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权倾朝野,名噪一时。大家以「明相」对其尊称。内阁当权13年中,总览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纳兰-明珠自幼贫苦,家族里没有十分显赫的背景,只是凭著自己的聪明才识,读书考中进士,获得康熙皇帝的青睐予以重用的。

不过在康熙时代,朝廷上有两派重臣,一派是纳兰明珠,另一派便是康熙初期四大首辅之一索尼的儿子-索额图。索额图的出身要比比明珠高贵得多,康熙皇帝尊称索额图为国丈,索额图又是皇太子的亲生舅舅。因此,索额图是皇亲国戚,其身边自然有官员聚集于此。

康熙皇帝对于索额图与明珠之间的党派之争不可能一无所知,之所以之前没有干预,只是因为保持手下势力集团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个皇帝,毕竟好多事情不能亲力亲为,很多需要赖于手下大臣去落实朝政事情。但是,平衡终究会被破的,两党之争的愈演愈烈就是争夺后来太子人选时爆发了。

古代立皇子最怕废长立幼,而康熙初期设立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的二子,就是索额图的亲外孙,不学无术,整个一个八旗纨绔子弟,时常惹康熙皇帝生气。纳兰明珠无是不想希望撤换他,将康熙的大皇子,自己的外甥胤褆继承未来皇位,索额图一党自然会极力反对。

宰相因贪污入狱

明党与索党之间关于未来皇太子人选的争斗,另康熙皇帝十分生气。他可以容忍他们的贪污受贿和出售官职,但他不能容忍他们动摇国家的基础。因此,此时针对皇太子人选的问题,康熙首先拿明珠开刀,让一名御史对其弹劾,罪名就是贪污。

对于弹劾明珠贪污的罪名,康熙皇帝是有考虑的。纳兰明珠是明党的首领,如果弹劾其结党营私,必然牵涉到大批官员,这些党员肯定会千方百计的保住明珠,因为自身已与明党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样以来,康熙皇帝就很难达到目的,而如只针对明珠一人,对其他人不牵扯,那么明党成员就不会大动干戈,朝廷也会避免发生大乱。

最后,明珠因贪污受贿的罪名入狱,他的结局将是家破人亡,身首异处。以此同时,明珠想到此时唯一能救自己的人却是其政敌索额图。

干脆告自己谋反

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免于一死,才能让政敌来心甘情愿的救助自己呢?明说肯定是不可能了,索额图巴不得明珠早一日被处死,因此必须用以进为退的策略方式进行。要把事情搞的更大!他让手下人指示一名在索党卧底的官员上书弹劾自己结党营私、图谋造反。

这种事情听起来令人匪夷所思,贪污相对于谋反的罪名要小的多,前者最多是杀头,而后者就有可能诛杀九族。明珠是不是糊涂了?

其实,这算是一步险棋。索党认为这是一个彻底消灭明党残余势力的好机会,于是集体纷纷上奏要对明党进行清算。此时的康熙皇帝却十分为难,本意识通过弹劾明珠贪污对其一人进行处理,现在认同其结党营私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明党的其他人。

而明党成员为了自保,必然会千方百计留住的明珠,使康熙不仅仅对抗明珠一人,而是与整个明党进行对抗。

另一方面,对于明党与索党的两党之争,如果处罚一党,必定会造成另一党的一党独大,这是康熙不愿看到的。因此,为了朝廷的安稳,康熙必须保住明珠,以保持朝政力量的平衡。

之后发生的事情也正是明珠之前所计划的。为了维护大局,康熙不得不对明珠从轻处罚,只是免去了纳兰明珠的大学士之位,后来康熙又让他担任内廷大臣,依旧是留在自己身边严加看管,最后纳兰明珠就在这个职位一干就是20年,所以纳兰明珠是一个会审时度势,十分聪明的人。


纳兰明珠(1635年-1708年),叶赫那拉氏,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权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他出身贵族,仕途顺利,议撤三藩,抵御沙俄,

康熙皇帝:"以前议撤籓,惟明珠等能称旨。"

郭琇:"明珠对人柔颜甘语,百计款曲,而阴行鸷害,意毒谋险。"

《清史稿》:"康熙中,满洲大臣以权位相尚者,惟索额图、明珠,一时气势熏灼,然不能终保令名,卒以贪侈败。"

《正说清朝十二臣》: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掌仪天下之政",在康熙朝各个重大事件中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纲、结党营私,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荣辱兴衰,最终难逃失势的结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