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子们争夺继承权都是「你死我活」,李成器,即李宪,与弟弟玄宗李隆基之间是个特例。

苏辙点评:废长而立少,虽圣贤犹难之,宪与玄宗兄弟相安,终身无间言焉,盖古今一人而已乎!

李宪,679年出生,原名李成器,唐睿宗李旦长子,母为肃明皇后刘氏。根红苗正,嫡长子!

684年,武则天废李显,改立李旦为帝,即册立五岁的李成器为皇太子。第二年,李隆基才出生,是李旦第三子,德妃窦氏所生,即为庶出。

687年,李隆基以皇子身份被封为楚王。689年,武则天命以李隆基过继李弘为子。李弘是武则天长子,唐高宗追谥为孝敬皇帝。

武则天称帝后,兄弟二人都靠边站了。一个十一岁一个五岁。之后的成长过程,各自发生变化。

705年,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李成器26岁,李隆基20岁。

710年,25岁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宗楚客等人,拥立李旦为帝。31岁的李成器没有参加这次行动。

李旦登基后,面临立太子的问题。从宗法上,嫡长子李成器没有争议。但拥立之功、手握重兵的老三李隆基如何安排?面对这个棘手问题,这三个人都应该在脑子中想起了「玄武门之变」。

已经习惯于安逸的李成器,明确提出,坚决不当太子,推荐有突出贡献、突出能力的老三,即「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李隆基也诚恳表示坚决拥护大哥当太子。互相谦让之后,老爹决定,册立手里有兵的危险分子李隆基为太子。两年后又犹犹豫豫的禅让了。面对太平公主的争取,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弄死了姑姑,彻底掌握朝廷大权。

此前,为避讳李隆基生母追认的「昭成皇后」,李成器改名李宪。

值得称赞的是,当了皇帝的李隆基对大哥非常尊重,各种特殊待遇。而老大各种推辞,又主动远离政治中心,当个不管事儿的王爷。

741年,李宪病死。兄弟二人以诚相待了29年。李隆基追谥大哥为「让皇帝」,葬惠陵。——已发掘。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和大家聊聊李成器的故事。

李宪,原名李成器,唐朝宗室,唐睿宗李旦长子,唐玄宗李隆基长兄。

初封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年),立为皇太子,后让位于。 他能诗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历任太子太师、太尉,封宁王。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欲朝政,为唐玄宗所重。死后谥为让皇帝,葬于惠陵。

李成器为何要让位给李隆基呢?容我慢慢说来。

武则天去世后,李显懦弱无能,朝政大权慢慢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等人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被杀。 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朝廷一片混乱。

景龙四年(710年),中宗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 此后韦皇后便想学习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也准备动手杀掉李显的弟弟相王李旦和妹妹太平公主。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

经过与大将们的秘密协商,定于七月二十一日夜发动政变。当夜,葛福顺突袭羽林营,诛杀韦后党羽韦跨、韦播、高嵩,策反了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于三更会师于凌烟阁。李隆基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杀,并于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史称「唐隆政变」。

政变后,相王抱著李隆基哭泣:「多亏你救了我一命啊!」当日,李隆基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睿宗李旦重新即位。

由此看来,李隆基立有大功,发动政变诛杀了韦后集团,不但保住了他父亲睿宗在内的一大批人的性命,而且还使得睿宗重新登基。

李旦再次登基后,当时将要立皇位继承人,因李成器是嫡长子,而平王李隆基(唐玄宗)又有讨平韦氏的大功,故久久不能定。

李成器辞让说:「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太平时节就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的。若处理不当,就使得海内失望。臣斗胆以死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李成器坚决辞让,言语很恳切。当时,诸王和公卿也说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适合做储君。于是李隆基成了太子。

可是我们分析一下,李成器真有那么心甘情愿吗?肯定不是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世民喋血玄武门的事件还没过去多久。当时李世民不就是因为势力强大,与太子集团互不相让,才造成了玄武门的惨剧吗?而现在李隆基有大功,又掌握了军权,且李隆基胆量极大,已经发动过一次政变,谁又能保证他不会发动第二次政变,把哥哥给干掉呢?由此考虑,李成器还是决定让出这危险极大的太子之位,换取和平的生活。

