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了?


第一,太监是生理残缺的人,长期缺少内分泌回导致性格上的缺陷。第二,太监大多没什么学问,很大一部分都是生活所破才选择当太监的,这种人得势后对政治没什么报复和敏感性。大多都是贪财或好色,而太监无法好色只能贪污敛财。第三,古代的中国人大多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体发夫受之父母的关你,当朝重臣大多十分蔑视太监。出于自卑的心理太监得势后肯定回报复这些人。

其实一个国家的衰落和那些太监不一定有关,这是写历史的人大多是受儒家教育的人,这些人不会把主要问题归结到大臣、皇帝等人身上。

文人执政你可以参照明朝,文臣把皇帝管的非常严。外戚执政就会想方设法夺取皇位。历史上很少有武将执政的时刻。

宦官专权的原因多是皇帝年幼或者皇帝昏庸,滋长了宦官争权夺利的野心。宦官外戚专权多出现在朝代末期,这个时候的朝政往往腐朽气浓重。所谓各司其职,宦官本身的职能和才能就不符合作为一个合格领导者的要求,其专政后使得国家衰败是必然的。

文臣问题的典范应该是「党争」,即世家贵族和寒门学者之间争权夺利的现象。例如唐后期的牛李党争:从唐宪宗至宣宗的四十余年间,朝臣中分为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官僚,以及以牛增儒、李宗闵为首的寒门官僚两大集团。他们各自结党、相互倾轧,为祸甚烈,史称牛李党争。两集团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建树各有长短,但多各自交结宦官,党同伐异,作义气之争,使国乏诤臣、朝政荒废,加速了唐朝的衰亡。

因为那些儒子儒孙们总要找一个背锅侠,


很多人把宦官和阉人等同起来,这其实是不准确的。


因为在东汉之前,正常男人和阉人都可以做宦官,只有自东汉开始,宦官才只剩阉人了。


可以想像,宦官如果由正常男性担任,一定会有麻烦。


举个最极端的例子,皇宫本来只有皇帝和太子两个男人,却可能生活著数以万计的宫女。面对数量如此众多的女性,君王们确实有心无力,这就导致了从进宫到被遣散,十几二十年没见过天子一面的宫女不少,从未侍寝过的就更多。在这样一群深闺女性中,如果某天出现了另外一个异性,就跟一锅滚烫的热油里突然进了一滴水,立即会爆出几点油星;如果倒进一勺水,几乎必然会引起翻滚四溅的剧烈反应,要是哪天天子发觉自己头上的帽子开始发绿——那简直是整个国家的耻辱!


因此,既要完成宫里繁重的杂务,又得避免君主被戴绿帽子这种事情发生,作为第三种性别的阉人,自然成了解决问题的良方。


汉光武皇帝刘秀当时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西汉死于外戚王莽之手,所以东汉建国伊始,刘秀便借前车之鉴,规定外戚不能封侯,又规定宦官必须是阉人,用阉人隔绝了后宫与朝臣的联系,同时避免了本人跟后代帽子变色的问题——定下这样的制度,在当时的刘秀看来,自己简直英明神武。


可出乎刘秀的预料,这样完美的制度在他身后出现了他当时想像不到的问题:宦官能造成的破坏力丝毫不比外戚小。东汉是宦官和外戚搞坏的,这句话不仅后来人同意,即便在当时也是世人的共识。


宦官之所以在东汉能有机会造成这么大的破坏力,原因首先出现在皇帝身上。


纵观东汉的十几位皇帝,除了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活过了六十,其他人寿命普遍很短,刚刚驾崩的三十六岁的桓帝刘志,在按寿命算竟高居三甲之列,而有四帝死时甚至未满十岁。皇帝早逝带来的一个必然后果是太后主政,这些年轻的寡妇们足不出宫门,想要把控朝廷及国家,就不得不依靠身边最亲近的、也是唯一的一群人——宦官。

宦官里有没有好人、能人?有。比如一说到东汉最有名的宦官,那非改进了造纸术的蔡伦莫属。但这些人在宦官集团里永远都是少数,在历史上有名的宦官中,恶人的数量远比好人多得多。


这其实是必然的事情。如同生活中一个人在失去视力之后,他们的听觉和触觉往往也会变得敏感而异于常人,这是人身体机能的一种代偿机制。阉人们也是一样,但宫刑这玩意儿对男性的破坏性实在太大了,它不杀人,却剥夺了受刑者作为男人的资格,因此阉人身体上的残疾同样也导致了人格上的残缺,使得他们大多有一种变态心理,急切希望通过对某些事物的过度获取来补偿自己生理上的缺陷。这一能与让他们失去做男人的资格的伤害相对等的事物,绝不仅仅是五感或者金钱、食物、豪宅这么简单,但偏不巧,阉人们又离这个事物很近——几乎比所有人都近。


是什么竟如此强大,能够让失去生殖能力的人忘却自己生理上的缺陷,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呢?


