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看书感觉就是贪一时爽


泻药,这个问题我也曾遇过,所以我打算认真梳理一下我的想法,给出我的理由,既是为题主,也是为我自己。这里面有我的一些亲身经历,也有我朋友的故事,还有一些研究结果,所以显得比较长,耐心看完想必也会有一些帮助吧。长文预警,大概3000多字,现在不想看的人也可以收藏起来慢慢看。

我记得有一句话,大家喜欢用来类比题主这种情况的。

如果吃下去的东西都要拉出来,那么吃饭还有什么用?

但是吃饭终归是有用的,读书亦是如此。


首先,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

我读过的每一本书,记住的,没记住的,构成了我,一个既喜欢讲黄段子但对于自身感情极其认真的我,一个既认可社会达尔文主义但依旧对他人充满同理心的我,一个既有著叛逆的思想但依旧坚信社会充满光明的我。

举两个例子,我现在已经不记得高中看的刘瑜那本《民主的细节》里面的任何一个细节了。但是这本书和其他的书《论美国的民主》《通往奴役之路》等一起,构建了我对于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的认识。我知道了我心目中向往的乌托邦到底是怎样的,然后我会更加地相信我们当下的道路是通往民主的必由之路。

另一系列书是《孩子你慢慢来》,《少年维特之烦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些书我也忘记了里面的内容。但是你无法说我从中没有受到任何益处。我了解到了成长是怎样一种体验,所以我在年少的时候,并没有走过太多的弯路,一些青少年所谓的迷失堕落在我身上并没有体现太多,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

我认识很多人,并没有读过太多书,所以他们在突然遇到一些很大信息量的极端言论时,很容易迷失,在见到墙的另一边的时候,就会失去自我,容易陷入一个叛逆的思潮中。以一个我在高中认识的同学为例,他属于那种不怎么看书的,有一天突然问我,你有没有见过墙的另一边是怎样的?然后我意识到,他应该是翻过去了。我问他怎么看,然后他表达了外国月亮更圆的思想。最可怕的是,他是在完全不知道现实状况,仅凭墙外的一面之词,就轻易下的结论。比如,韩国和日本的民主制度成功地复制了西方的完善的制度。然后我问他知不知道,韩国刚刚从独裁军政府制度走出不久,还有军队的阴影;日本的民主制度有很强的门阀背景。结果一问三不知,只知道不断地重复墙外的观点,那一刻,我觉得没读过书的人好可怜,居然轻而易举地就被别人洗脑了。

我还见过另一些读了很多书的人,比如我的一个大学老师。人们都喜欢说一句话「读书越多越反动」,这句话形容他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我并不认为叛逆的原因是读书过多。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消化自身的知识,结果成为了知识的奴隶。从这个层次看,忘记也许是一件好事。拿几本书举例,《美丽新世界》《1984》《动物庄园》《我们》《娱乐至死》,这几本书,如果在同一个时间段密集阅读,那么很有可能会被书中的内容侵蚀,从而畏惧政府,看每一个政府都像利维坦。书看太多,心中又没有坚定的信仰,就容易把书中的内容当做自己的信仰,从而走向极端。

上面两种现象在我身边都有很多,比较生动地回答了读书有什么用。

即使你觉得读书只是为了一时爽,但是你读什么书会觉得爽呢?当然是和你价值观相符的书,在读完这些书以后,即使你不记得这些书的内容了,但是读这种书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强化你原有价值观的过程,记不记得已经不重要了。从这个角度上说,读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不过,要是让我建议,肯定还是推荐你多看点看起来不那么爽的书,因为这种书有助于你批判自身的价值观,不断地修复其中的bug,以免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变化时,手足无措。

读书使人正心。


其次,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理解能力。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reading amount fully mediated the positive effect of intrinsic reading motivation on higher order comprehension, whereas extrinsic reading motivation exerted both indirect and direct negative effects on comprehension. Additional analyses confirmed a suppression effect and showe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ntributions of extrinsic reading motivation to reading amount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only when intrinsic reading motivation was simultaneously included as a predictor. [1]

有实证研究表明,如果你愿意看书,那么看更多的书会给提高你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你不愿意看,而是不得以看(比如说环境压力,从众),则相对于看愿意看的书而言看书的效果会减弱。这一研究仅以阅读量为标准,并不涉及你是否能够记住其中的内容。那么,即使你以爽为目的看书,但是这个看书的过程依旧可以提高你的理解能力。

