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7月17日(1918年),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七口在叶卡捷琳堡被枪决。作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当世对罗曼诺夫王朝覆灭、尼古拉二世一家生死存有诸多疑问,包括尼古拉二世的表兄、当时的英王乔治五世,为何对这位与自己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关系又非常亲密的表弟见死不救?分析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乔治五世害怕惹祸上身,引发本国工人革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英国人始终视俄国为地缘政治对手,亲情最终让位于政治利益。尼古拉二世(左)与乔治五世

1. 在英国王室和俄国皇室共同发布的相册中,有不少是尼古拉二世和乔治五世在一起的照片。从照片上看,两人长相确实惊人地相似,以至于很多人误认为他们是孪生兄弟。

乔治五世1865年6月3日出生,1910年5月6日加冕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直至1936年1月20日去世。他是父亲是英王爱德华七世,母亲是王后亚历山德拉·玛丽娅(Alexandra Caroline Marie Charlotte Louise Julia of Denmark,1844年12月1日-1925年11月20日)。

儿时的尼古拉二世与乔治五世

尼古拉二世与乔治五世

尼古拉二世1868年5月18日出生,1894年11月1日加冕成为俄国沙皇,1917年3月16日宣布退位、将政权移交给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此后被流放到托博尔斯克。十月革命之后,尼古拉二世一家被关押在叶卡捷琳堡,1918年7月17日被枪决。尼古拉二世的父亲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母亲是皇后玛丽娅·费奥多罗芙娜(Marie Sophie Frederikke Dagmar,1847年11月26日-1928年10月13日)。乔治五世的母亲

尼古拉二世的母亲

亚历山德拉·玛丽娅和玛丽娅·费奥多罗芙娜是亲姐妹,她们都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和黑森-卡塞尔的路易丝公主的女儿,她们的兄弟有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八世和希腊国王乔治一世。

作为表兄弟,乔治五世和尼古拉二世一直很要好,童年时期两人就经常在一起玩耍,成人后也不时有机会相聚。

2.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之后,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接管政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承诺:允许他和家人毫无障碍地离开俄国,并就此积极与英国方面展开接触。

克伦斯基

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后来回忆道:「至于沙皇一家疏散的问题,我们决定将他们经由摩尔曼斯克送往伦敦。1917年3月已经得到英国政府允许,但当前往摩尔曼斯克的火车准备起程、外长捷列先科拍发电报请求英国派船迎接沙皇一家时,英国大使收到了首相劳合·乔治的明确答复:非常遗憾,英国政府不能在战时将沙皇一家作为客人接待。」尼古拉二世父子在托博尔斯克

沙皇一家因此没有被送往摩尔曼斯克,而被送往托博尔斯克。随后,俄国陷入无政府状态,紧接著爆发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末代沙皇一家最终被送到叶卡捷琳堡关押起来,并于1918年7月17日凌晨在伊帕季耶夫地下室被枪杀。

俄罗斯历史学家、作家根纳季·索科洛夫认为:「克伦斯基没有撒谎,他关于英国拒绝接收沙皇一家的说法不是试图洗白自己。解密档案也证明他所言非虚。」

关押末代沙皇一家的伊帕季耶夫别墅

末代沙皇一家被处决的地下室

在伊帕季耶夫别墅原址上修建的纪念尼古拉二世一家的滴血大教堂

3. 末代沙皇一家确实有可能被送往英国,因为英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属于同一阵营,两国皇室又是非常亲近的真亲关系。

乔治五世在给表弟的信中就这样写道:「是的,我最亲爱的尼基(『尼古拉』的昵称),我希望我们之间的友谊能够永远继续;你知道,我没有改变,我永远爱你……也就是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愿上帝保佑你,我亲爱的老弟尼基,请记住,你永远可以把我当朋友。你永远忠诚的朋友乔治。」尼古拉二世与乔治五世

然而,英国政府却在1917年3月22日做出「战争期间拒绝向沙皇及皇后提供避难场所」的决定;一周之后,乔治五世也变得与写信给「尼基老弟」时完全不同的人——他怀疑向罗曼诺夫家族提供庇护的做法不合时宜,甚至可能是「一条危险之路」。

