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最佳年龄是指最容易出成果的年龄,是不是三十多岁?二十多岁经验不足,四十多岁体力不足?那么为什么美国名校的教授可以一直到六十多岁还是科研的大牛?


导师大人曾说过 科研的最佳时间其实就是博士期间 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你不需要担心科研基金(导师会给) 不需要担心研究的目标和问题(导师会考虑) 不需要担心没有论文(导师会指导你) 不需要担心学术圈里的政治问题(导师会保护你) 不需要考虑情感纠葛(读博士还想找对象?【手动滑稽】) 你有著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尝试新的东西 去学习你喜欢的方向 ……

(所以 有一个好的导师真是在科研路上成功的关键之一啊!)

另外 过多的经验有时候在科研上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因为新人往往对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而这些想法说不定可以将问题最终解决掉 所以我觉得其实科研最佳年龄是你有人带的时候 通常是在博士或博士后期间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人20多岁就声名鹊起,不过在数学界到了30岁已经可以开始阶段性总结了,毕竟菲尔兹奖只发给40岁以下呢。而且菲尔兹奖4年一次,如果到30岁还没拿得出手的成果肯定没戏了。

至于说大牛60多岁的时候还能活跃在学术界一线的说法,是你不知道他们年轻时候有多牛。。
现行的科研体系,全副精力在第一线搞研究的恐怕就是二三十岁这个年龄了,到了这个年龄以后,拿到了tenure,当上了实验室老板,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一样,很多精力就得花在团队管理,社交等等方面了。


每个学科的情况都不太一样。比如数学界,太拼天赋了,肯定是「出名」要趁早,大器晚成那是没有的。别说张益唐,他是运气不好,人家博士期间就雄心勃勃的打算搞雅戈比猜想,几乎搞定了。

统计届差不多,不过没那么拼天赋,很大比例是在用功和眼界。博士期间压力最小,也最自由,大把的时间可以胡思乱想。几乎所有留在学术圈的人都有个「小本子」,记录著他们的idea,往往博士毕业后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研究路都大概有个规划了。学术界和体育界有类似的地方,随著年龄增大,都是体力换境界。年轻时候精力旺,可以啃硬骨头,年纪大了就要对这个学科有更深的理解,看问题站的角度就更高了。那些60+的大牛之所以是大牛,并不是因为他们还能搞复杂的理论或者证明,而是因为他们都在做这个学科里最本质最哲学的问题,引领著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
感谢Galois死得早…

科研从小学四年级就可以接受相关科普知识了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