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会编撰前朝的史书,也正是如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两千多年前,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时期。但是在这么多的史书当中,大部分都是中规中矩,所记载的内容也都是经过「阉割」,只保留一些符合统治者需求的内容。不过也有例外的,在古代中国有很么一部神奇的史书,不仅仅是内容「劲爆」,就连它的身世也是充满波折的。这本神奇的史书就是《竹书纪年》。

幸运而波折的「出世」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史官所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西晋初年出土于战国魏古墓当中。之所以说它是本传奇的史书,就在于它幸运的躲过了秦始皇的那一场焚书。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在焚书的时候,规定了除了《秦纪》以外,列国的史书都要被焚毁。当时这本《竹书纪年》因为深埋地下而幸运的逃过了这一劫。

关于《竹书纪年》的出土,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据《晋书·武帝纪》记载:「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而在《晋书·卫恒传》记载却是:「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余万言。」同样的《晋书·束皙传》里面记载了:「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在这些记载里面虽然出土的时间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竹书纪年》是被盗墓者偶然间发现的。

也正是因为是盗墓者发现的,所以等到官府发现之后,这本书已经有相当严重的损害。据《晋书·束皙传》记载:「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不懂古书珍贵的盗墓者,把这五百多年前的竹简当火把用,等官府收缴的时候,《竹书纪年》已有部分被焚毁。再加上后来官府办事不利,在收缴古书过程中又破坏了一部分,史载:「汲郡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

随著「八王之乱」跟「元嘉之乱」的相继爆发,在长期的战火当中,包括《竹书纪年》在内的众多书籍烧毁于战火当中,史载:「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好在荀勖、束皙等人整理了手抄本,这本传奇史书才得以流传下来。

「劲爆」的内容,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竹书纪年》之所以称之为奇书,跟它「劲爆」的内容不无关系。我们所熟知的尧舜禹的禅让制,在《竹书纪年》里面成为了血腥的残杀。《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尧帝并非要将部落交给舜,而是要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可惜后来却被舜发动政变给囚禁致死,而他的儿子丹朱也被舜给流放了。后来的舜禅让给禹也不是真的,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舜也并非主动传位,而是被权臣禹放逐远方而死。

事实上,在同一时期里的《韩非子》对于尧舜禹的禅让,同样持否定的态度,据《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由此可见《竹书纪年》里面关于尧舜禹传位的说法并非孤证。

《竹书纪年》记载的第二个「猛料」则与商朝圣人伊尹有关。在传统的史书里面,伊尹因为太甲胡作非为,而将他囚禁起来,等到了太甲改邪归正之后便还政于他,伊尹也因为这件事而流芳百世。但是在《竹书纪年》里面,这个故事被彻底颠覆了。

据《竹书纪年》载:「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乃放太甲于桐,而自立也。伊尹即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如果《竹书纪年》的这一说法属实,那么一个古代的圣人将被颠覆。不过这样的说法应该不是很准确,因为根据后来发现的甲骨文,不难得知伊尹在商朝地位崇高,如果他真的发动政变自己当皇帝,那么后来的商朝皇帝不可能给他这么高的地位。

纵观《竹书纪年》的发现、整理以及它的内容,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充满传奇色彩的史籍,至于它内容的真伪那只能等更多的考古证据出土了才能证实。


要探讨竹书纪年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首先早知道它的来历,前世今生。首先我们先要明白一件事,这是一本史书

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 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 (《晋书·束皙传》)

竹书纪年的"前世今生"

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一说为太康元年(280年)或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人不准挖掘战国魏襄王(一说魏安厘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晋书·武帝纪》)。经过编校写定整理,共有古典文献16种75篇。

其中有《纪年》13篇,讲述了夏代、商代、西周、春秋和战国时魏国的史事。周幽王以后用晋纪年,三家分晋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前二九九年)止。根据这些以及古本《竹书纪年》辑本内容可以推论得出,《竹书纪年》大致上是魏国的编年史。