李隆基登基后,晋封李成器为司空。后来,李成器又晋位为太尉,依旧兼扬州大都督之职,再加实封一千户。一个多月后,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开元初年(713年),历任岐州刺史、开府如故。开元四年(716年),改名为宪,封为宁王,实封五千五百户,历任泽泾二州刺史。

李隆基经常登楼,听到诸王府的乐声,便召他们登楼同榻宴饮,有时就亲自到他们宅第,赐金分帛,给他们最大快乐和赏赐,诸王每天在侧门朝见,归宅之后,吃酒作乐、击毽斗鸡,或者到近郊追逐鸟兽,或者在别墅作乐,天天不断。游玩所到之处,中使相望,都认为天子兄弟之间友爱,近古无比。

虽然这只是李隆基的表面文章,但我们也能看出,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还是比较好的。

李成器让位后,玄宗李隆基对他优待有加,而且李成器一生中谨小慎微,不干预朝政,最后得到善终, 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李旦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他就被立为太子。李旦第二次当皇帝后,他理所当然也应该是太子。可是,为什么他却反而反复谦让,把太子之位,让给了庶出的李隆基呢?

(李成器剧照)

一、一个教训。

这个教训就是李建成的教训。

李建成也是嫡长子,李渊当了皇帝以后,他也是天经地义的太子。而且,事实上李渊也已经把他立为太子了。可是,他最终却惨遭被砍头。

李建成为什么被砍头?因为大唐的江山主要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世民功劳很高,能力很强,势力很大。这样一种状态,必然引起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必然要想办法削夺李世民的权力。因为不削夺,且别说他将来皇位坐不稳,就是连当时的太子之位也可能坐不稳。所以,李建成逼不得已要那么做。

李建成想削夺李世民的权力,李世民当然不干。又有势力又有能力的李世民一发动政变,李建成就遭砍头了。

李成器所面对的情况,与李建成完全一样。他爹李旦的江山,实际上是李隆基夺过来的。正是李隆基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他爹李旦才有机会当皇帝。

如果李成器不识相,把这个太子接过来当,他必然会和李隆基发生冲突。结果,他必然将是李建成那样的命运。李成器还想多活两年,所以要让。

(李建成剧照)

二、一个经验。

经验来自于他的皇帝父亲李旦。

从古至今,没有哪个朝代有唐朝初年皇室倾轧得那么厉害,更没有哪类皇子活得有武则天的皇子那样狼狈。

武则天四个亲儿子,李弘、李贤都先后被封为太子,却都莫名其妙去世了。李显不但被封为太子,后来还当了皇帝。可是,他当太子的时候日子过得很惨,当了皇帝以后,还被自己最亲近的妻子和女儿给毒死。

不过,李旦不一样,他连让了两回皇帝,一让武则天,二让李显,他却活得很不错。而且让来让去,最后皇位还又回到了他手里。

这样的经历,给了李成器很大的触动。他明白,唯有让,他才能活下来。唯有让,他才能活得很好。

三、一个行动。

我说的「行动」,不只是李成器把皇位让了出去,还有在后来的岁月里,处处表现出谦让的样子,恪守一个臣子的本分。这一点,才是更为重要的。

毕竟他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嫡长子,他是最应该成为皇帝的那个人。因此,肯定会有很多人为他没能当皇帝惋惜。事实上,很多人还不是惋惜李成器,而是惋惜自己。尤其是李成器身边的人,心里更懊恼。如果李成器当了皇帝,自己必然会跟著飞黄腾达。可是李成器把皇位让出去了,相当于也把自己的前程和未来给断送了。

由于不服气,必然有人会蠢蠢欲动,想要撺掇李成器大做文章。所以这时候,李成器自身的表现就非常重要。而李成器确实也做得很好,处处表现出一种谦让的样子。甚至临死,他都是这么表现的。那年天气非常寒冷,树上全是冰挂。但是古人认识有限,觉得这是「甲胄」,是上天降下的警示。要破这种警示,必须要一个臣子替皇帝去死,承受这种灾难。当时李成器就说,他作为大臣,应该帮皇帝李隆基承受这种灾难。不久,他果真就去世了。

