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我们名字的——「华」、「夏」与「华夏」及「中国」都是出自周代

「夏」字不必多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而大家也应该知道周人自称是夏朝的后代。而「华夏」两字, 即古代汉族的称谓,也是出自周代——《尚书·武成》有「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无论华夏蛮夷,无不咸服周武王)。

而「中国」两字,我们这个5000年文明古国的唯一标准名字也是来自周代:一说是《诗经》的《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但是,这里当「中「的意思其实是指「国家的中央」(The Center),而更准确地将东南西北都囊括为「中国」的是出自下面这一尊文物:

这家伙叫「何尊铭」,1965年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塬出土,现藏于宝鸡市博物馆,是西周早期的出土青铜器,是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记述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成周」即后来的洛阳,当时称「雒邑」,是武王选址,周公营建的,一开始的目的只是想要在此防范殷商遗族死灰复燃,但随著政权的巩固后,姬周统治者的理念又有了改变,《何尊铭》的铭文就反映了这种思想: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 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

(注:当时国写作」或「)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武王灭商后便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同时,周王还赏赐何贝30朋(商、周早期的货币),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武王选址与周公营建成周及祭天的事,在上古史籍《尚书》中的《洛诰》、《召诰》、《逸周书·度邑》等文献里都有记载。

自此,周王朝完成了以镐京(西安)为「宗周」,以洛阳为「成周」,分东、西两都城统御天下的政治中心—— 一「宗」一「成」,顾名思义,显然就是指姬周不仅是事业有成,而且还开疆拓土建立了新的功业。

毫无疑问,这里的「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

我们的国家名字与理念第一次得到解释与确定。

如果周人不知道中国大陆的东南西北是哪里,那么则不会衍生出」中「的理念——这就说明国家形态已经形成。史籍同样有所反映,如《尚书》的《虞书·大禹谟》里有:「无怠无荒,四夷来王「,而在战国史籍《墨子·节用》里又有:「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之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大帝竟然去到了今天的两广和越南!且不论真假,但我们再来看看诸子百家所提到的「夷蛮戎狄」,如《国语·周语中》中的「夫三军之所寻,将夷蛮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此处的「东南西北」显然已经有了具体的方向指向。

所以说,「中国」最初所指只是限于洛阳,后来发展到包含了东西南北,这个版图就叫【九州】:

古今第一天书 《禹贡》里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治九州,就是周人后来继承的「天下」理念。

而「华夏」,当然是周人自认是「我有夏」、「有夏氏」(夏人后代)的理念体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

|「华」字最初的意思

如上图,从殷代甲骨文到周代「金文」,再到秦篆与汉隶书,可看出,华就是「花」(花开)——最初的意义就是指「树木开花」,后来「华」字演变出了异体字「花」字,被专门用来表示树上盛开的花朵,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华」字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意思。

所以,最终答案是:华夏=九州=中国;三者相加=天下。


「中国」一词,最早范围仅限于周国所在的关中、河洛地区。到了春秋时期,中国一词的涵义逐渐扩大,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个诸侯国。中,就是地理位置处于中间地位,国,就是指各诸侯国,因此中国一词的本意就是指中原的个诸侯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自称中国,将南北东西四境诸民称为蛮、夷、戎、狄。

而这个中原之国的涵义后来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从汉代以后习惯上将汉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称为中国。此时中国就不再仅仅指地理上的中原之国,更兼正统的涵义,所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也自称「中国」。比如:鲜卑建立北魏,他们地方在中原但人不是汉族,也以「中国」自居,将南朝称为「岛夷」。

「中国」一词有著近3000年的历史,但是从夏到清,任王朝更迭,却没有一个政权将「中国」作为国名,直到中华民国建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 简称China(中国),「中国」作为正式国名,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上通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仍简称中国,「中国」才是现在的中国。

