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从二战高射炮爆炸原理和防空作用来分析可得答案:

高射炮一般为高爆弹,外面裹著一层杀伤性弹片。爆炸时弹片可以对飞机机体及中段射击手造成伤害。

爆炸引信有两种:延时引信 和 金属探测引信(称近爆引信)。(如下图)

上图为延时引信

上图为金属探测引信延时引信指的是:发现敌机时,赶在发射前设定好爆炸时间,指挥中心发给炮组发射角度、路线、引爆时间,在敌机路线上发射。近爆引信指的是:炮弹上有金属探测装置,在近距离探测到飞机金属就发生爆炸。

二战中最有名的88毫米、105毫米、128毫米口径的高射炮都采用的是延时引信。

德国88高炮

以上三种口径高射炮打下一架飞机所需要发射的炮弹分别为:8500发、6000发、4200发。

口径越大,炮弹越大,爆炸威力自然越大,杀伤面积越大。

乍看起来效率太低了,为什么会这样?高射炮有价值吗?

其实,高射炮主要是起防御和干扰作用的。

二战时候飞机的没有强大航电系统和精确制导能力,因此轰炸机、战斗力一旦进入目标地,都需要低空作业。只要进入中低空,这才是高射炮发挥作用的时候,防止干扰使它们不敢进入中低空,轰炸失误,保住军事要地,任务算完成。

上面说了,高射炮在军事要地如机场、要塞,在中低空可以使轰炸机不敢肆意俯冲轰炸、战斗力不敢随意扫射,作用明显。

但是,开头说了它们使用的是延时引信。

一旦进入中低空随著飞机飞行高度的快速变化,一会儿拉高一会儿俯冲,炮弹爆炸时间设置就会出现比较大的误差。时间有错,数量来凑。只能高密度的炮弹,在不同时间里炮弹,总会打中,也有可能几个炮组轰了半天,连飞机都没有擦一下。

效果就是使敌机的轰炸精度降低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这就是战术上防御敌人,战略上震慑敌人,取得敌人轰炸精度偏离的效果。

比例上大概两百门炮打下一架飞机,中低空防御主要以88口径为主,因为口径越小,装填速度越快,防御网才能更密集。

现代的空中防御网,高空配制导弹,中低空雷达探测系统高射炮,高低搭配,不可同日而语。

现代放空火炮


咱们这么说,判断二战时期高射炮对飞机的杀伤效率应该与二战之前的一战作比较,一战前期用高射炮射落一架飞机平均耗弹量为11585发。即使在改进了高射炮的瞄准系统之后,击落一架飞机的耗弹量也需要5000发。

不过二战时期高射炮除了用击落战机来评判作战效果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打乱来袭轰炸机编队队形,迫使其改变飞行航向或者高度,降低对轰炸目标的轰炸精度实现对目标的保护。当然这只是大中口径(60-100毫米)高射炮的作战定位,至于对于俯冲轰炸机或者攻击机等中低空目标,中小口径高射炮(60毫米以下)则是最好的防空手段。

二战时期的高射炮弹因为技术限制,早期的引信基本采用定时方式。即通过地面专门观察人员对来袭目标的高度、速度和方向做出判定,然后将射击诸元通报给装填手,由他们将炮弹的爆炸时间设置完毕。炮弹飞行到设定时间后被引爆,利用炮弹破片杀伤空中目标。二战后期,美国开发出了「无线电近炸引信」,这种高射炮弹在飞行过程中不断发出和收回信号,当发现炮弹引信发现探测范围内有飞机时就自动引爆。

如果以当下的标准来看,确实二战时期的高射炮对飞机的杀伤效率确实不那么高。大量二战纪录片和电影的镜头中,面对铺天盖地的轰炸机和攻击机,高射炮似乎只能在飞机周围打出一个个「绚烂」的圆圈状「黑云朵」。与此相对应的是,二战之后地空导弹似乎命中率要比之高了一个数量级。以早期的苏制萨姆-2地空导弹在越战表现为例,在战争早期15枚萨姆-2就能击落一架美军战机,即使在美军战机加装了电子干扰等措施后,越军地空导弹最差的表现为84枚击落一架飞机。而二战中平均击落一架飞机却需要消耗2000枚左右的高射炮弹,但一切军事技术进步在历史长河中的表现都是循序渐进的。以时间维度来看,二战时期的高射炮作战效率已经大大好于此前一战时期的表现了。(NT)


矛与盾永远是对立的。当敌机布满天空肆无忌惮时,必然会有相应的克敌手段出现,二战时高射炮就是用来对付飞机的强有力的武器。当然用今天的眼光去观察,会觉得高射炮打飞机确实效率不高,没有现代高科技导弹一打一个准这么厉害,但看问题不能脱离时间的局限性。

二战时高射炮在瞄准、跟踪和自动装填等方面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据相关数据统计,二战期间交战各方被击毁的飞机中,大约有40%左右是毁于空战,而有更多数量的飞机则是毁于防空火力网,可见由高射炮组成的防空火力在当时还是非常有效的防空手段。