由于《竹书纪年》是盗墓时意外发现的,所以在被官方系统整理之前的保存状况并不好,破坏了很大一部分。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晋书·束皙传》)盗墓贼只追求真金白银,珍珠宝玉,何曾明白这些深埋地下的书简如何珍贵!竟是把五百多年前的竹简当火把照明,方便搜寻宝物。等到官府收缴时,已是残篇。而官府收缴过程中,由于不谨慎或者说是对竹简毫无重视,又把竹简破坏了一部分。汲郡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穆天子传·序》荀勖)

官府收缴后,荀勖、和峤等人对残简进行初次整理。古文字学家卫恒受命考定这批古书,但不久就在政治斗争中遇害,其后好友束皙接替他继续考定这批书。

《竹书纪年》原书早已散佚,荀勖、束皙等人所做的释文也随著该书的散佚没能流传下来

现存《竹书纪年》上下两卷,题沈约注,已非原书。《四库提要》广征博引,考证今本<竹书纪年>非原本。今本《竹书纪年》在南宋时已出现。晋时政治混乱,战乱不断,长达十六年"八王之乱",以及其后更为惨烈的"永嘉之乱",长期战乱中,汲冢古书原简可能就是在连年的战乱中亡佚。

在初唐时期,《竹书纪年》已经有了不同的版本。《纪年》十二卷。(汲家书,并《竹书同异》一卷)(《隋书·经籍志》编撰于初唐)

时至明代后期,出现一部《竹书纪年》流行于世;至清代,钱大昕、崔述等著名考据学家断然揭发其书为伪造,官方《四库全书》馆臣全体认同钱大昕等人的见解,并且系统地补充了证据。

清道光年间,学者朱右曾根据古史引录的资米辑佚并且编校成《汲冢纪年存真》一书;随后,王国维在朱右曾之书的基础上,继续考校补充,编成《古本竹书纪年辐校》,并且将从明代流行的《竹书纪年》称为"今本",坚定地指出这个"今本"纯属伪书。

至此,《竹书纪年》的种种版本源流已经尽数说清。

竹书纪年与传世史书的差距

在文献类书籍里, 《竹书纪年》被称作出土文献,与代代相承的传世文献大有不同,更接近历史发生的时间,自然是真实度更多。只是可惜原本《竹书纪年》早已散佚,现今只能根据前人学者的研究方向去深层研究。

《竹书纪年》内容大部分亡佚未存,但仅存的历史异说却是对早已被大家熟知的历史形成巨大冲击。

尧舜禹在《史记》里是圣贤先王,而在《竹书纪年》里舜囚禁尧因而夺得王位,夏启杀益而即帝位。

《史记》中商王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成汤墓葬之地桐官,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

而在《竹书纪年》中商代伊尹篡位而被商王后裔太甲所杀。

《史记》中,共和行政是周厉王被国人赶走之后,周公、召公二相共同执政。《竹书纪年》中"共和行政"的记载也与史记等正史不同,《竹书纪年》中则是"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国的伯,名和者,摄行君位。这与大众认知中的历史大不相同。

其中经传大异,则云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晋书·束皙传》)

《竹书纪年》有没有存在价值?

《竹书纪年》既然与传世史书有如此多的区别不同,那这本书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必要呢?答案是十分确定的,有存在价值!

最早认识到《竹书纪年》史学价值的是西晋的杜预,他在看到 《竹书纪年》后,专门为其著作 《春秋左传集解》写了一篇后序,评论 《纪年》对校订《春秋左传》的重要性。后序中说:"诸所记多与 《左传》符同,异于《公羊》《谷梁》,知此二书近世穿凿,非《春秋》本意。"

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 (《晋书·束皙传》)

《尚书·无逸》中提到商朝的"中宗",《史记·殷本纪》等典籍都认为中宗是商王太戊,但《竹书纪年》 却认为中宗是祖乙,后在清朝末年发现的甲骨文中就有"中宗祖乙" 的称谓,证明《竹书纪年》是正确的。

