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非蒋介石的专利,远在明末时期就由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了。

明末内有农民起义如星火燎原般向全国蔓延威胁著大明江山,外有清国虎视眈眈屡犯边境。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主张与皇太极和谈,崇祯帝采用了他的策略。

明军在杨嗣昌的领导下,镇压农民起义取得很大进展,起义军领袖刘国能、张献忠先后投降,但杨嗣昌不相信二人,要求他们率军帮忙剿匪才可相信,崇祯帝急于诏安,对付皇太极。并未采取杨嗣昌的建议,最终事实证明张献忠的确是假投降,并且最终和李自成一起把明王朝这座大厦推到。

攘外必先安内在几百年后被另一个枭雄采用,险将中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各位朋友有喜欢的请帮忙评论、点赞加关注,谢谢!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张献忠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是绝对不能轻信的,只有消灭掉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崇祯十一年,杨嗣昌率领各省督抚采取「十面张网」战术,压缩农民军生存空间,迫使刘国能、张献忠等向朝廷投降,接受熊文灿诏安。但是,杨嗣昌不同意诏安,于是向崇祯皇帝建议:让张献忠出兵剿灭其他起义军以表明诚意,然后再归顺,否则免谈!无奈,满清鞑子又破关而入,崇祯急需调兵北上,便不同意杨嗣昌的建议。没过多久,张献忠反叛大明,和李自成一起成为大明的死敌,崇祯后悔莫及啊!


崇祯十一年,在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灭流寇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部流寇遭受重创,张献忠在湖北谷城、罗汝才在郧阳向明朝总督熊文灿投降,李自成在陕西潼关南原被洪承畴、孙传庭设伏杀得几乎全军覆没,仅以十八骑遁入商洛山中,流民起义陷入低谷,明朝廷形式一片大好。

张献忠实属被迫诈降,拥兵十万拒不接受朝廷改编也不予以遣散,白痴都能看出献贼诈降,杨嗣昌鉴于张献忠狡诈凶残,多次诈降欺骗朝廷,建议崇祯皇帝趁此良机铲除张献忠以绝后患,还有好几个官员包括左良玉都看出张献忠诈降,建议朝廷趁机铲除张献忠,可是这个愚蠢昏聩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却很是心疼相信张献忠,说什么他好意来投降,我们怎么能喊打喊杀的,拒绝了杨嗣昌借机诛杀张献忠的建议,结果张献忠在第二年又反叛了,屠戮抢劫湖北、四川等地,此事也直接坑死了杨嗣昌。

朱由检真是健忘呀!他忘了张献忠在崇祯八年攻破凤阳,火烧了朱元璋出家的皇觉寺,挖掘了明皇陵,他也忘记了自己己经被流寇的诈降伎俩欺骗愚弄了多少次了?明朝实在是被愚蠢昏庸的崇祯葬送掉的。


张献忠反明抗清功过且不论,与李自成带领的两股势力是当时义军主力,对明朝的灭亡起到关健作用。因他骁勇好战又有百姓的支持,破灭了明朝兵部尚书杨嗣昌布置的"四正、八隅、十面伏″,见义军难灭。清军侵略中原明朝腹背受敌危在旦夕,杨嗣昌向明帝崇祯提出"安抚"张献忠向政策,企图离间瓦解义军。崇祯只听了杨嗣昌的第一步″召安″,让张献忠剿灭其他义军,没有实施成功。一是崇祯派兵抗清,二是张献忠不从。倒置张献忠蜇伏隐忍,二次起义推动了明朝的灭亡!


张献忠被迫投降时,杨嗣昌上奏攘外先安内,急于对满清用兵崇祯没有采纳该建议。这是崇祯个人的极限性,也是大明气数已尽。几百年后倒是有个人热衷攘外先安内的策略,引来一片骂声。时、势都更易了,思想跟不上就会被淘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