(李隆基剧照)

四、一个待遇。

由于李成器把太子之位让出去了,同时他又时时刻刻恪守臣子之道。因此,他受到了李隆基极大的尊重。

李隆基给予了他很大的官职。当然了,这些官职大都是虚职。不过,虽然是虚职,但是表现出在政治上给予了他极高的地位。除此外,李隆基还给予了李成器足够多的物质奖赏。但凡自己得到什么好处,他又会给李成器考虑一份。而且还经常把李成器接过来,和他一起吃喝玩乐。

李成器去世后,李隆基甚至追封他为「让皇帝」,按照皇帝的礼节安葬他。对于李成器的儿子,也安排得极好。

可以说,由于李成器那么一让,他过了一个快乐的、富足的、平安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大大地赚回去了。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唐书》)


李成器,后改名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因为把太子之位让给了弟弟李隆基,在他死后被玄宗追谥为「让皇帝」。

李成器坚决让位给弟弟李隆基,应该说肯定是有兄弟情深的原因在内。关于玄宗李隆基兄弟五人的感情,《旧唐书》记载说,「初,玄宗兄弟圣历初出阁,列第于东都积善坊,五人分院同居,号 『五王宅』。」这种感情持续到李隆基当了皇帝还是如旧。

兄弟感情好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玄宗笃于昆季,如有谗言交构其间,也能友爱如初。另一方面就是李成器本人是个恭谨畏慎的人,虽然一直倍受荣宠,但未曾干议时政及与人交结,所以李隆基一直很信任这个大哥。

抛去兄弟之间的感情不说,李成器应该是个冷静并不蠢笨,而且没有太高权力欲望的人。韦后之乱是弟弟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联手扫灭的,之后扶持了父亲李旦登上帝位。李隆基于社稷之功更大于当年祖父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携助父亲李渊的立国之功。既便李成器是长子,生母肃明顺圣皇后原来是皇嗣妃,但怎么也越不过李隆基去,就算坐上了太子之位,那些追随李隆基的臣子们也不会答应,最后可能还要落得一个比玄武门之变更坏的下场,还不如不做这个太子。

最主要的是也并没有人真心支持李成器做太子。能涉及到太子人选决定权的,睿宗皇帝李旦认为李成器虽是长子,但李隆基于社稷有功,摆明了是支持李隆基当太子的。而太平公主就算想让李成器当太子也只是觉得他软弱,想拿来当利用工具而已。李成器不糊涂,想必是明白这其中的利害。

另外,李成器应该是个心软的人,硬不起心肠和亲弟弟争权夺利。《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说宁王爱花,怕鸟雀啄损,在花枝上系金铃。这样鸟雀来了就可以拉动花枝驱走鸟雀。既保全了花,又不伤鸟雀。对一花一鸟都这么爱护,何况是对自己的弟弟。


宫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

『』未坐天下,胜坐天下,李成器让出了一生手足情深,让出了大唐最强盛的「开元盛世」!

(唐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之所以让太子之位给同父异母的庶三子李隆基,这是唐睿宗李旦、李成器父子俩的睿智与情义所致,是李成器真正为皇族亲情乃至整个大唐江山著想的大智慧!

事实证明:李成器这潇洒一让,得到了与同父异母的李隆基一生的手足亲情;得到了自己和谐幸福的半世荣华;也让兄弟二人众多的亲属们得以同享天伦,使得百年前因争夺皇位、亲兄弟相煎导致的「玄武门兵变」不再重演,大唐皇室中终于多了暖色,没了血腥。

当然,两好合一好,李隆基也是知恩图报的人。父子三人合力开创了历史皇权争夺中绝无仅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典范!才由此造就了后来的一个国泰民安的「开元盛世」!