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尽管今本《竹书纪年》已被学者断定是伪书,但仍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尤其对于研究先秦中国史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启示。


谢邀。一提起《竹书纪年》,很多人就会说这本书会颠覆我们的三观。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夸张,但是这本书确实能让我们对现有史书中的记载产生疑问。在子渊看来,《竹书纪年》是一本真实性较强的奇书。当然,要介绍《竹书纪年》,还要从其问世之初说起。

西晋初年,汲郡(今河南卫辉)的官府抓了个盗墓贼,此人唤作不准(读音为Fǒu Biāo )。不料在审问这个盗墓贼的时候,他竟交代不久前曾盗挖了魏襄王的陵墓,还将魏襄王墓中的大量竹简运出藏于家中。据官府统计后,此盗贼偷得竹书竟有几十车之多。但这些竹简却大多使用战国文字,也就是古人所称的"蝌蚪文",这让人很难辨认出竹简上到底写了什么。因这些竹简是在汲冢这个地方被发现的,后人便将其称为《汲冢竹书》。

▲墓穴照片

然而,这盗墓小贼并不知竹简的重要性。据他交代由于冬天过于寒冷,家中还要生火做饭,想这竹简也没什么大用处,所以他平时就把它当柴火来烧。如若不是官府及时发现,恐怕这秦国的编年体史书也要彻底化为柴火灰。竹书被救出后,晋武帝司马炎便任命荀勗﹑和峤等人负责此书的考证工作,并将那些战国文字翻译成当时的文字以供后世流传。

▲《竹书》古本

这部书是按照年份来编著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十三篇记载了五帝、夏、商、周三朝、春秋的历史,一直写到"现任魏王",这书正是此前提到的《汲冢竹书》,又称为《汲冢纪年》。

▲《史记》残本

当荀勗﹑和峤等人将书籍翻译完成后竟惊出了一身冷汗,这可不是一部普通的历史著作,此书所记载的历史竟有与《史记》的内容相互印证的部分,其也有与《史记》内容相悖的内容。然而此书写成的年代早于《史记》,一时让人恍惚,不知究竟该信哪本书才好。现将与《史记》有出入之处简述如下:

1、舜帝囚禁尧帝、不许丹朱与父相见

"尧舜禅让"是我们熟知的一大佳话,无论是儒家经典也好,还是司马迁的《史记》都曾有记录,那么尧帝真的是心甘情愿禅位于舜的么?据《竹书》记载,尧帝年老,舜将其囚禁于平阳并将尧帝的帝位非法窃取,不仅如此,他还将尧帝之子丹朱关禁闭,不许父子相见,这就与其他史书记载完全相悖,舜帝"有德之君"的形象顿时幻灭。

2、有穷国后羿夺太康帝位。

《竹书》揭露了夏朝中断40余年统治的真相,并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夏启之子太康在位时,其每日沉迷酒色导致周边的部落首领,皆不愿臣服于他的统领之下。太康爱狩猎,在一次狩猎中,有穷国的王(后羿)竟借太康外出狩猎策动政变。政变后,太康只能流亡,后定居于阳夏一带(今河南太康),这也就是所谓的"太康失国"的由来。后经过了40年之久,在太康之弟仲康,仲康亲孙少康的努力下,这才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3、一代"贤相"伊尹竟流放幼主称王。

据《史记》记载,伊尹乃是一位不可多得难得的贤良之相,为了让成汤之孙太甲做一位明君。伊尹便送其至成汤陵墓所在地,也就是桐宫进行反复学习,伊尹则与大臣们共同治理国家,经过7年的学习,太甲有了大变化,伊尹便立即将太甲迎了回来并继续忠心辅助。然而《竹书》却不是这一说法,伊尹流放太甲并非为了所谓的教育太甲,而是为了流放幼主能够自立为王。太甲在那桐宫忍辱负重过了7年,在一次机遇下便从桐宫逃出,最后将篡位夺权的伊尹杀掉了。但此事因有诸多争论,以致到如今也没有定论。

