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真是假,根据今日(2014/09/23)的新闻,海军计划要以20年为期,建造4艘万吨级驱逐舰,10到15艘3,000吨级双船体巡防舰,两栖船坞运输舰(这是预备用来取代老旧的LST,但不可能1:1的替换,所以目前预备建造的数目不明),以及4至8艘1,200至3,000吨的柴油潜舰。至于其它巡逻舰没有详细说明,但以现阶段500吨级的沱江级的建造计划来看,除非有1,000到2,000吨级的大型巡逻舰,不然不太会包含在计划里。

CNS PAG-618  
带有验证意味的沱江级巡逻舰(ROCS PGG-618)(注)。中华民国海军很少重复使用舰名,但这艘沱江舰是第三代了

CNS PC-104  
92海战结束后的第一代沱江舰(ROCS PC-104),背景为同样也有接战的柳江舰(ROCS PC-123)。92海战发生在民国47年9月2日,即823砲战之间,当时该舰护航美坚号(ROCS LSM-249)至金门运补,被数艘共军鱼雷快艇围攻。根据沱江舰的战报为击沉敌舰2艘,击伤4艘,但舰体受到重创(差一点在拖带中沉没),全舰80名官兵也死伤逾半,战后由蒋总统颁发虎旗褒奖

说起来这是中华民国海军第四次(含北洋政府时期)的大型造舰计划了,所以在评论这个计划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历史吧,其实蛮有趣的,若了解当时中华民国的处境的话,看到那些计划,真的会以为走进了架空历史小说里。

CNS 海圻舰  
宣统3年时访问纽约的海圻舰。海圻与海天两舰是甲午战后中国海军最大的作战舰,事实上海圻舰一直到民国26年自沉江阴要塞为止,都是中国海军吨位最大的军舰(海天舰在光绪30年坐礁报废)

第一次是在民国2年提出为期9年的《海军第一次置舰计划》,计划里分为两个部份,一个是巡弋防御舰队,将建造8艘装备13.5吋主砲,26,000吨级的战斗巡洋舰,10艘一等巡洋舰(英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分类,即放大型的加护巡洋舰,排水量在10,000吨以上,主砲口径为6吋至9.2吋不等,战后被重巡洋舰所取代),12艘二等穹甲巡洋舰(即加护型巡洋舰,主砲口径多为6吋),18艘三等穹甲巡洋舰(还是加护型巡洋舰,但更小,主砲口径以4吋为主),6艘侦察巡洋舰(装甲比三等穹甲巡洋舰更薄,但速度较快,主砲口径也是以4吋为主)。另一个是守卫防御舰队,主力是900到1,000吨级大型鱼雷猎舰(即驱逐舰)22艘,400吨级小型驱逐舰50艘,潜水艇40艘等,加上其它辅助船舰,到民国10年时海军的总吨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海军都是以总吨位当成实力的标准)将会超过100万吨,总经费超过1亿英镑(在当时的世界货币是英镑,故计划里即以此为单位)。

HMS Lion  
1913年时的英国海军狮号战斗巡洋舰(HMS Lion)。《海军第一次置舰计划》中的主力,也就是那8艘战斗巡洋舰的规格应该就是英国海军著名的狮级战斗巡洋舰,因为一模一样~XD

要知道在1940年时,排名世界第三的日本帝国海军的总吨位「才」109万吨。而且在民国2年,当时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约2,000万银圆,折合英镑只有201万,事实上当时北洋政府财政困窘到预备出售北洋海军的4艘海字级巡洋舰的地步,所以这份一年要花到1,100万英镑以上的造舰计划,在还没开始时就结束了。

HMS Hermis  
1907年时的英国二等巡洋舰竞技神号(HMS Hermes)。标准排水量5,650吨,装备11门6吋砲

由于实在太过荒堂,所以当海军部正式提出计划时已是大幅缩水过的了,但还是有8艘28,000吨级战斗巡洋舰;8艘3,500吨级侦察巡洋舰、40艘750吨级鱼雷舰、40艘170到740吨不等的潜艇,总吨位约30万吨,8年的总预算则约3,200万英镑。计划虽然比之前的要合理不少,但每年的预算还是比政府的总收入高出一倍,所以此计划最终没有实施。

