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期间深耕民间的元晓,虽然他的名声已经传遍韩国各地,但仍然没有任何傲慢姿态或彰扬自己德行,而是以疏星居士名义,回到僧院里面作些杂役服务僧众,并利用闲暇时间阅读、译注《金刚三昧经》。至于他深耕、游化民间期间的体悟,似乎已经跟众生心融合为一:

圣阁僧念元晓的文章:众生的心性是万流的根本,融通无涯,如泰然虚空,如清彻平静的大海。秽土本是心,而今已无生死涅槃。

圣阁僧:是元晓。元晓近在呎尺。

清净与秽土原本是众生一心,生死、涅槃两者始终没有不同分界,同样是心性所显现,[1]一切生死流转或涅槃寂静境地,乃是众生心识的流露、造作,这即是元晓觉悟的「一心」思想。住在甘泉寺藏经阁的僧人读到元晓著作,恍然地觉知声名远播韩国的元晓即是疏星居士。因此,会知甘泉寺僧众,请求元晓常住寺院,以便跟元晓学习佛法和让后进僧人有个学习榜样。在众寺僧要求下,元晓留在甘泉寺并继续他适时应方的弘化活动。他在甘泉寺弘法对象,仍然吸引大批平民百姓,而说法内容同样是与日常生活习习相关的。

元晓在寺中为乞儿们说法:佛祖虽然拥有许多不可说的美德,但是其中乃以大慈大悲为出发点。什么是大慈大悲呢?观音像中有抱子观音,佛祖对众生的大慈大悲就出现在母亲的心里……她为了保护我,宁可不顾自己,后来母亲因受风寒而去世了。为了子女不惜自己的心情,乃母亲的爱心,也叫慈悲心。母亲看到孩子高兴乃慈,母亲看到孩子伤心乃悲。那么,大慈大悲是什么呢?三界众生皆能远离自害、被害,此乃谓大慈大悲。

慈悲与智慧是佛陀教法中心,实现寂静涅槃重要因素。元晓对平民阶级百姓说法围绕于佛法宗本,及使用浅显易懂母亲、婴儿两者关系解释大慈大悲。并认为真正的慈悲是所有众生都能够远离自害和被害。此种适应时方的教化,除了能够让听法者契入佛法要义外,说法者从自性所流露出的慈悲,应该也可以让听众接收到。此外元晓再度回到僧院为平民百姓演说通俗易懂的佛法,似乎已经促使寺院除了担负佛教传播责任外,同时应该也让那时韩国佛教僧院逐渐地负起社会功能。

宗教社会功能,不仅能够作为人们精神寄托,同样可以提供人们一套评论社会行为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系统。元晓回到僧院以后,把僧院连结至平民阶级,不但是打破当时韩国佛教界,以教化上层社会为主的传统制度,同时也让寺院功能得以扩展至无阶级意识的平等观念。此种寺院平民化观念,无形中承继了僧伽担负如来家业的理念,也帮助社会建构伦理道德观念运用于普遍大众的义务;住持、弘扬佛法责任在于僧宝的佛教伦理也同样被显化。纵使元晓接受众僧邀请常住甘泉寺并译注《金刚三昧经》,无论如何,他依旧认为佛教不存在寺院或经论中,而是存在人们精神和自觉中:

佛教不存在于寺刹,也不存在于此经典当中;佛教乃存在于所有人精神生命中,存在于个人自觉中。释迦深知悟道容易修道难,修道容易成道难,成道容易弘法难。因此提出,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涅槃是什么呢?我就是涅槃。生死是什么呢?我就是生死。你以为佛道是形于外吗?佛道实在众生心中。只有心才是统治自己的真正国王。众生同体,众生同心。众生因心的运作而喜、而忧;心是技巧高明的画工,它可以画出世间万物;而支配心者,即是金刚,它是去除烦恼的捷径。

心即是众生心、是生死、是涅槃,而佛法存在众生精神生命与自觉中,理由在心主宰宇宙万物,它支配人们的喜、忧,而能够操控心地是金刚,即是般若智慧,是舍弃烦恼的速成手段。《金刚三昧经》译注完成之后,元晓再次接受王室邀请演说该经内容。其中,阐述众生同一根源、同一悲心、和世间事物显现决定于心的大乘佛性思想;所以,道场存在于众生真如佛性中,并非存在外界事项中。此种大乘菩萨道伦理立论是以慈悲和智慧为基础陈英善 1999317~337),而慈悲和智慧属于无我自在伦理观,且不以自度为目的,是以救济全体众生为愿力。既使救度众生,也没有一位可救济众生,或自己在救济众生。这样的菩萨悲愿,正是通向成佛道路。

经过游化生涯,元晓再度回到僧院重新以比丘形貌出现,并开始另一阶段弘法历程。这种比丘僧样貌阐述了僧伽住持佛法与大乘菩萨道实践伦理外,同时也说明了佛教冀望在社会生存、发展,并非凭借少数高层阶级来参加寺院活动可以实现,是需要不分阶级的。此外一位菩萨行者,如何能够运用平等、无分别心把亲自体验到的诸法自性空实相,也就是从实证的无常、无我、寂静涅槃中所开显出的胜义伦理,传递给全体众生,并教化全部众生同体、同心,迈向成佛之道,我们认为应该是元晓再次回归正常秩序的大乘菩萨行之伦理意趣。



[1] 《无量寿经宗要》(CBETA, T37, no. 1747, p. 125, c7-8):「然夫众生心性融通无碍,泰若虚空,湛犹巨海;若虚空故,其体平等无别相而可得,何有净秽之处。犹巨海故,其性润滑能随缘而不逆,岂无动静之时。尔乃或因尘、风沦五浊而随转,沈苦浪而长流;或承善根截四流而不还,至彼岸而永寂。若斯动寂皆是大梦,以觉言之无此、无彼。秽土、净国本来一心;生死、涅槃终无二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