1917年4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亚瑟·贝尔福对乔治五世变卦感到惊讶,强调一国之君不能言而无信,既然早前已经做出决定,就应该接受罗曼诺夫家族。

但乔治五世拒绝改变主意,并在两天后致函外交部:「请指示驻俄国大使布坎南,让他对(俄国外长)米留科夫说,我们应该拒绝接受俄国政府(关于让尼古拉二世一家赴英国避难)的建议。」他最后还强调,向沙皇一家发出邀请的是英国政府、而非英国国王。

1917年5月,俄国外交部接到英国大使的通知:「英国政府不能建议国王陛下款待对德国抱友好态度的人。」尼古拉二世之妻、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的德国出身(黑森和莱茵大公国公主)成为英国人拒绝接待他们的理由。

4.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乔治五世之所以见死不救,原因是已经退位的尼古拉二世毫无用处,接收他全家避难甚至可能「引火烧身」,在英国引发政治危机甚至类似的革命——因为英国工会同情布尔什维克。

另外,如果尼古拉二世被从肉体上消灭,乔治五世也有可能以近亲身份要求得到俄国皇位。末代沙皇一家

还有一点,那就是英国永远视俄国为地缘政治对手,无论是盟友还是亲属关系,都不影响英国随时随地找机会削弱俄国。

现存的英王秘书给驻法大使的信函就证实,乔治五世从一开始就不希望罗曼诺夫家族到英国来:「这是国王的坚定立场,他从来不想这么做。」


不是不救,而是救不了。事实上,乔治五世最初不但同意了为尼古拉二世及全家人提供庇护,还启动了外交和军事程序,希望将尼古拉二世全家秘密接到英国,但最后却迫于国际国内形势,不但放弃了营救计划,还收回了庇护承诺。

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长子,他的母亲是丹麦公主玛丽亚·费奥多萝芙娜,后来他又娶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亲外孙女亚历山德拉为王后。也就是说,他的皇后与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是亲亲的姨表兄妹。

二月革命后,被迫退位的尼古拉二世,曾希望全家到英国定居,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议会,于1917年3月,同意了尼古拉二世的请求。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也答应与英国政府合作,承诺于第二年将沙皇全家经日本送往欧洲。

但是二月革命以后的十月革命,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布尔什维克担心沙皇的存在,会成为保皇党最大的旗帜,尤其是这些保皇党,得到了英法等国的支持。于是刚成立的苏维埃政府,不但不同意放走沙皇,还对其实施更加严厉的监视提供更加苛刻的生活条件。鉴于此,英国策划了一次秘密行动,派遣一支小分队前往叶卡捷琳娜堡,将沙皇全家经波兰偷运到德国然后前往英国。

这一情报被契卡获取,上报列宁,列宁于是取消了放沙皇一家人出境的想法,要求以叛国罪对他们进行公开审判。但是,此时沙皇一家的处置权,已经掌握到契卡手中。契卡不耐烦审判,决定直接处死沙皇全家。与此同时,英国工党和自由派人士在国内发起了激进的反沙皇运动,加上契卡在英国的间谍扇风点火,如果沙皇出现在英国,可能激发大规模的起义和反抗。因此,乔治五世不得不放弃营救尼古拉二世。

1918年7月16日子夜,沙皇夫妇、他们的4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以及3名仆人一名医生共11人,被乱枪打死在囚禁他们的大厦地下室,这便是著名的末代沙皇灭门惨案。沙皇全家被焚尸后埋在两个不为人知的地方,直到1971年才在煤坑中被发现。2008年,俄罗斯最高法院裁定,尼古拉二世全家是当时政治迫害的牺牲品,并重新为其举行了国葬。俄国当时的最高领导人,英国和丹麦王室的代表,出席了葬礼。


实际上,在沙皇被囚的最初几个星期中,英国曾计划营救尼古拉二世,中间人是大使乔治·布坎南爵士。 英国为什么要救沙皇?第一个原因是英国当时与俄国都属于协约国,一国有难,另一国理应伸手相助。第二个原因则是私人因素,因为英王乔治五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是表兄弟,英王他妈和沙皇他妈是如假包换的亲姐妹。

不信,请看照片:

左边这个大胡子,和右边那个大胡子,他们谁是谁?你能搞得清楚吗?事实上他们就是英王乔治五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

若是换成同一服色呢?譬如这样:

好吧!我想你已经头晕了,当然左边是乔治,右边的是尼古拉。

如果尼古拉来到伦敦,易服假冒乔治,乔治该怎么办?

