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能够称「神」,一定是有别人不及的地方。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还是问的不错的,因为白起的确能够拿来讨论这个问题。白起既善于打仗,又嗜杀。白起在秦国30年,拔城70余座,杀敌百万余人。

白起为什么这么嗜杀?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从白起的战略思想来分析。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善于「歼灭战」,白起主张战争要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一点与孙子,孙膑的兵法不同。孙子主张穷寇莫追,而白起则主张乘胜追击,尽量多的歼灭敌人,免得敌人死灰复燃。毛泽东评价白起打歼灭战的水平,千载之下无出其右者。白起杀人最多的长平之战,坑杀俘虏40多万,这与他的战略思想也有关系。这些赵国的精锐被尽数消灭,赵国从此再不能与秦国争雄。长平之战也成为战国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之后六国成为强弩之末,加速了秦国统一的步伐。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欲乘胜攻下赵国国都邯郸,但是魏国和韩国让苏代携万金贿赂秦相范雎,范雎惧怕白起功劳太大向秦王谏言撤回白起,暂停对赵国的攻击。事实证明白起乘胜追击的正确性,后来秦王再派人攻打邯郸,为时已晚,韩,魏,楚纷纷意识到唇亡齿寒的危险,合纵再次形成,秦国攻邯郸不下,秦王再请白起出战,白起称病不去,秦王因此生恨,先是降级白起,最终赐死。

其实从上面描述的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过程就可以看出白起的战争能力,对战局的掌握,歼灭战对于整个争斗形式的意义。所以,从用兵上白起称得上战神,从杀敌上可以称得上杀神。因为他是歼灭战之神。


感谢您的邀请,有红雨,说历史,品人文,悟道理。大家好我是红雨。我觉得白起是个「战神」毋庸置疑,称为「杀神」也不为过。

白起就是个战争机器,一生大小战役70多场无一败绩,起战绩辉煌无极限。逼得楚国放弃都城郢都逃跑。多次攻打魏国杀了几十万魏国军队,攻下大小城池60余座。攻打赵国又杀了几十万赵国军队。一生无一败绩,杀敌160多万。

白起历史地位极高,唐玄宗武庙十哲中就有白起。所以白起可以称为战神也可以是杀神。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评论的点赞,我们一起讨论更多。

期待您的关注,再次感谢。


对于白起的称呼,其实都是后世的称呼,而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在看有限的文献记载下,借由脑补来形成一个类似于战神或是军神的形象。

白起(?—前257),芈姓,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春秋时期楚君僭称王,大夫、县令僭称公,白起为白公胜之后,故又称公孙起。白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王翦、廉颇、李牧)战国时期秦国名将

所谓的杀神,其实最具代表性的战役就是长平之战,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虽然史书上这么写,但我认为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而且随著考古的发现也证实了这点。此战过后坑杀的降卒最多不超过二十多万毕竟中国人在写史料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将实际情况夸大。而且事实上也并非活埋,而是先斩首(秦国以人头来充军功)后再分散的掩埋

长平之战中的坑杀的坑字并非挖坑的意思,而是欺骗。也就是说或许当时说投降不杀,但等别人投降了有把别人杀了。

其实除了战功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长平之战实际足足打了三年之久。它分为三个阶段。不过真正开战仅用了五个月。因为长时间的对峙与消耗,国力都日益亏空。秦国根本没有能力养活这些降军,放了又是个祸根。所以才会选择杀死。而白起只是作为一个执行者罢了。

而且虽然白起赢了长平之战,但也可以说惨胜。自己部队也死伤过半。而赵括也并非所谓的脓包。

出击攻打秦军错在战略上这里赵王的责任远大于赵括,但抛去这点,可以说白起打赵括是他一生中打的最艰难的一仗。

双方兵员损耗比例接近1:1.2。而且在弹尽粮绝被围困的情况下,赵括依然能有效的组织部队发动五次冲锋突围。

最后以赵括战死结束了战斗。

战前赵王曾考察过赵括,赵括也表示只要不是白起打赢是很有把握的,可好死不死对手就是白起。

而在以弱打强的情况下,能让白起也付出惨痛的代价足矣说明他不是无能之辈。据说白起战后遍寻赵括尸首不得,只找到了赵括的铠甲和佩剑,白起伤心不已,将赵括铠甲厚葬,取赵括剑自用。

这足以说明赵括的能力与本领。中国自古都是成王败寇。胜利者永远比失败者更加光彩。赵括在实际战局上处于劣势,在大环境下也处于劣势。可以说赵括的失败只是必然中的偶然。所以我个人觉的赵括在战斗经验上和白起差太多了,如果让赵括成长起来,恐怕白起战神的称号真的危险。

长平之战的惨烈不禁是赵国心中的痛,也是秦国的梦魇。

大战过后,秦国还数次被其余5国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用了20多年才恢复了元气,可见这场战争真的是惨胜。

白起一生打过大大小小的战争

公元前294年,白起担任左庶长,攻打韩国新城。

  公元前293年,白起担为左更,攻打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升迁为国尉。

  公元前292年,白起担任大良造,攻打魏国,取城六十一座。

  公元前291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攻克韩国垣城。

  公元前286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

  公元前280年,白起攻打楚国,夺取鄢、邓五城。

  公元前279年,白起攻打楚国,攻克郢都、火烧夷陵,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74年,白起攻打魏国,攻克华阳,败走魏将芒卯,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对战,淹死敌人二万人。