HMS Scourge  
1910年时的英国驱逐舰蹂躏号(HMS Scourge)。1910年服役的蹂躏号是很典型的WWI时期驱逐舰,排水量约900吨

值得注意的是北洋政府虽然没有能力在海军上有所建树,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胜利国在瓜分德国海军的降舰时,北洋政府的确训令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全力向英国争取被英国取得的德国潜舰。这无疑是受到当时海军派到英国海军参战的陈绍宽的影响(陈绍宽在统一后的国民政府任海军部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随潜艇出海作战至少三次),只可惜最后在各国,尤其是日本的反对下而功败垂成。

SM UC-93  
德国近岸潜艇UC-93。UC-93属于UC III型近岸潜艇,1918年8月服役,没有任何作战纪录,战后被义大利取得。此级标准排水量为491吨,服役时间短,应该是当时中国海军想要争取的舰种

物换星移,到民国18年时中华民国政府已改为国民政府,所以当国民政府时代第一艘完工的浅水砲艇,咸宁号的服役典礼上,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老蒋遂发出豪语,要在10年内建成海军60万吨!这也是著名的60万吨造舰计划。

事实上那只是空话,不是计划。但受到此一激励,海军部(部长杨树庄)于民国19年提出一份回应此空话的计划,里面有包括航空母舰、装甲巡洋舰(应该属于重巡洋舰)、巡洋舰(应属于轻巡洋舰)、驱逐舰、潜艇、及其它辅助舰艇共165艘,总吨数约12到15万吨。

HMS Argus  
1918年时的英国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HMS Argus,I49)。这应该是当时中国海军所理解的航舰,只是连日本人都需要英国间谍团才建造出凤祥号航舰,连个海军航空队都没有的中国海军哪做得出航空母舰?

问题是当时有能力造舰的造船厂只有江南造船厂,而且还没建造过任何一艘新式船舰。况且当时中国名义上统一,实则中央政府政令仅能通行苏、皖、浙、赣四省,其它地方还是由军阀盘据。另一方面,财政困窘这个大问题就先不讲了,想要请别的国家来帮你,也要人家愿意或办得到。像当时中国海军曾想引进美国势力(一直到抗战胜利为止,中华民国海军都是以闽系为主,而闽系是英国人建立起来的),美国海军也有意愿,结果照样被还是日不落国的英国打枪,更别提日本人早有并吞中国之意,岂容它国协助中国发展海军?

CNS 宁海  
民国23年时的宁海号。宁海舰是日本海军舰政部技术指导,播磨造船所设计建造完成,所以具有浓浓的日式风格(不论优缺点)。虽然在中国海军是第一线军舰,但设计之始只是训练巡洋舰,所以不论在航速、武装、与动力都远远不如当时列强的一线巡洋舰

CNS 宁海号2   
宁海号在1932年,以及平海号在与1944年的侧线图。宁海号在江阴保卫战中被日机击沉,浮扬后原做为日本海防舰兼海军兵学校的练习舰御藏号。但到1944年时被改为二等巡洋舰,改名五百岛号,后在八丈岛附近被美国海军潜舰鲥鱼号(USS SS-235)击沉。平海号也在江阴保卫战中被日机击沉,浮扬后原做为佐世保海兵团的居住舰见岛号。但由于一线战舰短缺而在1944年改造为二等巡洋舰,更名为八十岛号。由侧线图可看出日军为八十岛岛号加装了大量的防空火力,主砲也换成两门120 mm高平两用砲(图中的Yasoshima即八十岛的日语发音)。虽然防空火力大幅增加,但八十岛号仍在1944年底在菲律宾海域被美国海军舰载机击沉。

所以到民国23年,海军部(部长陈绍宽)提出了一份更精简的五年造舰计划(总吨位应该不超过4.5万吨),里面包含了1艘向导舰(即平海号巡洋舰)、16艘驱逐舰、21艘潜艇、4艘布雷舰、8艘扫雷舰、外加组建海军航空队(计划为三个大队共150架)。这个计划最重要的部份即为海军航空队的建立,但有趣的是前一个计划里有航空母舰却没有搭载的航空部队....