可能会有人说,李成器是怕重蹈李建成、李世民的旧辙,怕李隆基会杀了自己。实际上,即便李成器不让皇位,百年前的李渊、李建成、李世民酿成的血淋淋的玄武门之变也不会重演!

若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太子李成器不肯相让,与一直怂恿他除掉李隆基的太平公主合作,以李隆基当时的实力是无法抗衡的。

李成器面对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长达数年你死我活的斗争,面对太平公主多次向自己抛出的权力诱惑,终以大局为重,做出睿智的决择,主动让出皇位,并一直坚定地支持弟弟李隆基清除异己、登上皇位、治理天下。李成器博大的胸襟令李隆基真心敬重,兄弟俩一生感情弥深。

『』相依为命的少年时代注定兄弟俩一生情深,不会手足相残!

(李成器剧照)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即便是一个母亲的李建成兄弟,都能为了皇位骨肉相残,而李成器兄弟俩不是一个母亲生的,为何感情这么好?这个问题问的好!的确是有原因的,这要从兄弟俩的成长环境谈起。

李成器和李隆基的少年时代,明为皇孙、实为囚徒。他们和父亲李旦一家人都被武则天囚禁于深宫。朝不保夕便是兄弟俩少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成器的生母正妃刘氏、李隆基生母侧妃窦氏都被武则天以「行厌蛊之术」处死,尸骨都找不到,少年同时丧母的兄弟俩除了悲痛,就是相依为命了。

他们的父亲李旦让位后,被武承嗣、武三思等外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曾被以各种罪名审讯,若无忠臣剖腹明志,一家人休矣!

少年时代兄弟俩同病相怜、相依为命,今晚闭上眼谁都不敢笃定是否能见到明天的太阳。那时的兄弟俩为了自保和保护亲人们,他们应该是非常渴望得到皇位的。

继承了祖母志向的李隆基可能在想:有一天,我要这张龙椅,我要这份生杀大权,来保护我的所有亲人不再受杀戳与欺凌。

换位想想,李成器兄弟俩在那种同舟共济、生死相依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感情,恐怕连亲兄弟都望尘莫及,又怎么可能像李建成兄弟那样自相残杀?!

李成器在让与不让的问题上决择时,如父亲一样重情重义的他可能在想:隆基一定会是一个千古明君,我愿一生做你的坚实后盾,让大唐皇族不再重蹈百年前的血色覆辙!

『』李隆基一生关照关爱让皇位给自己的哥哥李成器。

(李隆基)

每年哥哥生日,李隆基一定要亲自去贺寿。

国内国外进贡的奇珍、佳肴与美酒,李隆基便立刻送给哥哥品尝。

每次哥哥生病,李隆基都会不停派人送去医药和珍膳,直至康复。

对于治好哥哥疼病的僧人崇一,李隆基特赐绯袍鱼袋,这是大唐五品官以上方可佩戴的。

李成器每年写下的谢恩奏表都有数百页之多!

李隆基对哥哥非常信任,无视各种谗言挑拨,一生对哥哥友爱如初。而李成器也从不干涉朝政,不结党营私。

李成器六十三岁病逝,李隆基号啕痛哭,边哭边说哥哥李成器当年主动让皇位,又助自己登基的恩情。言语间泣不成声,围观臣子无不动容。

李隆基悲痛之余,追封有情有义的哥哥李成器为「让皇帝」,追封嫂子宁王妃为皇后,以皇帝的待遇发丧,陵墓也称帝陵,

李隆基、李成器兄弟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兄友弟恭、有始有终的千古佳话,堪称后世之楷模!

『』结束语

令人扼腕叹息的玄武门之变的近百年之后,李世民的孙子在位期间,吸取了前辈的教训,唐睿宗李旦、唐让帝李宪、唐玄宗李隆基这父子三人实现了储位与皇位的和平交接,由此缔造了大唐史上最强大的开元盛世。

灭后突厥汗国,击败吐蕃,招附回纥、渤海,扭转武周以来的边疆战事不利。大唐王朝国家安定,文化繁荣,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李隆基这些彪炳千秋的政绩,无不证实李成器当年推让皇位的睿智。

我认为:即便是李建成当年主动让位给李世民,李世民也很难让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哥哥李建成一家得了善终。说白了,是人品问题!格局问题!会不会做人做事的问题!


