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理性讨论一下我们耳熟能详的诸如《史记》等历史名作所记载事件的真实性。


这大概属辨伪学的范畴。题主的问题没人答得了,一是没有这方面的统计,二是统计结果有时效性,三是题主问得不好。

若有想了解这方面的愿望,我做过这个领域的文献综述,稍微讲下,算是授人以渔。至于中国古籍到底多少是伪造的,有未得证的说法,例如张之洞著《𬨎轩语》言「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办」,或是陈力著《二十世纪古籍辨伪学之检讨》言「按照梁启超这个标准,在传世先秦两汉文献中,不是『伪书』的大概就没有几种了,包括《论语》、《史记》……」。但若比照上下文语境就可知,这些多是随口而出的,没有严肃的借鉴价值。

关于「古籍辨伪」这个概念,是很有问题的。比如,伪作者是不是等于伪书?书中伪少真多怎么算?伪书就没有价值么?这些理论性难题都是要注意的。可参见张心澂著《伪书通考》。没时间、却又象了解辨伪的各位,读一读这本《通考》就可以了。如果我的知识结构没过时,这本书可算目前最完整的综合性辨伪工具书。

至于经典辨伪学的方法,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一读他叙述辨伪书的12条标准,证真书的6条标准,以及辨伪事的7条标准就好。然后是梁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只读第十四讲的「辨伪书」章节就好。再来是《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有兴趣的可以通读,没时间的读总论。

接下来读王国维的《古史新证》,「二重证据法」那里明白了就好。

30年代的辨伪学成果丰富,顾颉刚编《古史辨》7册基本上是集大成了,这册子有些学究,大概不适合非专业人士,这里只推荐一些其中我觉得十分有意思的论文,想稍作了解的各位自行百度(分别为外籍学者著作2篇、伪因综述1篇、例作3篇):

1. 高本汉《中国古书的真伪》、《左转真伪考及其他》

2. 普暄《古书多伪之原因》3. 蒋善国《&的真伪问题》4. 孙海波《&真伪考》、《&真伪考续》

中日战争直到文革结束这段日子,真是历史学家和史料学家的血泪史,不多说了咱们直接跳到70年代。

因为70年代后大批文献的出土,有很多新进的研究成果,以下只推荐我认为对非专业人士有意义,而且有意思的3例著作(分别为例作1篇、理论综述1篇、理论实证集合1书):

1. 吴久龙《&考辨》 2. 孙钦善《古代辨伪学概述》 3. 荣孟源《史料和历史科学》至于《史记》的真伪,其有关研究太多,这里就不涉及了。这就像谈起文学研究时,必须把对《红楼梦》的评述单列为「红学」一般,里面太复杂。


说到「真实性」,要看是在哪个层级上说的。

要是问古籍里的记载和历史真相是否符合,那么其实可以说古籍里很多地方可能都不真实。即使是政府的原始档案,比如《尚书》之类的也不可能完全真实。但是要是通过史籍是如何编纂的角度来看,《史记》基本上是把西汉时可见的许多记载之前历史的书籍、政府保存的档案、司马迁自己的考察等等融会贯通起来写就的,少数地方当然也有司马迁的文学性描写。这样来看的话,《史记》的真实性不用担心。另外,对于现在许多人质疑史记中许多描述不可能是实际情况,比如说某人临死前说了什么之类的,我对此有另外的看法。

当然可以把它看做是文学性描写,但是如果从《史记》材料的来源看,也可以得出另外一种同样合情合理的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史记》以及其转引的原始材料都面临最终记录的来源问题,政府档案可以说容易做到当事人亲口叙述亲笔记录,但是许多时候,它们记载的都是民间流传的说法。《史记》里就有司马迁去各地访问的记载,访求到的材料就一定能往前追溯到当事人吗?这种说法一定是当事人所说的流传下来的吗?当然是未必的。但是换个角度看,能否认这些材料本身也是「真实」的吗?
单论商周史。可以说在众多甲骨和青铜出土之前,商周史可以被理解为胡扯。但是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而青海喇家文化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天命禹敷土」(此外,请想一下《商颂·玄鸟》「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与此的关联)证明了大禹治水是存在的。出土文物证明,商周史还是靠谱的。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立体多角度的,而所有历史书一般都只从某一个角度去描写,不同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位置,观察都角度就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没有完全的真实,也没有完全的虚假,多角度的去阅读和观察,多角度去了解,比较对照,逻辑推演,才能立体的大致还原事件的真实。而且真实的事件也是一环扣一环,互相影响,蝴蝶效应。就算是当今警察办案也没有百分百破案,冤假错案还经常发生,更别说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公案。

是真是假比较对照就可以大致推敲出来了,另外研究造假的历史也应该很有趣的,造假者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这个我相信也是很有趣的东西。

其实要想看真正的历史,要了解真实的历史,还是还看今朝,因为几千年社会人物会变,但是人性不会变,日光之下无新鲜事,今天还是重复发生过去的事情,历史还在不断重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研究历史,研究当下。

昨天马伯庸讲座,有人问了个可能相关的问题:您觉得科班出身的历史研究者与像您这样致力历史研究的行外人,各对历史有什么贡献。

亲王回答是这样的:

首先行外人就不能算是研究历史,顶多是历史爱好者。读过某教授写的书/论文,条理明晰,剖析深刻。科班出身的人能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籍此,一样的史料他们能分析出更深刻的结论。我有一爱好,没事上知网随意搜些关键词,找论文看。论文很枯燥,可我看著很开心。(接著举了之前写《高力士很忙》的例子)枯燥的研究结论,我写得尽量生动有趣些,让大众了解它,或是对历史产生兴趣,可能就是我们的作用吧。两边各司其职,才能让历史研究和普及既好,又准。大意如此,希望没记岔太多。@马伯庸 不好意思借了您的演讲内容。我觉得吧,像这种专业性太强的问题,爱好者们还是尽量少回答/回答得谨慎些吧......是不是扯太远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