CNS 平海2  
平海号在民国25年时的公试照。平海舰没有航空设备,所以后桅部的外型与宁海号有明显的差异

但是这个计划只完成了1艘向导舰,即平海号巡洋舰。平海号是由日本提供宁海号的图纸,由江南造船厂建造,安放龙骨的时间只晚了宁海号4个月,但晚了将近4年才服役。宁海号是由当时没有造过军舰的日本播磨造船厂所建造,设计上也仅仅只是一艘训练巡洋舰,不管在火砲、装甲、动力等各方面完全无法跟列强的轻巡洋舰相比。但播磨造船厂只花了一年半就让宁海号服役,国造的平海号则整整建了5年!

CNS 平海

已经改名为八十岛号的平海号在沉没时的遗影

另外有进展的则是潜艇的部份,海军部于民国26年向德国订购了5艘潜艇,包含1艘800吨级VII型,及4艘400吨级IIB型,并协调德国海军拨出1艘现役IIB型潜艇供中华民国海军使用。但由于七七事变爆发,德国转向与日本结盟,中华民国的水下兵力还是无法建立起来。

SM U-1023  
1945年时的VIIC型潜舰U-1023。本型舰是德国海军的潜舰部队主力,与德国陆军的IV号坦克一样,从开战一路奋战至最后一刻。此照片摄于英国朴资茅斯港,所以是德国降舰之一

SM U-11  
IIB型潜艇U-11(摄影时间不详)。德国II型潜艇属于近岸潜艇,大多在战争中被英国海军击沉。但本艇服役期间均做为训练艇,因此存活至德国投降

不管这两个国民政府时期的造舰计划如何,实情就是.七七事变爆发后,面对总吨位超过100万吨的日本帝国海军,中华民国海军的总吨位只有4万吨不到,其中80%以上是浅水砲艇或舰龄超过30年的老船,也就是说,别讲60万吨,国民政府连6万吨都没办法造出来(含废舰改造在内,海军实际只建了18艘舰艇,共约1万吨)。在此无意批评当时的海军人员,在政府财政不佳(当时军政部的精力还是放在陆军与空军上),工业水准低落,没有有力的外国势力奥援等等先天不利的环境下,缴出这种成绩也是无可奈何的吧。

CNS 自强  
民国20年时由废舰建威号改造而成的自强号巡洋舰。虽说是巡洋舰,但顶多只是砲舰等级,而且动力系统还是上一个世纪的老古董。本舰隶属于第二舰队,抗战爆发后自沉于江阴要塞

CNS 建威  
宣统3年(1911年)时驻防武汉三镇的建威号驱逐舰。建威号是福州船政局所造,光绪32年(1906年)服役

第三次的造舰计划是在抗战胜利之后,民国35年由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陈绍宽)所提出的。这个计划要25年,分5期来完成。详细舰种就不讲了,这只大舰队最终将拥有航空母舰(含水上机母舰)14艘,战斗舰20艘,重巡洋舰30艘,轻巡洋舰70艘,驱逐舰100艘,砲舰72艘,潜舰120艘,潜水母舰4艘,以及其它辅助与勤务舰304艘,总吨位来到将近190万吨!比日本帝国海军在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时的120万吨还高,如能完成,将会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海军。

CNS重庆号  
民国37年时抵达南京下关的重庆号轻巡洋舰。重庆号原为英国海军北极光号(HMS Aurora),排水量5,220吨,装备6门(分装在3座双连装砲塔里)6吋主砲与4门单管4吋副砲。本舰在二次大战爆发时属于本土舰队,但到1942后主要在地中海地区作战。本舰抵华时是中国海军最大的水面作战舰,但在民国38年即叛逃至共军,随后被空军B-24轰炸机击沉,中国海军(包括海峡两岸)从此再无巡洋舰这一级,重庆号也成为中国海军最后的巡洋舰

先不管抗战与戡乱战役所造成的财政崩溃,不管还是只有一个残破的江南造船厂有能力造舰,也不管国民政府在戡乱战役的溃败,如果真有方法能开始计划,能完成吗?