高射炮具有射击准确、射速高,可360度旋转、机动灵活等特点,部分高射炮采用多管联动的方式,可获得更高的射速。实战中高射炮一般都是集中使用的,以多门高射炮组成一个炮阵,多个炮阵组成一个高射炮群,用一定的火力覆盖面来达到预期的效果。高射炮的特点就是高射速,尤其是中小口径高射炮常常是五连发或者更多,由雷达或其他方式指挥,在敌机预定的航线前方射击炮弹,炮弹在达到预设的时间或高度时爆炸,用爆炸后形成的密集碎片来破坏飞机。用高射炮弹组成的密集火力网来干扰飞行员,迫使敌机不敢低空飞行或俯冲攻击,从而造成敌方攻击的准确性下降,导致敌方攻击目的无法或较难达成,防守方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战略目标不受攻击。二战后期,高射炮作战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采用长炮管以提升初速和射速,配备了先进的瞄准装置以提高命中率,配备了装填和复进装置及机械输弹设备提高射速,大部分高射炮采用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火控系统,全面提高了高射炮的作战能力。

二战时期的高射炮命中率极其底下,这些速射的火炮虽然名为高射炮,但其对空射击战果却不尽人意。高射炮命中率最高的飞机就是俯冲投弹中的俯冲轰炸机,例如JU87斯图卡。它们在进攻时需要尽可能接近地面保证炸弹投掷精确,才较容易被高射炮命中。高速飞行的战斗机,高空飞行的水平轰炸机,高射炮对它们的损伤能力极低,就算是美国加上近炸引信的高射炮也无法保证空中绝对安全。

小口径的高射炮,二战各国都没有能够攻击数千米高空飞机的小口径高炮,其主要用途就是针对对地扫射的战斗机,和对地攻击的近距离支援机和俯冲轰炸机,抓住敌方飞机俯冲时的僵硬航行路径进行攻击,还是能有一定效果的。例如德军王牌俯冲轰炸机驾驶员鲁德尔就曾经被苏军高炮击落,很大几率就是俯冲攻击时遭到高炮火力拦截被击落的。即便如此,这种高炮的对空效果仍然不理想,很多德军部队都使用20mm高射炮,对敌方步兵和轻装甲单位进行压制反而有较好的效果。

大口径的高射炮往往作为固定炮位使用,主要被用来针对高空飞行缓慢的轰炸机运输机等大型飞机,德军的88mm高射炮和美军127mm高射炮就是很典型的大口径高射炮,其主要任务不是击落轰炸机,而是逼迫轰炸机队形散开,并且保持较高空的飞行降低轰炸的精确度。如果运气好击落敌军轰炸机只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情况下很难击中飞机,就算是美国装备近炸引信的大口径高炮也仅仅是加大了对敌机的损伤,击落能力没有明显改善。

总而言之,二战时限于科技水平,地对空能力真的很弱。日军大和号战列舰后期装备高射炮近500门,面对蜂拥而来的美军轰炸机和鱼雷机仅仅击落了10架美军飞机,可以这么说,丧失了制空权,陆海军如同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二战德军20毫米「旋风」自行防空炮

二战时期高射炮对飞机杀伤效率低,应该是受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战场上的武器总是相生相克地存在。轰炸机因航程较长,载弹量大,对敌方重要目标毁伤效果较好等优点,在二战中被各国争相研制生产并装备部队。远程轰炸作为一种常用战争手段被广泛使用。然而为防止敌方轰炸机对己方重要目标的攻击行动一种防空武器产生了,这就是「高射炮」,一种专门对付轰炸机的武器。它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战德军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对空射击

高射炮种类繁多,按口径大致可分为三类:大口径、中口径和小口径。低于60毫米为小口径,60-100毫米为中口径,大于100毫米为大口径。其中大口径、中口径主要对付高空目标。小口径对付低空目标。例如,二战德国的主战装备88毫米中口径高炮几乎妇孺皆知。1943年生产的20毫米Flak38型四联装高射炮威强大等。

二战英国「蚊式」中型轰炸机

二战中高射炮打飞机效率低主要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来说说飞机,轰炸机是高空移动目标,飞行最大高度在万米左右,时速在500公里左右。轰炸时由于采用人机观瞄测距系统,要先下降到2500米左右找到目标才行。在2500米高度上,为防止地面火力的攻击,必须进行一系列战术机动和规避动作,这样飞行的轨迹就非常不确定了,不便于高射炮的瞄准……

「装弹手」正在进行弹药装填

再来说说高射炮,一般中、大口径高射炮都采用延时引信的弹药,发射到一定高度后再爆炸,通过产生的破片毁伤飞机。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炮位操作人员的经验来完成的,由于观测、炮弹调节延时、装弹、瞄准、射击中间环节多。再加上天气、风向、风速、阳光等气象因素以及人员训练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射击精度无法保障。想以如此多的不确定因素击中一个移动的更不确定的因素其成功率可想而知。通常是几千发炮弹才能击落一架敌机。可见这是一件小概率事件。