呵呵!当然这个完全不可能。

事实上,虽然长得很像,两人的地位和处事风格实在很不一样。乔治是一个立宪君主,他懂得必须要跟全体英国国民站在一起,当英德关系紧张之际,他甚至为了取得国民支持,主动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德国姓氏。

而尼古拉则是一个专制君主,他手里的权力很大,他几乎不跟自己的人民接触,更别提同命运共呼吸,他甚至还猜忌那些能力出众的大臣(和中国古代的君主一样),他的统治很腐败(也一样)。(沙皇一家被枪杀场面图)

因为这些缘故,乔治五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决策是否合理?尼古拉来到英国,会不会引发英国工人起义?

而且,当时的俄国政府,还没有退出战争,他们依旧是英国的盟友。如果英国出手,是否意味著将俄国推到德国这一边?

所以最终,乔治五世撤回了他的邀请。

而此时的俄国政府,虽然将沙皇逮捕,但无意加害,甚至有意把沙皇送到英国来避难,没想到乔治五世却退缩了,于是便转移去西伯利亚。

再往后,俄国又发生了十月革命,临时政府倒台了,1918年7月的某个凌晨或是深夜,尼古拉二世一家便被从床上揪起来赶到地下室,用机枪一顿扫射,再浇上硫酸和汽油销毁。那时节,尼古拉二世已经50岁,他的妻子46岁,有一个14岁的儿子,四个女儿,分别是23岁、21岁、19岁和17岁,但没有一个得到宽恕。


因担心国内爆发工人起义,英王乔治五世最终抛弃了亲表弟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尼古拉二世是乔治五世的表弟,二人有著血缘关系。并且二人关系非常亲密,乔治五世在写给尼古拉二世的信中,称呼他为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凡是能为他做的事情,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二月革命后,尼古拉二世向乔治五世求助,乔治五世同意在英国为末代沙皇和其子嗣提供政治庇护。但几天后,乔治五世便反悔了。

原因在于乔治五世的私人秘书向乔治五世建议,尼古拉二世被视为暴君,国王要保全英国的君主体制,不能因为罗曼诺夫王朝而把温莎王朝陷入动乱。

甚至,乔治五世非常强硬地向英国外长表示,撤销之前的政治庇护。外长表示现在撤销为时已晚,最终在王室的不断施压下,政治庇护被撤回。


乔治五世不想救尼古拉二世,这一点是真的,但是他并不是完全主导这个事情。英国政府的选择使得这件事情变成了现实。

我们去看很多照片的话,我会发现乔治五世和尼古拉二世这两个人长得特别像,而他们的母亲也是亲姐妹,这两个兄弟之间感情特别好,当沙皇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的时候,尼古拉二世写信给乔治五世,乔治五世回信的时候也表示自己很担心你的生命安全。

但是后来尼古拉二世曾经请求英国政府能够引渡他到英国的时候,乔治五世选择沉默或者是根据披露的信件来看,乔治五世并不欢迎尼古拉二世到英国来,这是个什么原因?

