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合一到底難不難?


難,很難,比過蜀道難,事情是紛亂複雜的,舉個例子,都知道人情世故不好,你就真的不做了么


龐蘊居士: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

龐蘊婆娘: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

龐蘊女靈照:也不難也不易,飢來吃飯困來眠!

那麼到底是難還是易呢 !春去夏來秋相隨,冬盡風雪又輪迴!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先從王陽明和他弟子的故事講起。


王陽明曾說過這樣的話:「人只要像喜歡美色那樣喜歡善德,討厭惡臭那樣討厭惡行,便是聖人了。」


有弟子初次聽到這句話時,問,為何說能做到這點就是聖人了?


王陽明回答,能做到這點就是知行合一。


弟子說,這個還不容易,太簡單了。


但過了一段時間後,這個弟子很沮喪地來見王陽明,說,您說的這個,還真是難。


王陽明就問,難在哪裡呢?


弟子回答:比如心裡的念頭雖然知道好善惡惡,就是喜歡善的厭惡惡的,然而不知不覺間就會夾雜別的念頭。一旦夾雜了別的念頭,就不是如喜歡美色那般喜歡善德、如討厭惡臭那樣討厭惡行的心了。

王陽明說,你的感悟很讓人感慨啊。世間很多人都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就是因為它的確很難。


為什麼連王陽明都說知行合一很難呢?


我們再來看下王陽明對「知行合一」的表述,它的表述是這樣的:如好好色。見到美色屬於知,喜歡上美色屬於行,見到美色會立即喜歡上,見到和喜歡之間沒有間隔,是為知行合一。


直白而言,其實喜歡上美色是誠心誠意的,沒有外力推動,自動自發、不知不覺。王陽明希望的是,人人在見到美色上如此,在人生中為善去惡也要如此,真心實意,全力以赴,不知不覺。


如你所知,這不現實。我們喜歡美色,餓了吃飯是發自本能。本能的力量所以強大,就因為它不需要外力加持。只靠自己就可以。可如果我們如喜歡美色那般喜歡善德、討厭惡臭那樣討厭惡行,就難得多了。


因為很多善德和惡行,都不是我們本能接受和排斥的。明知見義勇為是對的,可見到不義之事就是沒有勇氣,明知不義之財是錯的,可見到不義之財還是想拿過來。


此時,誠意失去威力,敗給了私慾。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36 節內容

鹽選專欄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

度陰山 陽明心學專家

36 小節 | 4 小時

¥69.0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19-09-02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tonytony學習中。別信我的答案,因為極有可能未來我會有完全相反的想法。

謝邀。不難。人天生就是知行合一的,只不過後來知行不一習慣了。這個世界都在勸人知行不一,你若真知行合一了,就不屬於這個世間了。不是入了人無我的境界,就是入了法無我的境界。


謝邀。不難。人天生就是知行合一的,只不過後來知行不一習慣了。這個世界都在勸人知行不一,你若真知行合一了,就不屬於這個世間了。不是入了人無我的境界,就是入了法無我的境界。


看對誰而言,對於執行力強的人不難。已經習慣成自然。對於只會空想的人很難。


知行合一是人天生的特點,每個人天生就是知行合一的。知是內在的感知,內在的覺知。行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外在的行為方式。知行合一就是說人內心是怎麼想的,怎麼認為的,他就會這麼去做,如果一個人做著不喜歡不願意又不得不的事情,他內心一定就有對這件事的不喜歡不情願和不得不的感知。所以知行合一,無所謂難不難,不要被所謂的大師忽悠了,把學問說得很高深費解是他們的專長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廢話,肯定難啊)


知行合一不屬難易,屬於一種對實相的描述


易與難是抽象的,是相對的(我之意,相對於每個人的標準不同)。

是故!

難不難,關鍵還在每個人對「去喜惡;私慾心」的程度,否則都還是處在知易行難。

注1:知易行難之難,難在「不行」。(正是:千里之行起於足下)

注2:文字的理解,應從「道意」,否則引用只會陷在「雞同鴨講」,這是國學之現況。正是:「文以載道」之意,文是文而道是道,陷於文則遠道。


難易在我而不在知行。良知自知有何難?而由我去知則有了難易之別。真知為乾,真行為坤,乾坤一德也。真知必能真行,如響隨聲,如影隨形,不可得而分。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欲知知行合一之難易,自比於黃帝堯舜之差距幾何,可以悟矣!


原創: 不斷求知的小智

公眾號:智取成長股

先講個小故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CEO傑克·韋爾奇是世界著名的企業家,曾經被《財富》等雜誌譽為「世界第一CEO」。一次,傑克·韋爾奇為企業界人士舉辦的企業經營講座時,有人議論說:「演講的內容沒有新鮮東西,我們早就知道了!」

傑克·韋爾奇聽到議論後淡淡地回答說:「你們知道了,我做到了。」

這個小故事很有哲理:很多事情光知道沒有用,知道但做不到等於零。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說明做到知行合一很難。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和其難度在投資領域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價值投資大師不光在投資領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在投資中收穫了巨大的財富,;在生活中也多數都是贏家,他們普遍都很長壽,不光長壽而且身體和腦力比多數同齡人都要好。

歐文·卡恩,格雷厄姆的大徒弟,巴菲特的大師兄,生於1906年,卒於2015年,享年109歲。

沃爾特·施洛斯,本·格雷厄姆工作的弟子與僱員,忠實踐行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念,是巴菲特眼中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生於1916年,卒於2012年,享年96歲。

約翰?鄧普頓,全球投資之父,知名的逆向投資大師,生於1912年,卒於2008年,享年96歲。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德國最負盛名的投資大師,被譽為「20世紀的股票見證人」和「20世紀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生於1906年,卒於1999年,享年93歲。

菲利普·費雪,成長股價值投資策略之父,巴菲特的學習榜樣,生於1907年,卒於2004年,享年97歲。

目前還健在的價值投資大師中,股神巴菲特已經88歲了,依然生龍活虎;查理.芒格已經94歲,依然思維活躍,兩人都有望成為百歲壽星。 老師,價值投資的鼻祖格雷厄姆生於1894年,卒於1976年,活了82歲。在他那個年代,也算長壽的了。

指數投資大師約翰·博格 1929-2019。

……

這些投資大師真可謂人生贏家,財富名利和健康長壽雙豐收,其中緣由值得我們深思。

經過自己研究,有一點體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歡迎交流。

做投資的都聽說過一句話:投資是一場修行。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場修行。投資的智慧和人生的智慧是相通的,其精髓就在於知行合一和高度自律。

知行合一難不難?我認為是很難的。即便真知,行也難。大家審視一下自己和身邊人就知道了:

戒煙戒酒、早睡早起、飲食清淡、適度鍛煉有益於健康,但做到的人多不多?

做到像巴菲特一樣關注長期而非股價波動、適度遠離行情、不過於關注宏觀和國際局勢(具體就是關注企業基本面而非短期漲跌、不天天看盤心隨股動、不過度關注宏觀經濟和國際局勢)的人多不多?

據我觀察,上面幾點能夠做到的太少了,可以說寥寥無幾。而投資大師們在投資和生活中普遍都是高度自律、知行合一的。這就是普通人和投資大師的區別,很多事情我們只是知道,而投資大師們可以做到。

投資是一場修行,修鍊的就是知行合一、高度自律的功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