但是,以我的观察,一些快餐类型的网路小说好像会起到反作用,举一个例子,不黑。

斗罗大陆上的人们,都拥有一种叫做武魂的存在。武魂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可以是任何动物、植物或者是器物。六岁的时候,通过觉醒仪式,就能唤醒自身武魂。一年一度的觉醒日,就是唤醒武魂的日子。

如果武魂是一把锄头,那么,这个人耕田的能力就会比别人强一些。如果武魂是一种动物,说不定这个人就能够拥有这种动物的一些简单能力。因此,武魂早已成为了改变人们生活的重要存在。更重要的是,人们更期待著有魂力出现,魂力是滋养和提升武魂的一种能量,每个人都拥有武魂,但就算是一千人中,也未必有一个人能够伴随著武魂而出现魂力。魂力等同于未来,等同于强大,当武魂伴生有魂力出现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修炼魂力提升自身武魂,从而成为千百年来斗罗大陆上一直都拥有的高贵职业,魂师。所以,哪怕是出身再普通的民众,也期待著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六岁觉醒日到来的这一天武魂觉醒的同时出现魂力,那很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生,甚至让整个家庭受益。[2]

从中我们可以提取出什么信息呢?在斗罗大陆,武魂很稀有,很重要,六岁的孩子可以通过仪式觉醒武魂。391个字元只能够提取出相对于31个字元的信息。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著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3]

而在《百年孤独》的这一段里面,106个字元可以剔除且不会影响阅读的栏位恐怕很少。

为了区别阅读两个作品对理解能力的影响,我们需要抛开作品文学价值看问题。我和别人讨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看不下去长篇巨作了。恐怕是因为我们看多了这些快餐类的小说。在阅读过多快餐小说以后,我们就习惯了一目十行,在1000字当中,提取出相对于100个字内容的有用信息,等到我们阅读专著时,同样按照这个阅读习惯来看书,就会漏掉很多信息点,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了一本巨作以后感觉更没看一样,因为你确实是漏看了那些内容。

我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也喜欢看这种网路小说,这导致了我阅读水平有一个显著的下滑。高中我看过很多书,但是获得的信息量却明显不如从前了。不过,在高二下和高三上时,为了复习文言文,我读了半部明史,文言文的信息提取量和其他书正好相反,一个字经常可以提取出两个字甚至以上的信息量。到了大学,我又经常要接触到专业论文。慢慢地,这种阅读习惯得到了纠正。如果你也有这种情况,我建议你最好停看一段时间的网路小说。

我总结一下,读书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看你觉得爽的书更是如此,但是如果你认为爽的书是这种存在大量废话的书,也不是没有起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效果,但是会让你养成非常不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使人聪颖。


其三,读书会影响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有的人性子急,有的人性子慢。在我的观察里,读书对一个人的性格具有深远影响,无论你是否能够记住。「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记得住书中内容的人和记不住书中内容的人只能在他引经据典掉书袋时看出来,但是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在开口时就能看出来。

我认识一些学法律和政治的人,言必称权利和义务,《政府论》《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君主论》《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三大批判》,这些书基本上都能够信手拈来。在下不才,这些书也读过,可惜读得不精,只能说看了。但是当我们聊天的时候,读过的人和精读的人在一开始并不会显示出有什么不同,我也可以说一句自然权利和权利让渡。我们在讨论一般社会现象时,我这个半吊子往往都不会露馅,只有在深入探讨核心内容,比如说快乐和痛苦如何计量的时候,对方才会发现我确实读得不深。

大家可以想想,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否需要用到这么深入的知识呢?从一些营销号发布的内容看,我发现,很多人连最基本的相关内容都没有阅读完,仅仅是拿著一个名词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就敢发文章。比如说,在关于情感问题的内容里,很多人大谈特谈意识和无意识,就好像你的一切行为都是无意识的错,但是却对自我在如何维系本我和超我这一关系上避而不谈,刻意绕开自己可能不懂的领域。看过弗洛伊德的人看了就会知道文章作者断章取义,但是没看过的人却会信以为真,落入营销号的思维陷阱。只要你看过弗洛伊德的书,即使你不记得弗洛伊德说了什么,但是你会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他说的和作者说的好像不一样,那么你读书的效果就达到了。

在读过书以后,你便不会轻信他人的话,会带有一种批判性的眼光看问题。当别人提出一种观点时,你会想到,咦,他讲的好像和我以前在哪哪哪本书上看到的内容不一样,从而思考对方说的内容的合理性。读过书的杠精,在第一时间反驳别人时,都是指出对方话语中逻辑存在的问题;而没读过书的杠精,杠的时候往往会让人有一种强词夺理的感觉,甚至很多人直接上来人身攻击,以人废言。这两种人,高下立见。

