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禊序》、《临河序》等。

短短三百二十四个字,描述了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作者在浙江绍兴市郊的会稽山阴兰亭,与谢安等四十一位文武官员,饮酒赋诗,畅游山水的欢乐心情。

这一天,大家饮酒赋诗,畅快尽兴之余,请召集人王羲之为诗集作序,王羲之即兴创作了书法第一神迹,文字清俊飘逸、洒脱自如,极尽抑扬顿挫、波澜起伏之美。

《兰亭集序》真迹一直为后世书法爱好者推崇,其中不乏文人骚客,帝王将相。唐朝初年,出现很多临摹作品,令人难辨真伪,书法大师褚遂良、欧阳询等人就曾参与过甄别工作。

在唐太宗李世民眼里,《兰亭集序》超越了古今所有书法作品,与王羲之相比,很多书法家及其作品皆黯然失色。为了寻找到王羲之的真迹,唐太宗可谓煞费苦心。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史料记载,当时大臣们为唐太宗搜集的王羲之真迹多达上千份,而唯独不见著称于世的《兰亭集序》,这成了唐太宗的一块心病。

功夫不负有心人,唐太宗李世民经过长期寻访,得知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在其七世孙智永和尚手中,于是派遣监察御史萧翼前往会稽山阴的永欣寺访求。

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裔,本名王法极,号永禅师,《兰亭集序》真迹一直由他珍藏在佛寺内,圆寂后,由弟子辩才和尚收藏。

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得到唐太宗的授意之后,假扮书生,骗取辩才和尚信任,设计赚取《兰亭集序》真迹,献给了唐太宗。

唐代画家阎立本特意创作了《萧翼赚兰亭图》,记录这段历史。

唐太宗得到真迹,奉若至宝,传闻他在去世后,把《兰亭集序》随葬在昭陵。五代时期,盗墓贼温韬盗掘了昭陵,却没有发现《兰亭集序》真迹。

后来又有人声称,是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窃取了父亲的收藏,他死后,把《兰亭集序》真迹葬在了自己的墓葬乾陵。

盗墓贼温韬几乎掘遍了唐帝王陵墓,唯独放弃了乾陵。

这座史上唯一的两帝合葬陵墓至今保存完好,倘若《兰亭集序》真迹果真藏在那里,实在是华夏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


与其说是圣人窃书不为偷,不如说是兵不厌诈

总所周知,唐太宗一直都是王羲之的粉丝,特别喜欢王字的飘逸,自己的行书也是满满地王字之风。不仅如此,他还亲自为《晋书》写了《王羲之论》。

出于对王羲之书法那份深沉的爱,他也喜欢收罗各种王羲之的手迹。《兰亭集序》这卷书,属于老王的巅峰之作,被历代书法名家力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正好是楔节。于是,三十三岁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等四十一位名士到兰亭过楔节,饮酒赋诗。幸甚至哉,王羲之提笔写了《兰亭集序》。因为《兰亭集序》是在楔节那天写的,所以也有人叫《楔序》。

这本书大概也是老王很满意的作品了,他自己后来也说写这本书,是「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所以,这本《兰亭集序》也就成了老王家的传家宝。不幸的是老王的七世孙智永出家了和尚,后来这本《兰亭集序》就到了智永的徒弟辩才的手里。

唐太宗得知了《兰亭集序》的下落后,肯定也是很拿到。故此,他先后派了很多人去跟辩才和尚索要,均是无果。上兵伐谋,兵不厌诈。明取不得,只有靠计谋来暗取了。于是,唐太宗就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套近乎。熟悉了以后,萧翼就对辩才说,他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也超级喜欢王字的。萧翼还拿出了几件王羲之的手迹给辩才看。辨才他是一个横竖都不愿把《兰亭集序》给唐太宗的人,显然也是一个书法狂热爱好者。辩才看了以后,说这些手迹真是真的,就是写得一般,一看就知道不是老王的巅峰之作,我有一本手迹才是老王的巅峰之作,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萧翼佯装不信,辨才也是杠上了。为了证明自己真有一本书。于是,辨才便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的目的达到了,他一看这帖真是 《兰亭集序》,马上就把这帖子收走了。随后,他又跟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相关 "诏书"。

辨才和尚,糊涂一时,上了当,就这样失去了王羲之的巅峰之作。结果,该事件发生不到一年之后,他就抑郁而终。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武能安天下,文能定乾坤,与书法上也颇有造诣。他很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尤其喜欢《兰亭集序》,于是昭告天下,寻访《兰亭集序》的下落。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真迹在一个叫辩才的和尚那里。那辩才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又受到王羲之后人重托,因此不管唐太宗如何威逼利诱,始终不肯将《兰亭集序》上交朝廷。无奈之下,唐太宗设了个巧计,让人假扮成落魄书生接近辩才,取得辩才信任,最终窃取了《兰亭集序》真迹。

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张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怎么能算偷呢?」 『看来,我们的唐太宗也干过「读书人的事」,好在,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爱若珍宝,也不算负了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