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词,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2.汉代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特指由长安向西直通欧洲的商路,而不包括向东的商路。 3.作为重要的产粮区,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是后来出现的,而成都平原早在战国时期就是「天府之国」了。 4.佛教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后,而不是西汉末年佛教刚开始传入之时;道教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之后,而不是在其刚开始形成之时。 5.隋朝大运河只能说是「开通」,而不能说是「开凿」,因为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凿出来了。 6.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小农经济的正常存在以确保国家的赋税收入,一般会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但北宋统治者则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7.明朝的「省」并不等同于元朝的「省」,它是指明朝在地方分权后的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8.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而不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中国近现代史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激化;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只有一个,即《天朝田亩制度》,而不是《资政新篇》。 2.戊戌变法期间颁布的法令中废除了八股取士,但科举制则在1905年被废除。 3.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派别内部的政体之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也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5.新三民主义并不等同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党并不是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而是一个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6.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没有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7.「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矛盾。 8.第四次反「围剿」时,「左」倾错误已经在中国共产党内占据统治地位,但由于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的错误指令,才取得了这次斗争的胜利。 9.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只是在军事上、组织上,而在思想上清除「左」的错误则是在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上;遵义会议只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当时中央负总责的是张闻天而不是毛泽东。 10.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也标志著「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 11.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战场,而到了相持阶段后,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则是抗战的主战场。 12.抗战期间,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是「双减双交」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以及联合地主阶级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政策承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但也限制了封建剥削。 13.抗美援朝属于民主革命任务,但不属于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没收官僚资本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种性质。 14.1951年开展的「三反」运动是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进行的,对象是国家干部;而「五反」运动是在私营企业中开展的,对象是不法资本家。 15.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而不是集体所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1949年~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16.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其中的「和平过渡」既不是指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也不是指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指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17.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正式形成是在党的十三大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管理方式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19.「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却成功地解决了香港与澳门问题。

世界近现代史

1.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以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为标志——误以为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误以为是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虽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所阐述的太阳中心说也不完全正确。但它引起欧洲思想界和科学界的极大震撼,引发了欧洲科学界以科学态度和全新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的热潮,所以史学界将它作为欧洲自然科学的开端。而牛顿力学体系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系统的理论概括,它才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 3.完成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船队,而非麦哲伦本人,因为他在菲律宾群岛的内部冲突中被杀了。 4.热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高潮阶段结束的标志——误以为是大革命失败的标志。 热月党人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执政后只是清除了雅各宾派的一些过于激进的措施,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没有丧失。 5.第一部「人权宣言」是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误以为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美国《独立宣言》颁布在先,最早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宣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法国的《人权宣言》之所以名声更大,一来是由于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二来是由于它原本的名称就是《人权宣言》,三是由于它比美国《独立宣言》更系统、全面;四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更在于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将它带到了世界各地。 6.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误以为是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代替以国王为标志的贵族特权,以法治代替人治,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封建社会的重要表现。但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运动刚刚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尽管《权利法案》具有宪法的性质和作用,但它的完整性、系统性等外在形式和反封建内涵与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之间还有较大距离。 而美国1787年宪法,吸收了欧洲启蒙运动高潮时期思想家们反封建的理论成果,其形式和内容都趋于成熟。 7.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领域的突破首先在美国实现——误以为是英国。这一领域的第一个发明是1804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的汽船,而不是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的火车机车。 8.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才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双重作用——误以为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作用在开始时就具有双重性。 