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從二戰高射炮爆炸原理和防空作用來分析可得答案:

高射炮一般為高爆彈,外面裹著一層殺傷性彈片。爆炸時彈片可以對飛機機體及中段射擊手造成傷害。

爆炸引信有兩種:延時引信 和 金屬探測引信(稱近爆引信)。(如下圖)

上圖為延時引信

上圖為金屬探測引信延時引信指的是:發現敵機時,趕在發射前設定好爆炸時間,指揮中心發給炮組發射角度、路線、引爆時間,在敵機路線上發射。近爆引信指的是:炮彈上有金屬探測裝置,在近距離探測到飛機金屬就發生爆炸。

二戰中最有名的88毫米、105毫米、128毫米口徑的高射炮都採用的是延時引信。

德國88高炮

以上三種口徑高射炮打下一架飛機所需要發射的炮彈分別為:8500發、6000發、4200發。

口徑越大,炮彈越大,爆炸威力自然越大,殺傷面積越大。

乍看起來效率太低了,為什麼會這樣?高射炮有價值嗎?

其實,高射炮主要是起防禦和幹擾作用的。

二戰時候飛機的沒有強大航電系統和精確制導能力,因此轟炸機、戰鬥力一旦進入目標地,都需要低空作業。只要進入中低空,這纔是高射炮發揮作用的時候,防止幹擾使它們不敢進入中低空,轟炸失誤,保住軍事要地,任務算完成。

上面說了,高射炮在軍事要地如機場、要塞,在中低空可以使轟炸機不敢肆意俯衝轟炸、戰鬥力不敢隨意掃射,作用明顯。

但是,開頭說了它們使用的是延時引信。

一旦進入中低空隨著飛機飛行高度的快速變化,一會兒拉高一會兒俯衝,炮彈爆炸時間設置就會出現比較大的誤差。時間有錯,數量來湊。只能高密度的炮彈,在不同時間裡炮彈,總會打中,也有可能幾個炮組轟了半天,連飛機都沒有擦一下。

效果就是使敵機的轟炸精度降低了百分之九十以上。這就是戰術上防禦敵人,戰略上震懾敵人,取得敵人轟炸精度偏離的效果。

比例上大概兩百門炮打下一架飛機,中低空防禦主要以88口徑為主,因為口徑越小,裝填速度越快,防禦網才能更密集。

現代的空中防禦網,高空配製導彈,中低空雷達探測系統高射炮,高低搭配,不可同日而語。

現代放空火炮


咱們這麼說,判斷二戰時期高射炮對飛機的殺傷效率應該與二戰之前的一戰作比較,一戰前期用高射炮射落一架飛機平均耗彈量為11585發。即使在改進了高射炮的瞄準系統之後,擊落一架飛機的耗彈量也需要5000發。

不過二戰時期高射炮除了用擊落戰機來評判作戰效果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打亂來襲轟炸機編隊隊形,迫使其改變飛行航向或者高度,降低對轟炸目標的轟炸精度實現對目標的保護。當然這只是大中口徑(60-100毫米)高射炮的作戰定位,至於對於俯衝轟炸機或者攻擊機等中低空目標,中小口徑高射炮(60毫米以下)則是最好的防空手段。

二戰時期的高射炮彈因為技術限制,早期的引信基本採用定時方式。即通過地面專門觀察人員對來襲目標的高度、速度和方向做出判定,然後將射擊諸元通報給裝填手,由他們將炮彈的爆炸時間設置完畢。炮彈飛行到設定時間後被引爆,利用炮彈破片殺傷空中目標。二戰後期,美國開發出了「無線電近炸引信」,這種高射炮彈在飛行過程中不斷發出和收回信號,當發現炮彈引信發現探測範圍內有飛機時就自動引爆。