▲文人骚客图

《竹书》还记有很多独家史料,可信度也相当高,如齐晋争霸时的"长城之战"。看过此书的人,纷纷夸赞它历史价值之高,后来更是引得晋代郭璞、北魏郦道元、唐代司马贞等文人们纷纷引用。这些文人并非浅学之徒,恰好相反的是,他们治学严谨,这也可见《竹书》是具有历史价值的,这些举动正是对那些怀疑《竹书》真实性的人的反击。

▲王国维画像

民国的王国维先生阅读此书后,不禁大喜过望,他高度赞赏了这部书的价值,更言道中国纸上的学问全部有赖于这些地下的学问,其在清朝朱右曾的著作下进行辑校。而钱穆先生则通过《竹书》校正了《史记·六国年表》。

由此可见,历史毕竟是人写的,是添加过修饰的。一次考古发掘,那些出土的文物便有颠覆一段历史的可能。我们不能完全推翻以前所记载的历史,也不能完全听从权威,应当时刻保持著严谨审慎之心。

参考文献:

《汲冢竹书》 《史记》


《竹书纪年》发现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pi zhun,「不」通「丕」)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也称魏安厘王)的墓葬时发现大批竹简。每块竹简长二尺四寸,上有用漆写成的古文字四十个。不准为了盗取墓内财宝,把竹简烧了照明。等到官府得知后,捡得没烧完的竹简几十车。竹简上的文字是战国时期六国的古文。而西晋时通行的已是隶书,当时人们不认识,因字体象蝌蚪,就管它叫蝌蚪文。

这批竹简被发现后经荀勖、和峤、束哲、卫恒和杜预等人整理、研究,改写成当时通行的隶书体,共得书十六部,七十五篇(其中完整的六十八篇,残缺的七篇,总共十多万字)编入当时图书目录中的《中经》,列为典籍。这里面有《纪年》十二篇最为重要。因它原系用古文(秦以前文字)写成所以又称《古文纪年》;又因是在汲郡的古墓里发现,所以又称《汲家纪年》。直到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用此书作纪年,为说明出处,就特地加上「竹书」二字,称为《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也是目前发现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在「焚书坑儒」中被焚的编年通史。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与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系年》相类。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所记的战国部分,同司马迁的《史记》差别就很大。

《竹书纪年》原简应该是战国时魏国的官修正史,也有研究者认为是私人所撰写的编年通史。所记载得自黄帝到战国魏襄王20年(前299)之间的历史,丰富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颠覆了很多传统儒家学说奉为圭臬的记载,其中就包括「尧舜的禅让说」、「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王杀季历」等记载,因此遭到后世儒家的极力禁毁。


《竹书纪年》是史学界有名的《汲冢书》中的一种 , 分今本与古本。

它是晋武帝时期汲郡一个名叫不准的人发现的 ,没错,就是叫不准,好奇怪的名字。

不准是一个盗墓贼,他从春秋时期一位魏王的坟墓里盗掘出土的。 据说当时出土的科斗文竹简有数十车。蝌蚪文是先秦时期出现的一种古文字体,也有人称之为蝌蚪篆。

由于这批竹简的出土年代说法不一,出自哪位魏王之墓也说法不一 ,有说是 「魏襄王墓」 ,也有说是魏安厘王 ,再加上后世竹简失传了 , 因此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认为是「汉后人伪作 」。后来关于这部古代上古史书的真伪,还存在多种观点。因为这部史书存在古本和今本两种版本,大部分史学家,包括王国维,梁启超,钱穆,顾颉刚等人都认为古本是真实的历史记载,对于今本的真假有的会表示怀疑。当然也有一些史学家对古本和今本统统表示怀疑,这里面包括著名史学家吕思勉。

第一,《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真实性如何?

