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曹魏元气大伤!

第一,墙倒众人推,北方西凉趁火也来烧一把

赤壁之战前,曹操风头正劲,没人敢动手。

而赤壁一役,曹操丧犬而归,人家就有想法了。西凉的马腾韩遂已蠢蠢欲动。

而经过惨败的曹操也从曾经急功近利的心态中走出来,先稳固北方,在寻找南下的机会。

第二,曹操认定孙刘联盟不稳固,逼的越紧,只会让孙刘更加地抱团取暖

历史上两个国家的结盟都有其薄弱之处。一旦强敌入侵,盟誓便紧,一旦敌情消除,这种盟誓就会淡化,甚至出现矛盾。曹操采取隔岸观火之策,事实证明,孙刘为了荆州归宿,矛盾也日益激化。

第三,曹魏常年征战,刚好趁此机会休养生息

曹魏政权从官渡之战险胜后,士气大振,此时的曹军是一只虎狼之师,风头正劲,而赤壁一战,让这支虎狼之师狼狈而回。此时的曹魏士气不可同日而语,急切出征,适得其反,不如此时休养生息,毕竟,孙刘也是刚刚经过大战,无力北伐。双方停战,休养生息对曹魏政权有利而无害,毕竟三个政权里,曹魏无论疆土,人力,财力都占绝对优势,政治上,曹魏还携天子以令诸侯,修养生息给曹魏带来的恢复度远比孙刘高出不少。

第四,曹魏已确实无力南征

赤壁一战,曹魏水军损失殆尽。而南征,曹魏的步骑基本只能望江兴叹。操练水军也非一日能成。况且,南征,只能速胜,一旦陷入持久战,曹魏就将失去天时地利人和。不适应南方的天气,陷入南方复杂的地形(吴国有长江天险,属国有蜀道艰难),同时在别人的土地上常年征战,人家是自己家,你是外客,必失人和。三者尽失,结局当然会惨败。所以,南征,必须一击致命。否则,只是拖入战争泥潭。我相信,手握中原,占尽优势的曹魏肯定不愿意去趟这么吃力不讨好的浑水。发展才是硬道理。


曹魏没必要急著进攻蜀汉。以曹魏雄踞北方大片领土,拥有天下半数以上人口的基础。曹魏只要耐心发展经济,休养民生,就能把蜀汉和东吴甩在屁股后面。而且,此时的曹魏一直在忙著解决加强皇权,缓和士族矛盾和发展经济等问题。

咱们看下三国之间的土地和人口对比。

曹魏统辖地区有九州,包括冀、兖、青、并、徐、豫、雍、凉及司隶区,户口总数约六十六万户,人口约四百四十三万。  

东吴拥有扬、荆、文三州,总户数五十二万户,人口两百三十万左右。

蜀汉只有益州,总户数三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左右。

曹魏占有这么大的优势,根本就不急。当时,农耕社会,人口和土地就是国家实力的基础。曹魏都不用打他们,就这么自我发展五十年,孙刘必将闻风归降。急的是蜀汉,急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北伐的话,还能以攻为守。蜀汉还能多活几年。

东吴孙权五征合肥,也是以攻为守。为的就是让合肥一代成为无人区,成为战争的缓和区。

最重要的事,曹魏忙著加强中央集权,缓和士族矛盾和发展经济。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宗亲对皇权的影响,缓和士族矛盾。曹魏实行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从士族选官入仕,打破了宗亲对选官权的垄断。这相对缓和与士族的矛盾,也导致了曹魏的权利流向士族。同时,曹魏还对青州、徐州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用兵,消灭了臧霸、孙观等为首的割据势力。

在经济上,曹魏坚持屯田,国库日渐充足。再加上,曹魏此时采取战略防守,北方的生产得以恢复。

(文|勇战王聊历史)


赤壁之后还没有蜀汉政权呢,后来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曹魏也不是没有主动进攻过。

我们可以看看赤壁之后都发生了什么大事。

208年,曹操战败,元气大伤,暂时无力南下。刘备占据了半个荆州,也就是所谓的借荆州。

211年,曹操攻破马超,取得关中。同年,刘备受邀入川。

212年,曹操南下,进攻孙权,双方在濡须口对峙,曹军无功而返。此时刘备驻军葭萌关,名义上是阻挡曹操。

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

214年,孙权率军破宛城,进攻合肥,被张辽击退。伏皇后、国丈伏完谋诛曹操,被曹操发现。而刘备此时取得了益州,自领益州牧。

215年,曹操征汉中,张鲁投降,曹操得汉中。张辽在逍遥津大败孙权。

216年,曹操称魏王。

217年,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再败。

218年,曹军破乌桓,鲜卑投降。

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获胜,取得汉中,称汉中王。同时,关羽水淹七军,失荆州,被杀。

220年,曹操病亡,曹丕称帝。

221年,刘备称帝,蜀汉政权正式建立。同年,伐吴。

222年,孙权称吴王。陆逊败刘备。

223年,刘备病故,刘禅继位。同年,曹魏五路伐蜀。吴蜀重修于好。五路伐蜀这件事三国志没有记载,不过以当时的形势,曹魏应该会派兵进攻,毕竟当时蜀国非常虚弱。但是吴蜀及时修好,使得曹魏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威胁,因此这次进攻应该是不了了之。