我想大家应该记得英国的光荣革命吧,当时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党找到了去荷兰要接任荷兰国王的,当时英国国王的女婿,然后告诉他说你帮我们干掉现在的国王,然后我们拥戴你做国王,大家双赢。

后来这个家伙登上王位,干掉原先的老国王,这个事情事实上对后来接任英国王位的英国国王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心理阴影。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党被打压的不成样子,结果愣是被别人给绝地翻盘了,对于乔治五世来说,他面临的情况更加困难。

此时的英国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可以说国家实力,国家底蕴被这一次世界大战给折腾的是不轻,你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指挥者,斤了,这么长时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这么大的伤亡,人民肯定对你产生怀疑了,这个时候如果有谁上来反对你,轻则像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一样直接下台,重则就是尼古拉二世后来的那种情况,最后死无葬身之地。

偏偏这个时候,英国的工党同情苏维埃政权,这是一个很蛋疼的情况,尼古拉二世的到来,很有可能会造成另外一个变数,这就是类似于英国光荣革命前夕,当时英国国内的一种政治情况,在群里和亲情面前,当然是权利好使。

并且我们得说英国政府在这其中也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如果说乔治五世在亲情和权力面前还面临著一种五五开的局面,就是各占一半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不了,想要抛硬币的时候,英国政府跑出来把这硬币拿下来说,咱不去救他,让他自己自生自灭。

英国政府为什么不同意就尼古拉二世,说到底还是国家外交层面,无论是苏维埃还是二月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政党。(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沙皇俄国的这一批政党无论是谁都是把尼古拉二世作为最大的仇敌,英国政府如果把尼古拉二世接到自己国内那行接出来你就别想跟前苏联这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好,甚至二者之间可能反目成仇,互相争吵,国家民众不知道这个情况国家民众只会把这种事情怪到你英国政府头上怪你无能英国政府又能怎么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个时候,尼古拉二世就像一颗灾星一样,哪个国家接受这个人简直就是触霉头。

并且尼古拉二世根本就没有任何政治作用。也没有办法做一颗可以利用的棋子,他的到来只会更加使得当时前苏联国内的政治局势更加团结,这样的话对英国来讲,欧洲的东方崛起了一个强大而且团结的国家,对英国来说是绝对不想见到这种情况诞生的,英国就是实行一种类似于搅屎棍的政策,自己创造了一个这么强悍的对手干什么?

但是事实上,前苏联也正是因为后来爆发十月革命,彻底统一了国内局势,铸造了一个团结的。前苏联国家以后,当时英国才开始著急了,与其这样,到还不如一开始把尼古拉二世接过来。


传统。所有西方王权国家都有传统,不对已经下台流亡者宰尽杀绝,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大家本来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几百年前肯定是一家,三十年河西也许轮到自家。所以英王判断就是不收留沙皇他们也问题不大,最少他们的生命权没问题,而接受他们可能有一系列麻烦。没想到布尔什维克不按常理出牌,就突突了。后来英王后悔了,但人头落地没有用了。


国家利益优先于手足亲情,虽然乔治五世、尼古拉二世是亲表兄弟,长相难以置信的很像,像到什么程度?

参考下图。

但尼古拉二世倒台后,乔治五世考虑到营救尼古拉可能导致英国国内工人揭竿而起,就将营救计划搁置了。

还有一种说法:尼古拉二世对国内革命形势判断失误,抱有幻想,主动拒绝英国方面的避难邀请。

关注头条号/vx公众号:西南馆,了解更多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历史旧闻。


如果了解乔治五世这个人,就会知道:他和他父亲一样,是维多利亚女皇最不喜欢的人。顽劣、不讲信用是他的天性。他们父子从来就不是个绅士。当然了,纵观英国历史和皇室一直也是这样:卑劣、无耻、狡诈,充满血腥。既有皮克特人的残忍,也有萨克逊人的阴险,同时:维京人的豪气、凯尔特人的淳朴,反倒一点也没有继承。英国人(特指英格兰人)是欧洲公认的怪胎。


学过俄罗斯苏联时期的艺术史,老师提到沙皇尼古拉二世其实英文比俄语还溜,日记都是英文的。本身太多英国背景,没有救他的命,反而把他和俄罗斯民众疏远了吧


但尼古拉二世倒台后,乔治五世考虑到营救尼古拉可能导致英国国内工人揭竿而起,就将营救计划搁置了。

还有一种说法:尼古拉二世对国内革命形势判断失误,抱有幻想,主动拒绝英国方面的避难邀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