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竹书纪年》的真实性。比如《竹书纪年》 : 「懿 王元 年 , 天再旦于郑 。」 后来张闻玉教授教授考证应该是十八年。在周懿王十八年 。周懿王元年为公元前 9 16 年 ,周懿王十八 年为公元 前 899 年。

这年是否发 生过 「天再旦于郑 」,也就是在郑地发生日食的现象呢?

据贵州工业大学葛真教授推算 ,公元前 899 年 ,儒略历 4月2 1日,丑正四月丁亥朔 ,上午 4 点 30 分 ,天已大亮 。 太阳升起时发生日全食天象。 最大食分0.97 , 至 5 点 30 分 ,天又亮了。(见《贵州工学院学报》 1980年葛文) 。

1987年美国周鸿翔等的推算结果与葛真相同, 即周懿王十八年,公元前899年四月,确实发生过日食天象。 证明《竹书纪年》所载懿王十八年发生日食 ,完全可靠 。

类似的《竹书纪年》中还有 十几个事例 ,所载时间和历史事件 ,都和相关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物以及青铜铭器所记载的完全一致 。特别是像日食,月食这种罕见的天象记载 ,绝非是后来人能杜撰得了的。 也可以证明《竹书纪年》的真实性。

第二,为什么古代很多儒生不承认《竹书纪年》?

这是因为《竹书纪年》这部史书里面记载的历史事实,很多都颠覆了传统儒家赞美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和司马迁的《史记》也有很多的不同。

三皇五帝时代,在儒家的文献中,那是一个遵守各种礼仪道德的黄金时代,政权的交接,都是自觉的禅让,大家都是高风亮节的英明贤君。

可是在《竹书纪年》里,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上古时期政权的交接,一样充满了血腥和阴谋。舜帝根本就不是什么谦谦君子,分明是一个贪图权力的野心家。

「尧之末年 ,德 衰 ,为舜 所 囚 。」

尧帝年老之后,被舜囚禁起来。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

舜把尧帝囚禁之后,不让舜和他的儿子丹朱见面。

「舜篡尧位 ,立丹朱城 ,俄又夺之 。」

舜篡夺了尧帝的王位,封赏了舜儿子丹朱一座城池,后来又把城池给夺了回来。出尔反尔的小人。

「后稷放帝朱于丹水 。」传说中的大圣人后稷也是一个阴谋的合谋者,后来就是他把丹朱放逐到丹水。

包括千古被人歌颂的伊尹等大贤人,在这部古书里面,都是残忍无比的阴谋家。总而言之,在竹书纪年里面,把很多榜样和标杆都给粉碎的一滩狗血!

这可能即使后世很多学者,尤其是封建卫道者不愿意承认竹书纪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认为,正因为如此,竹书纪年才是真实可信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完全符合人性!

人类对于权力的追逐是永无止境的,为了庞大的权力,夺权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

王座之下无亲情!

为权力互相厮杀才是真实的历史,把权力像臭狗屎一样推来让去,才叫虚假!


《竹书纪年》是记载先秦历史的一部史书!

近年来,《竹书纪年》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我也是近几年才听过的,也专门去了解了下。

《竹书纪年》,也叫做《汲冢纪年》,名字是后人起的,起初不为人所知,是因为它藏在了陵墓里,要是知道就怪了,之所以逃过秦始皇焚书,是因为在战国末期,他被魏国安厘王带到了陵墓里,也许老魏王喜欢读书吧!西晋的时候,在汲郡古墓出土,就有了现在的《竹书纪年》,由整理出来的那部分组成。

这部史书记载著夏商周到战国的历史,如果是一部普通的史书,也不会一出现就震撼世人,《竹书纪年》的价值取向不仅和《史记》不同,而是相反,它所记载的往往是血腥的军事政变,超出后人接受范围的记载,怪不得老魏王如此有趣,原来是看了这样的书。

举个例子,《史记》记载,商朝时,太甲被伊尹囚禁3年,然后见到太甲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就把国家重新教给他,而《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逐太甲,自立为王,后来太甲潜回杀了伊尹。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多不为人所接受,也不知道是《竹书纪年》记载有误,还是司马迁老爷子使性子!