如果以當下的標準來看,確實二戰時期的高射炮對飛機的殺傷效率確實不那麼高。大量二戰紀錄片和電影的鏡頭中,面對鋪天蓋地的轟炸機和攻擊機,高射炮似乎只能在飛機周圍打出一個個「絢爛」的圓圈狀「黑雲朵」。與此相對應的是,二戰之後地空導彈似乎命中率要比之高了一個數量級。以早期的蘇制薩姆-2地空導彈在越戰表現為例,在戰爭早期15枚薩姆-2就能擊落一架美軍戰機,即使在美軍戰機加裝了電子幹擾等措施後,越軍地空導彈最差的表現為84枚擊落一架飛機。而二戰中平均擊落一架飛機卻需要消耗2000枚左右的高射炮彈,但一切軍事技術進步在歷史長河中的表現都是循序漸進的。以時間維度來看,二戰時期的高射炮作戰效率已經大大好於此前一戰時期的表現了。(NT)


矛與盾永遠是對立的。當敵機布滿天空肆無忌憚時,必然會有相應的克敵手段出現,二戰時高射炮就是用來對付飛機的強有力的武器。當然用今天的眼光去觀察,會覺得高射炮打飛機確實效率不高,沒有現代高科技導彈一打一個準這麼厲害,但看問題不能脫離時間的侷限性。

二戰時高射炮在瞄準、跟蹤和自動裝填等方面比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據相關數據統計,二戰期間交戰各方被擊毀的飛機中,大約有40%左右是毀於空戰,而有更多數量的飛機則是毀於防空火力網,可見由高射炮組成的防空火力在當時還是非常有效的防空手段。

高射炮具有射擊準確、射速高,可360度旋轉、機動靈活等特點,部分高射炮採用多管聯動的方式,可獲得更高的射速。實戰中高射炮一般都是集中使用的,以多門高射炮組成一個炮陣,多個炮陣組成一個高射炮羣,用一定的火力覆蓋面來達到預期的效果。高射炮的特點就是高射速,尤其是中小口徑高射炮常常是五連發或者更多,由雷達或其他方式指揮,在敵機預定的航線前方射擊炮彈,炮彈在達到預設的時間或高度時爆炸,用爆炸後形成的密集碎片來破壞飛機。用高射炮彈組成的密集火力網來幹擾飛行員,迫使敵機不敢低空飛行或俯衝攻擊,從而造成敵方攻擊的準確性下降,導致敵方攻擊目的無法或較難達成,防守方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護戰略目標不受攻擊。二戰後期,高射炮作戰性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採用長炮管以提升初速和射速,配備了先進的瞄準裝置以提高命中率,配備了裝填和復進裝置及機械輸彈設備提高射速,大部分高射炮採用了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火控系統,全面提高了高射炮的作戰能力。

二戰時期的高射炮命中率極其底下,這些速射的火炮雖然名為高射炮,但其對空射擊戰果卻不盡人意。高射炮命中率最高的飛機就是俯衝投彈中的俯衝轟炸機,例如JU87斯圖卡。它們在進攻時需要儘可能接近地面保證炸彈投擲精確,才較容易被高射炮命中。高速飛行的戰鬥機,高空飛行的水平轟炸機,高射炮對它們的損傷能力極低,就算是美國加上近炸引信的高射炮也無法保證空中絕對安全。

小口徑的高射炮,二戰各國都沒有能夠攻擊數千米高空飛機的小口徑高炮,其主要用途就是針對對地掃射的戰鬥機,和對地攻擊的近距離支援機和俯衝轟炸機,抓住敵方飛機俯衝時的僵硬航行路徑進行攻擊,還是能有一定效果的。例如德軍王牌俯衝轟炸機駕駛員魯德爾就曾經被蘇軍高炮擊落,很大幾率就是俯衝攻擊時遭到高炮火力攔截被擊落的。即便如此,這種高炮的對空效果仍然不理想,很多德軍部隊都使用20mm高射炮,對敵方步兵和輕裝甲單位進行壓制反而有較好的效果。