玄武门地上的血迹还未完全干呢。

李世民在公元626年7月份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等被诛杀,唐高宗李渊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李隆基继承皇位时是712年,离玄武门之变还不到100年呢。权力是个魔鬼,李成器要是贪恋皇位,再次上演玄武门之变,就是铁板钉钉上的事情。

李成器虽贵为太子,但在军功、权势上跟李隆基相比,处于弱势。李隆基有平定韦皇后、安乐公主之乱的功绩。

李成器最大的底牌是睿宗的嫡长子和太子身份,但太宗皇帝的玄武门之变,让李唐的皇位继承充满了变数。太子的身份,并不能保证安全、稳定地继承大统。如果李成器不放弃太子身份,一定要和李隆基争夺皇位,有很大的可能性会落得李建成的下场。

再说,从史书上来看,李成器喜欢音乐、诗歌,是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对权力并没有那么恋栈。

辞让太子身份,是最符合他个人利益的举动,他保全了全家姓名,而且衣食无忧、富贵一生。死了之后,李隆基还追封他为让皇帝,也是对他的辞让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对李唐皇朝最好的选择。他的辞让,让皇室内部减少了内耗,顺利完成权力的交接。

李隆基本人的能力非常强,在他的带领之下,唐朝国力达到巅峰,创造了开元盛世,涌现了无数诗人、文人。

可惜,晚年的糊涂昏聩,唐朝的盛世毁于一旦,留下了千古的骂名。当皇帝也不是一件好差事。


唐睿宗长子李成器为何让出太子之位给李隆基?这个问题就让(秉烛读春秋)告诉你事实真相吧。

李成器又名李宪,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唐睿宗李旦长子。他和李隆基是亲兄弟,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人称李三郎。也就是说:李成器是李隆基的哥哥。

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对太子之位争夺的很激烈,比如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太子之位之争,康熙的皇子们的「九子夺嫡」等等数不胜数,可是,为什么作为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本来太子之位就是非他莫属,可是后来他把太子之位让给了三弟李隆基了,这就意味著把唐朝的皇位拱手让人了,这里面到底有怎样的原因呢?

要弄清楚个中缘故还得从其父李旦说起:李旦是武则天的儿子,武则天的老公李治死后,李显继位,李显做了55天皇帝后,由于做错了一件事:他想加封老丈人官职,惹怒武则天而被废为原来的庐陵王,回自己封地去了。紧接著立李旦为帝,武则天权欲望很大,李旦名为皇帝实为傀儡,一切朝政由武则天一人决断。

尽管李旦小心翼翼做他的傀儡皇帝,但不久仍然被废为王。武则天临朝称制,称帝建周,说实话武则天治国能力还是很强的,无怪乎看不上他的儿子们。

武则天夺李唐天下建立了武周并不受正统大臣们的拥护,到了晚年,宰相张柬之和狄仁杰发动了「神龙政变」,诛杀了武氏家族成员及武则天的「面首」二张。迫使武则天禅位于原来的废帝李显,(最初的那个,李旦的哥哥)。李显做了皇帝不久,驾崩(一说被韦皇后毒死),韦皇后想效仿婆婆武则天,拥立李显的16岁的儿子李重茂为帝,韦皇后打算临朝称制,也让李重茂做傀儡皇帝。此时,李旦和李隆基都很受重用,手中握有实权,毕竟李旦是李重茂的叔叔。这样在韦皇后眼里看来,李旦、李隆基是实现自己专权的障碍,于是想杀死二人,由于她手下泄密给了李旦和李隆基的消息,李家父子先下手为强,杀了韦皇后。