从此以后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跟司马懿斗法的时代。

刘备死后,蜀汉和孙吴联盟一直保持到灭亡,他们遥相呼应,致使曹魏不能相顾。而曹魏内部由于曹丕曹睿都是英年早逝,政局不稳,使得曹魏不得不采取守势。


此说因何而起?稍微读一读史书,便会发现,其实自东汉末年开始,各诸侯间便长期处于相互征伐之中。所谓赤壁之战后,曹魏政权从不主动攻击蜀汉政权,是一种误解。在此,简单地分析下这一问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南下时遭遇孙刘联军抵抗,兵败于赤壁,加之军中发生瘟疫,于是撤兵。史学界一般认为,这场战争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此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的部分地区,开始向巴蜀扩张,逐渐壮大起来。而曹操则也忙于同韩遂、马超、杨秋等人争夺关中地区。在不少人眼里,似乎曹操并未主动进攻刘备,实则大谬!

首先,赤壁之战中,曹操并未伤及筋骨,不过是借机返回北方,继续巩固既得势力范围。而且,在曹操南下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荆州的部分地区,并派乐进驻军青泥,同关羽对峙,双方互有攻防。而在曹操去争夺汉中的时候,又加派曹仁驻军樊城,对荆州形成了威胁。所以,就荆州一线来讲,曹操并未放弃进攻的势态,而其襄樊之战的爆发,也绝非是关羽好大喜功、主动挑衅的结果。

其次,在刘备占据巴蜀后,曹军便与其展开了断断续续的战争。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获取了益州,而曹操则收降了张鲁,汉中暂归曹操。此时,曹操派夏侯渊和张郃镇守汉中,两人不断地攻打巴地,侵犯刘备的势力范围。刘备最初派张飞、马超等人反击,取得了局部胜利。此后,又耗时数年,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取得了汉中。

当然,严格来讲,这一阶段还不能将刘备集团称为「蜀汉政权」。刘备称帝,是在曹丕改元称帝之后。这时,关羽也在襄樊战争失败后,遭东吴趁火打劫,败走麦城,落得个身首异处。那么,刘备称帝,建立「季汉」(即大家熟知的「蜀汉」)政权后,曹魏是否就没有主动进攻过蜀汉呢?当然有!

刘禅继位后,在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夏侯玄等率兵征讨汉中,蜀军不得不派重兵解汉中之围。除此之外,双方还发生过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曹魏根本就没给蜀汉喘息的机会。这些不是主动进攻,又是什么呢?至于蜀汉末期,曹魏对蜀汉的征讨,更不在话下。


江叶读史,不请自来。提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魏国的精明了。当时的天下,曹魏实力最强,统一天下也是指日可待。但也难保不会出变动,所以曹魏步步为营,特别是战略运用最让人佩服。以下这个问题正是曹魏的战略运用的例子。为什么曹魏赤壁之战后长时间不进攻蜀汉,我们三方面来看。

韬光养晦,积聚力量

曹魏虽说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强的,但赤壁之战也算是受了巨大损失,说明当前实力还不足以彻底打垮吴蜀。所以,在赤壁之战后魏国开始恢复实力,更重要的是要积攒更强的力量。

在这段时间中,对外曹魏以守为主,反正吴蜀实力也不足以攻破防线。魏国推行屯田令,大力发展农桑,减轻税赋,与民休息。经过数年的发展,魏国实力不仅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的数倍,而且人口、粮食等战备物资储备丰富。与吴蜀相比,实力在数倍之上。

因此,魏国的退守不是害怕,而是为了积聚更大的力量,以逸待劳,将来以压倒性优势一统天下。韬光养晦,是哲学,更是一个国家的治国之术。懂得隐藏,才有一击必中的力量。此其一也。

战略选择,逐个击破

正因为赤壁之战,让魏国认识到,虽然自己实力强劲,但吴蜀联合还是有很大麻烦。所以,魏国转变战略,离间吴蜀,以逸待劳。

首先,在魏国退出战斗后,没有了共同的敌人,时间一久,吴蜀必生嫌隙。与此同时,魏国去示好吴国,离间吴蜀同盟,为自己之后的进攻免去困扰。果然,在赤壁之战后,吴蜀摩擦渐渐生多,再加上吴蜀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这个时候吴国取荆州,杀关羽,吴蜀反目。之后吴蜀爆发夷陵之战,两国实力都损失惨重,而且结下了死仇,联合和可能性很小了。魏国做得了一次鱼翁,在吴蜀消耗的时候,自己默默发展增强,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其次,若想一统天下,必先取蜀汉。而这个时候的局势,蜀国是最为著急的,因为蜀汉如果一直蜗居在巴蜀,结果只能是最先灭国的。因此,赤壁之战后,诸葛亮相继六出祁山,一直攻打魏国,想要夺取关中,求得生存之地。但魏国有绝对的实力,死守关中,在这个过程中消耗蜀国实力。所以结果就是,蜀国数次北伐,不多的国力耗费一空,再也无力出击,后期只能死守,坐等灭国。

