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师友的邀请。关于唐朝东西边境的权力管理问题,我认为首先要研究当时唐朝对国土的方针和政策。

唐朝国土政策应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皇城周围的核心区域。这部分是唐朝的心脏,周围有皇帝的直管部队,负责保卫皇权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二部分长城沿线部分、巴蜀东南部分。这部分由给予特权的节度使管辖,节度使有募兵权、行政权最后还拥有了财权。这部分区域最为重要,为什么最重要?我们先讲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各都护府。唐朝在开国初期,兵力强盛,西部最远开拓到波斯部分,东至朝鲜半岛。虽然取得了大片领土,但是对战后的管理问题却是个大问题。在当时唐朝沿用了汉朝的都护府政策,将边疆区域划分成几个都护府,唐朝前期有8个,后期有6个。包括东朝鲜半岛安东都护府,和西边的安西都护府,其中在朝鲜设立熊津都督府、波斯设立都督府,隶属于所在的都护府。

当时的都护府其实按照现在的模式,实际上和美军驻扎伊拉克的模式较为相同(当然古代对于国家的认识比较模糊,不能完全等同),唐朝在各都护府驻扎军队,负责维护当地治安,实际控制该区域。对于当地人的管理一般是采取怀柔和拉拢政策,简单直白的说就是用当地人来管理当地人,达到长期统治的目的。

所以在这里都护府属于直辖,都护府由唐朝的边境将领管理(比如薛仁贵),只对皇帝负责,而都督府一般是由当地人管理,属于间接管辖,不属于分封。

对于各都护府,唐朝历来就是以都护府宽阔的防御面积,达到保护内地的目的,都护府实际上起的是缓冲作用,唐朝统治者的重点还是在第二部分,就是保护长城以南的中原地区。

都护府的强弱与国家的强盛与否有很大的关系,国家强盛,各地臣服,都护府的权力就大,而国事衰微,周边伺机反扑,都护府权力和面积就会逐渐缩小,其实无论安东都护府、还是安西都护府,在唐朝中后期已逐渐取消或名存实亡。

以上就是我对问题的见解,不当之处,请指正。


唐朝疆域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南包越南,西至咸海(一说里海),北包整个蒙古高原。

在边疆地区,与汉朝相似,唐朝设立了都护府进行管辖,都护府是军政一体的行政机构,因此是实际控制,并非对地方土司的分封。

唐朝有六大都护府: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北庭和单于。都护府分两种,大都护从二品,上都护正三品,其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

1,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灭高句丽,在今朝鲜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是上都护,正三品,第一任都护是薛仁贵。

安史之乱后,公元764年唐肃宗时期废除了安东都护府。

2,安西都护府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起设置,到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止,共存在约170年。

公元640年,侯君集灭高昌,大唐开始在西域设都护府,安西都护是大都护,从二品,第一任都护是乔师望。

公元661年,阿拉伯帝国灭萨珊波斯,波斯王子俾路斯远赴长安向大唐求助。大唐于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为都督,隶属安西大都护府。

波斯都督府只存在了三年,后来波斯被阿拉伯帝国吞并,波斯王子病逝于长安。

唐宪宗之时,公元808年,安西都护府最终沦陷于吐蕃之手,唐朝彻底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谢邀,属于直辖并非分封,但是都护府下的都督府官吏中,有很多都是由当地土著首领担任,而唐朝在朝鲜半岛与中亚地区的统治版图存在时间并不长。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帝国灭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治所设立在如今朝鲜首都平壤,统领高句丽故地以及东北的乌苏里江流域等众多地区。后来联合新罗灭百济,所设立的熊津都督府也隶属于安东都护府,由唐朝直接管理,其中一位大都护,就是唐朝著名的大将军薛仁贵。传说如今的韩国泡菜,就是当年随著薛仁贵驻守安东的川渝籍的士兵带去的。

新罗崛起后,唐朝忙于与吐蕃的战争,安东都护府空虚,最终百济故地被新罗吞并,双方约定以大同江为界,安东都护府内迁。而后随著东北的渤海国与契丹人崛起,安东都护府的辖制地区越来越小。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治所迁到了营州(辽宁朝阳)唐肃宗时代正式废除。

曾经的安东都护府,包括营州上都督府、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等,奉行唐朝的「羁縻地方」政策,是军政一体化的地方行政机构。而不同的是,地方上的少数民族有很大的自主权力,很多都督府官员都是当地的民族担任,并非分封,与后来的明朝土司相似,但是管理更加严格一些。

阿拉伯帝国崛起后灭波斯萨珊王朝,波斯末代王子俾路斯前往长安求助,唐朝出兵波斯,建立了波斯都督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而都督就是这位波斯王子。但是没几年就被阿拉伯帝国所吞并,俾路斯回到长安被册封为右威卫将军,最后死在了长安。


谢邀。【大家好,我是雪峰居士。专门解答历史文化类问题,但愿居士提供的见解能够帮助题主解惑,也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我们仔细查阅《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唐朝的部分著作、记载我们可以发现:自唐朝建国以来,唐初至安史之乱期间,整个唐朝的国立相当强盛。因此,唐朝在解决了边疆少数民族问题后,也有很多少数民族开始内附唐朝,也就是主动归顺唐朝。我们应该还记得唐朝时有日本国派遣使者前来长安学习唐朝的文化,由此可见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力非常深。

因唐朝解决边患所控制的疆域以及归附的众多少数民族都需要唐朝想办法进行管理。那么唐朝是如何管理的呢?面对如此宽广的疆域,唐朝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办法。在中原地区,实行「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而在边疆区域则是采纳汉朝都护府制度,都护府最高长官即管理辖区内军事,还负责当地民生、司法等大小事务,都护府官员由中央任命,并对中央负责。

这些都护府就是后来著名的唐朝六大都护府,即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其实最初有九个(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个都护府),但随著变迁,最后剩下了六个。这六个也因为安史之乱,唐朝国立衰弱后也逐渐消亡。

可见,唐朝中央政府在边疆设置的都护府中央政权是实际控制它运转的。虽然当地可能人参与都护府管理,但是程度相当有限,主要官员的任命和军事权力的掌控还是在唐朝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手中。这就是明显的中央直辖还不是土司分封,因为如果是土司分封,那么担任都护府的最高长官及其属下主要官员肯定是当地人,而来自中央的任命也只是形式。可是在唐朝时期的都护府最高长官及其主要下属官员都是来自于中央政府的直接任命,中央权威性十足。

因此,综上所述:唐朝在强盛时期宽阔的疆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是中央直辖的行政管理制度。只不过,边疆地区的行政机构是军政合一的,战时承担对外作战抵抗外辱的任务,平时安民发展经济的任务。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随著唐朝的国立的变化,这些边疆地区的都护府所管辖区域也随之变化,直至最后消失。


【您们的关注、点赞、评论是雪峰居士继续努力前行最大的动力!】


唐朝的都护府属于军政一体的统治,控制力比土司强一点。但是中国的土司分封同样属于中国的领土。如何区分土司和藩属国。主要是看土司做官是否属于中央体系。比如周朝的分封,下边的诸侯国其实都是独立的国家,但是他们的官职属于周朝的体系,所以他们是周的领土。比如朝鲜,虽然臣服于中国,但是朝鲜内的制度是人家的,人家的官员都是由人家任命,所以朝鲜是独立的。比如明朝的东北,是各个卫,每个卫的指挥使没有权力任命下边的千户,百户,他们也有明朝册封,所以东北是明朝的,朝鲜不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