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马谡不能称为无能之人。马谡,字幼常,是马良的弟弟。在三国志中马谡没有被单独立传,他的事迹主要是记录在马良传之后。马谡为什么不能算是无能之人呢。我特地来分析一番。

提出南蛮战略

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终使南方臣服。虽然在七擒孟获是小说艺术的加工(诸葛亮前后就去了四个月,擒拿七次的可能性不大),但当时对南蛮的战略使他们臣服的战略这一点不属于艺术加工。而这个战略的提出者正是马谡,他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思想。马谡分析了当时南方的情况,认为南蛮人依仗险势,今天打败了他,明天他又造反了;我们应该使想办法使他们完全臣服,而不仅仅是这次打败他。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意见,最终使南蛮臣服。试想,一个能提出这种战略的人岂能是无能之人。

常与亮谈论一整天

先帝过世,托孤诸葛亮。诸葛亮在为国效力期间岂会懈怠,在朝廷上要处理各种国事,行军打仗时也要各种排兵布阵等。可以说诸葛亮十分忙碌,时常工作到了半夜。但每次接见马谡,经常能从白天交谈到夜晚。原文如下:

以(马)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诸葛亮以马谡为参军,每次接见谈话,经常从白天持续到黑夜。

要知道诸葛亮工作繁忙,他可没有时间听别人吹牛逼,也不会轻易接待他人。但面对马谡,不仅接见了他还经常谈话至黑夜。可见对马谡才能的认可。一个能经常跟诸葛亮从白天谈到黑夜的人能算是无能之人吗?

在我看来,马谡还是可造之才,适合做谋士。但之所以打了败仗,我个人认为是马谡之才,主要是起辅佐之用,不能独挡一面,不能挑大梁,适合做副将或者谋士之职。

错误在于诸葛亮错用马谡守街亭,把人才没有放到合适的位置,而没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马谡当然不是无能之人,诸葛丞相能看中的人,岂会是无能之辈?恰恰相反他太聪明了!

太聪明的人往往都自以为是,看不起他的对手,知己或许还可以,知彼基本都做不到。

街亭,战略要地,拿下,守住,就是奇功一件!偏偏马谡不这么认为,马谡想的不是守,而是战,到时候司马一来我军居高临下,冲锋号一吹个个奋勇争先视死如归,随便就能杀司马一个势如破竹片甲不留,丞相还不得对我更加高看一眼?事实证明他真想多了,这种低端局的打法被高段位选手司马碾压了……同样的还有一个叫张灵甫的,中心开花战术,呵呵,中心开花与被包饺子的区别很大么???

马谡作为谋士使用,绝对是一流的,但是不适合作为统帅,换句话说书生气很重,空有理论没有实践,做事情很容易想当然,特别是被委以重任的时候,书生误国绝非空穴来风,《雪豹》里的张仁杰张特派员也是这种人,事前说的话做的事很气人但是你也没办法反驳,事后做人做事也很光棍,错了死了认了!

这样的人,你能说是他无能吗?很坑但是不菜……


这个问题首先正面回答,马谡绝对不是无能之人,相反他还是诸葛亮手下第一位可造之材。

马氏五常

刘备打下了荆南之后,得到了一大批荆南名士武将,其中就包括马氏五兄弟,其中马良是属于辩士和外交型人才,而马谡则属于军事谋士一类的能人,尤其是马谡善于论战。在诸葛亮南征的时候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战略方针的就是马谡,而诸葛亮也依靠这个顺利地平定了南中,保证了蜀汉后方的安全。

马谡谈兵厉害,但要自领一军就显得经验不足了。这一点只能怨在诸葛亮身上,毕竟一个没有带过兵的马谡是不能去守卫街亭要地的,特别是他的对手还是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就算真的按照诸葛亮的「安道扎寨」规划也未必挡得住,更何况马谡还不听话地把营地搭在山上了。

马谡不止善于论战,而且人望也极高

马谡失街亭被孔明所斩时,是「十万之众为之流涕」,除了诸葛亮之外,能让蜀汉军民十万人为他流泪,就证明了马谡绝不只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

