朝的功臣们就这样和皇帝们愉快的度过了一生。

那么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不跟宋朝的皇帝们学呢?其实说实话,明朝的皇帝和开国功臣们恰好就是宋朝的皇帝和开国功臣们的反面,朱元璋性格猜忌,又多反复,而且喜滥杀,而明朝的开国功臣们大多都是嚣张跋扈之人,又恃宠而骄,做出的逾越之事也不少。所以其实不管怎样宋朝对待功臣的方式绝对不可能被复制到明朝的身上。

其一、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的身份是极其「卑贱」的,从小家里就是属于最最底层的穷苦百姓,长大了由于全家都被饿死,而家族的其他人又都很穷,所以他只能先是当和尚,后来寺庙也维持不下去了,他就只能出来做乞丐,再后来朱元璋真的活不下去了,就豁出性命开始跟随红巾军造元朝的反。朱元璋就是凭借著这样的身份最终打下了整个江山,坐上的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此时朱元璋的位置虽然变得极其的尊贵,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但是他自始至终都不会忘记自己曾经的那个低贱身份,所以他无时无刻都不在恐惧著会有人会把他位置抢走,可以说他对身边的那些文武百官们都是充满著各种的猜忌和怀疑,而曾经的身份最终也造成了朱元璋猜忌、反复和喜滥杀的这种性格。所以一旦他手底下的功臣们有什么异动,或者说让他怀疑的,那么这个人离死就不远了。

其实最开始的朱元璋在马皇后和太子的双双规劝下还能够抑制这种猜忌和滥杀的性格,但是随著马皇后和太子的相继逝世,朱元璋遭受了更为严重的打击,他就开始变得越发的变本加厉,为了能够让自己死后,皇孙朱允炆能够顺利的执掌朝政,他开始变得更加的猜忌与滥杀,只要底下的那些功臣们有一点点的让他怀疑,或者说只要让他认为这个人是对皇孙有威胁的,那么这个人必死无疑,即使这个人没有造反,他也会罗织一些罪名来杀死他,比如杀死大将军蓝玉的时候,他就强加给蓝玉「欲图谋反」的罪名。

其二、明朝的开国功臣们大多数情况是自己作死,他们太恃宠而骄,而且弄得民间是怨声载道,贪污受贿那是经常做的事情。当然这个情况的出现也是有原因的,毕竟他们在跟随朱元璋造反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是穷苦百姓出身,最开始都是被欺负的角色,而一旦做到高位了,自然而然就要好好享受下,享受一下人上人的感觉。而这样的做法无疑就是给了朱元璋杀他的借口,本来吗你好好的做自己的公爵、侯爵,不要到处招摇过市,而是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不问世事,那么到还有可能活著,但是这些人偏偏要在民间作威作福,招摇过市,非得闹点民怨才好,就这样你怎么能不引起朱元璋的注意呢?

当然明朝的大部分开国功臣之所以得不到宋朝开国功臣那样的善终和永享富贵的待遇,最大的原因还是皇帝之间的区别,赵匡胤本身就是世家出身,而这些开国功臣们或多或少都与赵匡胤的赵家沾亲带故的,同时又都是同朝为官多年的同僚,大家或多或少都知根知底,所以赵匡胤根本就不害怕他们会造自己的反,再加上赵匡胤本身就是一个温和的人,即然他们不会造反那么就没必要杀了他们。而朱元璋就不一样,他本是穷苦出身,虽然他后来做到皇帝的位置了,但是其思想还是停留在穷苦百姓的思想上,他讨厌当官的,也很厌恶当官的,他无时无刻都不在担心著自己的大明王朝会被人夺走,他根本就不信任这些功臣们,所以他就容不下这些开国功臣们,而且大明江山可以说都是他们打下来的,这么大的功劳自己在还能压制著他们,但是如果自己不在了,谁知道他们会怎样,所以与其天天担惊受怕的,还不如将这些有威胁的开国功臣们全部杀掉,以绝后患,毕竟在皇位面前和自己子孙后代的安全面前,这些人算的了什么呢?


我看有很多人在分析朱元璋的性格问题、还有为他的孙子等等,这些都有道理。但是我还想再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得国途径和历史进程。先说得国途径。赵匡胤是通过发动政变得位的,这一点没有什么问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就从殿前都点检变成了大宋开国皇帝。这种得国方式是比较容易的,而且政变的主要谋划者是他自己和赵普,其他人充其量不过是群演。

但是朱元璋就不一样。他的江山是一点点打下来的。大明这家公司,虽然他是董事长,但是手下人不是董事也是业务骨干,这就非常麻烦。因为这些人和他自己有著相同的经历,对他来说就是莫大的挑战。而当他的孙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储的时候,为孙子铲除异己的心态便促使朱元璋一次次拿起屠刀。

再说第二个问题:历史进程。这里必须要把朱元璋的老前辈——刘邦拿出来说说。

刘邦也杀功臣,但是对另一部分功臣很好。他杀的功臣都是什么人呢?英布、韩信、彭越等人;他善待的人呢?萧何、曹参、张良等人。那么,为什么要区别对待呢?

因为在汉初的时候,国家制度还是介于分封和郡县之间的。对于那些以自己的合伙人的身份出现的诸侯如韩信等,刘邦就必须铲除;而那些马仔们,刘邦就必须把他们培植为合伙人,所以也就动不得。

而这种君臣合作的关系,直到宋朝还是如此。但是到了明朝,就变了。大臣们只是皇帝的马仔,皇帝想杀就杀,没有跟你讲道理的机会。因此,如李善长这样的名臣,也不得不郁郁而终、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因为所谓的杯酒释兵权,本来就是一个寓言故事,请问那兵权释哪去了?

其实是实行的参谋部制度(枢密,兵部分立),而不是掌在某个人手中!是以职掌兵,不是以人掌兵!而明虽然也分设军权,比如五军督都府,兵部,分掌,但世袭官太多!比如徐达家掌兵直到明亡!因此宋南迁能坚持很久,而明不行!这军权的制度也是一个原因!前第三帝国的军制与宋很接近!同样的由参谋部(枢密)制定各个各种各样的计划(战图)由兵部依此(国防部)定装备,人员!只不过是结果不同罢了,而现在大多国家实行的兵制也基本由此而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