但是不管怎么说,《竹书纪年》都有非常大的价值,对研究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有很大的作用。

【我是颍州小史官,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更多文史野趣可以点关注哦!】


感谢我不请自来。

竹书纪年,马王堆辛追夫人出土的文物,而且这本书一出世,刷新了史学家的三观。

里面记载了夏代的历史到魏襄王的历史,而且竹书纪年里面记载过这么一段历史和史记记载不同。

在尧年老的时候,被舜囚禁起来,并且阻挠蒙蔽丹朱(丹朱是尧的儿子),使得(丹朱)不能见到尧。」

首先,《竹书纪年》这本书有许多内容值得怀疑,许多处记录与其他书的记录有出入;但也有正确的地方。

其次,就这件事而言,我们认为有很大的真实性。可以说明当时对权力争夺的激烈,尧禅让于舜,也许只是个政治谎言罢了。

可能是舜控制了尧,且逼迫了尧的儿子丹朱。有个别学者曾写论文讨论过这句话的真实性。


我相信很多朋友刚接触《竹书纪年》的时候,会认为被尧舜禹禅让的「真相」毁三观,特别是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更是将此说发扬光大。然后我们对照一下「人性」,很可能会偏向这种说法, 而认为儒家的禅让都是粉饰。那么,《竹书纪年》到底是什么书呢?我们先简单了解下。

《竹书纪年》是西晋太康年间汲郡魏国古墓出土的竹简,所以也叫《汲冢纪年》,全书分为《夏纪》《殷纪》《周纪(附五帝纪)》《晋纪》《魏纪》,记载从五帝到战国时期的历史。《竹书纪年》原本在唐宋时期失散,明代出现伪造的《竹书纪年》,后世称为今本《竹书纪年》;而清代的朱右曾、近代的王国维、现代的范祥雍等人将散在古文献的《竹书纪年》汇集考证,即古本《竹书纪年》。

那么,《竹书纪年》是战国魏国著作;从写作时间来看,并不比记录禅让的《墨子》《孟子》等书早;而且,对于上古禅让这部分,其实同时期《荀子》《韩非子》等著作也是否认的,甚至孟子本人也很含糊地说,禅让并非是尧舜之间禅让,而是天命相让。可见,尧舜禹的权力更迭真相如何,到战国时期根本不清楚了,大家无非都是一种托古改制的情怀。所以对于上古史的记载,《竹书纪年》未必比《史记》更可靠。

那么,《竹书纪年》价值到底在哪?顾颉刚先生说「这部书的依据有三:一是传说。西周以前的事,其实全部是传说,因为没有历史的文字材料。这个部分,价值不太大。二是春秋时代的部分,因为有了《春秋》这部书,所以价值也不算大。三是战国部分,由于是当时的纪年,所以价值之大,如同《春秋》一个样。这部书,仍可以纠正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关于战国史事的错误。」

可见,因为《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那么最有价值的其实是战国史料,这是我们应当重视的。

感谢阅读!


公元279年,发现《汲冢书》。「汲」是汲郡,「家」是坟墓,也就是「汲郡坟墓里的书」。它的发现,受到当时和以后文史学家们的重视。近代学者更明确指出,《汲冢书》和西汉发现的古文经以及近代殷墟发现的甲骨,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那么《汲家书》究竟包含些什么内容,为什么对它评价这么高呢?

