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定义日本战国时代。

什么是日本战国?

简单的来说,在这段时间内日本内部群雄林立,不听从中央(天皇与幕府)号令,时常暴发互相混战、私斗的情形,积弱不振的中央与逐步兴起的地方势力使得日本陷入分裂的局面。

直到新的势力兴起并且以军事实力或是外交手段使得各势力臣服才使日本战国时代终结。

此辞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

20300543386468143919002898820_s.gif

日本战国分国图

学历史的当然必须要了解时间范围,以下归纳为三种说法
1.1467(应仁之乱)-1600(关原之战结束)
2.1467(应仁之乱)-1603(江户幕府成立)
3.1467(应仁之乱)-1615(丰臣家灭亡)

01200000029288134399690625487.jpg

 

前情提要结束后,直接切入主题-日本战国的早期

西元1467年爆发应仁之乱前,日本政局早已逐渐步入分崩离析的局面,内有关东的古河公方(公方,为统治者,到后期成为在地实质的统治者)与足利幕府对抗、政治刺杀等,外有地方爆发的一揆(有共同之义,大致等同起义),两种因素使得足利幕府无法控制,试图中央集权的目标一直无法实现。更在西元1441年将军遭到赤松氏刺杀,山名氏参与讨伐赤松氏的行动,因功使得山名氏一举成为西国的大势力,而山名氏的崛起使幕府的最高行政官之一的细川氏试图对抗。透过一连串的继承问题与山名氏打对台,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长子足利义尚诞生后引发继承之争,原定的继承人足利义视因八代将军义政生下嗣子-义尚,造成继承权问题。各地诸侯纷纷投入山名氏或是细川氏的阵营,从两家之争演化成两大势力的斗争,在西元1467年爆发应仁之乱。

 

东军 细川氏联军(足利义视-八代将军之弟) vs 西军 山名氏联军(足利义尚-八代将军之子)

3044395a47793030.jpg

应仁之乱势力分布图

战事初期,东军略占优势,但随著中国地方西部(本州岛的西部)的诸侯-大内政弘援助西军后,情势转变,战局陷入僵持不下的局面。

随著双方领导相继去世与将军人选定下后,在西元1477年双方和解,结束应仁之乱。

在这段时间内,京都破败、地方原本的诸侯遭下属透过军事或政治手段(有点类似政变),替换领导者,称为下克上。中央部分,天皇的权力依旧低落,将军的权力下滑十分严重,论为各势力的工具,实权遭到下属篡夺。

至此,旧势力的没落(公家与名门),取而代之的是国人(地方豪族)或是有力大臣。

下载.jpg

八代将军-足利义政

 

将军的诏令仅是诸侯们夺权的工具,实际上几乎无人听从将军的号令。

各地诸侯的兴起与私斗,而明应之变的爆发,将军的废立事件更使幕府威信尽失。

Sengoku_period_1500.png

在下克上的风潮中,

下载 (1).jpg

伊势宗瑞(北条早云)

明应之变时,关东地区的伊势宗瑞(日后的北条早云)对抗足利茶茶丸,后者因杀害家内重臣失去支持,使伊势宗瑞得以获得其领地,并用计智取小田原城,做为日后北条氏的根据地。

 

200px-Amago_Tsunehisa.JPG

尼子经久

大致同一时期,中国地方的尼子经久无视将军号令,拒绝上缴税收,遭到幕府号召附近诸侯讨伐,兵败后幸存,并且日后夺回居城-月山富田城,并且平定附近的势力。

 

250px-Motonari_Mouri02.jpg

毛利元就

邻近尼子氏与大内氏的强大,使居于中间的安艺豪族-毛利元就试图寻求生存之道,先臣服于尼子氏,并且击溃安艺最大的势力-武田氏(不是武田信玄那一只),获得存续后,由于尼子氏介入毛利政争,在了解政争后,毛利元就转投大内氏,并将其长子-毛利隆元送至大内家成为人质。

 

46536_6.jpg

斋藤道三

美浓国也有很大的变动,原本的领导-土岐氏遭到重臣-长井规秀的驱逐,后者自立,继承斋藤氏(斋藤道三)。

至于中央则爆发了惨绝人寰的悲剧,而地方上又有更多的新势力崛起,旧势力凋零,详细内容请待下回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