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政治,僅僅討論對人們公共觀念和個人生活的影響。


舉個很小的例子。

中國人喊自己的爸爸媽媽基本上不直呼其名吧?中國人的名字基本上跟長輩不同字吧?

國外直呼父母姓名的情形是不是很普遍?父子同名,就加個jr. 以示區分的例子是不是很多?

這個細微的差別其實就是儒家幾千年來的影響。

日用而不知,是要舉出例子的。


孔子:學而優則仕。

現在:大學畢業報考公務員。

孔子:慎終追遠。

現在:清明放假。

孔子: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現在:別談錢,談錢就遠了!

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

現在:一道好菜不僅要色香味俱全,刀工也要講究。

孔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孟子:獨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現在:把旅遊照片發到朋友圈。

孔子:老者安之,少者懷之。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現在: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您看到老、幼、弱、孕婦及抱小孩的乘客,情主動把座位讓給他們,在此衷心地表示感謝!


說話要算話

尊老愛幼

以德服人

吶,出來混,就要講義氣

孝敬父母

謙虛謹慎

不做出頭鳥

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

……

很多吧,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謝邀。

一、禮儀影響

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祭祖時要燒紙錢,要跪拜等。

這點幾乎是無法改變的,因為歷史的滾滾長河已經把這些禮儀深深地刻入了國人的骨子裡。

這就好比,你弄丟了500元錢,你爹可以一大巴掌糊過來,這叫責愛。你爹弄丟5000元錢,你卻不可一巴掌打過去,不然就是不孝。

看見沒有,同一件事,甚至後者比之前者還要嚴重。但是由於發生人物身份的不同,導致了結果不同。

其實這也是階級性

在中國,某種意義上禮儀=階級。

發現沒有,只有階級不對等時才特彆強調禮儀。

倘若夫妻二人是門當戶對的,那麼不會過去強調什麼聘禮嫁妝,你來我往都要做足禮數。但假如階級不對等,無論男女任意一方,去娶親(嫁人)時必定會戰戰兢兢,做足禮數,不會忤逆對方長輩。

關於這一點,至今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儒家理想化人格影響

關於這一點,很普遍。

長輩喜歡的孩子一般是:知書達禮、尊老愛幼……

發現沒有,這與儒家提倡的「君子」品質基本相同。

古往今來,帝王的榜樣也是「堯舜禹湯」,注意,這裡的堯舜禹湯不是歷史人物,而是同君子一樣的由儒家捏造出來的理想人格。

終究是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實際人物不可能完全符合於此,所以人們的期望值就越大。

不然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苦?就是因為家長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理想化的人。

總之,儒家紮根中國文化幾千年,影響力大且在於方方面面。上述只是目前最突出的兩點。


只要看看疫情下各國的表現,就能清晰地看到儒家的影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