李重茂一看这架势,李旦李隆基父子太强势了,小皇帝十分识趣,乖乖的让出了皇位,李旦得以第二次称帝。(问题的关键来了),李旦称帝,那么就会立太子为将来的接班人,按说李成器是长子,非他莫属,但李旦夺得的皇位李隆基功劳最大,这怎么办呢?还是李成器有头脑,他也看到没有实力的父亲曾经几度被废,当个窝囊皇帝也没啥意思。于是李成器辞让说:「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太平时节就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的。若处理不当,就海内失望,这不是国家吉祥事。臣斗胆以死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李成器成天涕泣坚决辞让,言语很恳切。当时,诸王和公卿也说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适合做储君。李旦很赞赏李成器的心意,就同意了。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隆基登基,是为唐玄宗。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冬,李成器死,唐玄宗李隆基闻讯号啕痛哭。次日,李隆基下诏,追怀其高尚品德,追谥其为让皇帝。

(文/秉烛读春秋,??点关注。)


向敬之

景云元年,唐睿宗李旦复位,其子李成器很有资格成为太子:一、他是睿宗元后刘氏所生的嫡长子,为诸子的老大;二、李旦第一次登基时,李成器六岁时就封为皇太子;三、武则天自立为帝,废睿宗为皇嗣,同时降李成器为皇孙,没有剥夺李成器作为未来继承人的权利。

然而,有缘第二次复储的李成器,却以「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为由,坚持要将本该属于自己的储位让给三弟李隆基。他的理由是,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处死了乱国的韦后,挽救了正位的李唐,当然也抢回了李旦世系的皇权统治。

无疑,李成器是很聪明的,他让位于李隆基,即把当皇帝的机会留给三弟,貌似很傻,但可见他对李唐立国以来的宫廷政变史还是很熟悉的。

李成器剧照

一、太祖立国,以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而有造反和征伐大功的秦王李世民,势力坐大后,最后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李建成及其子嗣,并逐出皇家宗籍。

二、李世民成为太宗后,嫡长子李承干被立为太子,却因兄弟们争权夺位,逼迫其图谋提前登基以自保,结果死于非命。

三、第三代皇帝高宗生前曾三废太子,无论是庶长子李忠还是嫡子李弘、李贤都死于武则天的阴谋;而同为武后所生的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坐上了龙椅,也被武后废黜。李成器的生母刘皇后也被武则天处死。

四、武则天称帝时期,武家侄儿图谋储位,如非大臣狄仁杰、张柬之等力争,李家的天下也被夭折了。复位的李显死于韦后之乱,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很早就被自己的亲祖母武则天杖毙。

无情最是帝王家,兄弟无情,母子无情,夫妻无情,唐朝嫡长子成为太子的不少,但都是死于自家内斗。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前,就四处招揽豪强,政变成功,他立了巨功,深得大臣们的拥戴。李成器很识趣,让储位给李隆基,既保住了自己和子孙的性命,也保住了惠及子孙的荣华富贵,更让他这个喜好音乐的王孙沉迷声色得其乐。所以他死后,李隆基追谥其为让皇帝,其长子汝阳郡王李琎上表恳辞,陈述父亲之意,谦退不敢当帝号,李隆基不许。看来「让」,就是李成器生前教育子孙的一种活法。


一是不想当,二是不敢当。主要是不敢。

李成器受父亲李旦熏染,也有让的习惯。中宗李显二次登基后封他为蔡王,他以「不敢当大国」为由推辞,依旧当他的寿春郡王。所不同的是,他的让诚意更大,不像他爹那样有城府。让李隆基也是出自真心,他对弟弟的能力是折服的,只是其中掺杂了怕的成分。

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

一是李成器的哭。作为嫡长子,又有当太子的经历,再次成为太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当时李旦也属意于他。然而他就是坚决要让——所提「平时立嫡、危时立功」的理由倒也说得过去,当李旦表示不同意时,他竟然「累日涕泣」,还要「以死请」。坚决成这样就值得怀疑了。

二是其他人的态度。李成器提出让贤,当时「诸王、公卿亦言楚王有社稷大功,合居储位」。这就明白了,舆论导向全在李隆基这边,难怪他坚决。李成器并非不成器,他有政治头脑,时局再清楚不过,他除了嫡长子这个优势外什么都没有,拿什么争!