CNS 太平舰  
民国38年时的太平舰(ROCS DE-22)。早年中国海军如英国海军一样,只有舰名没有舷号,后来人员、装备改为美式系统后,也就引入美军海军的编号。美国海军知道中国海军在人员训练上还存在著极大的弱点,所以一开始也不敢给太大的船。太康与太平两舰是最早的美援八舰中最大的两艘,属于Evarts级,标准排水量1,140吨,3吋主砲3门

很遗憾的,那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假设前两期的船都向美国购买旧舰好了,中国海军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水准不足。海军是专业兵科,非常讲究技术。当时中国海军在八年抗战期间几无船可用,就算有也只是吃水很浅的内河砲艇,对于现代化的海军战术一无所知。虽然中、后期开始派员到美国受训、接舰,但事实上美军开始在青岛移交船舰给中国海军时,还是发生从舰长到舱面水手都是第一次登舰的情况。

CNS 永嘉  
永嘉舰(摄影时间不明,但应该是民国39年之后)(ROCS PF-47)。永嘉舰是美国第二批军援的Admirable级扫雷舰,其最著名事绩即为率舰冲过叛变的江阴要塞。江阴要塞叛变时,当时在要塞上游的第二舰队司令林遵少将,拒绝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的突围请求决定投共。但不愿投共的永嘉舰舰长陈庆堃中校率领另外3舰突围,此时因永嘉舰上还挂著林遵的少将旗,结果其它共有14艘船舰也与一同行动,最后18艘里有11艘船舰抵达上海,没能抵达的7艘里有3艘被共军击沉,4艘被林遵说服回航。因此一功绩,陈庆堃中校获颁青天白日勋章

就算日本投降后,中国没有共产党做乱,中国海军至少也要20年以上的再训练才行(综观两岸海军的发展,即是如此),而且工业能力也不是一蹴可及。再者,这份计划与其说是「海军未来造舰计划」,还不如说成是「海军过去造舰计划」。计划里面的水面舰艇跟当时的现实状况几乎脱节。以航空母舰为例,1万吨级的航空母舰早在1930年代就证明不实用,而且即便是当时美军的护航航舰,吨位也都来到1.5万吨。至于4,800和5,500吨级的航空母舰要做什么用我是一点都不知道,因为连日本帝国陆军的特设航母都有1万吨。而计划中规画了20艘2.6到3.5万吨的战斗舰(里面可能还有战斗巡洋舰),应该是计划中的主力,可是在当时战斗舰已经降格为配角了,美国海军除了太平洋战争时服役的战斗舰外,其它的旧式战斗舰一律退役,未来也没有新的战斗舰造舰计划。至于其它作战舰种也不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规格,甚至在勤务舰里还有给炭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个船种就废弃了耶)的存在....

 USS AC-3    
1913年时的天神号(USS AC-3 Jupiter)。天神号属于美国海军最后一级的运煤船海上老人级,到1924年之后,美国海军即不再存有Collier这个舰种。天神号于1922年改造为美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USS CV-1 Langley),但除此之外,海神级的其它三艘,即独眼巨人号(USS AC-4 Cyclops)、海上老人号(USS AC-9 Proteus)、与海神号(USS AC-10 Nereus)均于百慕达三角洲离奇失踪,其中独眼巨人号的失踪被美国海军称为「最离奇的失踪案」

我是可以体会陈绍宽对于中国海军的热爱与期盼,但这个计划比之民国2年的百万吨造舰计划,可说是一点也不逊色的....糟糕。虽然两个计划提出时的外在环境相差很多,但其下场也是一样,在还没开始前就结束了。

注:ROCS意为Ship of ROC,早年是CNS,即Ship of Chinese Navy,但在军舰上标注的是ROCN,即ROC Nav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