  公元前265年,白起攻打韩国陉城,攻克五城,斩首五万。

  公元前264年,白起攻打南阳,断绝太行道。

  公元前263年,白起攻打韩国野王,野王降秦,断绝上党道。

  公元前261年,秦赵大战长平,白起前后斩首四十五万,赵国大震。

这些战争里多是歼灭战,而所标的数字是有待商榷的。

而白起之所以凶名在外,其实与秦国的战功评定有很大关系。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把爵位分了十七级,斩杀敌首是爵位晋升主要途径,这激发了秦军强大战斗力。而往往白起军就是收获最多的一位。

所以外号人屠或杀神。

其实纵观战史。能和白起比肩的人大有人在。至少像李牧、吴起等一些名将也能配以战神的称号。

白起之所以比别人耀眼,还是因为他杀人太多,他身上沾染的血气又太重。更多人听闻此人多会闻风丧胆。

君不知称别人战神的大有人在,人屠却唯有白起一人。所以杀神更准确阐明这个人就是白起。


谢邀,我觉得白起是杀神,更是战神。在杀神和战神之间,我更偏向战神。

首先,白起一生几无败绩。征战沙场三十多年,战功辉煌,可以说是战国时期最厉害的大将了。他之所以称为战神不仅因为他打的胜仗多,还因为他很多胜仗都是以少胜多,而且所打的胜仗产生的影响都很大。就拿长平之战来说直接使大对手赵国一蹶不振,从此再无敌手。白起是兵家奇才,军事能力在整个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以少胜多、一生无败绩、擅长打关键战就是他能够称为战神最好的证明。其次,说他是杀神,其实也不为过,毕竟死在他手下的六国士卒达一百六十多万(在战国时期,这个人数可不少,当时总人口都不超过2000万)。光长平之战就坑杀了40多万赵军。

但说实话,战场无情,打仗就是这样,特别是国与国死敌之间,白起打的大规模战役多,杀的自然就多了,你不杀对方,对方会来杀你的,战场没有仁慈可言。就拿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人来说,虽说残忍,但更多也有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四十多万生力军,若不杀这么大一支队伍,这四十五万赵军搞不好又是一支大军,秦国岂不是等于白打一场大仗,若是还乘机偷袭下自己,毕竟是40万人的军队,不杀岂不是置秦国于险地,况且放这40万人回赵国,不知道以后会杀多少秦国将士。

考虑下白起还是会坑杀的,战争是冷酷的,白起虽然残忍,但也是为国家大计而著想,难道当时情况是反过来的,难道赵国会饶了秦国?我想肯定是不会的,谁都不会放弃打击对方的机会,这就是战争的冷酷。

所以白起虽说是杀神,但是在我心里更是战神。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讨论历史。


谢谢邀请。

世间本没有神,只是一些凡人做出了超越时代、超越自我的绝世功绩,而成为了神!白起,就是这样一位神一般存在的凡人。若要再严格细分到底是战神、还是杀神的实质意义已经不大,二者对于白起的定义可以说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我觉得,白起既是战神,也是杀神!

战神,首先必须是骁勇善战鲜有败绩、凭声名便足以震慑敌胆、拥有不世之功的将帅,白起就是完全符合这样苛刻条件的悍将。据我国著名文史学家梁启超先生研究统计,秦统一六国过程中,累计歼灭约200万敌军,白起一人就干掉120万!――这是什么概念?白起一人筑起了秦帝国半壁江山!!

著名的长平之战中,赵国之所以敢于临阵换将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秦军开始的主将是王龁而非白起,赵括敢于全线出击也有对方主将不是白起。这就是白起,仅凭声名就可以影响战局!

白起还有个瘆人的绰号:人屠!这等于是杀神的另外一个注解。处在铁血大争的战国时代,最宝贵的资源不是钱粮,而是人!白起正是一直秉持这个观点,才在每次战役时「战必求歼」,争取最大程度消灭对方有生力量。最典型的战例便是在长平之战,赵军的45万降俘勘称史记难题:放归?放虎归山就意味著日后还要再来一次、甚至几次这样的恶战;杀降?就意味著要背负良知和道义的千古骂名。为了大秦统一大业、为了将士的鲜血不能白流、也为了根绝后患,白起毅然担负起了这千古骂名:坑杀!――杀神当之无愧!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


准确来讲是杀神,根据各种史书记载白起是从狼群里被救出来的,论起辈分还是赢政的舅爷,一个一战坑杀赵国40多万俘虏的杀人狂魔,白起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是对其战术头脑的记载少之又少,而对其在单挑方面也是没有记载的,不过当时秦国的制度是杀敌、作战经验和勇猛方面来论战功的。通俗的就是你参战越多地位越高,这也是为什么秦国士兵勇猛的原因。而白起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所以白起说他是战神也不为过,不过他是靠杀成神的,所以还是杀神比较适合他。

喜欢历史的朋友关注一下头条号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