「弹幕」射击中的轰炸机飞行编队

但即使这样低的命中概率,也可达到目的。因为当时高射炮的主要作用是集群射击,在防御目标区域上空形成「弹幕」。这不仅会影响轰炸机人员的观瞄投弹,还会对飞行人员心理造成持续紧张以至于不能顺利完成既定的轰炸任务……使用高射炮就是要达到干扰飞行投弹,把地面损失减少到最小。相比之下,击落敌方飞机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

「长途奔袭」执行轰炸任务

二战空中与地面的较量几乎贯穿了整个战争的始终。在不同战场,不同区域,作战形式和武器配备复杂多样,作战样式不可穷尽。本文也只是针对比如工厂、发电站、燃料仓库、物资集散地等重要目标的区域防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欢迎各位参与讨论。


就拿二战时期最著名的火炮德国88高射炮来说吧:

这种炮对空射击并不是单单一门炮就可以完成的,这包含一套系统,能够完成对目标飞机距离,速度,角度等等射击诸元的测定,然后这些射击数据会传达给各门炮(一般来说都是一个阵地多门炮一起的),然后炮手给炮弹装定引信,在此过程设定爆炸高度和时间等信息,在由雷达控制中心提供给炮组发射角度,延迟时间,炮弹在敌机飞来的路线上爆炸。

大口径高炮主要用来打击敌方编队,比如说盟军的轰炸机编队。即使击落的飞机并不多也能够使得编队队形散开,并且对目标轰炸精度降低。二战统计,88毫米火炮平均每8500发才打下一架飞机。如果口径越大的火炮发射更大口径的炮弹,在空中爆炸威力更大,对路过的轰炸机杀伤效果更好。

以上数据来看,高射炮的效率太低了,可是没有这些高炮防御,盟军更加精确的摧毁城市,工厂,杀伤军队。高炮主要是打乱轰炸机队形,然后在派战斗机去拦截,这些效果就好多了。高炮 打飞机并不是靠炮弹直接命中飞机,飞机在天上乱飞,你怎么打得准啊,而是靠一次齐射组织的弹片网。 对空炮弹在空中爆炸后会产生大量弹片,依靠这些弹片形成火力区域,根据炮瞄雷达估计飞机的飞行线路,确定打击区域,并不是 飞机来了 才打,而是判断他可能要飞到哪里了,在那个区域打出一个弹片网,飞机上去正好被击落。


对于这个问题,老鹰航空从下面几点来回答:

第一呢,二战期间的高射火炮(包括高射机枪)都是采用集中射击战术来拦截空中目标的,说白了,就是打的是概率,不是精度。因为当时的火控系统极其粗糙,早期的雷达只能大致指示方向,也没有火控计算机来计算弹道轨迹,无法为高射火炮提供精确的射击参数,所以,只能依靠密集的高射火炮在天空中形成一道炮弹墙,能不能打中目标,运气成分比较大一些。

第二呢,当时飞机的飞行速度相对而言是越来越快了,普通的战斗机都是在600km/h以上的速度,优秀的战斗机还能达到近800km/h,即使是轰炸机也能够确保在500km/h的速度,这样的速度对于地面高射火炮的瞄准就形成了难度,毕竟地面的火炮都是依靠人力在调整角度、方向的,反应速度很慢。——这一点,也正是体现出了空军作战力量对抗地面武装力量的巨大优势。说白了,对抗飞机最好的方式还是飞机。

第三点,当时的火炮都是采用人工装填,射速很低,只有小口径高炮才能够保证每分钟100发以上的射速,大口径火炮一般都是每分钟20发,甚至更低,此外配置的近炸引信炮弹也是后期才出现的产品,这些情况导致当时的地面高射火炮命中效率就比较低了。

OK,关于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需获取更多航空科技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头条号或者「老鹰航空」微信公众号。


跟现在的高炮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1、火控雷达。这个大概是最重要的区别,二战时期出现防空火控雷达是比较靠后的事。有了火控雷达,高炮才实现向目标区域准确投送弹药。在此之前,雷达只能提供一个预警,却无力提供目标位置,连距离都没有,所以只能凭感觉打。瞄著打和瞎打效率差距必然很大。

2、近炸引信。现代的炮弹可以很容易在内安一个小雷达,距离目标距离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爆炸,这样即使从目标旁边掠过也能靠弹片给目标杀伤。二战时期只有大口径炮弹有条件装近炸引信,而且这还是美帝的独有技术。当时的炮弹只能装个计时器,在达到一定距离后自动引爆,但是目标未必会时刻出现在这个距离上,所以效率很低,即便这样,也不是每个炮弹都能装计时器做成延时引信。

于是大量的炮弹就在不准确的瞄准中一次次的被射向错误的方向,没有击中敌机还不会炸,效率自然高不起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