在战略上,既拆散了吴蜀同盟,又消耗了两国实力,放大自己的优势,给自己的下一步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魏国不出击,是其最为聪明的战略选择。此其二也。

蜀地易守难攻,以逸待劳方为上策

赤壁之战后,一方面魏国需要积攒力量,修养生息。另一方面,蜀国实力尚存,魏国也没有太大的把握攻取。

蜀汉所在的巴蜀地区易守难攻,特别是有剑门关等险要的群山险关阻隔。俗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汉不需多大力量就可以守得住,而且有诸葛亮坐镇,很有可能在进攻中受到巨大损失。更危险的是,如果魏国陷入与蜀汉的战争中,很有可能遭到吴国进攻。

因此,要在敌人最弱的时候打击敌人。到了后期,蜀汉在数次北伐中实力耗费一空,诸葛亮也病逝,蜀国内部争权夺利,取之易如反掌。赤壁之战后,蜀汉实力尚存,此其三也。

以上就是江叶的一些看法,大家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赤壁之战后,曹操不但江东没有得到,本来已经到手的荆州也丢掉了大半。被迫狼狈的撤回北方,并且直到死亡也没有在主动进攻南方,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曹军元气大伤,损失了一大批精锐部队,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而且,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方面都大举反攻,曹操在襄阳、合肥等战线上疲于防守,经过好大劲最终才稳定下来,这是也没有余力去进攻孙刘两家。

其次,赤壁之战的失败导致内部反对实力的兴起,曹操用了很大一部分精力来消灭反对势力。此外,马超、韩遂趁火打劫,兴兵进犯,曹操被打得一路割须弃袍,后来费了好大劲,使用反间计等才打败了马超,总算消除了西北的挑战势力。

随后,曹操选择攻打较弱的张鲁,征服汉中,此时刘备已经攻取西川。有谋士建议立刻攻打刘备,但是曹操鉴于之前拿下荆州没有见好就收就去打孙吴,结果连荆州都丢了的教训,所以没有贸然去打西川。刘备在西川站稳后,又攻打汉中,曹操迎战,最后至亲夏侯渊战死,汉中也丢了。好在汉中对曹魏来讲不是那么重要。但是接著关羽攻打襄阳,救援的于禁也被关羽所灭。几番打击下,曹操甚至打算迁都到黄河以北。好在孙权背信弃义,最终断了关羽后路,解了曹操之难。但是曹操此时已经离死不远了。

综上所述,赤壁一战对曹操的打击很大。此后,曹操一直在内外各条战线上疲于奔命,自然不敢主动进攻南方了。


这中间发生了好多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曹操死了,曹丕上位曹丕,上位风险很大。当时曹彰带兵在外,他带兵回来不承认。就在这关键的时候,汉献帝把皇位传给了曹丕,这是汉献帝做的最英明的决策。所以曹丕对汉献帝时感恩戴德,善待。以天子礼仪,共享天下。

曹丕就开始整顿内部,等他把内部整顿好的时候,自己就挂掉了。这个时候,孙权跟诸葛亮已经结成了联盟。我们两个的实力可以跟曹魏抗衡。加上东北还有一个公孙家族。

曹丕死了,魏明帝励精图治,国力渐渐强大,完全掌控了整个北方,这个时候他想统一天下,但是已经挂掉了。所以便宜了司马家族。司马家族在曹丕和魏明帝两代人的基础上继续强大,而且发展一切顺利。而此时,蜀汉进入刘禅最昏庸的十年。和孙权昏庸的晚年。

他们内部的不稳,而魏国内部一片安稳,司马是牢牢掌握局势。前后相比巨大差别。


蜀国政治稳定,皇权一直在刘禅手中,没有皇位的更替就没有内乱的祸根。诸葛亮建立了完善的政治法律制度,后人萧规曹随就可以。孙刘联盟稳定。

魏国皇位更迭不断曹丕当了四年皇帝,曹睿当了13年皇帝,北方鲜卑,公孙渊作乱,后方不稳自然不能南下。曹芳当了皇帝年纪小没有发言权,就是曹爽和司马懿斗,长大了就是司马家说了算了。魏国内部政治斗争激烈,无法形成统一力量。

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后来要不是邓艾冒死偷渡阴平,蜀国未必就那么容易被灭。


蜀地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之地,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管是曹操还是曹丕在位的时候,最先攻取的都是江东。因为江东比蜀国好打,这是战略问题。

曹魏想的是先平定南方,然后顺长江而下再平定蜀地,如果东吴也被打败的话就会呈包围蜀国之势。发展个几年的话,蜀地不就不攻自破了吗。就算蜀国再垂死挣扎,也比不了魏国的地大物博。


这个问题错的离谱

1、赤壁之战是208年,

2、曹魏成立于220年,

3、蜀汉成立于221年,

4、孙吴成立于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

小编问赤壁之战后曹魏为何不灭蜀??

因为赤壁之战后12年,才有曹魏政权,13年后才有蜀汉政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