这两个细节是基于以下两个事实的:

一是李隆基有野心。野心不仅限于当太子,还有当皇帝。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他爹当皇帝。让爹当皇帝再让哥哥当太子,他还没有那么无私。虽说后来李旦任命李隆基为太子时,他也客气了一下,但也只是礼节性的,没像李成器那样哭天抹泪要死要活——要真那样太子位肯定还是李成器的。说到底还是自己想当,以便为将来继承大统铺路。

二是李隆基一直在发展势力。政变之前他便「阴聚才勇之士」,笼络了一批大小官员,还争取到了禁军中的精锐万骑军。政变后大唐重新洗牌,李隆基业已成势,连李旦都忌惮三分。李成器在武则天时代就当过太子,虽说那时年纪小,但对成长是有好处的,起码会明白一个道理:即便当了太子,那皇位也不一定是你的,就连他爹那皇帝都没准儿。

李成器从武则天时代一路走来,有著丰富的阅历。而且,大唐帝国始终萦绕不散的阴影,是当年老祖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那是有传统的,李隆基完全有这个能力。尽管很会来事的李隆基有「长枕大被与兄弟同寝」的佳话传世——这也是其他兄弟以及李成器本人支持他的一个原因,但现在不杀不等于以后不动手,他诛灭韦氏集团的手段可是够狠的——后来对姑姑太平公主也毫不留情,兄弟情深能否延续还是未知。或许李成器已经嗅到了什么危险,所以才不敢有太子之念,推辞得那么坚决。


应该说李成器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对于大唐王朝,他的公心是要远远多于私心的,从始至终,他的立场就非常的坚定,我的三弟李隆基能力比我强,如果国家太平,我来做这个太子也无妨,但现在时局动荡,太子之位就应该给更有能力的人来坐。

李成器是有实力争夺太子之位的

唐睿宗李旦可以说是被李隆基通过唐隆政变给推上皇帝的位置的,李隆基在政变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身边也聚集了一些人才。因为有功劳,所以李隆基有了当太子的机会,但是唐睿宗李旦愿不愿意让李隆基做太子呢?很显然,唐睿宗是不愿意的,作为推翻韦皇后,光复李唐的第一功臣,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军队,李隆基都有著巨大的威望,让这么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人做太子,对李旦的皇位是一个隐患。李旦就推脱说,三郎(李隆基)立了大功,应该做太子,但是我的大儿子李成器是嫡长子,他也应该做太子啊!

很显然的,在李旦的心目中,李成器这个没有在政变中立下功劳,也没有什么威望的大儿子,其实是更好的太子人选,李成器得到了当时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的支持,这也是他有能力和李隆基争夺太子之位的第一个原因。作为政变的另外一个大功臣,太平公主也更倾向于李成器。在唐隆政变的时候,李隆基是借助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和威望,才能一举建功,在太平公主的心中,自己是要高李隆基一头的,可是在李隆基的心中却不这么认为,两个人的矛盾就产生了。

李隆基常常和太平公主政见不合,由于李隆基具有巨大的威望,同时又是太子,太平公主也拿他没有任何的办法。于是,太平公主就对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发动了进攻,而她选的替代者就是李成器,这是李成器可以和李隆基争斗的第二个原因。

说到做到,始终如一

李成器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当他的父亲唐睿宗李旦在众臣面前提出,李成器是嫡长子,应该有坐太子之位的资格时,他果断回绝,认为李隆基的能力更强,李隆基接任太子之位可以更好的造福天下的百姓。在面对太平公主对他的利诱的时候,他也始终坚定不移的站在李隆基的身边。或许大家会疑惑,太平公主找李成器商议换太子这种事情,是如何被我们知道的啊?原因在于,李成器亲口把太平公主和他的密谈报告给了李隆基。

李成器始终认为,在时局动荡的时候,权利应该交到真正有才能的人手中,而他也愿意承认李隆基的能力比他强,虽然他没有能够做皇帝,没有能够在历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但他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Ps:大家好,我是w芒果布丁w,觉得我的回答还可以的话,大家就顺手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我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