有且只有一种东西,叫「权力」。


这恰巧是身处皇宫的宦官们最能接触到的东西。由于统治者平时生活中只能接触到宦官,所以宦官对统治者的影响逐渐变大,甚至能将其与外界隔离起来。只要宦官有坏心思,他们就能将统治者蒙蔽或者孤立起来,从而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知道,权力这东西在没有理想和道德约束的情况下是毒品,会成瘾,也难怪宦官们在它面前会前仆后继,乐此不疲。


这也是为什么宦官们掌握了权力之后,不能像历史上那些贤臣、能臣一样,用它去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原因所在。


东汉,就是败在了这样一群穷凶极恶的宦官手里。


一、十二岁的皇帝


永康元年(公元 167 年)十二月丁丑,三十六岁的汉孝桓帝刘志驾崩,留下了一个日落西山的帝国,一群飞扬跋扈的宦官,一个年少无知的窦太后,唯独没能留下一个子嗣。


为了解决刘志遗留下的尴尬,在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的主持下,窦太后于众多宗室子孙中选择了刘志侄子辈的解渎亭侯刘宏作为继承者。

建宁元年(公元 168 年)正月己亥,十二岁的刘宏由太后陪同,在宦官的指引下,懵懵懂懂地坐上了龙椅,接受以大将军为首的百官的朝拜。


隔著头上那对一个小孩来说过于沉重的冕旒,刘宏诚惶诚恐,甚至无法看清底下群臣的相貌。一脸茫然的他,永远也想不到此时围绕在自己身边这些各怀心思的人,在几个月之后将把对他而言相当于白捡来的帝国,由破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可悲的是,身为天子的刘宏,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经历这一切。


二、年少无知的太后


把「太后」两个字按在二十出头的窦妙身上多少有些不搭,但没办法,这是她的命运。窦妙或许并不一定希望自己命中注定如此,但不可否认,在当时,她的命运曾让无数少女羡慕嫉妒恨。


窦妙出身于世家大族,祖上是东汉初年的功臣、大司空窦融,不仅家族历代在朝中为官,在章帝时期更是出过一个皇后,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门第,是一个真正的豪门大族。


有这样的出身,长得也还不错的窦妙,在当时自然能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古代的女子,按常理来说能到达的人生巅峰,无疑就是成为皇后。当时皇后姓邓,名猛女,从名字就可以推断出此人绝非易与之辈。邓猛女自从当上了皇后,便仗著自己的尊贵地位骄横猜忌,偏偏刘志又是一个「博爱」的皇帝,宫女五六千人尚不忘雨露均沾,因此喜新厌旧不免成为习惯。


刘志的这个习惯自然会让猛女不爽,可是她不敢归咎于皇帝,只敢拿得宠的贵人们出气,而这又不免得罪了皇帝。终于,在延熹八年(公元 165 年)二月,刘志废黜了自己的第二任皇后。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后,没有皇帝的国家是不完整的,同样,没有皇后的皇帝也是不完整的。刘志为了弥补这种残缺又开始扩充后宫,窦妙就趁著这个机会入了掖庭。

毕竟是豪门之后,别人进宫都得从最低级的采女开始,需要经历残酷的宫斗才有机会升级,窦妙却与众不同,一进宫便成了贵人,又在这一年的冬天从贵人被封为皇后。


两步登天。


是窦妙有心计和手段,特别吸引皇帝刘志,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吗?


