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辑录最为广博、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类书,号称世界上第一本百科全书,《四库全书》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成祖永乐年间,辑成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分装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书成后藏于南京文渊阁。而《四库全书》是在清朝乾隆皇帝时开始纂修,共收书3503种,分79337卷,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几乎囊括了从先秦到清初的重要典籍。

《永乐大典》

虽然二书分别成书于明、清两代,时间上相差了三百多年,但却有著不小的渊源。《四库全书》的编纂与《永乐大典》的辑佚有著直接的关系。清初的学者已经看到了《永乐大典》的学术价值,但是流传到清代的《永乐大典》不仅遗佚了不少,而且在编排体例和收录内容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时任安徽学政朱筠上疏说:「臣在翰林常翻阅前明《永乐大典》,其书编次少伦,或分割诸书以其类。然古书之全而世不恒觐者,辄具在焉。臣请敕择取其中古书完者若干不,分别缮写各自为书,以备著录,书亡复存,艺林幸甚。」乾隆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对辑校《永乐大典》遗书的工作非常关心,这就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由来,因此可以说,《永乐大典》的辑佚直接导致了《四库全书》 的编纂。

《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存在著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体现在编纂背景上,两次修书都是出于政治需要,「靖难之变」,明成祖朱棣招致了一些朝臣的不满和反抗,因此他为了笼络人心,需要以文教怀柔,因而通过编纂一部大型类书来宣扬文治政策。《四库全书》的纂修则与清初大兴文字狱与笼络汉臣有关,同时自诩有「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也想在文治上有所作为,因而准备编纂一部空前的大丛书。其次,明成祖与清乾隆皇帝时期,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风气盛行,有利于集聚人力、物力、财力纂修大型丛书。再次,《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都是手抄而成,因而数量极少,更为弥足珍贵。最后,命运相似,《永乐大典》成书后藏在南京的文渊阁,后辗转至北京故宫内的文昭阁,又因宫中大火、战乱的缘故,存有缺失。《四库全书》成书后分别放于「内廷四阁」和「江浙三阁」,后因列强侵华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而遭到毁坏,如今存世三部半。

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正在燃烧的建筑。

不过二者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首先就是统治者的重视程度不同,虽然二者的纂修都与统治者宣扬文治不无关系,但是明成祖朱棣只是提出了编纂《永乐大典》的构想,具体实施则由底下的官员来负责。而《四库全书》从搜集书籍到纂修成书,乾隆皇帝都全程参与其中,并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二者都从民间大量网罗书籍文献,但清代严密的文字狱下,搜书的过程也变成了查禁书,对一切具有反清复明倾向的书籍一律焚毁,因此毁了很多珍贵书籍。再次,保存程度不同。二者虽都遭到毁坏,但《永乐大典》成书时只有一部,后来遭到了焚毁。所幸嘉靖皇帝时重录了《永乐大典》,如今保存的是嘉靖副本,但内容并不完整。《四库全书》曾被抄录了7部之多,且分放在不同地方,虽然也经战乱受到毁坏,但仍能存世三部半,内容保存完整。

参考文献:

朱桂昌:《从<永乐大典>到<四库全书>——兼论类书与丛书的演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1988年第4期。

周晓聪:《<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编纂的比较》,《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苏冬华:《论<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之异同》,《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第23期。

林小静,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季我努学社军官团编辑。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李顿调查团」档案整理工作,负责淞沪会战与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系列之格蕾丝?鲍尔写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