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只具有野蛮的掠夺性,并不具有破坏落后地区原有的经济体系和政治制度、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双重作用。 而工业革命后,正因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民族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资本主义列强才增强了自己改造世界的能力,他们的殖民侵略才有了双重作用。 9.美国内战中的革命对象种植园主阶级是资产阶级的一个阶层——误以为是奴隶主阶级。 马克思称种植园主阶级是「把自己的生产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基础上的资产阶级」。但是,随著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种植园经济却成为制约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因此,它才会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而被铲除。 10.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其失败是必然的。 11.一战爆发后,原属同盟国的义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最终加入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12.义大利法西斯与德日法西斯上台的背景不同。义大利法西斯不是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上台,而是在此之前上台;德国法西斯是以政党形式通过合法途径上台的,而日本则是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通过一系列兵变和恐怖活动上台的。 13.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大致相同,即国家干预经济。美国是全面干预经济,而德日则是将国民经济纳入军事化轨道。 14.美国的中立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起了纵容侵略的作用,客观上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5.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初期,最符合人民愿望的措施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误以为是使人民获得土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人民深受其害,因此,结束战争,退出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是俄国人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苏维埃政权既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又使人民获得了土地,但在当时最符合人民愿望的措施还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即签署《布列斯特合约》。 16.俄国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误以为是进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在当时虽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它是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生产关系残余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阻碍所致,一战的爆发加剧了这些矛盾,加速了革命爆发的进程。 但俄国革命在当时的世界并无普遍意义,它是俄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交织的结果。 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成熟到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此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尚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俄国革命的世界意义只能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17.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误以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一战爆发后,美国利用中立国的身份与交战双方做军火生意,大发横财。战后,美国由战前世界最大的债务国一跃而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美国代替欧洲国家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战后美国在欧洲经济复兴和德国战争赔款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是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的突出表现。 18.凡尔赛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它承认民族自决的原则,使欧洲东部一些被压迫民族获得了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19.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成功收回了山东主权——误以为中国在这次会议期间只是任人宰割、一无所获。 20.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关键因素是美国中立态度的改变和高姿态努力——误以为是苏联的推动和努力。 二战全面爆发后,在西线战事激烈进行的情况下,美国已卷入反法西斯战争,选择了与英国结盟。苏德战争爆发后,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明了两国反对侵略、重建和平的决心,并表示将对苏联的反法西斯斗争予以援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也是美国促成了在其首都华盛顿的26国集会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可见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的关键因素是美国主动放弃了中立政策和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高姿态努力。 21.二战后盟国对德奥日等国进行了军事占领——误以为只对德国进行了占领。 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大盟国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进行分区占领,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际上,分区占领的对象还包括奥地利。 另外,美军还以盟军的名义对日本本土进行了单独占领,而苏联则乘机占领日本的北方四岛。 另外,美军和苏联军队以北纬38度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接受日本军队的投降,一度实际上分区占领了朝鲜半岛,且美军至今也没有撤出半岛南部。 22.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误以为只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所致。 23.美国战后实力的下降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前——误以为在经济危机爆发后。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已明显放缓,贸易逆差出现并不断扩大,同时美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也大幅下降,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债务国,而日本和西德则一跃而为世界头号和二号债权国。 1973年年初,美国再也无法按1盎司35美元的价格来兑换黄金,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宣告解体,这表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已经动摇。 而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是在1973年年底至1974年年初,由中东产油国提高石油价格而引发,这加快、也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衰退,但实际上在此之前,美国经济的颓势和实力的相对下降已经显露。 24.社会主义阵营不等同于《华沙条约组织》——误以为是一回事。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后。而华约组织到1955年才形成,它的成员只包含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等共8国。它并未因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遭到破坏而瓦解,一直存在到苏东剧变发生、两极格局瓦解。 25.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误以为已实现了多极化。目前的格局不是美国一国独霸,而是暂时的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已经呈现,但多极化格局却不会马上到来。 26.苏东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误以为社会主义已经惨败。 27.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误以为中国再次错过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要么是处于内战中,要么是受中共党内的极「左」错误的干扰,处于动荡和动乱之中,加上美苏长期推行对中国的敌视和技术封锁政策,中国确实曾经错失了相当长的一段发展科技、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好时机。 但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尚未结束,因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到来,使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缩小了中国和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现代化建设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