中国还有一个名字叫华夏。唐代孔颖达疏云: 「 华夏为中国也」。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当时黄河流域的先民自称「华夏」或「华」或「夏」。「华」是美的意思,「夏」是大的意思。「中国」与「华夏」合称「中华」,「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后来随著版图的扩大,包含全国的范围。虽然华夏是中国的别名,但是后来我们更习惯取其「中华民族」这层涵义,比如我们很少说自己的国家是「华夏」,但是我们经常说「华人」,或者自称「华夏民族」。

九州也是中国的一个别称。「州」是古代的行政区划,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虽然后来全国的州越分越多,数量超过九个,仍以九州代指中国。既然州是行政区划,其地理方面的涵义最为突出,民族方面的涵义被弱化。

望文生义,普天之下皆可谓之天下,那么天下的范围就是无限的。但实际上我们不习惯这么认为,天下和前面说的「华夏」、「九州」一样,还是中国的代名词。最初「天下」指国家的领域,后来涵义扩大,包含一些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地。但是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可以看出,「天下」最常见的涵义还是指中国。

因此,可以笼统的认为天下、中国、华夏、九州都是指中国,如果非要分出个高低,我个人认为其含义范围天下>中国>华夏>九州。

参考文献

[1] 邸永君 汉语「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严格意义上,这四个词其意义不大相同。

天下━天下大治,总揽了政治经济文化所覆盖的地方,包括今天的日本、朝鲜(朝韩)、外蒙、越南……指政权所能覆盖的地方。

中国━有双重意思,其一,就是「中治之国」,包括分封国、附属国两种;其二,就是「中原之国」,指天子脚下的皇土城池,远古时期,受地理因素制约,天朝上国只能采取分封制,「国」从其形上是被围起来的,与「约」谐音,取分封制约之意。

九州━中国南北有两大东西贯通的河流:长江、黄河,九州指两河流域之间华夏民族的生活区域,我们的先民在这个流域创造了民族特有的文化,并传播了这种文化。

华夏━就意义更深了,同「汉族」如出一辙,两汉是继秦朝之后,中华文化的大梳理期,同时也广泛被这个民族认可。华就是我们的始祖母华胥,夏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建制,从游猎向农牧转型,不仅有了本民族的文化,更有本民族的文明。

华夏不能从地域上肯定国之疆域,但是从血统上肯定了黎民百姓秉承一脉。


天下:当时虽然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也没有地球这个概念。当时的天下是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说凡太阳照耀之下,都是王土,多么偏远地方的人都是王的人。有包括整个地球的意思。

中国:意指国中,泛指中原。『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当时的武汉处于国家中部,也就是国中。

九州:禹铸九鼎,分指天下九个州,是个行政概念,泛指全国。

华夏:是个文化概念,指由炎黄子孙繁衍而来的民族。即现在整个中华民族。

哪个最大,哪个最广?各有侧重,但天下肯定是最大最广的。


天下最大!如果在古代有点意思,咱不用「之乎者也」去描述,简单讲讲故事,不做学者,能记住故事就好。

图片来源于网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有了天下的概念,这句话出现于春秋时代,就是孔子时候,周朝是姜子牙时期,比孔子早几十代呢,所以那个时候「天下」就是自己知道、统治的地盘。

「中国」在古代的意思与现在不同,「中」是尊贵的、中心的意思,周朝时候,有了良好的等级礼乐秩序,于是瞧不起周边打猎为生的部族部落,总得区分啊!于是把周边叫四夷,自己叫「中国」。

如今单指现在我们的国家。

「华夏」比周朝还早,早到大禹治水的时候,「华」是「花」通假字,意思美丽,「夏」是广大,这就是「美丽而广大」,是赞美自己居住的地方又大又漂亮,地点就在如今黄河流域。

如果单纯讲「面积」,华夏、中国总不如「天下」大,但意义已经和古代不同。

欢迎关注齐鲁夜话。


我们常说自己是中国人,又说自己是华夏儿女。同时古代常将中国成为天下,有了逐鹿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成语,那么天下,中国,九州,华夏,哪个更大呢?

