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的小便池美不美?


艺术,曾经是美的。

不过现在,美这个字,已经不能很好的阐释艺术了。比如,远至罗丹的雕塑,稍近的则有毕加索、佛洛依德等人的作品。像下面这几款,一点都不美,看著心理都起疙瘩。

《老娼妇》
《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

又比如,John Cage的《4』33秒》。摸著良心讲,听著一点儿不美,不过也难听。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88786396/?

www.bilibili.com

概而言之,艺术不一定是美的,可能有美的,有丑的,或许还有美丑之外的。

至于这背后的深层原因,一时半会儿说不清!!!


谢邀,

不一定。


不一定,但我个人觉得要往美上靠

冷淡小抑郁的那些虚无缥缈的,年龄大了就越发不喜欢了,无病呻吟的让人进行不下去,还容易把人搞压抑,艺术不该刻意往哪个方位靠,现在喜欢对人有精神引导的东西,向上的,要么就犀利深刻。其他的娇柔造作就觉得这是什么?


谢邀:美的不一定是艺术,艺术也未必就是美的

「艺术品」天生并不是艺术,或者说人们在创造(制造)它时并没有把它当成「艺术」,而有可能是当成一个器具,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或者指向某一目的。史前人类不会认为他们在石壁上的图画是艺术,而更多是出于实用和心理暗示。同理,一个装水用的瓦罐,一个盛菜用的碗碟,一件打仗用的兵器,等等,不会有人愿意把它当成艺术。可见,「艺术品」成为艺术是发生的,就在某一时期(之后),「艺术品」具备了某种「功能」,呈现了这种「功能」的价值,这时候「艺术品」才成其为我们今天称之为艺术的东西。因此,加拿大哲学家威尔逊认为,「艺术品是自主的,当它只遵守艺术的原则时,也就是说,当它只承担艺术的职能时」,它才能成其为艺术。可见,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是需要有一个「共性」的东西被大家共同「遵守」的。这是审美判断的基础,即审美判断也要有一个审美「共性」的东西被大家共同「遵守」。

尽管美的不一定是艺术,艺术也未必一定就是美的,但追求美无疑是艺术的一种特性。康德承认审美判断不能提供有关对象的知识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把审美的主观性推到了极致(绝对),从而否定了美的对象所具有的那种「共性」,否则每个人的美的趣味都能成为独立的美,则美将不再美,丑亦不再是丑。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如是而已。因此,只有对审美对象人为设定某种理性的认识,即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时,审美才具有某种「普遍的」真实性。「情人眼里出西施」既不是审美,亦不是「认识」,而是道德判断,是把道德认同误判为审美认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