大口徑的高射炮往往作為固定炮位使用,主要被用來針對高空飛行緩慢的轟炸機運輸機等大型飛機,德軍的88mm高射炮和美軍127mm高射炮就是很典型的大口徑高射炮,其主要任務不是擊落轟炸機,而是逼迫轟炸機隊形散開,並且保持較高空的飛行降低轟炸的精確度。如果運氣好擊落敵軍轟炸機只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情況下很難擊中飛機,就算是美國裝備近炸引信的大口徑高炮也僅僅是加大了對敵機的損傷,擊落能力沒有明顯改善。

總而言之,二戰時限於科技水平,地對空能力真的很弱。日軍大和號戰列艦後期裝備高射炮近500門,面對蜂擁而來的美軍轟炸機和魚雷機僅僅擊落了10架美軍飛機,可以這麼說,喪失了制空權,陸海軍如同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二戰德軍20毫米「旋風」自行防空炮

二戰時期高射炮對飛機殺傷效率低,應該是受當時科技發展水平的限制。戰場上的武器總是相生相剋地存在。轟炸機因航程較長,載彈量大,對敵方重要目標毀傷效果較好等優點,在二戰中被各國爭相研製生產並裝備部隊。遠程轟炸作為一種常用戰爭手段被廣泛使用。然而為防止敵方轟炸機對己方重要目標的攻擊行動一種防空武器產生了,這就是「高射炮」,一種專門對付轟炸機的武器。它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戰德軍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對空射擊

高射炮種類繁多,按口徑大致可分為三類:大口徑、中口徑和小口徑。低於60毫米為小口徑,60-100毫米為中口徑,大於100毫米為大口徑。其中大口徑、中口徑主要對付高空目標。小口徑對付低空目標。例如,二戰德國的主戰裝備88毫米中口徑高炮幾乎婦孺皆知。1943年生產的20毫米Flak38型四聯裝高射炮威強大等。

二戰英國「蚊式」中型轟炸機

二戰中高射炮打飛機效率低主要受到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先來說說飛機,轟炸機是高空移動目標,飛行最大高度在萬米左右,時速在500公里左右。轟炸時由於採用人機觀瞄測距系統,要先下降到2500米左右找到目標纔行。在2500米高度上,為防止地面火力的攻擊,必須進行一系列戰術機動和規避動作,這樣飛行的軌跡就非常不確定了,不便於高射炮的瞄準……

「裝彈手」正在進行彈藥裝填

再來說說高射炮,一般中、大口徑高射炮都採用延時引信的彈藥,發射到一定高度後再爆炸,通過產生的破片毀傷飛機。而這一切都是通過炮位操作人員的經驗來完成的,由於觀測、炮彈調節延時、裝彈、瞄準、射擊中間環節多。再加上天氣、風向、風速、陽光等氣象因素以及人員訓練水平的參差不齊,使射擊精度無法保障。想以如此多的不確定因素擊中一個移動的更不確定的因素其成功率可想而知。通常是幾千發炮彈才能擊落一架敵機。可見這是一件小概率事件。

「彈幕」射擊中的轟炸機飛行編隊

但即使這樣低的命中概率,也可達到目的。因為當時高射炮的主要作用是集羣射擊,在防禦目標區域上空形成「彈幕」。這不僅會影響轟炸機人員的觀瞄投彈,還會對飛行人員心理造成持續緊張以至於不能順利完成既定的轟炸任務……使用高射炮就是要達到幹擾飛行投彈,把地面損失減少到最小。相比之下,擊落敵方飛機並不是最主要的目的。

「長途奔襲」執行轟炸任務

二戰空中與地面的較量幾乎貫穿了整個戰爭的始終。在不同戰場,不同區域,作戰形式和武器配備複雜多樣,作戰樣式不可窮盡。本文也只是針對比如工廠、發電站、燃料倉庫、物資集散地等重要目標的區域防空進行了簡單的介紹。歡迎各位參與討論。


就拿二戰時期最著名的火炮德國88高射炮來說吧:

這種炮對空射擊並不是單單一門炮就可以完成的,這包含一套系統,能夠完成對目標飛機距離,速度,角度等等射擊諸元的測定,然後這些射擊數據會傳達給各門炮(一般來說都是一個陣地多門炮一起的),然後炮手給炮彈裝定引信,在此過程設定爆炸高度和時間等信息,在由雷達控制中心提供給炮組發射角度,延遲時間,炮彈在敵機飛來的路線上爆炸。

大口徑高炮主要用來打擊敵方編隊,比如說盟軍的轟炸機編隊。即使擊落的飛機並不多也能夠使得編隊隊形散開,並且對目標轟炸精度降低。二戰統計,88毫米火炮平均每8500發纔打下一架飛機。如果口徑越大的火炮發射更大口徑的炮彈,在空中爆炸威力更大,對路過的轟炸機殺傷效果更好。

以上數據來看,高射炮的效率太低了,可是沒有這些高炮防禦,盟軍更加精確的摧毀城市,工廠,殺傷軍隊。高炮主要是打亂轟炸機隊形,然後在派戰鬥機去攔截,這些效果就好多了。高炮 打飛機並不是靠炮彈直接命中飛機,飛機在天上亂飛,你怎麼打得準啊,而是靠一次齊射組織的彈片網。 對空炮彈在空中爆炸後會產生大量彈片,依靠這些彈片形成火力區域,根據炮瞄雷達估計飛機的飛行線路,確定打擊區域,並不是 飛機來了 纔打,而是判斷他可能要飛到哪裡了,在那個區域打出一個彈片網,飛機上去正好被擊落。


對於這個問題,老鷹航空從下面幾點來回答:

第一呢,二戰期間的高射火炮(包括高射機槍)都是採用集中射擊戰術來攔截空中目標的,說白了,就是打的是概率,不是精度。因為當時的火控系統極其粗糙,早期的雷達只能大致指示方向,也沒有火控計算機來計算彈道軌跡,無法為高射火炮提供精確的射擊參數,所以,只能依靠密集的高射火炮在天空中形成一道炮彈牆,能不能打中目標,運氣成分比較大一些。

第二呢,當時飛機的飛行速度相對而言是越來越快了,普通的戰鬥機都是在600km/h以上的速度,優秀的戰鬥機還能達到近800km/h,即使是轟炸機也能夠確保在500km/h的速度,這樣的速度對於地面高射火炮的瞄準就形成了難度,畢竟地面的火炮都是依靠人力在調整角度、方向的,反應速度很慢。——這一點,也正是體現出了空軍作戰力量對抗地面武裝力量的巨大優勢。說白了,對抗飛機最好的方式還是飛機。

第三點,當時的火炮都是採用人工裝填,射速很低,只有小口徑高炮纔能夠保證每分鐘100發以上的射速,大口徑火炮一般都是每分鐘20發,甚至更低,此外配置的近炸引信炮彈也是後期纔出現的產品,這些情況導致當時的地面高射火炮命中效率就比較低了。

OK,關於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如需獲取更多航空科技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頭條號或者「老鷹航空」微信公眾號。


跟現在的高炮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1、火控雷達。這個大概是最重要的區別,二戰時期出現防空火控雷達是比較靠後的事。有了火控雷達,高炮才實現向目標區域準確投送彈藥。在此之前,雷達只能提供一個預警,卻無力提供目標位置,連距離都沒有,所以只能憑感覺打。瞄著打和瞎打效率差距必然很大。

2、近炸引信。現代的炮彈可以很容易在內安一個小雷達,距離目標距離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炸,這樣即使從目標旁邊掠過也能靠彈片給目標殺傷。二戰時期只有大口徑炮彈有條件裝近炸引信,而且這還是美帝的獨有技術。當時的炮彈只能裝個計時器,在達到一定距離後自動引爆,但是目標未必會時刻出現在這個距離上,所以效率很低,即便這樣,也不是每個炮彈都能裝計時器做成延時引信。

於是大量的炮彈就在不準確的瞄準中一次次的被射向錯誤的方向,沒有擊中敵機還不會炸,效率自然高不起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