而且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也不只是上下级的关系,马谡哥哥马良是和诸葛亮以兄弟相称的,马良在夷陵之战为国捐躯后,诸葛亮就肩负起了提携马谡的责任。所谓长兄为父,马谡和诸葛亮之间是有著近似父子的感情的。

马谡有能力,有关系,有威望,可就是性格害了他

马谡的性格是比较狂傲的,他根本就看不起先锋王平的劝谏,自认为连诸葛亮也得经常请教自己,何况王平这个不识字的穷家孩子。荆州豪族和名士所带来的优越感已经扎根在马谡心里了,拔都拔不掉,这也导致了他最后兵败如山倒,被父亲一样的诸葛亮给斩了,也给蜀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这些也是诸葛亮没有想到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讨论!!!文章来源/那只胖狐狸


回答这个问题,分两个层面说:首先说马谡并不能无能之辈,恰恰相反他很有才能;其次说一说马谡为什么会兵败街亭。

先说马谡并不是无能之辈。

马谡出身于荆州大族,兄弟五人个个都很有名,时人称之为「马氏五常」, 从这一点说马谡不是个公子哥,也不是窝囊废。

马谡跟随刘备、诸葛亮进入蜀地后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后被提拔为越嶲郡太守,但马谡的志趣不在于当一名行政官员,他喜欢军事谋略,经常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引起诸葛亮的重视。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似乎不太看好马谡,刘备在临终前专门就马谡与诸葛亮有过一次谈话,刘备说:「马谡这个人言语浮夸,没有太多的实际才能,不可委以大事,要对他多加考察。」

对于这段记载本人表示很怀疑,因为涉及人事方面的谈话应该是极为机密的,批评一个现任郡太守,刘备只会对诸葛亮一个人说,史官是如何知道的呢?

而且从后来情况看,诸葛亮对马谡不仅没有轻看,反而更加器重了。诸葛亮善于识人,对刘备更十分尊重,按理说对刘备的叮嘱应当牢记于心才是。

诸葛亮主政后,把马谡由郡太守调到自己身边担任丞相参军,相当于丞相府高级军事参谋,以便经常能在一起讨论军事谋略。史书记载,诸葛亮很喜欢与马谡一些谈论,「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谈得高兴起来,经常忘记了休息。

马谡的才能见识在实践中也有出色发挥,那就是南中之战,大家都知道马谡的「攻心策」被诸葛亮采纳,成功地处理了南中问题。

再来说马谡为什么兵败街亭。

「攻心策」证明马谡有真才实学,此后马谡一直以丞相参军的身份协助诸葛亮安排各项军事行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马谡更被委以重用,率兵去守街亭。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马谡在街亭大败,直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

关于街亭战败的原因,几乎众口一辞地认为是马谡犯了错,而且是低线错误:行前诸葛亮交代马谡到了街亭后要在大道上扎营,而马谡「违亮议上山」,这才导致了失败。

但这个看法难以服人:如果不上山就能守住街亭,这么浅显的道理马谡为什么看不出来?是马谡的智商突然归零了?还是他本来就是曹魏方面的奸细?

当然都不是,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要破解这个谜题,先看看《三国志》的原始记载: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注意这里的「不下据城」,按照这个说法街亭是有一座城的,而且是在山下。本人实地考察过街亭,即今甘肃省秦安县陇县镇附近,这里其实是一条漫长的川道,两边都是山,街亭处在川道中间的要道之上。

「亭」是秦汉时乡镇一级行政单位,县以上一般都有城,也就是有四面城门、有城墙的堡垒,而亭则未必,重要地点可能也有堡、坞、围,但规模一般都不大。

街亭有「城」,说明它不是一般的亭,汉代这一带有个略阳县,后来撤销了,其县城在哪里至今仍有争论,根据街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史料记载看,街亭应该就是古略阳县城所在地。

略阳「撤县设亭」,所以有城。但正因为「撤县设亭」,相关机关撤走了,人也少了,城池慢慢也荒废了。如果城墙、城门都不完整了,占据这样的城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这就是马谡带著人马急行军来到街亭后看到的真实情况,街亭远在天水和渭河以北,蜀汉的人马那时还从未到过这里,诸葛亮的相关情报也只是间接得到的,只听说那里有座城池,可以利用,所以才派马谡去守,但马谡去了却发现所谓的「城」根本毫无用处。