「天下」的范围有多大?

「天下」是古人对于世界的一种笼统说法,不同时期所指代的地理范围也不同。

「天下」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时的天下并不大,主要指夏商周三代王权所统治的范围,具体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地区等地。到了秦代,随著郡县制的设立,「天下」的概念扩大,南边和东边都到了大海边,北边和西边则依旧没有具体边界。不过,先秦的一些哲学家认为,「天下」比人们想像的要大得多,如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就认为,儒家所说的「天下」实际上只占真正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不过,这种观点在当时被认为是无稽之谈。

至明清时期,中国人通常以包括中国以及周边的日本、朝鲜等附属国在内的区域为「天下」。不过,更多时候,天下已经没有了地理意义,而成为一种政治上的概念。比如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中的天下指的仅是中国。显然他知道「天下」并没有这么小,而只是将「天下」作为一种政治概念。

「中国」到底指哪里?

「中国」一词有3000年的使用历史,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因为华夏民族拥有了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并且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而周围的四夷仍旧裹著树叶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把自己与四夷分开,以显示自己的优越。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人们将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区域称为「中国」,意即中央之国。

这时的「中国」并非指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州」「中夏」「中原」「中华」差不多。由于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中国」在古典文献中有时还被用作诸如京城、中原地区、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国内等意。

中国正式作为国家名称是在1912年。当时合汉、满、蒙、回、藏五个大族为一家,定名为中华,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华夏儿女」为何能代指中国人?

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分布有许多氏族部落。至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流域主要形成两个部落,其中「华」是黄帝部落的名称,「夏」是炎帝部落的名称。「华」「夏」两个部落长期与周遭的商族、周族等其他部落交流融合,逐渐形成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相互兼并,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加强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密切联系,至秦朝则形成以华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朝时,我国人口繁衍,影响力日盛,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

后世也常有人用华夏来指代汉族,如,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于华夏矣。」如今我们常用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都是取华夏族的这一层含义。

古代的「九州」指的是哪里?

「九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是战国时魏国人士托名大禹而著的文章。该文说,大禹在治水的时候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如今,这九州有各自对应的地域: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部分地区;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区;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等地;豫州起自中原、黄河下游,涉及河南、山东等地;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地;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

中国古代的九州

以上九州的划分,将古代中国全部国境囊括在内。所以,九州又一直被当作全国、天下的代名词。除「九州」外,后世又有「十二州」之说。「十二州」比「九州」多出来的地域,主要为今河北最北部,内蒙古、辽宁和黑龙江的一部分。综上所述,天下,华夏,九州等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虚指的政治概念,非要排下大小,应该是天下大≥中国≥九州≥华夏了。


天下是物理角度,你就算不知道一些国家的存在,但只要在天之下,它就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是地理角度,最起码在古代的时候中国即中原地区。九州是比较广的地理角度,基本涵盖大部分现代中国疆土。华夏是文化角度,承认华夏文明,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基本涵盖东亚东南亚地区,而在现代华人应该也可以包含在其内。


天下用一句通俗的话解释说就是有天地囊括的地方就是人之天下。天下之土莫是皇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无非防治古代华夏中原文明之地而中国也是因此延伸出来的。天下九州也是秦汉时期国家方便管理其周边核心统治区域的行政分布规划。至于华夏主要是在中华文明区域内生长的人类的统称。要说这个范围更大了目前全球各地华人到处遍布。而华夏不过是用来统称。因此在个人而言天下一词更适合用来对地域范围的描述,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古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谓之乾坤。华夏人居天下之中央自称中国。大属得首山之铜汇兖,青,徐,凉,扬,冀,幽,梁,益等九州山川形势。这四个称呼天下为最,华夏次之,九州,中国居后。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