先从它的发现谈起。

公元279年10月,西晋时汲郡有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战国时魏国国君的坟墓,出土大量殉葬品,其中有铜剑、磬、钟、玉律等物,以及大批竹简。每块竹简长二尺四寸,上有用漆写成的古文字四十个。可惜的是,不准不懂得这些竹简的重要性,为了盗取墓内财宝,竟把竹简烧了照明。等到官府得知后,还捡得没烧完的竹简几十车。竹简上的文字是战国时期六国的古文,到西晋时,通行的已是隶书,人们不认识,因为看它象蝌蚪,就管它叫蝌蚪文。这批竹简后经荀勖、和峤、束哲、卫恒和杜预等人整理、研究,改写成当时通行的隶书体,共得书十六部,七十五篇(其中完整的六十八篇,残缺的七篇,总共十多万字)编入当时图书目录中的《中经》,列为典籍。这些《汲冢书》中,有《纪年》十二篇,是最重要的。因它原系用古文写成所以,又称《古文纪年》;又因为是在汲郡的坟墓里发现的,所以又称《汲家纪年》;直到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用此书作纪年,为说明出处,就特地加上「竹书」二字,称为《竹书纪年》,从那时起,人们也就以《竹书纪年》为正式书名了。

《竹书纪年》是以编年体记事的史书,记叙了夏、商、周三朝历史,记到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后,就接记晋国政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就只记魏国史事了。至于它的作者,已经无法知道。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魏国史官所记,如是史官所记的国史,目的是为了保存和流传,决不会拿去殉葬的。因此,又有研究者认为是私人所撰写的编年通史。

《竹书纪年》发现的意义是很重大的。首先,我国按编年形式记载春秋以前历史的书是很少的。《竹书纪年》丰富了我国古代史的内容,如「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王杀季历」等记载,跟古代传说和古代史书都不同,因而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竹书纪年》所记的战国部分,同《史记》的差别就更大,可用以纠正《史记》的很多错误。自从《竹书纪年》发现后,就引起了当时和后世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纷纷引用以研究古代历史。如司马彪就据以驳正了谯周的《古史考》一百二十二条。此外,郭璞的《穆天子传注》,干宝的《搜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李善的《文选注》,刘知几的《史通》,李昉的《太平御览》,王存的《元丰九域志》,罗泌的《路史》,胡应麟的《三坟补逸》,鲍彪的《战国策注》和顾炎武的《日知录》等书,都曾引竹书纪年》来说明历史问题的,可见其史料价值之大。

其次,《竹书纪年》的发现,为整理战国时期的古文字创造了条件。当时参加汲冢古文字整理工作的续咸,写成了《汲冢古文释》十卷,卫恒也著有《古文官书》一卷,并分析了同字异形的文字好几百条,论证了秦朝统一文字以前,战国古文是因时因地而异的。

《竹书纪年》,这部从坟墓里发现的珍贵编年史书,虽然史料价值很高,但同传统的古史说法差距很大,反遭那些传统派学者的非难和排斥,渐渐地不为学术界所重视。唐朝以后逐渐散失,至北宋末年已亡大半,南宋时就只存三卷了。但是,明朝嘉靖年间却出现了一种分上、下两卷的《竹书纪年》,即今本《竹书纪年》,内容跟古本有很大的不同,经清代学者考定是明代范钦的伪作。于是,学者们多方努力作古本的辑铁工作,一时有关《竹书纪年》的著作就达十余种之多,最重要的是朱右曾的《汲家纪年存真》二卷。后来,王国维在1917年依朱氏原书作补充、订正,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一卷,共得四百二十八条又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逐条指明今本伪托的痕迹。解放后,范祥雍于1956年出版了《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在朱、王二书的基础上更加增补。1960年朱希祖的《汲家书考》出版,该书从来历、文字、篇目和内容、校理年月、校理人物等五个方面,对汲冢书作了详考,从而将对《竹书纪年》的研究推向了更系统、更全面的阶段。


今本竹书纪年,大家都说是伪书。确实可能嫌疑很多,但是,你们真正了解他在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重要作用吗?一帮小娃娃,只会人云亦云。

好好的一本书,就是不认。我仔仔细细分析了西周诸王年份,包括武王伐纣年份,都是准确的。武王6年,周公摄政王7年,成王亲政30年,等等。可以用尚书,史记,逸周书,出土青铜器铭文,以及,现代人推算的天文事件,月相等等来证明。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