非也。甚至可以说刘志并不喜欢窦妙。入宫之后刘志和她仅仅有过寥寥几次交流,等后来窦妙当了皇后,史书上记载两人之间见面的机会是比「稀」更稀的「甚稀」。刘志所喜爱的,是来自民间、娇美且善解人意的田圣,要立皇后,刘志想要立的,也是田圣。


但窦妙最后还是当上了皇后,因为她有朝中重臣的支持。


在古代,大臣之所以能够左右皇后的人选,是因为皇帝和皇后是天底下最大的一桩政治婚姻。除了少数一些强权帝王例外,选择有深厚背景的人来当皇后,对皇帝巩固其统治无疑是最大的助力。从这点出发,那些公忠体国的大臣们,是容不得皇帝随著自己性子来立后的。因此,当刘志表露自己想立平民出身的田圣为皇后时,以太尉陈蕃为首的大臣们便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希望刘志摒弃个人好恶、以江山社稷为重,不要立出身低微的田圣,要立就立身份背景深厚的窦贵人。


由于大臣们的反对,当惯了缩头乌龟、除了享乐其他什么都不想的刘志选择了妥协,尽管他真的不怎么喜欢这个女孩,却依然在册封皇后的诏书上写下了窦妙的名字。


陈蕃的坚持让他在三年之后重返政坛巅峰,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但忠臣嘛,讲究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要是对国家有利,个人的生死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惜的是,陈蕃所选的窦妙,也非他自己口中所说的可以做皇后的「良人」。


窦妙最大的问题在于年少无知,既没有贤良淑德的品性,又缺乏政治手腕和天赋。她自觉婚姻不幸,因此对田圣等人怀恨在心,常常欲将这些宫女除之而后快。

虽然夫妻间相处时间不长,但刘志大概也预感到了窦妙对田圣等人的恨意,所以他临死之前还不忘把自己平时最爱的九个宫女提拔为贵人,希望她们能在即将到来的报复前有自保的能力。但窦妙哪里会顾忌这些?刘志一咽气,她便成了真正的天下之主,自然觉得可以为所欲为。


结果刘志刚驾崩,棺椁尚停在皇宫前殿,窦太后便在后宫迫不及待地将田圣等人处死,直接让这些平时得宠的女子追随宠爱她们的君主而去。


史书上因此评价窦妙「嫉妒且残忍」,但这或许并不准确。她只是作为一个没有城府的女子直接地表达自己的好恶而已,窦妙的心思其实非常简单:「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谁对我不好,我就对谁不好。」远没有旁人想的那么复杂。


如果窦妙只是一个普通的二十岁女子,这种心思当然没有问题,可她毕竟不是普通女子,而是这个时间点上整个国家独一无二的皇太后——这就是个相当大的问题。


看著平日里自己恨得咬牙切齿的田圣等人如一只只死狗般趴在地上,尸首分离,流出的鲜血染红了永安宫的台阶,似乎也冲刷了自己两年来的抑郁,窦妙心里对拥有无上权力有了一丝莫名的喜悦和兴奋。


然而,此时的窦妙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现在制造的这一点点流血,和数个月后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相比,完全不算什么。


三、理想主义的大臣


这时的朝廷和国家是个烂摊子。


历史上每到王朝的终章,总逃不出奸臣当道、政治腐败的规律,但这不意味著天下所有的官员都尸位素餐,与奸臣同流合污。直臣和忠臣在什么时候都是有的,尽管奸臣势大,依然不能阻挡他们以死捍卫正义和公理的决心。


东汉也不例外,在谈及它的衰落时,连诸葛亮也不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8 篇内容

盐选专栏

风云起:暗藏玄机之年,搅动时局之人

上医治国 等 《大汉荣耀》作者。

¥29.00 会员免费

发布于 03-25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永嘉元年永嘉元年?

厦门大学 计算机科学硕士在读

宦官是刑余之人,皇帝后妃众多需要服侍,而出入内宫又有绿了皇帝的风险,所以似乎「必须」有这样一批人。皇帝与朝臣是既依存又对立的关系,皇帝需要延伸自己的权力,而不信任文官时,宦官就成了有力的抓手。所以宦官权力是皇权的异化和延伸。中国历史上宦官作乱几乎同时也伴随著皇帝威权的下降,宦官权力和皇权似乎是一种反比例函数的关系,此消彼长,但总量又似乎不变。

