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理性討論一下我們耳熟能詳的諸如《史記》等歷史名作所記載事件的真實性。


這大概屬辨偽學的範疇。題主的問題沒人答得了,一是沒有這方面的統計,二是統計結果有時效性,三是題主問得不好。

若有想了解這方面的願望,我做過這個領域的文獻綜述,稍微講下,算是授人以漁。至於中國古籍到底多少是偽造的,有未得證的說法,例如張之洞著《輶軒語》言「一分真偽,而古書去辦」,或是陳力著《二十世紀古籍辨偽學之檢討》言「按照梁啟超這個標準,在傳世先秦兩漢文獻中,不是『偽書』的大概就沒有幾種了,包括《論語》、《史記》……」。但若比照上下文語境就可知,這些多是隨口而出的,沒有嚴肅的借鑒價值。

關於「古籍辨偽」這個概念,是很有問題的。比如,偽作者是不是等於偽書?書中偽少真多怎麼算?偽書就沒有價值麼?這些理論性難題都是要注意的。可參見張心澂著《偽書通考》。沒時間、卻又象瞭解辨偽的各位,讀一讀這本《通考》就可以了。如果我的知識結構沒過時,這本書可算目前最完整的綜合性辨偽工具書。

至於經典辨偽學的方法,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讀一讀他敘述辨偽書的12條標準,證真書的6條標準,以及辨偽事的7條標準就好。然後是梁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只讀第十四講的「辨偽書」章節就好。再來是《古書真偽及其年代》,有興趣的可以通讀,沒時間的讀總論。

接下來讀王國維的《古史新證》,「二重證據法」那裡明白了就好。

30年代的辨偽學成果豐富,顧頡剛編《古史辨》7冊基本上是集大成了,這冊子有些學究,大概不適合非專業人士,這裡只推薦一些其中我覺得十分有意思的論文,想稍作了解的各位自行百度(分別為外籍學者著作2篇、偽因綜述1篇、例作3篇):

1. 高本漢《中國古書的真偽》、《左轉真偽考及其他》

2. 普暄《古書多偽之原因》3. 蔣善國《&的真偽問題》4. 孫海波《&真偽考》、《&真偽考續》

中日戰爭直到文革結束這段日子,真是歷史學家和史料學家的血淚史,不多說了咱們直接跳到70年代。

因為70年代後大批文獻的出土,有很多新進的研究成果,以下只推薦我認為對非專業人士有意義,而且有意思的3例著作(分別為例作1篇、理論綜述1篇、理論實證集合1書):

1. 吳久龍《&考辨》 2. 孫欽善《古代辨偽學概述》 3. 榮孟源《史料和歷史科學》至於《史記》的真偽,其有關研究太多,這裡就不涉及了。這就像談起文學研究時,必須把對《紅樓夢》的評述單列為「紅學」一般,裡面太複雜。


說到「真實性」,要看是在哪個層級上說的。

要是問古籍裏的記載和歷史真相是否符合,那麼其實可以說古籍裏很多地方可能都不真實。即使是政府的原始檔案,比如《尚書》之類的也不可能完全真實。但是要是通過史籍是如何編纂的角度來看,《史記》基本上是把西漢時可見的許多記載之前歷史的書籍、政府保存的檔案、司馬遷自己的考察等等融會貫通起來寫就的,少數地方當然也有司馬遷的文學性描寫。這樣來看的話,《史記》的真實性不用擔心。另外,對於現在許多人質疑史記中許多描述不可能是實際情況,比如說某人臨死前說了什麼之類的,我對此有另外的看法。

當然可以把它看做是文學性描寫,但是如果從《史記》材料的來源看,也可以得出另外一種同樣合情合理的結果。

在某種程度上,《史記》以及其轉引的原始材料都面臨最終記錄的來源問題,政府檔案可以說容易做到當事人親口敘述親筆記錄,但是許多時候,它們記載的都是民間流傳的說法。《史記》裏就有司馬遷去各地訪問的記載,訪求到的材料就一定能往前追溯到當事人嗎?這種說法一定是當事人所說的流傳下來的嗎?當然是未必的。但是換個角度看,能否認這些材料本身也是「真實」的嗎?
單論商周史。可以說在眾多甲骨和青銅出土之前,商周史可以被理解為胡扯。但是1976年在陝西臨潼出土的利簋,銘文明確記載武王徵商之役發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歲星正當中天。而青海喇家文化出土的青銅器銘文「天命禹敷土」(此外,請想一下《商頌·玄鳥》「浚哲維商,長發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與此的關聯)證明瞭大禹治水是存在的。出土文物證明,商周史還是靠譜的。

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立體多角度的,而所有歷史書一般都只從某一個角度去描寫,不同角度去觀察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位置,觀察都角度就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沒有完全的真實,也沒有完全的虛假,多角度的去閱讀和觀察,多角度去了解,比較對照,邏輯推演,才能立體的大致還原事件的真實。而且真實的事件也是一環扣一環,互相影響,蝴蝶效應。就算是當今警察辦案也沒有百分百破案,冤假錯案還經常發生,更別說幾百年上千年的歷史公案。

是真是假比較對照就可以大致推敲出來了,另外研究造假的歷史也應該很有趣的,造假者的動機和目的是什麼,這個我相信也是很有趣的東西。

其實要想看真正的歷史,要了解真實的歷史,還是還看今朝,因為幾千年社會人物會變,但是人性不會變,日光之下無新鮮事,今天還是重複發生過去的事情,歷史還在不斷重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研究歷史,研究當下。

昨天馬伯庸講座,有人問了個可能相關的問題:您覺得科班出身的歷史研究者與像您這樣致力歷史研究的行外人,各對歷史有什麼貢獻。

親王回答是這樣的:

首先行外人就不能算是研究歷史,頂多是歷史愛好者。讀過某教授寫的書/論文,條理明晰,剖析深刻。科班出身的人能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籍此,一樣的史料他們能分析出更深刻的結論。我有一愛好,沒事上知網隨意搜些關鍵詞,找論文看。論文很枯燥,可我看著很開心。(接著舉了之前寫《高力士很忙》的例子)枯燥的研究結論,我寫得盡量生動有趣些,讓大眾瞭解它,或是對歷史產生興趣,可能就是我們的作用吧。兩邊各司其職,才能讓歷史研究和普及既好,又準。大意如此,希望沒記岔太多。@馬伯庸 不好意思借了您的演講內容。我覺得吧,像這種專業性太強的問題,愛好者們還是盡量少回答/回答得謹慎些吧......是不是扯太遠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