以上是本人实地踏看街亭古战场后最强烈的感受,是不是本人的臆测呢?其实不是,虽然史书没有相关记载,但可以推理一下:是什么让诸葛亮觉得街亭很重要呢?一定是街亭的那个「城」;是什么让马谡放弃下面的「城」非要上山呢?一定是这个「城」不存在了或者已经无法利用。

弄清了这些,后面的情况就无关紧要了:失去城池依托的蜀军,面对数倍于已的敌人,且来的这些敌人还以骑兵为主,根本就没有胜利的可能。马谡上山是被迫的,不上山被消灭的速度会更快。

结论是:街亭之败不是马谡个人能力不够,也不是他突然大脑短路了,而是蜀汉相关情报不准确,这才造成数千将士白白送死。


可悲的马谡。马谡本是一个可造之才,如果刘备早些把他放在军队里历练 那马谡可就是蜀汉后期挑大梁的人物之一。可惜刘备为了集团的意义,为了平衡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是用一个,压制一个,很不幸荆州集团的五马各个是良才,既然用了那四个,马谡你就得靠边站。本是一个军事思想卓越的人,却被放到偏远的地方去做个不痛不痒的地方官。耽误了培养马谡的好时机,要不他怎会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堪重用呢?他心里跟明镜似的。一个军事奇才,不历经磨炼怎会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随机应变呢?,这些诸葛亮一个文人怎会知晓。他在平定南方时,马谡提出建议,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思想,诸葛亮依据这十六字方针,七擒七纵孟获,终于使他们心服口服,凯旋后,诸葛亮与马谡彻夜长叹,诸葛亮欠缺的就是军事理论这块,这下可遇到了懂军事之人,以他之长补自己之短,何愁北伐不成功,马谡确实厉害,当时曹魏唯一能抗衡诸葛亮的是司马懿,马谡就派人在曹魏都城散布司马懿有不臣之心的谣言,使明帝曹睿对司马懿有了戒心,效仿当年刘邦之事,差点杀了司马懿,多亏大臣求情,才放了司马懿,贬他到凉州。可见马谡是有两把刷子的,但是还是不够腹黑,向那个再派个刺客去凉州刺杀司马懿,以绝后患 就像后来曹魏派人刺杀费祎一样 。往往这人有点本事,就有点急功近利了,诸葛亮同样犯了这个毛病,能守街亭的人多了去了,为了马谡的前程著想,他舍弃了守街亭的最佳人选赵云,而用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可以说是诸葛亮毁了马谡,马谡立下军令状,大言不惭的拍著胸脯保证守住街亭,可惜他死搬硬磕著效仿韩信的背水一战。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说,还说丞相还听我的,结果被张颌击败,丢失了街亭,最后用自己的人头为这次失败付出代价,其实无论是诸葛亮还是马谡都把位置摆错了,诸葛亮是知人不明,马谡是知己不智,马谡的位置就是军中的参谋也就是智囊团的智囊,位置摆对了,何愁不建功立业。 可悲的马谡,被自己害了。


马谡是背锅侠,诸葛亮一贯纸上谈兵,马谡作为负责守卫街亭的前线将领是亲自到了街亭的,发现街亭根本不是诸葛亮说的那么回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他当然可以因地制宜的做一些调整,但是街亭根本就是守不住的,马谡无论怎么办,这个锅是背定了。


马谡是非常有能力的人,诸葛亮是法家的拥护者,所以马谡的错他一定要去处理,而且入川蜀刘备集团是外来的领导,如果有私心会被当地贵族豪强抵制不利于政治工作,马谡是犯错但最不当斩,只是刘备集团利益博弈的牺牲品


(按三国演义说)不管怎样,诸葛亮也是跟著刘备打了几十年仗,并且诸葛亮本身也是大战略家。所以守街亭应该是一个相对不太重要的关口,如果马谡按布置好的要求守街亭应该是可以守住的。但马谡没有按要求做导致战败,所以马谡以战场抗命被杀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