史书并不总是把王朝覆灭归咎于宦官,典型的是汉、唐和明朝,东汉有两次党锢之祸,宦官和清流派士大夫和外戚斗,宦官赢了,因为桓帝灵帝支持;明有王振、刘瑾和魏忠贤,阉党和东林党斗,东林党损失惨重,武宗熹宗支持;唐特殊一些,唐的宦官之祸是最严重的,南衙北司斗,和牛李两党斗,和地方节度斗,和皇帝斗,和二王八司马斗,主要是因为宦官掌握军权,即神策军和监军权,以至于最后掌握皇帝废立生杀的大权,宪宗敬宗死于宦官,唐末八代帝王由宦官扶立。

从这看,似乎个别宦官确实很坏,王朝覆灭确实和宦官有关。但并不是决定力量,因为宦官权力来自皇权,又被文官深深鄙视,如果皇帝自身不能大权独揽,文官集团不能斗而不破,宦官就一定会趁虚而入,所以让宦官担全部责任也不客观。官修史书也是带有意识形态的,需要解释革除天命的理由,三统五德也好,天命观也好,红颜祸水也好,宦官也好,或多或少要服从于这个目的。


宦官是刑余之人,皇帝后妃众多需要服侍,而出入内宫又有绿了皇帝的风险,所以似乎「必须」有这样一批人。皇帝与朝臣是既依存又对立的关系,皇帝需要延伸自己的权力,而不信任文官时,宦官就成了有力的抓手。所以宦官权力是皇权的异化和延伸。中国历史上宦官作乱几乎同时也伴随著皇帝威权的下降,宦官权力和皇权似乎是一种反比例函数的关系,此消彼长,但总量又似乎不变。

史书并不总是把王朝覆灭归咎于宦官,典型的是汉、唐和明朝,东汉有两次党锢之祸,宦官和清流派士大夫和外戚斗,宦官赢了,因为桓帝灵帝支持;明有王振、刘瑾和魏忠贤,阉党和东林党斗,东林党损失惨重,武宗熹宗支持;唐特殊一些,唐的宦官之祸是最严重的,南衙北司斗,和牛李两党斗,和地方节度斗,和皇帝斗,和二王八司马斗,主要是因为宦官掌握军权,即神策军和监军权,以至于最后掌握皇帝废立生杀的大权,宪宗敬宗死于宦官,唐末八代帝王由宦官扶立。

从这看,似乎个别宦官确实很坏,王朝覆灭确实和宦官有关。但并不是决定力量,因为宦官权力来自皇权,又被文官深深鄙视,如果皇帝自身不能大权独揽,文官集团不能斗而不破,宦官就一定会趁虚而入,所以让宦官担全部责任也不客观。官修史书也是带有意识形态的,需要解释革除天命的理由,三统五德也好,天命观也好,红颜祸水也好,宦官也好,或多或少要服从于这个目的。


宦官因职责不同,大致类似于皇帝的秘书或保姆。并不专指阉人,尤其是唐宋以前,很多宦官都由士人担任。

比如黄门侍郎一职,荀攸费祎董允等人就都曾担任过。

到后期,内侍省的官职通常全由阉人担任,而门下省则一般长官为士人,走卒为阉人。

至于「太监」,其实属于官名,还有内监、少监等官职,比如明朝时候只有十二监长官才能称之为太监。

到后期,通常称呼一个阉人内侍为太监,属于尊称,就像在北京每个人路上碰见都叫「爷」一样。

为什么需要宦官?这显而易见,因为皇帝身边需要很多照顾生活起居,处理生活和工作上杂务的人。

为什么需要阉人?同样显而易见,因为在古代没有dna检测的情况下,皇帝无法判断其配偶所生下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所以只能一刀切,让其所有配偶接触不到除自己以外任何有生殖能力的人。

很多人觉得阉宦很坏,皇帝重用阉宦没有道理。但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阉宦与皇帝的关系是绑定的,属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个国家灭亡了,新皇帝可以重新重用原来的文官武将,但不可能重新重用原来的阉宦。文臣武将都可能造反,但阉宦基本没可能造反。

重用阉宦还有个好处就是,不管赋予他多大权力,皇上想拿掉他,只要一句话就能把他杀了,但手握大权的文臣武将是不可能这么处理的。

明朝文官的权力非常大,所以皇帝重用阉宦制衡文官。

清朝皇帝掌握所有生杀大权,所以阉宦再也不能弄权。

更不用说在感情上,一个从小照顾你长大的人和朝堂上整天给你找麻烦的人,哪个更让人感觉亲近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