读过书的人,思维都会有一种条理性,比如说我们习惯用的一个框架,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或者是,找到数据,套用模型,验证结果。这些框架都与你是否记得书中的内容无关,与你读书时思维受过的训练有关。你读过的书越多,你套用框架也就越熟练,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说要跳出思维定势,但是使用成熟的思维框架确实可以帮助我们降低研究成本,更快更好地得到准确的结论。

从这些角度看,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人确实是不一样的。再拿我的那个大学老师举例,他的很多言论确实不符合我们当下的价值观。比如说联想投票事件,他认为联想的投票是合理的,基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应该得到支持。我们都知道,他说的内容是不符合大多数人价值观的,但是在他的框架下,他的观点确实是有合理之处的。如果他没读过书,可能我们三两下就能将他驳倒,但是他读的书比我们更多,说的话让人感觉很有道理,所以,我们会去反思自身的观点是不是存在问题。读书和不读书之间的差距,大抵如是。

读书使人明理。


所以,即使你读完一本书感觉记不住,也不能放弃阅读,只要不断地阅读,总能够从中受益。最后我用一篇《孙权劝学》结束我的回答。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4]

以此文献给所有热爱读书的人。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既然您都看到了这里,要不点个赞点个关注再走?


参考文献:

1.Ellen, Schaffner, Ulrich, Schiefele, Hannah, Ulferts. Reading Amount as a Mediator of the Effect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Reading Motivation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13, 48(4): 369-385

2.唐家三少. 斗罗大陆3[M]. 湖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6.

3.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M]. 海南:南海出版公司, 2017.

4.司马光 .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我们通过阅读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的灵活度,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逻辑能力。

2,阅读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理性思维。因为铅字的排列,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能过的配昂的我们「对于知识的管理能力」阅读文字意味著我们要跟随一条思路,这就需要我们有相当的强的分类,推理,判断能力,读者要能够发现谎言,名察作者的笔头流露出来的迷惑,分清过于笼统的概括,找出滥用逻辑和常识的地方,同时,读者还需要有判断能力,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为了做到这些,读者必须于文字保持一定的距离。

3,更好的认识了外部世界,因为于都为他们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提供了纽带,同时也帮助了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书本中的一行一行,一页页的将这个世界展现出来,在书本里这个世界是严肃的,人们依据理性生活,通过富有逻辑的批评和其他的方式不断的完善自己。


知道没意义你还问。。。

顺便,读书记不住,和爱读书不求甚解是不同概念的事情。

虽然说开卷有益,但是开卷无所得,不过是求一时之乐罢了。


之前看过川端康成的《古都》,讲得啥我记不清了,但是我始终记得一个场景,女二对女主说,幻影是不能践踏的,践踏了只能自食其果。当时女二被男N当作女主的幻影追求,女二拒绝了。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很优秀的男生,完全互补,我想要要的他全有。他坦言,我和他前女友无论是相貌、性格还是习惯,都惊人的相似。他就因为这个,想跟我在一起。很奇怪,他人很好,我很喜欢,但我当机立断拒绝了,后面也断断续续拒绝了很多次。

后来才发现,就是这样一个场景,影响了我的观念,让我再缺爱,也不会接受替身的身份。

吃掉的东西也会排出,但有一部分会留在身体里,构建你的身体

看过的书也会忘记,但有一部分会留在脑中,构建你的灵魂


如果你问的是看完有用吗

我反而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值得回答而你问有意义吗

我想认真的回答

看书本身是不应该带有目的的去看。

我指比如想要获得一些素材,获得一些写作手法,增加自己在交往中的谈资,扩增自己的学识。这些我都叫做功利性读书。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可以,只是一开始你就定了目的,读书便和任务一般,结果只能用成不成功来衡量了。

但事实是读书并不是任务。

读书是另外一双看世界的眼睛。

我常跟人讲,如果你不读书,多少种人生都被你错失了,多少种想法都被你漏了。

我看《人间失格》的时候,多少次仿佛旁观了叶藏的阴郁与虚伪,多少次又站在旁边同他一同迷茫焦虑无奈。

那是一种更深一层看透生命的感悟与体会。

三毛有段时间说她不去看书为了给自己时间思考。即使是三毛也有不去看书的时光。

读书和思考是分不开的,不,读书就是意味著要思考,没有思考的读书不算读书。

于我而言,读书是激发深层思考人生的方式,也只是方式而已,思考人生才是目的。

最后我喜欢的一句话结尾

论读此书 未读是此等人 读了亦是此等人 便是不曾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